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舌尖上的大宋-第89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高启勋信得过杨怀仁的人品,也不觉得他说这种事是反讽什么,很自然的接话道,“了若指掌谈不上,但大帅的一些做法,确实让老夫觉得,大帅是对燕云之地动了心思了。”

    “哦?”

    杨怀仁也坦然接受高启勋的认定,“高侯爷细说来听听。”

    高启勋道,“在老夫眼里,大帅所用的方法其实并不出奇,要想收回燕云,无非是强大自己,削弱敌人,从这两方面下手。

    强大自己,便是强国强军了,老夫发现,大帅这些年赚了很多钱,可并没有像其他商人一样积财,而是在赚钱的同时,一直在散财。

    大帅家的买卖,哪一样不是最赚钱的行当?可大帅并没有独富,而是一直很乐意把自己发财的方式分享给别人。

    特别是关乎到老百姓的生活的方面,做出了很多让人敬佩的事情,比如那些新式的蔬菜。

    若果这些新式的蔬菜在旁的商人手里,是绝不会轻易送给老百姓来种植的,连冬天里种植绿菜的那种温室大棚的方式都毫无保留的贡献出来,可就太难能可贵了。

    也许在被人眼里大帅这是败家,可在老夫眼里,大帅此举实乃惠及万民的好事。

    从这一点来看,老夫便知道大帅并不是一个自私自利之人,西边通往西域商道上的商贸大城,可以说是大帅自己出了钱才发展起来的。

    可大帅并没有把这座城据为己有,而是让给了朝廷,很多商人通过西域商道发了财,朝廷收了税增加了财政收入,百姓也因此有了更多的收入来源。

    就说京城之中,因为西边的商道而让生活变得更富裕的百姓就有数万之众,老夫很认可这一点,民富才能国强,老百姓吃不上饭,军事上取得再大的成就那也不过是穷兵黩武罢了。

    没有根基的高楼大厦,盖的再气势恢宏,也逃不了轰然倒塌的一天。

    也因为有了民富,才有强军的顺势而行,大帅这一路走来走的顺畅,说起来还是因为有钱。

    军中谁不知道武德军中的伙食是一等一的好,将士们吃得好,自然会心怀感激,不论是训练中还是作战的时候,也无不用命。

    而支撑起这样一支军队的,还是钱,老夫以前也不理解,可现在心里通透,老百姓富了,朝廷就有钱,朝廷有钱,只要肯用在军队建设上,军队就不会弱。

    无论是人的因素还是军械的因素,看看如今军中骑兵的数量日渐增多,便已经说明问题了。

    这是自强,大帅还用了其他的方法削弱敌人,老夫听闻大帅家里在岭南开辟了大片的甘蔗田,也建立了许多的糖厂。

    老夫原本还以为这是大帅赚钱的某一个门路罢了,可后来发现,岭南的糖厂产的糖留在大宋境内贩卖的只有不到三成,而其他的竟全部卖到了北地。

    老夫深思之下,忽然开窍了,糖霜这东西,吃起来甜甜的确实招人喜欢,不过这东西却不能多吃,吃多了不光对牙不好,而且会导致人的身材发胖。

    而人身体发胖了,不仅仅是行动不便,更多的对身体的影响,表现在对脏器的伤害上。

    胖子容易中风,容易血栓,老夫虽然不懂杏林之术,却也先得到,这应该是因为身体肥胖给身体带来的负担所造成的。

    于是老夫再回过头来看大帅种甘蔗做糖然后卖到辽国的做法,便渐渐心中有数了。

    老夫对辽国还是有一些了解的,契丹人的生活方式粗糙,以前很难尝到甜味,所以对于糖的喜爱就超出宋人。

    以前糖霜在辽国是价格高昂的贵价货物,可这几年,大量的糖霜被贩运到辽国售卖,糖价大跌,不仅仅是契丹贵族,连寻常的契丹百姓也可以吃得起糖了。

    契丹人对糖的需求并没有主观意识的节制,于是他们的身材便开始渐渐的发胖,特别是一些曾经很威武的勇士无节制的食用糖霜之后,身体开始发福。

    老夫从一些专门走辽国的商贾那里打听知道,辽国的糖霜泛滥,而以前那些契丹勇士也开始渐渐骑不了马了,多走几步路都费劲的他们,还如何领兵?

    这便是大帅削弱敌人的高明手段了。”

    杨怀仁一开始很惊讶,连他暗中做的事情,都被高启勋看出来了,而高期许大概也是从这些事情里,猜到了杨怀仁对燕云十六州,甚至整个辽国的想法。

    很多事情高启勋也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实际上最近辽国的状况,比他说的那些还要糟糕。

    老一代的契丹将领三分之二已经因为奢靡的生活方式而失去了原本的威猛,新的猛将却没有接班的能力。

    耶律跋窝台虽然对大宋的大好江山觊觎已久,可无奈国内还是有大量不服他的势力的存在。

    除了女真人和蒙古人时不时的给他添乱之外,契丹人内部也并不团结,总有人站出来和他作对。

    奇怪的是他无论如何剿灭和铲除,那些反抗势力却像剪不完的韭菜一般,剪一茬之后,很快又会长出新的来,这让他头疼不已。

    杨怀仁却知道,是鬼姐从中作梗,她已经盼着他的儿子早一天登上契丹的王位了。 富品中文

    

第1847章:不分彼此() 
杨怀仁很欣赏高启勋的智慧,作为一个旁观者,能在信息量很小的情况下判断出杨怀仁正在做的事情,这已经很不容易。

    从杨怀仁对高启勋的了解来看,不论以前还是现在他做过的事情,是值得杨怀仁信任的。

    而且他也需要一些助力,不论一个人能力多么强大,也需要合作伙伴的助力,杨怀仁自然懂得人多力量大的道理。

    只不过眼下的事情很多,重点还是如何保证大壮登上皇位,朝堂的局势能保持稳定,老百姓将来对新君的认可程度,这些是必须要先处理的。

    收复燕云或者算计辽国,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时间来积聚力量,也需要时间来让辽国便的更加混乱。

    何况鬼姐做的很多事情,现在有了效果,这个效果能持续多久,最终的情况会发展成什么样,杨怀仁也需要时间来观察,所以现在最好的办法还是静观其变。

    所以高启勋说的事,杨怀仁也只能让他再等等,但对于高氏父子的心意,杨怀仁还是要领的。

    高士迁没有他父亲那么沉稳,见杨怀仁好像有些犹豫的意思,说道,“大帅有些犹豫,可是信不过我们高家?”

    杨怀仁从思绪里转出来,认真道,“高将军言重了,咱们之间,不存在信不信任的问题。”

    高士迁疑惑道,“那大帅如何不肯接纳我们?”

    杨怀仁虚扶一下示意高士迁先站起来,缓缓道,“高侯爷,高将军,我并没有什么想隐瞒你们的。

    刚才高侯爷所分析的事,我都承认,也感慨高侯爷智慧高绝,能看透我这些年来所做的一切。”

    高启勋接话道,“大帅谬赞了,老夫如今虽然已经不再军伍之中效力了,可还是心念燕云失地,无数个夜里都辗转难眠,恨自己没有本事收复失地。

    只是像老夫一样因为这样的执念夜不能寐的人太多了,却只是停留在想的阶段,并没有为此做出什么实际上的努力。

    但大帅不同,大帅敢想敢做,虽然方式上有些另辟蹊径,可现在看起来,确实是行之有效的巧妙办法。

    就单拿出这一点来说,大帅便让老夫汗颜,说大帅是吾等楷模,一点儿都不过分。”

    高启勋这话说到点子上了,大宋对收复燕云存在执念的人简直太多了,不光是武人,包括文人,还有哪怕是最普通的百姓们,也都盼着朝廷能早日出兵,收复燕云。

    那些文人们不知道作了多少诗词歌赋的,都是抒发对燕云故土的思念之情和惋惜之意的,辞藻要多华丽有多华丽,情绪要多深情有多深情。

    可惜大家都是停留在说说或者想想的层次上,真正为这件事付之行动的,几乎没有几个。

    这样的局面甚至形成了大宋一种特殊的文化背景,不论是文人武人圈子或者是民间,对燕云失地感到非常痛惜,可朝廷却并没有什么实际上的措施去实现收复燕云的大计。

    宋神宗当年留下遗诏“能复燕山者,虽异姓亦可封王”,此后每一代皇帝寝宫里也都挂着一幅收复燕云之后的大宋地图。

    可惜这些同样是一些美好愿望之类的东西,或许皇帝们也有这样的惋惜,但想和做是两码事,一想到契丹铁骑如何勇猛,这些皇帝们便只能黯然神伤了。

    朝中的文官更不愿意跟辽国交恶了,澶渊之盟里规定大宋每年向辽国进献岁币,听起来好似很屈辱。

    可更多的文官认为,当年的澶渊之盟实际上是把宋军占领的辽国部分土地划进了宋界之内,用钱财换取了近百年的和平,给大宋百姓安稳的生活,这是功德无量的。

    至于岁币之事,文臣们也觉得那点钱对大宋来说就是九牛一毛而已,是一点儿也不心疼。

    可话说回来,土地是宋军死伤无数将士打下来的,划归大宋版图本就是理所当然,可岁币可是送了近百年了,期间还因为辽国不断索取,还提高了一次。

    这么多年的岁币积累起来,那数目也不小了,更何况长此以往下去,老百姓的颜面也不好看,总觉得好像比契丹人矮一头似的。

    就是在这种纠结和矛盾之中,几十年过去了,燕云之地的数百万同胞依旧还早辽国的铁蹄之下受尽磨难。

    杨怀仁的梦想是大宋能在东亚大一统的理想,当然这个梦想太大,也很难快速实现,所以收复燕云,似乎可以当做一个眼前的小理想来看待。

    只是做这件事,目前来看,杨怀仁还不想太大张旗鼓,让契丹人意识到来自他的威胁。

    而是打算隐秘做事,等到时机然后骤然爆发,给辽国一个措手不及。

    所以对于高氏父子这种心态,杨怀仁还是有些不认同的,事情做的太急,不一定有好的结果,反而可能导致前边所做的努力付之东流。

    高士迁很认同父亲的话,急忙点头道,“所以我们父子俩希望大帅不弃,能让我们加入进来,让我们高家也为此贡献一份力量。”

    杨怀仁欣慰地笑了笑,“高侯爷和高将军的心意,我都明白了,只是为大宋收复燕云失地,本就是我们这些军人的职责所在。

    特别是高将军,你我同属大宋军人,本就是同僚,不存在你加入我或者我加入你这种说法,大家共同努力,不分你我。”

    高氏父子听了这话面露疑色,可能是觉得杨怀仁的话有点怪,高士迁更是怀疑是不是杨怀仁还不能把他当做自己人那么看待,有些排外之嫌。

    高启勋似乎意识到了什么,止住了高士迁想进一步追问的打算,“大帅的意思,可是觉得您做的那些事,还不想太张扬,反而引起契丹人的警惕?”

    杨怀仁无奈地点点头,高士迁也忽然明白杨怀仁的难处了,想到他刚才那种急切的心态,似乎还真是有些急于求成了。

    既然想通了,高启勋也就释然了,只要不是杨怀仁信不过他们父子俩就好。

    “大帅的意思我们懂了,我高启勋还要说一句,今后但凡大帅有用到我们父子的地方,尽管开口便是,我们高家愿为大帅的大计效犬马之劳。” 富品中文

    

第1848章:秋千(上)() 
送走了高氏父子,杨怀仁不知怎么了,情绪变的忽然有些低落起来。

    一个人走到后园里,不知是因为大宅后花园复杂的结构太过复杂,还是因为落叶遮盖了白色大理石铺就的小路,杨怀仁竟有一种迷路了的感觉。

    一边走一边低着头踢踏着落叶,也不知走了多久,再抬头便被一颗大树阻挡了去路。

    大树很粗,也很高,树冠本来也很茂盛的,只是季节让树叶落去,显得树杈上光秃秃的,光线穿过枯槁的枝干,显得格外刺眼。

    其实已经是黄昏了,头顶的天失去了明亮的蓝色,是一种开始发灰的白色。

    一直探出来的粗壮树杈上,不知是被谁栓了两条崭新的粗麻绳子,绳子终端绑了一块结实的木板,这是一个新做的秋千。

    杨怀仁想起起来了,是他吩咐仆子们做的,孩子们这几天不开心,于是杨怀仁随口说的,希望孩子们有了新的玩具,可以不再为了大壮的离开而感到悲伤。

    木板离地面不算高,正适合六七岁的孩子,杨怀仁坐上去,就像坐在普通的板凳上了。

    不过这样也好,双脚杵着地,双手绕过绳子,可以自己用脚撑着轻轻晃荡起来。

    家里工匠的手艺不错,绳子很结实,杨怀仁刻意用力坠了坠,也没有扯断绳子或者荡断了树杈,孩子们如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