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舌尖上的大宋-第86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种气势,有点说不清楚,但给人的那种压迫感,却是实实在在的,好似他们没有多少情感,就是杀人的工具一般,让人忍不住毛骨悚然。

    还有他手下的两员大将,看起来好似嘻嘻哈哈不成样子,可他们上了战场之后,便会立即变成杀人不眨眼的猛兽。

    我有幸读过杨怀仁在交趾的机密战报,有一段说的就是那个大个子猛将,说他一人冲入万人的交趾军阵,杀了个三进三出,杀得他整个人都被交趾人的血肉覆满了全身,样子是何等的恐怖。

    可就是他,一人在上万交趾军面前横刀立马,竟骇的交趾人不敢上前一步!

    你们说说,你们俩谁有这般胆量和本事?”

    高士迁和张叔夜竟哑口无言。

    高启勋又道,“这还只是两个人而已,我听说杨怀仁麾下猛将如云,大将李黑牛更是将中魁首,百将莫及之辈。

    如果杨怀仁真有野心要自立为帝,凭他手下数万猛士,恐怕现在东京城已经是人间炼狱了。

    可他偏要扶持一位皇子继位,你们不觉得他是另有所图吗?”

    高士迁和张叔夜想不明白了,张叔夜问,“侯爷,小子想不通!如果杨怀仁要的不是朝堂上的权力,也不是大宋的皇位,那他做这么多事,又是为了什么?

    难不成他真是一个忠君爱国之人,而且不计较个人名誉和得失?这怎么可能?!”

    高启勋叹了口气,“所以说老夫一时之间也没有想明白,唉”

    高士迁一听向来洞察世事的老爹都没想明白,他就更别妄想能想明白了,于是说道,“只要他是忠君爱国之人,咱们高家跟着他走,终究不会有错。”

    高启勋对高士迁投以赞赏的目光,“嗯,这一点迁儿倒是没说错。这也是我所说的咱们高家应该随势就势的道理了。

    我让你将来还要保持现在这样的低调作风,也是为了这个,杨怀仁能联合咱们对付赵佖,就是说他眼里已经容不下任何对皇子继位为帝的人活在这世上。

    赵佖的下场一定好不了,事成之后如果咱们高家敢居功自傲,他也绝对会把咱们视为威胁。

    所以咱们一定要恪守本心,顺应时势,杨怀仁有什么计划,咱们可以主动帮忙,咱们也能从中得到好处,万不能和他作对,你们一定要记下!”

    

第1783章:赵佶长大了() 
赵佖造访长平侯府的消息很快被送到了杨怀仁手中。

    杨怀仁其实不是很在意,或许是因为他早就料到了,至于高家父子计用的如何,戏演的怎么样,不是他该担心的事情。

    他要考虑的事情还有很多,比起赵佖来,他心里其实更关注另外两位王爷。

    毕竟赵佖的行为模式有可能会极端一些,但赵佶和赵似却不同,他们身边都有庞大的均势团给他们出谋划策,如果他们有什么计划,这才是最可怕的。

    章惇去了简王府,曾布也去过了端王府,这一点不难查探到,只是他们和两位王爷说了些什么,就无从得知了。

    不过目前来看,简王府和端王府都很平静,这种沉默让杨怀仁有些警惕,俗话说要么在沉默中死亡,要么在沉默中爆发,他很难判断赵佶和赵似,究竟是选择那一种。

    彻底放弃对皇位的竞争,继续做一个闲人王爷?

    赵似倒是有这种可能,不过以章惇的性子,他是否甘愿自己受伤的朝堂大权旁落,这是一个疑问。

    赵似又是个耳朵根子软的人,如果承受不住章惇的压力,做出了极端的选择,那就非常不妙了。

    同样的道理,赵佶也有类似的可能,别忘了他可是诸位王爷中最富有的,钱能在何种时候起到什么作用,就不用多说了。

    这些年和赵佶和杨怀仁虽然没机会见面,可是也有些书信来往,生意上的合作就更紧密了。

    如此说来,杨怀仁也必须承认赵佶是个非常难得的生意伙伴,杨家但凡是和赵佶合作的买卖,那都是最赚钱的。

    赵佶这个人也是不太计较个人财富得失的,账目上也算的清楚,从来没有占过杨怀仁的便宜。

    从感觉上来说,杨怀仁觉得赵佶对他有一种兄长似的敬意,这一点让杨怀仁对赵佶的印象不错。

    但一码归一码,许多年过去了,赵佶也已经长大成人,即便还没到二十岁,可心智和思想,已经不能用当年那个孩子一般的去揣摩了。

    他能十年如一日的去敬重向太后,起码说明他是个有耐性的人,所以说如果他心里早就有了什么主意,旁人是很难改变的,这种性格的人,才值得警惕。

    杨怀仁也想过是不是抽时间进城去看望一下赵佶,可又觉得这么不请自去,在这个特殊的时间里,似乎很容易被别人误会了他们之间的关系。

    简单通过思考,是很难去判断一个人的,杨怀仁对赵佶的心情,总是有点奇怪的感觉。

    夜里起风了,大风夹杂着黄河以北的沙尘,卷的路人睁不开眼。

    官道上树叶落了一地,偶尔一个风卷儿吹过,把树叶吹出了层叠圆圈,倒是在这萧瑟的秋末里给大地带来了些浪漫气息。

    大营外来了一辆马车,侍卫急忙禀报杨怀仁,说是端王造访。

    杨怀仁有些诧异,顿了一下,才命人去请进来。

    盏茶工夫之后,一个面如白玉的年轻人走进了杨怀仁的营帐。

    年轻人一身鹅黄色镶金边的便袍,身上披着一件白色的裘皮斗篷,细软而致密的绒毛随着他的步伐摇曳出优美的姿态。

    他头束金冠,脚踏浅褐色鹿皮长靴,腰间一条紫玉带,浑身上下都透着贵气。

    杨怀仁笑迎道,“多年不见,端王倒是显富贵了啊,哈哈。”

    赵佶已经是个身姿挺拔的风流少年,比起当年还是个孩子的时候,自然更加讲究仪表和穿着。

    赵佶也笑了,笑得很坦然,“杨兄可别笑话小弟了,若不是拖了杨兄的福,我也没有今天的富贵。”

    若是换了旁人,杨怀仁倒要琢磨琢磨这话里是什么意思了,可赵佶说的还真是随意,这倒让杨怀仁没有生分和陌生感了。

    二人分宾主而坐,杨怀仁感慨道,“数年未见,当年的少年郎已经长成了如此挺拔的男人,为兄心中感慨啊。”

    赵佶微微颔首表示谢意,“杨兄谬赞了,小弟人是长大了,其实心性还是和当年一样,不过是个无知孩童而已。”

    二人寒暄几句,都是说了些忆当年往事的暖话,并未提及任何当下之事。

    杨怀仁心说赵佶的确是长大了,而且给他的感觉,也跟史书里所描述的那个昏君宋徽宗有很大的出入。

    在赵佶身上完全看不到那种玩物丧志的影子,而沉迷美色,似乎就更不像了。

    当然,当皇帝之前和当皇帝之后,人总是会变的,手上有没有权力,人的性情也绝不能同日而语。

    或许赵佶和赵煦一样,在初登大宝的最初几年,也是想着励精图治的,后来渐渐被权力冲昏了头脑,才渐渐变得昏庸无度了吧。

    杨怀仁内心里是有些为难的,若是他和赵佶之间只是简单叙一叙兄弟情谊,他倒觉得没什么。

    可是这个时间点,赵佶忽然造访龙武卫大营,这就太奇怪了,赵佶若是没有心事,他不会这么晚了才过来拜访。

    杨怀仁不想当那个破坏了气氛的人,不过有些事他又必须要搞清楚,于是试探道,“老弟你这个点儿来访,若是来哥哥这里蹭饭,那你可来晚了。

    想来这回儿城门也已经关了,你的身份在龙武卫大营里留宿也不合适,这可不是我这个当哥哥的不肯留你住宿。”

    赵佶很明白杨怀仁话中意味,他却不正面回答,而是哂笑道,“其实哥哥回到京师,小弟早就想来给哥哥接风了。

    只是哥哥刚下船,便被皇兄请进了宫中叙话,小弟这才只好多等了几日。

    今日实在是想念哥哥,这才忍不住命人套车出城来和哥哥见面,即便眼下城门已经关闭了,那也不打紧,小弟在城外还有别院,等会我转去别院留宿便是。”

    赵佶这是有心回避了,这让杨怀仁更不懂了,如果赵佶找他有事,刚才他说了那种话,赵佶应该直接开口说他来的原因了。

    可赵佶并没有直接说出来,而是委婉的挡了回去,只当自己这次拜访杨怀仁纯属叙旧。

    杨怀仁也不好继续发问,只能当赵佶就是不带着目的,而是纯粹来找他叙旧的,如果是这样,他倒愿意和赵佶喝上一杯。

第1784章:酒后吐真言(上)() 
杨怀仁命人去取了一坛酒和酒具来,也从伙头房里取了些平时将士们吃的小菜,安了一张小几把东西摆放好,侍卫们才退了出去。

    杨怀人也不见外,直接站起来坐到了赵佶对面,亲自提起酒壶来给赵佶斟酒。

    赵佶也并不客气,看着眼前几样小菜,竟不自觉笑了出来,“说起来有七年没尝过哥哥的手艺了。”

    杨怀仁笑道,“虽然不是我亲手做的,但这些也能算是我的手艺了,只不过都是将士们平时吃的粗食,你不要嫌弃才好。”

    赵佶打趣道,“哥哥这话说的,不是哥哥亲手做的,那也是按照哥哥的方法做出来的,自然算得上是哥哥的手艺。

    早就听闻武德军的伙食天下第一,若这是粗食的话,被人吃的就都是猪食了。”

    杨怀仁愣了一下,忽然想到了什么,佯作生气的样子道,“你小子啊,照这么说来,随园里的饭食,那也算是我的手艺了。

    你刚才又说七年没尝过我的手艺了,难不成是这七年里,你就没照顾照顾我家随园的生意?”

    赵佶也发愣,随即噗嗤笑了出来,“哥哥还是那样,论能言善辩,这天底下可找不出哥哥的对手来了。

    哥哥可以去问问王掌柜的和羊大厨,这些年来,小弟不敢说天天照顾随园的生意,可每月因为光顾而送到随园的银两,那可是有不少的。”

    杨怀仁点点头,“这个我倒是相信,刚才那是和你开玩笑了,以前你没事就当我庄子上赖着不走,蹭饭把我蹭的,还真把你当成亲弟弟了。”

    杨怀仁这话自然也是玩笑话,他边说边举起了酒杯,不料赵佶举起酒杯认真道,“我自然是哥哥的亲弟弟。”

    这话就说的意味深长了。

    刨除手上真实权力不提,虽说杨怀仁如今地位颇高,可跟赵佶这种当今圣上的亲弟弟相比,还是低了不少的。

    他们二人能大大咧咧的称兄道弟,也是因为之前两人之间关系紧密,相处融洽,所以不计较个人地位。

    以前赵佶还小的时候,便经常跑到杨家庄子里留宿,理由自然是多种多样,可真是目的便是为了蹭饭的。

    那时候赵佶还小,杨怀仁也不在乎这些,何况一个孩子喜欢他的手艺喜欢到那种境地,对他这个厨子来说,也是值得骄傲和自豪的事情。

    在杨怀仁眼里,赵佶也不仅仅是个王爷或者生意伙伴,相处的时间久了,自然把他当做一个弟弟来看待。

    可这种事,感觉上怎么样都没问题,可在赵佶来说,他的身份是皇族血裔,这个身份可是崇高而特殊的。

    他对一个外姓人,假若只是当个哥哥来看待,这还没问题,可从他嘴里说出来“我自然是哥哥的亲弟弟”这种话,那意味就不同了。

    杨怀仁心情也很复杂,如果是天霸弟弟他们这么说,杨怀仁自然没有任何心理压力,他们相处的自然跟亲兄弟一般不分彼此,这也没有任何问题。

    但赵佶如此严肃认真地说这种话,杨怀仁忽然感觉浑身有点不自在。

    他确实为难。

    如果他应下了这句话,似乎也太高抬了自己了,甚至有可能被别人误解成一种狂妄自大,和赵佶的亲哥哥赵煦放在一起相提并论了。

    这种事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如果被有心人利用了,把话传到了赵煦那里,到时候杨怀仁就是黄泥巴扔裤裆,没有臭味也说不清楚了。

    但如果他刻意反对这句话,似乎又伤害了赵佶的情感。

    杨怀仁并不觉得赵佶这是在害他或者故意套话,因为他们在杨怀仁的地方,也绝没有人会乱传话,即便是赵佶出去乱说,他一个人没有旁证的情况下,也很难说服别人。

    杨怀仁是清醒的,他没有说别的,而是给了赵佶一个肯定的眼神,把手上的酒杯举了举,表示一切尽在不言中。

    眼神有时候也确实比语言好使,赵佶似乎也猜透了杨怀仁此刻的心境,诚恳的笑着满饮了一杯。

    两个人如此坦然,倒是把心中的隔阂完全放开了。

    几样小菜,也并不是多么精致,无非是些茴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