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舌尖上的大宋-第26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话说完,三个人同时觉得一恶心,又同时大笑了起来。

    至于午饭嘛,杨怀仁宿醉之中,也懒得亲手去做,吩咐家里的厨子随便准备了几样小菜,再准备两壶酒,三个人就坐在厨房外边的一张小桌上开饭。

    尽管如此,几样小菜还是很不错的,基本都是按照杨怀仁的手艺规范做出来的,比城里的一般的酒楼还好好吃了些。

    赵頵和赵佶倒也不挑,只是来气,杨府里一个普通的厨子准备的几样小菜,都比他归雁楼的的大厨做的好好吃的几分。

    杨怀仁的厨艺就先不论了,连经过杨怀仁调教的厨子做菜都这么好了,他能不来气?

    “等明天我叫归雁楼的厨子也来你这里学学艺”,赵頵不停的夹菜,还不忘说上一句心里话。

    学艺?杨怀仁不在乎,本来归雁楼的厨子就学了好几种随园特有的美食制作方法了,多学几样,其实也无妨,算是给赵頵一个面子。

    只不过他心里明白,这俩人今天来访,肯定不是要他杨怀仁帮着培训几个厨子这么简单,赵佶不停的瞅赵頵,就是等着他领头把话说出来。

    赵頵则只顾着吃才喝酒,同时也不忘给赵佶打眼色,意思好像是说,先吃饱喝足了再说,省的一会儿他听了掀桌子。

    倒是杨怀仁先开口了。

    “你来今天来,是想问濮王赵宗晖的事情吧?”

    叔侄二人一怔,接着不自然的点了点头。杨怀仁心道,赵宗晖怎么说也是你赵頵的亲叔叔,他被贬了你肯定心中有点不舒服的,这个可以理解。

    但是看来你们两位亲王和那位嗣濮王也没什么很深的交情,要不然我害的濮王被贬了,你们还能主动上门找我喝酒?

    最大的可能,是你们觉得自己和我这个愣子关系不错,而我却带兵冲突了濮王府,在赵姓皇族里面,其他人看你们的眼色,是给你们难堪了。

    “大兄弟,大侄子,你俩听我一句,”杨怀仁笑着说道,“赵宗晖是你们的亲戚不假,可他勾结契丹人,通番卖国的罪名也是不假。

    现在在旁人眼里,也许你俩脸面上有点不好看,但是你俩往深了想,要是赵宗晖得逞了,宋夏之间必定是一场更大规模的恶战。

    仗一打起来,百姓就要受苦受难,百姓们没有了活路,自然会造反,到最后损害的,还是你们的利益。

    更可气的是,整件事情里,大宋和西夏都损失惨重,而契丹人却从中的了最大的利益,万一将来契丹人趁着大宋内外交迫之际,举兵南下,那大宋将如何?”

    赵頵和赵佶很想辩驳说大宋和大辽是兄弟之邦,可从他们对契丹人的了解来看,这种话也就是说说好听罢了,连他们自己都不相信,又怎么拿来说服别人?

    正像杨怀仁所说的,往更深了想,他们也感到脊背发凉,满脸虚汗,一阵阵地后怕。

    要是赵宗晖真的得逞了,将来说不定大宋就是赵宗晖做皇上,但确实契丹人的扶植的一个傀儡皇帝。

    其他的赵姓皇族也就罢了,而他们这样的亲王,肯定是不被赵宗晖和契丹人所能容的。

    杨怀仁看着他们脸上阴晴不定的表情变化,也猜到了他们听了这话后怕了,于是举起一杯酒来说道,“所以说啊,凡是不论亲疏,但以大局为重!

    往后要是哪个皇族里脑子不灵光的再拿这事给你俩脸色看,你们就用我的话把他们全怼回去!”

第539章:何为开府?(上)() 
见赵頵和赵佶叔侄二人心中稍定,杨怀仁举杯安慰道,“你们其实不用怕这些事,更不用你们去担心,也轮不到你们去担心。

    不如……你们就好好帮哥们种菜,咱们一起发大财!”

    赵頵鄙视地盯了杨怀仁一眼,“就知道钱,也不知道赚那么多钱到底又啥用!

    你现在就已经啥都不缺了,有宅子又有地,有地位又有名声,钱这东西,够用就好了,钱是赚不完的!

    有那赚钱的工夫,陪陪老婆孩子多好?”

    杨怀仁一脸惊讶,连赵頵都开始教育他了,他怎么能……不给他怼回去?

    “你别站着说话不腰疼,躺着跑步不爬谢烂的快,你什么人啊?你可是个大王爷,你就是闲在家里啥都不干,照样吃喝不愁,钱随便花。

    可我不行啊,你看我家里养了多少人?店里厨子伙计得吃饭吧,嗯?家里仆子丫鬟得吃饭吧,嗯?

    我回一趟老家,眼看着自己老爹的坟破破烂烂,我那时候也是当侯爷的人了,老爹的坟墓那么寒酸,总说不过去,总得修的体面那一点吧,嗯?

    老家的庄子里,祠堂是破的,学堂是破的,连庄子里的路也都是破的,既然我看见了,总不能装作看不见吧,嗯?

    边军的将士们来了京城,兵部也没明说给安排住处和花销,他们如今住在我家,我总得好吃好喝好住的供着吧,嗯?

    还有呢,你也知道,我很快就是当爹的人了,以后老婆孩子吃饭的花钱吧,嗯?

    两个孩子我是不满足的,十个八个我也不嫌少,将来这些孩子们长大了,要娶亲的娶亲,要出阁的出阁,该预备的聘礼也好,嫁妆也罢,总得未雨绸缪先给他们预备下吧,嗯?

    孩子将来还会生孩子,每个都生上十个八个的,如此下去,我杨怀仁的子孙后代无穷尽已,我这个当祖宗的,总得为自己的子子孙孙着想吧,嗯?”

    “好好好,你赶紧打住”,赵頵实在听不下去了,“别人还在只顾眼前的时候,你这一未雨绸缪,都预备下好几百年出去了。”

    杨怀仁笑道,“你被认为我这是夸大其词,大家都是读过圣贤书的斯文人,圣人云‘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个道理你应该不会不懂吧?”

    赵佶呵呵一笑,“理是这么个理,可从你嘴里说出来,总听起来觉得有那么点别扭。”

    “大侄子,”杨怀仁按着赵佶的肩膀说道,“你别别扭,你将来的路还长着呢,到你娶了媳妇有了孩子,你考虑的说不定比我还多。”

    杨怀仁心里计划好了将来的许多事情,都是需要自己掏腰包的,现在虽然看上去家财万贯非常风光,实际上这些钱真要花起来,还真不够看的。

    这些事情现在还没到说的时候,自然不会跟他们两人挑明,只好东一榔头西一棒棰的打马虎眼。

    “对了!”

    杨怀仁忽然想起一件心中疑惑之事来,正好可以向这俩货请教一下。

    “官家恩赐我可以开府,可这个开府到底是怎么个意思,又是怎么个开法?”

    赵頵这下乐了,“原来还有你杨怀仁也弄不明白的事情呢?我原来只当你是个上知天文地理下知风土人情,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万事通呢,哈哈……”

    杨怀仁嗤鼻一笑,“这有什么?孔老夫子还不耻下问呢!”

    “对对对,哈哈……唉?不对啊,你这是请教我们,怎么还能是不耻下问呢?”

    杨怀仁指着赵佶对赵頵说道,“你说我跟赵佶,我们俩谁辈分高?”

    赵頵想也不想便答道,“自然是我俩比赵佶要高上一辈。”

    “那不得了?既然我是长辈,去请教一个小辈学问,是不是不耻下问?”

    “那也不对啊,”赵頵反驳道,“你刚才的问题是冲我们俩问的,干吗捎带上我呢?”

    杨怀仁板着脸指着赵頵佯嗔道,“你看你这人,就是个不肯吃半点亏的主,我问赵佶,捎带上你又怎么了?至于这么小气吗?”

    “我……”

    赵佶年纪小,眼里两个成年人为了一个词的用法争论起来没完,还真是觉得三个人里边,自己才是那个最成熟的人,这种情况下,还得他出来打圆场。

    至于打圆场的方式嘛,赵佶也机灵,反正他怎么说,都会让二人误解他是骗帮了一遍,所以不如直接开始回答杨怀仁的问题。

    “这开府嘛,始于汉朝,当时的三师、三公还有大将军等朝中文武要员,还有皇帝赐封的王爵、郡王、国公这样尊贵的爵位,都是可以自己开幕府的。”

    杨怀仁和赵頵见一个后辈嫌弃她们斗嘴,一本正经的开始介绍起开府的由来和现状,也不好继续闹下去,只好认真听赵佶讲述。

    杨怀仁似乎非常感兴趣,竖起耳朵听得格外仔细。

    到咱们大宋这一朝,开府仪同三司已经不是一种官职,而是一种散官,一种名誉,算是给予他对朝廷和国家做出的贡献的一种褒奖。

    但是被赐封开府仪同三司的皇亲或者功臣,同样有开府的权力,只不过开府之后的所属官员,也都是散官和虚职。

    允许开府的人,按说是应该有自己的府兵的,但本朝惯例,府兵的将军职事,也都是挂职摇领,是虚衔。

    而所谓的府兵,也是挂靠在禁军底下的一个名头而已,并不是真的给你招募五千府兵的实际权力。

    当然,既然开府,府兵也不是没有的,像我跟我皇叔,也都有自己的府兵,就是那些王府的侍卫,大致在一二百人左右的样子。

    这里我也要提醒一下通远郡公,你现在被恩赐开府,开府的一些官职,的确是你可以随便任命的,但这些官员,在你府中是官,朝廷也给相应的品秩和官凭官印,只不过在外边这些并没有任何实权而已。

    府兵是朝廷指派的禁军中的一军挂到你的名下,但你并没有实际的指挥和调动的权力。

    至于你府上的侍卫,随便你自己安排个一二百人也无妨,切记,不要超过三百人就好。”

第540章:何为开府?(下)() 
听完了赵佶的介绍,杨怀仁似乎明白什么是开府了。

    和他以前对于开府的认知总体上来说差不多,但是从实际上对他的意义的来说,又是大相径庭。

    原来开府仪同三司,从东西两汉到隋唐时期,都是真正的高级官职,可以真正的开幕副,养府兵的。

    但是到了宋代,这个官职因为整个制度的约束下,转变成了一种荣誉性质的虚职。

    开府之后,自己可以任命的官署的官职,其实他本也不怎么在意,散官也好,虚职也罢,反正也只是个名头而已,也不需要在府外有什么真正的实权。

    但是自养府兵的权力也被大大削弱了,就让他有点头疼了。自己事先预想的培养点自己的武装的打算,这样一来便落了空。

    像赵佶所说,将来的通远郡公府可以有府兵,但那也只不过是名义上的,皇帝随便在禁军中指出五千人来,说那就是你的府兵,可你却没有任何指挥和调动的权力,那还算是自己的府兵吗?

    郡公府的侍卫可以有,恐怕这才是真正的府兵。但是在数量上,赵佶也点明了,最好就随便养个一二百人的府中侍卫,站站岗充充场面也就算了。

    但杨怀仁并不需要这样的模特儿兵,穿的再光鲜又有个屁用?还不如以前自己养着的那一百来个装作了护院的内卫。

    最难堪的是,以前没有这个开府仪同三司的闲职还好,多养上一些人,都把他们划到自己的护院里去,别人也不好说什么。

    可现在有了这个高贵的名头之后,反而有了人数的限制,会有很多人,很多御史台的官员们会时刻盯着你,时刻提醒你不要越线。

    要是将来超过了三百人的限度,或许就触碰到了统治者的心理底线,到时候被参上一本,还真是够他受的。

    杨怀仁现在有点切身体会到为什么在大宋当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是多么的受限制了。

    不进官场,不登朝堂,你就没有足够的权力,没有足够的影响力来领导社会的变革。

    而进了官场,登上了朝堂之后,却又处处受到限制,处处掣肘,让你想被一根沾了水的牛皮绳子捆了一样,想干点什么事,都难上加难。

    杨怀仁心中难免感慨,大宋啊大宋,你这是肿么了,本来经济和文化都是中华历史的鼎盛时期,可为什么偏偏自废武功,非要挑战地狱难度呢?

    这也许就是后世人们常说的原本没有困难,也非要给自己制造困难的心态吧。

    杨怀仁这么一算,心里觉得不对啊,我好歹也是立了个几十年来没有过的军功,皇帝和太皇太后给我的全部赏赐,听起来是一个比一个名头响,可到最后真正算起来,没有一个实际上有用的啊。

    你说我不缺钱,不赏赐钱财绢帛什么的也就算了,哥们也不跟你们计较,可哥们一心为国为民,可一点施展的空间都不给哥们,是不是也太说不过去了?

    我去,杨怀仁越想越气,心里开始暗骂,合着哥们冒死折腾了半天,到头来啥实际好处也没得着啊。

    虽然说为人民服务是哥们心甘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