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舌尖上的大宋-第35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粉皮子,也就是片皮,单是从外观看的话,有点像后世北方地区流行的一道凉菜,东北大拉皮。

    而从制作的原料上和方法上,两种食物其实也是有很多相似之处的。

    片皮的特点,在于可以凉拌,也可以热拌,两种不同的使用方法,会带来不同的舌尖上的享受。

    但相同的是,粉皮子所加入的调味料,讲究足够多,味道足够重,让人吃到嘴里,不论是酸味,咸味,又或是辣味,都给人一种非常冲的感觉。

    无论是炎热的夏季,或是寒冷的冬天里,一碗调料足够的粉皮子吃到嘴里,吃的人满头冒汗,口腔酸麻,那才叫爽。

    从粉皮子制作原料的角度看,不得不说这又是广大贫苦百姓在寻找食物果腹方面的一项巨大的创新。

    更早的时候,汉中地区的贫苦百姓们,因为没有足够的食物来填饱肚子,只能从身边的大自然中寻找可食用,又能充分补充人体所需的热量的食物来源。

    初夏时节,是秦岭南麓的野生蕨菜成熟的季节,满山的蕨菜,便是百姓们靠山吃山的智慧来源。

    那时候男人们在田间劳作,老人、女人和孩子们,便背上篾筐,上山去挖蕨菜。

    蕨菜的叶子可以当做蔬菜来食用,采的多了吃不完,还可以做成腌菜,而挑拣出根茎肥大的蕨菜,然后放到石臼里捣碎,扔掉韧性强的植皮,剩下的浆汁里便富含了大量的淀粉了。

    将这些浆汁过滤,淘洗出来的干净乳白色的液体,就是淀粉溶液了,这时候可以加水稀释,再加入明矾,不断的搅拌,明矾便让浆汁中的淀粉变得浓稠起来。

    这时候一口盛满了水的大锅猛火煮沸了,然后在上边浮着一个小汤锅或者平底的金属容器,把已经浓稠的浆汁倒进去,把汤锅稍微晃动着让浆汁均匀的铺在锅底上受热凝固。

    等浆汁全部凝固之后立即把汤锅从沸水里拿出来,再放到冷水中冷却之后,奇妙的事情发生了,原来乳白色的浆汁,变成了色泽鲜亮,半透明又充满了弹性的粉皮子。

    切条或者切片随个人的喜好,加调料也是随意,而且还可以加入切碎了的蕨菜的腌菜或者其他小咸菜,搅拌均匀了就是最朴实的美味。

    在那样艰苦时期和艰难的生存环境下,淳朴的百姓们总是能够从身边的大自然中找到合适的食材来制作可口食物。

    同时,有了食物,也不能浪费,每个人都很珍惜这些得来不易的食物,而浆水面的产生,也是人们从节约食物的思想里催生出来的另一道美味。

    浆水面这种叫法,实际上到了清朝才有,在北宋或者更早的时候,浆水面被叫做棒棒面,或者更直接的叫做杂菜汤饼。

    这年头蔬菜的种植,是极富时效性的,通俗点讲,在没有蔬菜大棚技术的古代,对于老百姓来说,就是什么时节吃什么样的蔬菜。

    自家的小院里开一片菜畦,开出撒上菜种,然后每日浇水,期盼着它们快一些成熟,能让家人吃上新鲜的蔬菜。

    但是这样草根的蔬菜栽培方法,会导致平时没有足够的蔬菜,而等菜畦的蔬菜成熟了,却又吃不完,总不能不去采摘,让原本新鲜的蔬菜变得老了,失去了原有的清脆口味。

    这个时代最常见的蔬菜无非是芥菜的几个种类,然后便是白菜萝卜了。

    白菜萝卜相对还容易保存一些,而芥菜,只能现摘现吃,才能吃到它的新鲜的味道。

    若是吃不完,便用水焯一下,然后沥干了水分,把芥菜存入陶罐中,只需要撒一把粗盐,剩下的就是让它自然发酵就可以了。

    腌制后的芥菜,可以直接食用,不过这样的吃的话,味道难免单一而乏味。百姓们便又想出了另一种和它搭配的食物,于是便产生了杂菜汤饼。

    腌制好的芥菜作为主要原料,再搭配上其他应时的蔬菜,或者吃剩下的菜,混合到一起用大锅爆香了葱姜蒜烩制一下,然后加入煮汤饼的面汤慢熬,最后加些豆腐丁或者豆豉,便制作成了一种独特的汤饼的卤汁,当地人叫做潲子的东西。

    汤饼呢,则是选取手擀的那种,擀的面皮薄薄的,切成粗细不同的面条子,即便是煮透了,也还保留着韧性。

    煮焉了的汤饼配上独特的潲子,便是一碗惹人口水的浆水面了。

    后世材料丰富,早已经摒弃了用腌菜来制作潲子的方法,改用新鲜的蔬菜水煮用面汤泡制的方法,味道上也许清新了不少,不过那种原始的自然发酵的酸臭味,却也不见了。

    比起前边的三种大众化的汉中美食,最后一种,应该算是最上得了席面的一道菜了。

    菜豆腐,就是加了新鲜菜叶的豆腐大米粥,听起来只不过是几种最寻常不过的食材混搭在一起的食物,可你没有吃过,就不知道它的滋味是如何让你吃过了就忘不了。

    北方常见的酸浆豆腐,不必食用模具挤压成块状,就可以直接放到用酸浆水煮制的大米粥之中,两种食物混合加热一小会儿,再加入少许青菜点缀,这道菜就算制作完成了。

    豆腐和大米混合在一起,从外观上看就是清汤白玉般的清淡,而这道菜也确实是解腻的不二之选。

    当然,这道才可以直接食用,但最有味道的还是加入各种调味的调料,比如特别炒制的辣酱,搅拌均匀了直接用勺子舀着吃,不用在意吃相如何,只需要去享受吃到嘴里那种清香意爽和余味无穷。

    原料虽然简单,可这几种食材搭配在一起,却形成了一道营养价值极其丰富的菜肴。

    菜豆腐在物质丰富的后世已经是一道大众菜肴,但在当时还是一道难得制作的好菜,只有来了贵客,汉中人才会制作这道菜出来作为招待客人的佳肴。

第738章:龙门镖局(上)() 
杨怀仁的钦差队伍沿着褒水河向西,经洋州、城固,来到兴元府。

    利州刺史陆永年竟率利州路和兴元府上下官员出城十里迎接,杨怀仁的感觉那可不是受宠若惊了,而是一种无法理解的讶异。

    古代的官员都是讲排场的,杨怀仁这一趟带了三千龙武卫禁军这么大场面,地方上的官员自然会去琢磨官家让杨怀仁这么大排场来出巡,到底是个什么用意。

    真正有些贪官污吏行径的官员,这是也早早藏好了自己做过的坏事,绝不会让给杨怀仁这位钦差大人添乱。

    这年代所谓有污点的官员,也不仅仅是指某某地方的官员贪赃枉法了,更多的是因为新旧党争中站了队,被贬斥和排挤到地方上来的。

    面对钦差替天巡狩,这样所谓身背污点的官员自然会好好表现一番,给钦差大人留下个好印象,说不定钦差大人就真会如实记录下来,然后回去说给皇帝听。

    哪怕是一句好听的话,听到皇帝耳朵里,那也算是他露了脸了,说不定正遇上皇帝心情不错,就能给你升个官,或者调配到富庶的地方为官。

    按照官场上的规矩呢,对于杨怀仁这样的钦差和上官,直接行贿是不行的,说出去难听,也不雅,更好的讨好方式,应该是投其所好。

    杨怀仁如今的身份地位,他的过往和经历,利州路和兴元府的上下官员们自然是事前打听了一番,做到有所准备,心中有数的。

    他们总结的结果就是,杨怀仁这个人是个书生出身,后来却甘心去做了厨子,这么说来,这个人是有点不务正业的。

    不顾人家做厨子做的牛比,三番五次通过厨艺给大宋立了别人想都不敢想的大功劳,于是就有了如今的爵位和官职。

    从他们在东京城内为官的同窗或朋友那里打听到的信息里,也是有说杨怀仁这个人贪财好色的,而且脾气愣的很,所以要讨好他,也不能太直接,要做的巧妙一点,才好让他接受了你的人情。

    杨怀仁起先还真没想过那么多,人家既然高规格迎接和接待,他也要拿出一个钦差大人应该有的架子来。

    尺度自然要拿捏好,不至于太过高傲让人家觉得自己高高在上似的装逼,又不能太过谦和了,让他们觉得自己很容易亲近。

    也幸亏杨怀仁是个演技派,稍作考虑之后,把和这些官员们相处的态度展现的很恰当,举手投足之间有一种尊贵的气质,又不至于因为自己太年轻让他们轻视了他。

    陆永年这个人给杨怀仁的印象很普通,不像是个迂腐的蠢货,也没有油滑的秉性,怎么说呢,有点中庸,长得也中庸,说话行事,也是一直遵从着一种中庸之道。

    据说陆永年在利州任上干了十几年了,人过五十,却也没有什么大的功绩足够他能进京高升,却也没有什么做的不好的地方。

    杨怀仁也不会单纯到根据对一个人的第一印象就断定了这个人的是个什么样的人,何况人家为官多年,很多事也不是一眼就能看出来的。

    陆永年一一给杨怀仁介绍过了兴元府的主要官员,杨怀仁便跟他们客套一番,说些从朝堂上学来的自己原本听不顺耳的官话。

    寒暄过后,吃了三杯人家准备好的迎宾美酒,杨怀仁便在陆永年的引领下进城。

    本来钦差的队伍就三千多人了,加上出城迎接他的当地军政官员以及富贾士绅们将近一千人,一条长队浩浩荡荡的就这么进了城。

    除了百余人的随身侍卫,三千人的龙武卫禁军将士们不便进城扰民,便安排他们驻扎城外。

    安排下了住所之后,杨怀仁刚换了常服,陆永年便派了人来请他以及随行的官员,说是在兴元府最大最豪华的长兴楼酒楼准备了接风晚宴,恭候钦差大人莅临。

    吃饭的事嘛,杨怀仁也是一路经历过来的,自然不会推脱。可等他到了长兴楼,却发现酒席上提供的菜式,几乎清一色的京城名菜。

    陆永年觉得这是考虑到杨怀仁的口味,怕当地的菜式入不了杨怀仁这位“少年厨神”的法眼,可杨怀仁其实这次出来的目的就是一路走一路吃,做个无忧无虑的吃货,既然出来了,还要吃京城的菜色,那跟没有出来又有什么区别呢?

    心中所想,自然不能表现出来,以免败了人家的兴致和好意,尽管听说这长兴楼的大厨是从京城里出来的,可杨怀仁这顿却是吃的索然无味。

    天霸弟弟本来是个对食物来者不拒的人物,可跟着杨怀仁时候久了,也开始挑食了,酒桌上凡是他吃的顺口的,几乎就是整盘秋风扫落叶一般吃个干净,不顺口的,连看也懒得看一眼。

    酒过三巡,杨怀仁见天霸弟弟也吃的差不多了,便借口酒力不支,要先行回钦差行辕休息,不知哪个不开眼的官员,装逼似的拍着巴掌,等巴掌拍完,便走出来二十来个浓妆艳抹的小姐儿来,说是让她们陪钦差大人好好休息休息。

    杨怀仁看着这个家伙就来气,兰若心在我身边跟着呢,你跟我来这一套?真当我没见过女人呢?

    他心中骂道,你女良的,瞧不起小爷了是不,你既然敢给我准别小姐儿,我就敢统统带回去……伺候我未来三夫人用,当使唤丫头使唤。

    等一众吃酒吃迷糊了的官员把杨怀仁送出长兴楼,杨怀仁却没有直接回去,而是打发了侍卫们先跟着马车回去,只留下兰若心、天霸弟弟和小七三人,半道上偷偷下了车,乔装了一番,准备在兴元府里转转。

    杨怀仁觉得他怎么说也是个钦差,明面上也是替赵煦出宫到地方上来巡察的,既然要体察民情,那兴元府地方上的特色小吃,自然是不能错过,要好好体察一下的。

    从下车的小巷子里走出来,让杨怀仁怎么也预料不到的是,他抬头看见路口一个气派的大门,上面挂着一块红底漆金字的匾额,上书“龙门镖局”。

第739章:龙门镖局(中)() 
“龙门镖局?”

    杨怀仁觉得有趣,原来汉中真的有个龙门镖局,只不过不知道和后世武侠小说里的龙门镖局是不是一家。

    从这座龙门镖局在兴元府城中的位置来说,还真是黄金地段,离那家号称兴元府第一楼的长兴楼离的并不算远,可以说是身在闹市。

    由此可见,这家龙门镖局在兴元府的江湖地位不一般,出于好奇心,杨怀仁还真是像走进去看一看,好几部武侠小说里都提到过的龙门镖局,究竟是个什么样的。

    不过现在天已经黑了,人家龙门镖局也关闭了院门,只剩下两头长牙咧嘴的石狮子在四盏明晃晃的宫灯照耀下显得格外威严。

    杨怀仁忽然想起点事来,向旁边的兰若心询问道,“这江湖上的镖局,如今还很多吗?”

    兰若心不知为何杨怀仁对龙门镖局表现出了这么大的兴趣,只觉得可能是好奇心而已,便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