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舌尖上的大宋-第85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们这么做也是希望拉拢更多的人来支持自己拥护的某位可能的皇储,毕竟向太后是礼法上正经的正宫皇太后,她的话,总是有很大的影响力的。

    可向太后一一打发了他们,面对他们各种引诱和请求,就是不表态。

    但杨怀仁是知道的,向太后心里一向是很喜欢赵佶的,这就是之前提过的一件事了。

    当时太皇太后高氏还在位,前朝和后宫同时大权独揽,向太后这个做儿媳妇的,虽然也有太后的身份,但她从来不再高太后面前冒头。

    高太后做什么决定,她都唯命是从,那些年里朝堂还是后宫也是发生了许多震惊朝堂的大事,但向太后从来没有说过哪怕一句话。

    那时候大家都觉得向太后性情淡泊,或者所她就是个没有见识的女人,只希望能安度晚年,所以其他事一概不管。

    那些年里的慈安宫是非常冷清的,也从来没有什么有权有势的人经常去看望向太后,连后宫里的妃嫔,除了照例问安之外,也几乎没有人和向太后有什么往来。

    唯独一个人例外,那就是赵佶。

    赵煦继位之后,他的几个皇弟,不管是成年还是未成年的,都赐封了王爵或者公爵,迁出皇宫出去自立门户。

    赵煦继位是年幼,独自在宫中还是很孤独的,他的同母弟弟还是呱呱小儿,也不懂得兄长的孤独。

    而只有三四岁的赵佶,那时候就懂的没事进宫来陪赵煦这个兄长玩耍解闷了。

    而且赵佶每次进宫,除了和赵煦相处之外,也总不忘去拜见高太后和向太后。

    如果赵佶只是偶尔去拜见当时不受待见的向太后的话,那也不算什么,可难得的是赵佶每次都会专门去拜见向太后,甚至会陪向太后聊天。

    在那时能有个孩子经常去慈安宫里陪同样孤独的向太后聊天,对于一个孤独的女人来说,这种情感是非常深刻的。

    赵佶也因为这么“有心”,逐渐在向太后心目中形成了一个独立的形象,甚至这个形象比赵煦这位皇帝的形象还高大了许多。

    杨怀仁之前也因为这件事心中疑惑,可不管是赵佶真的从小就这么八面玲珑,还是他背后有什么高人指点,赵佶在向太后心中的地位,那是其他任何人没法相比的。

    所以之前朝堂上争论议储之事,向太后心中也早就有了打算,只是不到关键时刻,她还不好在外人面前表露出来而已。

    这一点杨怀仁是清楚的,所以这次向太后专门传唤他入宫觐见,他也早有打算。

    如果向太后开口帮赵佶说话,杨怀仁便直接告诉向太后,赵煦还有幼子在世,说别的储君,不管你是什么身份,那都是大逆不道了。

    杨怀仁也打算好了不怕得罪向太后,不过向太后只是询问了刘清菁被废后之事,却不提议储之事,更没有问杨怀仁,赵煦还有子嗣是什么情况。

    二人只是闲谈了几句家常,甚至连杨怀仁家中母亲和几位妻子都问到了,也丝毫没提杨怀仁抚养长大的那个赵煦的儿子的任何事情。

    向太后一直表现的和慈爱平和,聊到差不多,便借口时候不早了,寿安宫的朱太后还在等他,便让杨怀仁告退。

    杨怀仁也不多说什么,带着心中疑虑告退走出慈安宫,然后又跟着寿安宫的小太监向寿安宫走去。

    一路上杨怀仁心中不断在想,向太后是怎么想的?从她的表情里,还真不容易读出点什么来。

    或者是她想法很深奥,杨怀仁读不懂,也或者是她在不清楚那个孩子是不是真正皇子的情况下,还是不愿意把内心的真实想法表露出来。

    杨怀仁也只能往好处想,也许向太后心中也是有些期盼的,如果将来赵佶能继位为帝,她的地位自然会是宫中首屈一指的。

    但如果赵煦还有子嗣存在,她保持原样的生活状态,或许内心深处或多或少都有些失望,但也不至于影响她的人生。

    杨怀仁想到这里忍不住微微一笑,或许向太后认命了吧,既然已经低调了大半辈子了,她也渐渐失去了最后一点点的野心。

    也或者从一开始杨怀仁那么自信坦然的态度上,向太后就意识到杨怀仁这么强大的自信,就已经说明了那个孩子是赵煦亲生儿子的身份不会是假的。

    既然向太后已经从侧面得到了答案,那么她也就没有必要去争什么了。

    这样其实挺好,杨怀仁起码觉得向太后将来只会成为他的助力,而绝不会成为他的阻碍。

    将来她自然会成为太皇太后,这也是她最好的归宿了。

第1761章:两宫皇太后(下)() 
转眼来到寿安宫,虽然已是物是人非,可熟悉的宫院还是让杨怀仁浑身觉得不自在。

    他隐约间总是会产生某种错觉,好像凶巴巴的高太后还在殿内等着他,准备随时拿捏他一番似的。

    比起向太后来,赵煦的生母朱太后就显得没有多少心机了,而且似乎什么事情也太容易表露出来,恐怕别人不知道她的想法一般。

    杨怀仁走进宫园,第一感觉便是寿安殿里有点太郑重其事,太监宫女站的规规矩矩好似准备上朝的大臣似的,连朱太后也一身正装打扮在殿上正襟危坐。

    压抑的气氛让杨怀仁一开始就感觉不太妙,朱太后召见他的架势,也完全超过了一位太后召见一名外臣时应有的礼节。

    杨怀仁心中难免有些想笑的意思,事情就是这样,本来也不过是几句话的事情,你非要搞得如此大动干戈,唯恐别人不知道似的,反而倒不美了。

    杨怀仁进殿,自然要恭敬行礼,行礼毕,杨怀仁刚刚站起身来,朱太后便故作威严问道,“杨大帅好大的威风啊,本宫差人你唤你来寿安宫,你竟然敢故意拖延?”

    杨怀仁也知道他先去了慈安宫那边,的确耽误了近小半个时辰,让一位太后等待这么长的时间,也确实不太好。

    不过杨怀仁也是谨遵礼法,说起来也不能说他有错,黄何况朱太后故作姿态,是因为刚才杨怀仁路过寿安宫门口的时候,便早有人去禀报她了。

    之后杨怀仁说的话,自然也传到了朱太后的耳朵里,她一想到杨怀仁故意路过她的宫门而不入,偏偏先去了慈安宫见向太后,心中自然是有些生气的。

    而朱太后现在这么直接的表现出她的不快,也略显幼稚,杨怀仁自然还是用刚才的理由解释,“禀太后娘娘,两位太后娘娘召见微臣,微臣也只能遵循礼法规矩有先有后。

    若是害的娘娘久等了,还望娘娘见谅。”

    杨怀仁已经说了软话,如果朱太后懂一点人情世故,这件事就此别过,那也就算了。

    可惜她还是有些不依不饶,竟反问道,“杨大帅好大的规矩啊,照你的意思,让本宫空等了小半个时辰,还是本宫活该喽?”

    杨怀仁抬眼瞅了一眼朱太后,论姿色她还是有些的,不然也不会受到先帝的垂青,还为先帝诞下两位皇儿。

    但无论是智商还是情商,她都没法跟杨怀仁之前认识的任何一位有地位的女人相比。

    从性格上来说,朱太后太直来直去了,也就是民间说的那种直肠子性子,或许在民间这种女人是受人欢迎的,但在宫中,这就十分不讨喜了。

    杨怀仁寻思着,这位朱太后也就是仗着年轻时受皇帝宠爱,后来自己的儿子又做了皇帝,她才能在后宫这种复杂的环境中生活的很安逸,否则,不知她已经被害死多少回了。

    但也正是因为她在宫中的大半辈子过的太安逸了,让她对宫中如何生存和处事的方法,是一点儿都没学会。

    朱太后的话杨怀仁不太好接,认下这件事绝不是杨怀仁的性格,再找理由,似乎又会更加激怒她,所以杨怀仁只得装傻卖呆,试图蒙混过去。

    朱太后见他一脸无辜样子,心中更气,以为杨怀仁就是故意不把她放在眼里,竟又厉声斥道,“杨怀仁,你蔑视本宫,你可知罪?”

    杨怀仁已经有点不耐烦了,他实在没有工夫陪着朱太后玩这种文字游戏。

    朱太后又怒道,“你不要以为你身为大将军,本宫就治不了你!”

    杨怀仁认清了朱太后的性情,也觉得实在和她没什么好说的,直接接话道,“微臣不知遵循礼法规矩,何罪之有?

    太后娘娘若是觉得微臣有罪,微臣也不敢违拗娘娘的意思,娘娘给微臣定什么罪,微臣都甘愿受罚。”

    一句话说得这么硬,反倒让朱太后为难了,之前她因为杨怀仁路过她的宫门而不入确实生气,可也明白杨怀仁的做法并没有错。

    她故意装出一副生气的样子来,主要还是为了为自己讨回点颜面来,若是杨怀仁服服帖帖服了软,她有了面子,此事或许就能过去了。

    但杨怀仁没有认错,却还甘愿受罚,那意思就是说朱太后欲加之罪了,反倒在道理上让朱太后落了下乘。

    朱太后口口声声说要治杨怀仁的罪,可她师出无名,又没有理由真正去责怪杨怀仁,这下又让她难堪了。

    朱太后身边的一位太监也知道朱太后理亏,忙小声说了些什么,朱太后倒是也能听得进去,忽然换了脸色,和气说道,“看在你是陛下器重的重臣份上,今日饶过你一次好了。

    本宫问你,陛下一怒之下废除皇后,又是何故?”

    朱太后话里似乎有点对此事不满的意思,杨怀仁想来应该是平时刘清菁为了争宠,平日里对朱太后应该是竭力讨好的。

    杨怀仁可不管她们婆媳之间相处如何,简单直接地把刘清菁犯下的罪行说了一遍。

    朱太后越听越吃惊,听到最后差点从座位上站起来,杨怀仁同样吃惊,心说刘清菁在宫里做么那么多事,难道朱太后一点儿也不知道?

    可她后来一想,后宫里发生那么多事,虽然她知道的不真切,但若是仔细想想,除了刘清菁,其他嫔妃也没有那么大能力了。

    这才带着恍然大悟的口气说道,“没想到她竟然是个蛇蝎心肠的恶毒女人,真是知人知面不知心啊……”

    杨怀仁听了又得憋笑,这种话若是从旁人的议论里说出来,那是没什么的。

    可从她这个婆婆嘴里说出来,就是明显说她自己蠢了,真不知道朱太后神经大条到什么程度,才会说出这种没脑子的话来。

    当然,事已至此,朱太后也不会真替刘清菁感到惋惜,赵煦当年能废了孟皇后,今日也能废了刘皇后,权力始终是在赵煦手上的,这一点还是让朱太后感到安慰。

    至于她和刘清菁私下里的关系,那也不过是因为赵煦的关系,她爱屋及乌罢了,实际上后宫里这么多女人,谁是皇后,她也不是那么在意。

第1762章:这个二愣子() 
朱太后关心的事情,重点也不在这些后宫里的女人身上。

    她顿了一下,面色似是有些犹豫,不过还是开口问道,“杨怀仁,本宫再问你,当今朝堂上议储之事,你是如何想的?”

    杨怀仁大吃一惊,抬头凝望朱太后天真的脸,竟不然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紫宸殿里发生的事情,难不成朱太后仅仅知道刘清菁被废除后位一事,连赵煦还有子嗣在世的事情都还不知道?

    这让杨怀仁有点无言以对,他心里一万只羊驼奔袭而过,不知道是该说朱太后无知呢,还是寿安宫里这帮太监宫女们蠢呢?

    就算当时没打探到这件事,杨怀仁先去了慈安宫也有小半个时辰的功夫了,难道朱太后这边还没有人告诉她?

    或者她已经知道了,只是她脑子还没转过弯来,还没有想明白眼下事情已经变化成怎么回事,只是依旧按照之前准备好的话来试探杨怀仁?

    杨怀仁反正是迷糊了,不过有一件事他还是清楚的,朱太后心里,似乎觉得她的长子赵煦若是身体真不行了,她的幼子赵似继位的话,她依旧是太后,这对她也是最有利的。

    不管朱太后是怎么打算的,或者是章惇一帮人怎么忽悠的她,亦或哪怕只是她作为一个母亲,单纯出于对小儿子的疼爱,这在杨怀仁看来,都有点越矩了。

    宋朝皇族一直以来都有祖训,后宫不得干政,这一点在大多数时候,还是执行的比较好的。

    虽然宋朝也出过几位垂帘听政的太后,那也是因为皇帝继位时实在年幼,朝臣为了稳定朝堂和国家的局面,才请太后出来做做样子罢了。

    实际上除了高滔滔之外,其余继位垂帘听政的太后娘娘,也没真正贪恋过权力,她们更多扮演的只是一个象征性的角色,被那些文官相公们推出来起到一个镇场面的作用而已。

    真正的权力,不论掌握还是执行,还是都在宰相和枢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