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宋缔-第36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来来来孩子们都来看看,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此人贵为一国之相,品德甚佳但智谋不足,先生我不希望你们成为他这样的人,最大的忠乃是为官家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而不是在事后如此作态,你们可记住了?”

    随着老儒的话一帮孩子齐齐的应道:“学生谨遵先生教诲!”说完便直直的望向张俭,仿佛要把他的脸印在心中当成警石。

    夏竦脸上的笑意已经掩饰不住,张俭的表情实在太可笑了,皱巴巴的拧在一起,怕是在心中已经苦到了骨子里!完全没有当年在东京城中的潇洒与张狂。

    到了析津府的皇宫,张俭再次被这个气势恢宏的建筑所震惊,这里本事大辽皇帝的行宫,因地处燕云,汉人的能工巧匠又手艺精湛,便比其他的行宫要更像皇宫一些,虽然如此但大辽的皇帝并未久住,而是遵循祖制依然逐水草而迁,居四时捺钵。

    现在宋人在大辽皇宫的基础上再次修建,宫墙更高,范围更大,宫舍鳞次栉比,无不透露出大宋的繁荣和气势,一扫之前宋人的精致,开始出现了汉唐之风的大气磅礴,还在不断修建的高高鼓楼对称的排列在正殿两旁,正殿凌驾于整个析津府之上成为最高的建筑,即便是站在面前,张俭也要仰头观望。

    气势的改变说明了一切,如今的大宋官家完全不似太宗和他的父亲,拥有更大的格局甚至超越了太祖皇帝。

    张俭站在长长的御阶下转头对夏竦问道:“曾听说大宋官家有言:天子当守国门,君王当死于社稷,如此豪迈之言不知大宋是否要迁都析津府?”

    夏竦微微一愣,没想到张俭居然能从析津府的皇宫上看出端疑,确实任谁看到如今正在扩建的析津府皇宫都会把官家所说过的话联系在一起。

    “左丞相当真是个通透的人,我皇凿凿之言自不会有假,只不过时机未到而已。”

    张俭感叹道:“大宋官家之魄力古来少之”

    这句话充满了幽怨与不甘,夏竦岂能听不出来?笑眯眯的说道:“是啊!官家之才能纵观史书也是区区可数,镇守草原非析津府定都不可!”

    夏竦轻飘飘的一句话却深深的刺痛张俭的心,镇守草原,大宋皇帝如若真的定都析津府,那便是大辽的灾难,也是契丹的灾难,没想到自己试探的一句话却变成真的,张俭开始的时候还不相信赵祯会迁都析津府,但现在看来好像也不是不可能。

    东京城的繁华张俭是见识过的,比之析津府要强上数倍,但如若大宋皇帝真的要迁都析津府,此地的繁华应该不弱与东京城,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一旦如此便会此消彼长,成为扼住大辽咽喉之所在,析津府不但是整个燕云的中心,更是辽朝原本的发展方向,当年圣宗皇帝在世的时候便曾交代耶律宗真要经营好析津府,析津府繁盛则燕云繁盛,燕云繁盛则大辽无忧,现在陛下以崩,终不得完成圣宗皇帝之夙愿。

    但这一切美好的愿往最后却被大宋皇帝所完成,这岂不是大辽的笑话?

    当张俭感慨的时候,夏竦带着他走上了御阶,已经有宫人入内传报,宽阔的大殿依然是继承了汉唐的风格,并添加了大宋的精致在其中,平整的地砖上以金线相连构成美丽的图案,三人合抱的柱子上布满了各种纹饰雕绘,更有金漆覆盖,显得尊荣华贵,美轮美奂。

    张俭暗自咋舌,如此规模的宫殿怕是连东京城的大庆殿都比不上,看来大宋皇帝真的是在为迁都做准备。

    待内侍通报之后,张俭便随夏竦迈入其中,空旷的大殿之内回荡着俩个人的脚步声显得异常诡异,即便是如此,张俭依然没有觉得大殿有多么的阴暗,反而是明亮异常犹如在光天这下,稍稍抬头便瞧见大殿之上仿佛暗藏玄机,明明是屋顶却能从藻井中射下阳光。

    但此时的张俭已经没有功夫去管这些鬼斧神工之作,高高的御座上,大宋皇帝赵祯便坐在那里,张俭上前躬身拜下:“大辽左丞相张俭参见大宋皇帝陛下!”

    赵祯年轻且中气十足的声音从上面传来在整个大殿中回荡仿佛是上天传下的旨意:“免礼平身!”

    而此时地上的张俭却不站起,而是发出啼血般的哀嚎,在析津府看到的一切刺激了张俭,自己的大辽皇帝战死,他同大宋皇帝一样年轻,一样的中气十足,现在大宋皇帝高高的坐在本属于大辽陛下的位置上,而自己的陛下已经驾崩

    这种强烈的对比让张俭情不自禁的哀嚎,这种真情实感连夏竦和赵祯都微微有些惊讶与伤感。

    赵祯忘了夏竦一眼稍稍摆手,此时不当以呵斥之言责骂,当以国士待之,虽然不是大宋的国士,但也应该给予一定的尊重,最少说明张俭对耶律宗真是真心的。

    大殿中回荡着张俭凄惨的哭声,但没过一会便停了下来。

    张俭老泪纵横的抬头望向赵祯道:“陛下,我皇在世时常常遗憾他不是您的亲兄弟,每每看到您的诗词便会感慨万千,每每看到您的施政举措后便总是赞叹有嘉,总是说能见您一面乃是一场盛事,在宫中总是以兄弟相称。

    但谁曾想最终陛下与您相见的地方却是在战场上!并且最后还是死在了您的手中,依照他的性子怕是也死而无憾了,但官家可否让老臣把他的遗容迎回大辽?此乃关乎我大辽尊严,即便是万难也请陛下应允!”

第六百八十一章幸福来的太突然() 
    张俭把话说成了这样,赵祯一时间也不好拒绝,毕竟他和耶律宗真之间并没有什么仇恨,有的只是迫不得已

    但夏竦显然是不同意的,并且义正言辞的说道:“辽皇奇袭我大宋皇帝御帐,三千人不敌我皇千六百之数,终被我皇手刃与野,如此武功盖世无双,辽皇的遗容便是我大宋官家的佐证,理应献俘与太庙告慰我大宋列祖列宗之灵!”

    “荒唐!”

    张俭先是怒斥夏竦转而对赵祯说道:”外臣这么做完全是为了贵国着想,试想一下煌煌史书中皇帝的遗容谁敢亵渎?即便是战死与沙场也要在使者讨要时奉还,并随礼仪仗。如今陛下虽赢得胜利,但却不归还我皇尸首,还欲祭祀太庙,岂不是欺人太甚?!这要是传出去,大宋的礼制何在?大宋的威仪何在?世人如何看待大宋?岂不是变成了残暴之国?!“

    张俭的话句句戳在要点上,并且把这件事和大宋的威仪礼制联系在一起,不得不让赵祯脸色难看,想想也是,既然自己都赢得战争的胜利了,没必要做这种鞭尸的行为,自己和耶律宗真之间并没有什么深仇大恨,反而有一点互相欣赏。

    原本杀他都是迫不得已的事情,现在还留着他的尸首祭祀太庙实在有些说不过去了些,即便是为了向世人宣扬自己的武功也不必用这种手段。

    夏竦急急的望向赵祯,他非常不情愿把耶律宗真的尸首还回去,毕竟是一国之君的遗容,对大宋的鼓舞和对辽朝的打击有很大帮助,但现在看来张俭已经说动了官家。

    赵祯并不是被张俭说动,而是他本来就不打算把耶律宗真的遗容待会大宋放在太庙祭祀,人死为大,既然都死了一切的纷争都该结束,毕竟他也是一国之君,能为自己的国家而战,并且身先士卒的战死沙场,这样的人理应得到自己的尊重,怎能如牛羊一般放太庙祭祀先人?

    ”朕与皇帝之情亦然,惺惺相惜之下又是扼腕而叹,此非朕与皇帝之个人恩怨,乃是大国对弈之举,不得已而为之,皇弟遗容尚好,朕以派人日夜守护,本欲在大宋为其建陵寝,既然使者开口,那朕便应允便是,这就派人护送至大同府,辽朝地处北方,天气稍寒,待抵达上京城之时自不会有殃。”

    张俭激动的跪下大礼参拜:“官家之仁德天下无双,外臣叩谢陛下!”当然要叩谢,能把皇帝的遗容带回去这是一件大功劳,而且还能激发辽朝将士的斗志。

    赵祯摆了摆手道:“皇帝之资世所罕见,只可惜生母乱权让大好的江山生灵涂炭,望继任之君上保社稷,下安黎民,勿要重蹈覆辙!”

    赵祯的话让张俭嘴角抽搐,这话说的好似和你一点关系没有似得,难道大辽出现如今的局面和你脱得了干系?即便是当初妖后乱权的时候你没搀和,但之后呢?是谁擅启刀兵?是谁背盟弃约挥师北伐的?

    但即便是如此张俭也不能说出来,只能憋在肚子里暗自生气,表面上还要点头应道:“多谢官家提醒,继任之君定会如此。“

    赵祯不置可否的点了点头便画风突变的说道:“如此甚好,朕的大军已经兵临白登山,不日便下奉义,大同府十万辽兵可是准备死战到底?朕可不会让你带着皇弟的遗容去鼓舞士气”

    张俭脸色一变,如若真的如大宋皇帝所说,那大军就没办法顺利离开大同府,这对皇长子的继位将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陛下三司!我大辽皇帝虽然战死,但十万雄兵尚在,若大宋强攻大同,大辽将士必会死守待援,宋辽两国也会生灵涂炭不是?”

    赵祯奇怪的问道:“那还能舍弃刀兵不成?两军对垒瞬息万变,牵一发而动全身,岂能儿戏不成?!”

    张俭咬牙道:“我大辽愿舍弃大同府,归还华夏故地,只愿官家在奉圣州借道让我十万大军过境!”

    大殿之中鸦雀无声,赵祯和夏竦两人全部石化,张口结舌的望着在地砖上伏地而拜的张俭,这个消息实在是太过震撼了一些,连赵祯这样见过无数奇葩事情的人都愣住了。

    张俭的意思是要把大同府拱手奉上,所提出的要求也只是在奉圣州借道,让辽朝的十万大军返回中京道而已,这不会是有什么计谋吧?就算是保存实力也不应该用这种得不偿失的法子啊!

    夏竦已经被张俭的提议吓蒙,嘴巴不断的一张一合,仿佛是想替赵祯答应下来,猛的转头望向上首御座上的赵祯,见官家的表情沉重才幡然醒悟,其中定然是有什么自己不知道的隐秘。

    张俭趴在冰冷的地砖上,四周鸦雀无声的状态让他忐忑,微微抬头便瞧见大宋皇帝亮的发光的眼神,随后开始担心起来。

    “张俭啊!张俭!你突然这么一说让朕有些摸不着头脑,但稍稍一想便明白了其中的关窍,你这么着急的来析津府面见朕,并且还要放弃大同府,只为借道,其中必有隐情,怕是上京城有变吧?或是朕再说的具体点,怕是皇帝的子嗣难继大统吧?皇弟有胞弟耶律重元,还有庶出耶律宗愿,怕是这两人的其中一位不安分了。”

    看着大殿上气质变得狡黠的赵祯,张俭无奈的叹息一声,果然如此,大宋的皇帝还是猜到了大概,借道这事太过突兀,但时间紧迫又没有好的办法只能出此下策了。

    狠心的咬了咬牙齿,张俭决定把所有赌注压在赵祯的品德上,虽然这个想法很可笑,但却是无奈之举:“陛下真知灼见张俭佩服,皇太弟耶律重元意图谋反,而大同府十万大军便是皇长子最后的退路,望陛下怜悯孤儿寡母,相助大辽正统血脉!”

    夏竦在一旁早已是惊得目瞪口呆,居然还有这种事情,官家才智果然是洞若观火,张俭的小伎俩完全骗不了官家,现在最简单的事情便是否决张俭的请求便可。

    但赵祯却突然开口道:“此事朕准了!不日便会传旨狄青罢兵,静候大同府归顺,但你辽朝的十万大军必须在我大宋监视下离开!”

    赵祯的突然答应反而让张俭一时间回不过神来,难道大宋皇帝真的就这样被感动了?或是还有别的什么阴谋?

第六百八十二章赵祯的阳谋() 
    连番的战争已经使得大宋的将士疲惫不堪,这种疲惫不是身体上的而是精神上,旁人没有注意到的东西赵祯却很敏感,他参与过战争,也曾在阵前厮杀过,从最开始的不忍,到热血澎湃,再到麻木不仁,最后到了恶心的地步。

    这是一种对生命漠视的冷酷,一个正常人是不能接受长时间杀戮的,赵祯认为自己手中的军队是保家卫国的战士,而不是杀人不眨眼的变态,这些从农家征召来的役兵都是大宋的子弟兵,他们还要回归平凡的生活,战场上给他们留下的不光有戾气,还要有荣誉和信念,否则很可能会使得这些士兵的心理产生很大的变动。

    自从北伐开始,这些士兵便面对杀戮,死亡,甚至恐惧,现在他们克服了大多数的障碍成为了善战之兵,但连番的战事也基本上快要摧毁了他们,大同府便是大宋北伐的最后一战,也要让士兵好好休息准备回京获得犒赏和荣耀。

    现在张俭却给了大宋一个“豪华大礼包”大同府可不战而降,这简直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