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舌尖上的大宋-第26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去,杨怀仁越想越气,心里开始暗骂,合着哥们冒死折腾了半天,到头来啥实际好处也没得着啊。

    虽然说为人民服务是哥们心甘情愿的,可总也不能光让马儿跑,不给马儿吃草对吧?

    只见杨怀仁眼珠子滴溜一转,忽然想到了另一个主意。

    “呵呵……呵呵,两位王爷,你们看啊,官家下旨让我在庄子里呆着,不让出庄子,更不让我进城,我有点小小的要求,想劳烦二位,你们看如何?”

    赵佶听了这话禁不住琢磨,杨怀仁这话,听着就没好事啊,所以首先答道:“这事我可能帮不上郡公,小王虽然是官家的弟弟,可不论我说什么话,官家一直就当我是个孩子胡闹罢了,不一定听啊……”

    说着暗暗地对杨怀仁使了个眼色,眼珠子瞟向了旁边的皇叔,把这个麻烦事给推了出去。

    赵頵也不是傻子,知道杨怀仁既然这么说,就是要让他帮着向官家和太皇太后讨好处了,可眼下这种情况下,赵佶说的没错,也只有他能办这事。

    “你说吧,不过咱们事先说好了,能办的事我一定帮,办不了的事,也别为难我。”

    “一定一定,咱哥俩这关系,咋能为难你呢?”

    杨怀仁笑得很肆意,让赵頵头皮都发麻。

    “其实对你来说,这件事并不是什么难事。你看,我现在被封了郡公,官家和太皇太后那里是光给了名头,没给任何赏钱和土地。

    连个郡公府都没说给我一套,连开府都是个虚职,总不能让我做个光杆郡公吧?

    钱我可以自己赚,土地我也可以自己买,可是郡公府,总得给我一套吧?这东京城里寸土寸金的,我是有钱也买不到一处好地方建个郡公府,这话没错吧?”

    赵頵听着杨怀仁说话,不断的点头,觉得他说的确实有道理,不过他也越听越紧张,搞不明白杨怀仁这话里的雷,到底埋在哪里。

    “你想要官家赐给你块城里的好地,让你盖个郡公府?”

    “那多麻烦啊,内城的地早就被分的差不多了,外城三教九流,以前我还是侯爷的时候也就算了,如今这么大顶帽子戴着,要是连个府邸也没有,是不是咱们官家也跟着掉面子?”

    赵頵问:“那你到底什么意思?”

    杨怀仁笑答:“很简单。像濮王府这种的,贬到下边去的,宅子不是留下来了吗?”

    赵頵差点急眼,“你想什么呢?濮王府那宅子特殊着呢,就算赵宗晖走了,那宅子也是要留给下一任嗣濮王的,你想都不要想。”

    赵佶也受了惊似的眼看杨怀仁,帮腔道,“别人说你胆大包天是天下第一大愣子,我以前不信呢,今天听你说了这些话,我才知道你真是个愣子!”

    杨怀仁忙摆了摆手,“我就是打个比方,值当的你叔侄俩扎着膀子批判我吗?愣子怎么了?我听着挺好听的。

    我其实并不是想要濮王府的宅子,我想说的是,南阳郡王的那个大宅子,不是还闲着吗?”

第541章:转弯(上)() 
人生就像一条路,很多时候直着走是走不通的,既然走不通,不如就转个弯,绕一条路走。

    虽然这样的理解可能被解读为走了人生的弯路,或者绕了远路,但总比走不通闷头往墙上撞来的好。

    赵頵也真是不错,对于杨怀仁这个朋友,他一向是不计报酬的帮忙。

    当杨怀仁的愿望,通过赵頵的嘴巴传到赵煦和高太后耳朵的里的时候,赵煦是没有意见的,高太后稍微考虑了一下,也应允了下来。

    赵煦是觉得像杨怀仁所说的一样,他在环州立了这么大个功劳,确实从奖赏上来说,不太实在。

    赵煦也了解杨怀仁的性格,对于那些虚头巴脑的爵位或者高品秩的虚职,这样的名头杨怀仁看不上眼,他只在乎实际的回报。

    听起来这个人有点市侩,但仔细一想,又觉得这样的人,才是大宋真正需要的良臣。

    干实事,请实赏,往坏了说是贪图物质,往好了说,起码比那些占着茅坑不那啥的,总说着梦想却从来不去付诸行动的人好。

    所以说光说不干那是假把式,对于能说又能干的真把式,人家讨点赏赐,也是理所当然。

    高太后考虑的是,杨怀仁讨要南阳郡王的大宅子,是不是和他的娘子何之韵有关系。

    别人不知道何之韵的真正身份,她是一清二楚的。南阳郡王府是她出生的地方,现在杨怀仁替她讨回去,是不是有什么特殊的目的。

    不过想起当初她是利用了杨怀仁和何之韵的,虽然她心里没有多少愧疚之意。

    南阳郡王的大宅子闲了很久了,既然杨怀仁开口讨要,不如就给他这个面子,也算拉拢他以后一心一意为自己效力。

    杨怀仁最终还是如愿以偿得到了城内的一座数一数二的大宅,南阳郡王府的牌匾也被换成了通远郡公府。

    只需要请人从新修缮一下,打扫一下,花费个把月的时间之后,就可以入住。

    当然,杨怀仁现在还得在庄子里禁足,即便有了真正意义上的第一座府邸,至少他是无法住进去的。

    杨怀仁在家呆得有点郁闷,即便他回到庄子才刚刚三天的工夫。

    在环境优美,空气新鲜的田园之中养胎,对于何之韵和王夏莲来说,的确是非常好的选择,可对于杨怀仁来说,就享受不了这种宁静了。

    因为全庄上下,就他一个闲人,是真的闲得蛋疼那种。

    杨母和李妈妈忙着安排韵儿和莲儿养胎,二丫没了母亲的管束,也跟放了羊似的,整天的领着臭蛋和毛球在后山上满山的撒欢的跑。

    那一百个回京受赏的边军将士们,即便回了中原这种安逸的环境之中,也不忘记杨世虎的嘱咐,依旧每天在黄大银的带领下,进行着操练。

    他们坚持操练不要紧,惹的黑牛哥哥和天霸弟弟他们也兴致盎然,撺掇着连子庚一起,也领着那一百来人的内卫也跟着边军将士们一起操练。

    反正在自家庄子里,杨怀仁身边也不需要人随身保护,连小七也加入了操练的行列,即便他的体型站在操练的队伍中显得那么格格不入。

    他们操练本来是件好事,最多也是弄的杨怀仁无事可做。

    可是后来搞的庄户们那些半大不大的孩子们也难得来了热情,也不知是谁组织的,也跟着将士们学了起来,直接给庄子里弄出一支崭新的童子军来。

    男孩子们每天练得兴高采烈,回了家就跟父母和姐姐讲述边军将士们的威武英姿。

    然后嘛,那些庄户家里的未出阁的小娘子们也来了兴致,也整天的去看边军将士们操练。

    事情就是这么有趣,有了人看,特别是那些如含苞待放的花朵一样的小娘子们围着看之后,将士们操练的热情就更浓厚了,射箭也射的准了,被当做假想敌的木桩子,一天要砍烂好几十根。

    杨怀仁觉得自己这个“媒婆”怕是要失业了,因为后来庄户们也来看,还对着操练的将士们指指点点。

    脸上的表情和话里的意思,就跟说自家的姑爷一般。

    后来还有外庄的小娘子们也来看,本庄的小娘子们就撵人家,差点闹出女子世界摔跤冠军大赛来,还惊动了附近几个庄子的保正。

    边军将士们中的单身汉们如此吃香,让他们自己都没有想到。想想以前在环州的时候那种无人问津的局面,如今的光景可谓是人间天堂。

    杨怀仁是可以解释这种现象的,西北的边军,饷银不高,养不活一个家庭,加上他们长期居住在荒凉的边地,时间长了人也跟着变的面目沧桑。

    边地女子数量偏少,加上边军懦弱的名声所累,他们不受待见也是正常不过的事情。

    可自从他们来到中原之后,那可是以有功之臣的身份回京来接受嘉奖的,首先从身份上就比禁军还高出了一头。

    杨怀仁领着他们冲突濮王府,干翻五城兵马司的兵士的传闻一出来,就更是把边军将士们高大威武的形象刻画进了每一个人的心中。

    而他们受了官家加倍的赏赐之后,身家上也比普通的百姓和禁军还多出不少,城内也许不好说,但是在京郊买个小院子买几亩地过上安逸的小日子,那是足够了。

    所以他们这么一操练,便吸引了很多庄内庄外的庄户们的围观,让他们打起了招一个边军将士做女婿的打算。

    女人之间争风吃醋,杨怀仁也不好拿出郡公爷的官威来吓唬人家,可也不能不去护着自家庄户们的利益。

    最后还是保正在这方面比较有基层工作的经验,给杨怀仁出了个主意,算是解决了这个上不来台面的难题。

    边军将士里边没成家的有七八十个之多,而杨家庄子里适龄的未出阁的小娘子也不过三四十人而已。

    所以大家根本不用抢的头破血流,就算杨家庄子里的适龄小娘子们全部都愿意招个边军将士做夫婿,也还有一半多的空余可以留给外庄慕名而来的小娘子们。

    事情就是这么转了个弯去想,去看待,便有了不同的结果。

第542章:转弯(下)() 
意识到这一点之后,杨怀仁忽然变得开朗起来,也不觉得那么无聊那么闲闷了。

    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也好,还是想把自己的心中所想付诸实践也好,并不一定只有一条路的。

    既然这条路走不通,那就不要固执的继续往墙上撞,搞的自己头破血流心情郁闷,不如就转个弯,绕点远路。

    所以路好不好,不在于路本身直不直,也不在于绕不绕,只要是能达到目的地,那这条路就是一条好路。

    杨怀仁知道想让大宋的百姓人人都吃上好东西,提高民族的体质,是一件长期要付之努力和汗水的事情,所以也不急在一时。

    无论是栽培、种植、普及那些高营养的蔬菜还是通过规模化圈养牲畜的方式来提高百姓的蛋白质摄入,都已经在有条不紊的按照计划进行中。

    牧场的模式已经逐渐摸索出一种发展方式,最开始是养殖繁育来自吐蕃的牦牛,成功之后,就要仿照环州牧场的方式,在其他的路或者州县建立新的牧场,养殖繁育更多种类和数量的牲畜。

    庄子里的养鸡场也初具规模,产蛋量虽然还没法跟后世的养鸡场相比,但是在这个时代,已经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杨怀仁没打算故步自封,而是打算把开心农场的模式免费开展下去,交给附近的庄子,让他们也养鸡养鸭,开辟更多的荒地用于种菜。

    当鸡蛋在普通老百姓的眼里不再是一种高贵的食物的时候,人们的饮食质量和水平就会自然而然的比以前提高一个档次。

    而到夏天的时候,赵頵和赵佶种植的那两万亩蔬菜也将可以采摘,三分之一用于育种就足够下一阶段普及种植的所需。

    余下的那些,除了供应东京城这座大城市的需求之外,还将通过陆路和水路,运往大宋的其他的州县,为下一步的普及种植打下基础。

    当然,这第一批规模化种植的蔬菜,将会产生一笔巨大的利润,按照当初和两位王爷越好的利润分成比例,杨怀仁也将获得大量的资金来发展他下一步的计划。

    杨怀仁的确想蓄养私兵的,可这个私兵却不是为了自己,他本来也对权力没有多大的野心。

    除了保护家人的安全因素之外,他最大的愿望,就是挑选出五千人的精锐兵士,让杨世虎这样经验丰富的将领来操练。

    把这些挑选出来的兵士操练出一副强健的体魄和高超的实战技能以及阵法之外,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军事素养。

    让他们不光自己成为一个合格的军人,更要让他们能带兵,能领兵,而且能打得了实战,这才是最重要的。

    培养五千个个人战斗素养高的军人容易,可五千人相对于整个大宋的军队来说,数量还是太少了,少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但是培养这五千人,如果能带动五万人向他们看齐,也成为他们一样的军人,哪怕这五万人只不过是一个火长或者小队长,那他们能带动的最基层的将士就会以几十万计。

    如果大宋有这样的几十万高素质的军队,那将提升整个大宋的军事实力和水平。

    可这一切似乎因为通远郡公府开府的象征意义而破灭了。

    杨怀仁懂的了转弯的道理之后,忽然觉得要实现这个目标,不一定非得走一条路。

    他现在想到的办法是,开一所庖厨学校。

    也许有人会觉得这件事很搞笑,难不成杨怀仁是想把蓝翔技校带到大宋来?

    这听起来确实很搞笑,不过杨怀仁这个想法中,厨子学校只不过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