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舌尖上的大宋-第67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天下大乱的时候,按说商业是最受打击的,甚至会出现大规模的倒退,但越是这种特殊时期,越是有一些精明的商人能够把握住这种机会,为子孙创下一份很大的产业。

    比起正常做买卖的步骤,战争敛财也简单得多,不用生产储存和销售,只需要去抢劫,风险虽然大了些,但一旦成功,利益也往往是无法想象的大。

    杨怀仁继续说服道,“黄百万,你家是世代米商,白银海家是开盐场的,贩米和晒盐,这就是这世上最简单最好做的买卖,因为老百姓活着,就要吃米吃盐。

    只要咱们大宋好好的,你们的生意就可以长长久久的做下去,做成万世的基业。而且大宋越是富裕,老百姓越是有钱,你们的买卖就越好。

    但反过来呢,你们仔细想想,国家如果不行了,你们还上哪儿去赚钱?”

    “王爷说的是,草民受教了。”黄百万和白银海异口同声应和着。

    杨怀仁这是打感情牌了,哪怕他们不是真的多么爱国,但国家稳定繁荣他们商人越是得利的道理还是不难理解的。

    杨怀仁继续说,“既然让你们出了钱,本王也不瞒着你们,明年这个时候,本王要带武德军和新成立的水军去南征交趾。”

    黄百万和白银海这下又有点慌了,心说这种军国大事王爷告诉我们这种商人干吗?要我们投资出钱,每人二十五万贯钱是没问题的。

    这有些事他们知道的太多,反而对他们不利。

    杨怀仁也看出了他们的心思,安抚道,“你们俩不用慌,明年南征交趾的事情,对别人来说是秘密,对你们来来说,是一个绝妙的商机。

    我告诉你们呢,也是想提前通知你们,让你们好在这一年里提前做好准备,人手的事情相信你们两家都不缺,但海船,应该现在就要着手采购或者打造了。”

    黄百万和白银海两人对视一眼,很明显杨怀仁这句话在他们心里掀起来不小的波澜。

    古时候的生意人,也是很讲究的,行业内都有各自的约定成俗的规矩。

    比如黄百万是米商,白银海经营盐场,在他们各自的领域里,别人是很难掺和进来的。

    不是说就没有别的米商和盐商了,而是他们两家在各自的行业里起步较早,做到现在都是一家独大,其他米商和盐商只能跟在他们后边吃剩下的,很难对他们造成实际的威胁。

    而黄百万不会去涉及盐场的生意,白银海也不会去贩卖米粮,不是他们没有这个能力和资本,而是有这种行规约束着他们。

    每个行业里都有一到两家巨商,其余的小商人虽然不少,但都不足为惧。

    如果不同行业里的巨商涉足别人的行业,那他们之间的矛盾就大了,可不是戗行抢买卖那么简单,在这年代这是要当做杀父之仇似的来看待这种事的。

    除非某一个行业里的巨商忽然间垮了,这门生意里留出来的市场才会被其他人占据或者瓜分。

    目前江南最大的海商有两家,而且两家在商品利益划分上也分的清楚,董家主要做瓷器好香料生意,苏家主要做丝绸和宝石生意。

    杨怀仁这次请两家来聚会,两家都没有派真正管事的人来参与,只不过派了掌柜的或者管事来应付了一下杨怀仁。

    杨怀仁吩咐黄百万和白银海开始准备海船,那意思就是要对董家和苏家下手了,这没法不让黄白二人感到吃惊。

    杨怀仁故意凶狠起来说道,“本王做人很简单,听话的,能为我所用的人,我一定不会亏待他的。

    但仗着背后有点背景就不把本王放在眼里的,本王也只有让他们完蛋,你们明白吗?”

    黄百万和白银海感觉脊梁后边出了一层白毛汗,赶紧点头应承。

    。

第1408章:晓之以理() 
杨怀仁连哄带吓,把黄百万和白银海说的战战兢兢,接下来要继续忽悠,或者说晓之以理。

    “你们二人家里各自的买卖是怎么回事,本王以前还不了解,可扳倒了赵献球之后,本王才明白一点,当初你们斗富的时候给赵献球送的钱,不是你们要送的,对吧?

    其实一开始我就应该想到,因为我也是个买卖人,当初我在东京城开第一家酒楼的时候,就能想到这种事。

    在咱们大宋,做生意不难,但要把生意做大,做到某个行业里最顶尖,那可就难了,不光是你有本事就能做到的。

    在大宋商人的地位毕竟太低,不管咱们多么有钱,可读书人是看不起咱们的,连寻常百姓也要低看咱们一眼。

    所以能把买卖做大的人,身后必须有靠山,要不然你犯一点儿错,别人想怎么拿捏你就怎么拿捏你,你是没有办法的,所以必须有所依仗。

    黄百万你把米粮生意做到这么大,如果背后没有个像样的靠山,是走不到今天的,白银海也是一样,盐场可不是谁说想开的就能开的。

    后来我打听你们两家的发家史,便发现你们背后的靠山了。”

    虽然杨怀仁已经明确表示要抬举他们,但黄百万和白银海听了这话还是有些紧张。

    杨怀仁道,“大宋开国初,你黄家虽然也是江南大商,但那时候的家产和现在相比,根本就不值一提吧?

    是你家老祖宗审时度势,在乱世中别的米商都屯粮高价贩卖的时候,是你黄家把家中屯粮平价卖给了秦王,才有了之后黄家百余年在江南米商中的一家独大吧?

    还有你白家,你家老祖宗是陇西郡王的女婿吧?要不然以你白家当时在江南商贾中的地位,还没法让朝廷把盐场的生意交给你白家吧?

    以你们黄白两家这种渊源,怎么可能为了争夺扬州首富而斗富?当初的戏做的就太假。”

    杨怀仁随口就把他们两家最初是依仗谁的权势发家给说出来了,让黄白二人面露尴尬之色。

    但问题在于当时的秦王和陇西郡王的家族,如今都风光不再,开国将门的威势也消逝在漫长的文恬武嬉的岁月之中。

    如今的东京城里,勋戚和将门的高门红墙依然挺立,不过内里的将门之后们却大都已经和尘同光了。

    东京城里有一道最靓丽的风景,便是大街上那些穿着光鲜、后领里插着折扇、头戴偌大一个宫花的纨绔或者衙内们,他们大都是将门勋戚之后。

    祖宗的功劳让他们世世代代衣食无忧,在朝堂上没有他们说话的份儿,他们也只有乐得像猪一样被国家养着。

    也不是没有一两个继承了祖宗本事的子孙,像杨家的杨世虎,石家的石猛等人,可这样的太少了,扔在一帮纨绔子弟中间是看不见人的,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杨怀仁在京城里和这帮勋戚将门相处,虽然谈不上什么很深厚的情谊,但总体上还算不错,有些买卖还是大家一起合伙赚着钱的。

    要想让这些将门重振雄风,杨怀仁是没有多少办法的。

    但恰恰是这些将门,把持着大宋最精锐的军队,禁军二十四卫,每一卫的将领都是和勋戚将门关系密切的,就更不用说中级的校尉里,安插了多少子弟了。

    禁军虽然不济,可兵员毕竟是大宋最优秀的,如果能加以训练,他们不难有一点战斗力。

    尽管和西夏的战争是因为西夏贵族们之间不合内讧才自己作死的,但那些禁军进过了半年杨怀仁式的训练,也多少有了些战斗力。

    如果他们能继续坚持下去,三五年之后禁军还是可以拿出来看的,悲哀的是一场大胜之后几乎所有禁军又得意忘形了。

    怪要怪到勋戚将门的后代上边,军伍里领头的将领校尉什么德行,下边当兵的就什么德行,居下效上,从来都是军伍里的正常现象,当官的懒散,不可能指望下头士兵勤奋的。

    杨怀仁如今把他明年要征伐交趾的事情漏给黄百万和白银海,一定程度上就是让他们给这帮勋戚将门传话了。

    有些话杨怀仁直接说似乎惹人猜忌,让黄白这种商人去说,将门勋戚们如果能明白杨怀仁的心意最好,如果不明白,那杨怀仁也没有办法了。

    像吕济远这种从纨绔变成了军中猛将的人,武德军里还有一些,有,总比没有的强。

    杨怀仁说道,“这场仗的投资,你们俩各出二十五万贯钱,占三分之一,其余的钱我怎么弄,你们也不用打听。

    从你们回去开始,就按我说的开始做准备,人也好船也好,我相信凭你们的本事,是有自己的办法准备好的。

    海商那边,更不用你们管,我自然会安排的明明白白的。”

    交代清楚之后,黄百万和白银海赶紧施礼告辞,杨怀仁送他们离开之后,又唤了别的人来。

    一百五十万贯的战争投资,杨怀仁算的很富余,差一点也不打紧。

    如今有了黄百万和白银海的五十万贯,其实就有了打底的钱了,乡捐募集了十五万贯,从赵献球那里截留了十五万贯,这就有了八十万贯了。

    官家和朝廷那边,多少应该会拨一部分钱的,不论是十万贯还是二十万贯,杨怀仁也都会满意。

    剩下的五十到六十万贯钱,杨怀仁打算自己出,当然不是明着出,而是让风神卫用那些身份保密的商人的名义来出,做一做账目,这份钱也不会怀疑到杨怀仁头上来。

    要征伐交趾,自然要在信息上早做准备,风神卫的触手还够不着交趾那边,所以从现在就应该开始准备了,杨怀仁面见了江南几个风神卫中的头面人物,便是安排这件事。

    宋人和交趾人虽然都是黄种人,但样貌和体型上还是有很大的不同。

    虽然说交趾当地人是猴子有点过,不过他们的身高确实比宋人都矮了一头,样貌也尖嘴猴腮的,确实像没进化好的人类。

    武德军原来是禁军,军伍里很难找到这样的人,唯有让小七哥哥从风神卫里找些人,年后便扮作商贾先去交趾打前哨

    

第1409章:乔迁新居() 
江南的十月,树上还有不少绿叶,但秋风已经很凉了。

    杨怀仁这才发现江南的冬天有可能比中原还冷,倒不是说温度会更低,而是因为北方到了冬天家家户户会在家中垒起一个暖炉,或者直接烧炕。

    即便是下了雪刮了寒冷的风,躲在屋子里还是比较暖和的。

    但江南不同,不垒暖炉也不烧炕,温度感觉上比北方高一些,但实际上人身体的感受,就是一种阴冷。

    气候史上,一千年前的北宋据说是一个小冰河时期,气候是偏冷的,杨怀仁之前还不信,不过现在他信了。

    降温的时候,住在船上是非常冷的,木头做的墙壁并不能起到多少保暖的作用。

    好在杭州的新宅子即将修葺完毕,杨怀仁到苏州和家人汇合后,便直接开拔去杭州。

    皇帝的圣旨也下来了,比杨怀仁预计的时间要晚了一些,不用想也知道,杨怀仁的打算,必然会引起朝堂上的一番争论的。

    赵煦自然愿意杨怀仁继续为大宋开疆拓土,增加自己的功绩,坐实了他一代明君的历史地位。

    所以对那些反对的声音,赵煦充耳不闻,打定了主意要支持杨怀仁。

    即便皇帝做了决定,可新党内部还是争论不休,内部的矛盾日渐显现。

    杨怀仁管不了这些,只要赵煦能支持他,他就可以放心的去做计划中的事情。

    只是赵煦和朝廷批下来的钱不多,杨怀仁上缴的那份查抄赵献球得来的一百多万贯赃款,赵煦打算用来修缮宫中的基础宫殿,所以只是象征性的拨了十万贯钱下来。

    兵部和户部也不敢自作主张给武德军拨款,枢密院的大佬们不管多么不情愿,但还是觉得既然武德军撤卫改藩了,钱银上做些补偿也未尝不可。

    于是几位大佬商议之后,也给武德军拨了十万贯钱的军费用来打造水军,和皇帝给的钱一样。

    二十万贯钱的数目虽然不大,但也没有比杨怀仁预估的低,这样一来,加上武德军账面上的九十多万贯,武德军的资金已经超过一百一十万贯。

    长江冬天并不封冻,所以不影响造船,新的市舶司造船厂已经风风火火地运作起来。

    老戴头带人修整了造船厂之后,便立即采购了造船所需的材料。

    他的四个儿子都回来了,除了原来的匠户们,造船厂的高薪又吸引了几百名造船的工匠过来,江口镇也重新热闹起来。

    因为人手足够,老戴头早早设计好了大小不同的战船,五个船坞一齐开动,把造船厂的造船能力发挥到了极致。

    岑孝年的汇报里,惊讶的说老戴头他领着人造船,竟然是不需要图纸的,就靠着一张嘴巴说着,那些工匠们便把要求之内的战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