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舌尖上的大宋-第67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杨怀仁心里想笑,真是个实诚老汉啊,呵呵……

    坐船回了江阴,杨怀仁又给岑孝年派了个任务,让他联络江南数得上号的海商和造船厂的主人,五天后在江阴,杨怀仁要请他们吃酒。

    这事杨怀仁不吩咐,岑孝年也要联络他们的,不过王爷请吃酒这事,让岑孝年觉得没有必要。

    他这种人在海商面前跋扈惯了,有事发个话海商们就不敢违拗,但杨怀仁还是觉得有些事,是不能硬来的,目的是把事情办成,没必要强压着人家做事。

    而且,杨怀仁还有另外的目的。

    杨母那边,早就吩咐管事在杭州城外西湖西边山脚下买了个几个大宅子和一片民房。

    这是为了将来住的,谁也说不准要在江南住多久,不过像杨家如今这种家势,必然要买宅子住的,朝廷的官驿虽大,也住不下这么多人。

    西湖边也确实有很多商人建的宅子,也有不少民户,本来是不好买下那么多院子的,是杭州府出面,杨家又加了三成的价钱,买卖才顺利了不少。

    杨母虽然因为多花了钱而有些心疼,但想起儿子说的话,越是离京城远了,越是不能以势压人,势是不能随便用的,既然有钱,那就砸钱好了。

    宅子的格局大概是不大方便杨家一大家子和其他兄弟们以及亲兵的家眷们居住,所以还要雇佣工匠们去改造一番。

    所以杨家人还得住船上,也懒得搬入官驿了,只等着宅子从新修葺以后便马上搬进去。

    杨怀仁和家人还是见少离多,杨母便在几个儿媳妇面前为儿子开脱,好在几个儿媳都是知书达理的,知道杨怀仁在忙正事。

    赵献球的事情之后,苏州官员就主动去江阴见了杨怀仁,杨怀仁也没空理他们,只是见了一面,说了些心不由衷的屁话,这才把他们打发了。

    官员们其实不介意王爷不待见他们的,一个个都不是傻子,见杨怀仁有别的事情忙,没打算管他们,他们心里也放松了不少。

    宫里新派来的袁公公到了,带了圣旨来的,小生子公公陪着袁公公来江阴见了杨怀仁。

    杨怀仁一看袁公公年纪比赵献球还大,便知道宫里也是没有妙人儿可用,也觉得官家似乎也赞同他的意见。

    袁公公就是派来养老的,算是对袁公公在宫里侍奉多年的一个奖赏,漕运衙门实际的管事的,还得是小生子公公。

    小生子也早就明白这一点,对杨怀仁更是恭敬有加。

    朝廷对杨怀仁弄死赵献球的事情其实没人爱管,一个阉人而已,朝廷里的文人们打心底里不在乎这个。

    这圣旨最终就变成了赵煦和杨怀仁拉家常似的废话。

    杨怀仁简单招待了一番袁公公,也打发他们回去了,他等的不是这个,而是关于造船厂和建设水军的事情,朝廷和官家是怎么看的。

    可这年头交通和通讯就这么个现状,现在收到的官家的旨意,说的还是半个月之前的事情,要得到关于造船厂和水军官家的意思,那还得最少十天以后。

    杨怀仁心里盘算了很久,觉得事情应该不会有太大的阻拦,只要赵煦那里过得去,几个说闲话的朝臣反对是无所谓的。

    南征的计划倒是得到了兄弟们的一直赞同,天霸弟弟连交趾国这个地方都没听说过,但听说那里的国王很狂,便下了决心要教训教训。

    何小川听说要建设一支水军之后就乐了,当着众兄弟面前吹牛比说论武功他排不上号,论水性这里谁也不是他的对手。

    杨怀仁笑着告诉他,水军虽然要有好水性,可重要的还是要懂海上作战的战术战略,等问起柯小川会不会驾大型战船的时候,他就被问傻了。

    这也不稀奇,武德军的人大都是北方人,也基本都是旱鸭子,能找出一两千水性还说得过去的就不错了,说到驾驶战船在海上作战,那就都是外行了。

    杨怀仁这才意识到他还真是缺水军将领,陆地上作战勇猛的将军,到了海上可能连个大头兵都不如,在船上站都站不稳,如何谈得上作战?

    所以为了准备未来的水军,杨怀仁一边向江南各路水军里寻找能指导水军作战的将校和教官,一边在武德军里挑选可以转成水军将士的士卒。

    水军主要的兵源,武德军也提供不了多少,最终还是要在江南的厢军和藩军里找,也不用一下子就组建起满建制的一支水军,先来三四千人操练起来就好。

    好在杨怀仁还有这个权力,不怕地方厢军不为这件事出人出力。

    按照造船厂造船的计划,明年秋末就能有足够用的战船,到时候便可以去交趾国弄他个翻天覆地了。

    。

第1404章:募捐(上)() 
十月,秋风在江阴港外的江面上顺着江水驰骋,风虽然吹的人身上凉飕飕的,可排着队出港的大船却非常喜欢这样的狂风。

    水手们吆喝着有节奏的号子拉起的风帆,立即便被风把帆兜满,像是怀了孕的妇人一般,挺着个大肚子向海洋的方向前行。

    用不了十个月,直消三个月的时间,这些船就可以从海上跑个来回,船主们会卖掉一船的丝绸瓷器,然后带着金银和收购来的粮食香料满载而归,赚的盆满钵满。

    和扬州一样,江阴最大的酒楼栖凤楼也在港口附近开了一家最大的分店,这里除了提供南北菜式之外,甚至还有些胡人厨子可以制作天竺或者大食的特色食物。

    这一天杨怀仁包下了栖凤楼,专门宴请江南的海商。

    本来他还以为能来个百八十人,可实际上来的人数只有预想中的一半,特别是最大的那几家,竟然都没有派家主来赴宴,只是派了个主事的掌柜的来敷衍一番。

    杨怀仁也不生气,他在江南的面子确实没有那么大,别看他是王爷兼钦差,人家也不一定要卖他多么大的面子。

    江南读书人多,连做生意的也大都曾经是饱读诗书之辈,虽然继承了家业经商而没有走仕途,但读书人的矜持还是有的,当然不会在权贵面前轻易地低头。

    岑孝年心里是有些不服气,见杨怀仁笑嘻嘻地竟然一点儿不生气,他倒阴着脸地埋怨着,“这帮贱人还真觉得自己有脸了,王爷亲自请客吃饭他们都敢不来,下次有事求到市舶司衙门的时候,看咱家不给他们好看!”

    杨怀仁瞅着岑孝年,不知道他是真替自己不值,还是拍马屁的工夫已经如臻化境,在他这种人眼里,除了宫里的主子和朝堂上的大佬们,其他人似乎都是贱人。

    “来不来的都无所谓,来的咱们好好招待,不来的也别为难人家,人各有志嘛,总不能牛不喝水你强按头。”

    杨怀仁倒是看得开,岑孝年更难过了,杨怀仁却觉得他这表情做的有点过,他们俩之间,还谈不上交情,不至于让岑孝年这样。

    不过既然人家岑公公这样卖力的表现出他的忠心耿耿,杨怀仁也没法打击人家的一片心意,只得解释道,“江南人杰地灵啊,你也不用这么难过,有些事你比我清楚。

    在江南能养大海船做海商的,都不是简单的人物,谁在朝中还没有个靠山?甚至有些王侯将相的,在他们的买卖里也是有份子的。

    你以为他们是没有地位的商贾,可他们的买卖的股东可不是贱人,你说给他们好看就给他们好看?你给一个我看看!”

    被杨怀仁这么调侃,岑孝年才讪笑道,“他们不给咱家面子不要紧,可不给王爷面子,就太过分了。

    他们就是再尊贵,还尊贵过王爷了吗?真是给脸不要脸!

    前几日咱家派人去找他们要匠户的时候他们还好说好脸的,这才几天啊,就忘了自己姓啥了?”

    杨怀仁望着忙碌的码头,嘿嘿一笑,“也不怪人家,这会儿正是人家忙着挣钱的时候,咱们就这么突然去要了造船的工匠回来,人家没为难咱们已经是给了咱们面子了。

    人虽然没有来,但礼是到了的,也不能说人家故意给咱们脸看,说不准人家就是真病了,或者真的忙的走不开呢?”

    岑孝年摇了摇头,“王爷,您也真看得开,咱们这次请客的目的,是不是被他们猜到了?”

    杨怀仁点点头,“嗯,差不多吧,这帮人在商场上混了这么多年,哪一个不是人精?送了匠户回来,应该也猜到咱们想干什么了……”

    栖凤楼里,武德军的将军们每人一桌招待着来赴宴的商贾,即便之前没猜到王爷为什么请客吃饭的,如今也应该想明白了。

    想懊悔也来不及了,那些将军们看着和气,可眼神里都带着杀气,越是笑得欢畅,便越是让人心惊胆寒。

    有些事,杨怀仁也从来没觉得自己多么聪明,做买卖的脑袋都灵活,不难想到这种时间他专门请了商人来栖凤楼饮宴是为了什么。

    利丰监船厂要重启,王爷要造战船的消息也并不是秘密,以他们对朝廷的了解,自然知道造船的钱朝廷出不了多少,王爷自己又出不得,也只有从他们身上搜刮些油水了。

    古代这种事情其实很多,地方上兴修水利,修缮学堂什么的,官府的钱是远远不够的。

    所以地方官为了自身的政绩,总要时不时的请地方的富贾乡绅聚会,名义上自然各种各样,但实际目的便是募集乡捐。

    让地方乡绅和富商给官府的什么工程捐款,然后在工程做好之后立个功德碑之类的东西,书写他们的姓名和捐款数额,依次来宣扬他们的德行善举。

    商人嘛,有了钱之后,也的确需要盘算些名望,捐钱也是情理之中,不过这回杨怀仁要募捐的欠款有点多,不是千儿八百贯就能解决的事情。

    明白人很多,即便那些没有派人来参加这场宴会的商贾,也是派家中仆人送来了一些钱银的,一两千贯的数目,并不算多,也不算少,算是尽了自己的一份心。

    至于王爷要做的事情这些钱又够不够用,他们是不管的,同时也害怕杨怀仁另有所图,栖凤楼的宴席就是鸿门宴。

    所以宴会还没开始,杨怀仁实际上已经募集到了五六万贯了,可比起他需要的数目来,还是差了很远。

    这件事杨怀仁也早给赵煦写信讲了个明白,不管朝廷怎么看,武德军毕竟在江南,总不能全是步军没有水军。

    而赵煦这边呢,毕竟前头撤卫改藩,是多少有些对不住这些曾经的禁军的,所以杨怀仁从商人这里搞钱造战船建水军,他是不管的,反正又不是进了杨怀仁的腰包。

    等几乎没有人往栖凤楼里走了,杨怀仁才对岑孝年摆摆手,“好了,我看也就这些人了,咱们还要从人家嘴里抠出几十万贯钱来造船,不能慢待了人家。”

    。

第1405章:募捐(中)() 
栖凤楼内。

    杨怀仁也不说什么废话,直接把武德军要成立一支水军,需要钱来大造战船的事情说给了在座的各路商人知道。

    只是说到钱的时候,杨怀仁没有用乡捐的说法,而是说了一个让大家都匪夷所思的办法——借贷。

    “在座的诸位都是江南一带的富商,很多人还是以海上贸易为主业的海商,你们应该知道海上航线的安全,对你们的生意有多么的重要。

    如今咱们大宋的水军,一来兵员太少,二来没有像样的战船,所以要为诸位海上的买卖保驾护航,这点力量是完全不够的。

    所以武德军要新成立一支水军,打造专门的海上战船,就是为了大家的利益着想。

    本王代表武德军,今日请大家来江阴聚会的目的,便是因为武德军眼下资金不足,朝廷因为今年刚打了和西夏的战事,所以短期内还无法拿出足够的钱来拨付这部分费用。

    所以本王便想出这么个主意来,不是要大家给未来的水军捐钱,而是武德军向诸位借钱,按照常例,以年息三分的利息计算,两年后便会还给诸位。”

    下边商人议论了起来,脸上纷纷露出怀疑之色。

    说起来正常的民间借贷,或者商人之间的借贷,年息三分利也算不错了,正常也就二分利息多一点,杨怀仁能说出三分利来,也是给足了他们好处的。

    但他们细想想又觉得这跟他们平时放贷给别的商贾是不同的。

    借钱给一般人,如果到期不还,他们可以光明正大的找上门去讨债,官府都不管的,甚至他们都可以把欠债人告上官府,让官府帮忙讨债。

    可借钱给武德军,就让他们有点担心了,武德军是什么,是军队啊,要是到时候军队不还钱,他们找谁要去?

    总不能也带人找上门去讨债吧?找官府就更没有用了,地方官府也不敢得罪那些藩军,更不用说杨怀仁属下的藩军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