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宋缔-第36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现在张俭却给了大宋一个“豪华大礼包”大同府可不战而降,这简直是一场“及时雨”,电光火石之间赵祯已经相好了一切,既然辽人再次发生内乱,那自己当然应该支持耶律宗真的子嗣,原因很简单,大宋乃是以汉室正统自居,并且也是天朝上国礼仪之邦。

    支持正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且赵祯还另有谋划,既然是皇太弟耶律重元内乱,那辽人借道拱手奉上大同府就说的过去了,但如果自己不借道,把这十万辽军困死在大同府,那便很可能让耶律重元掌权。

    相比孤儿寡母的辽朝,耶律重元这样的皇太弟更为难对付,既然辽人要借道奉圣州前往中京道,那大同府他们是绝不可能守的住的,便用它作为和大宋交换的筹码。

    内战是最为消耗国力的东西,俩个政权的争夺往往会使得无辜的百姓流血牺牲,最受伤害的反而是整个国家。尤其是辽朝这种游牧民族,一旦出现内乱必会更难恢复,当初妖后萧耨斤专权乱政给辽朝带来了多大的损害,甚至把辽圣宗留下的国策都改变的面目全非,这让耶律宗真休养生息数年也没有恢复过来,既然如此赵祯自然要给这把火添柴,让它烧的更旺一些。

    赵祯不认为没有实力的耶律重元胆敢在辽朝的孤儿寡母面前篡位,显然这是一场力量的对决和较量,已经开始走下坡路的辽朝一定会再次受到致命的打击,如果萧耨斤的乱政是辽朝的转折点,那耶律重元谋逆便是辽朝的丧钟。

    张俭很聪明的把所有筹码都光明正大的摆在赵祯的面前,赵祯自然会直接选择,毕竟和皇位争夺比起来,大同府这片“飞地”无关紧要,赵祯正是抓住了这一点,爽快的同意了张俭的借道之请。

    辽朝的军队只能从奉圣州的草原通过,并且还是在大宋军队的监视之下,如此一来便免去了很多麻烦,而张俭也是爽快的答应,在他看来这也算不得什么,毕竟大宋皇帝在辽朝皇嗣危难的时候伸出了援手,这算得上是对陛下的尊重了吧

    没错,其实赵祯对耶律宗真还是心存尊重的,一个皇帝能御驾亲征的保护自己的领土,这比在国都之中颐指气使要好上的太多,最起码他是一个敢于承担帝王责任的人。

    大殿之中陷入了奇怪的寂静,张俭和夏竦都在思索赵祯的用意,张俭认为大宋皇帝是出于真心,而夏竦则是在猜测官家又要在其中用什么阳谋相对于张俭,夏竦更加了解自己的皇帝。

    张俭告退了,走的时候明显的脚步轻快,这次面见大宋皇帝成功为大辽借道,也避免了宋辽两军主力的正面厮杀,为大辽保存了力量,否则十万精锐还不知有多少能回到中京道。

    不光皇长子的继位需要这十万精锐,大辽更加需要他们维护往日的威严。没有一支能征善战的精兵,大辽根本就没有如今的地位,可以说大辽是一刀一剑拼杀出来的,张俭相信只要假以时日,大辽还会崛起。

    张俭对于赵祯的这种行为有些不理解,但他知道官家一定有所谋划,不会轻易的让辽朝十万大军借道奉圣州抵达中京道,但当他转头询问已经从御座上走下的赵祯时候,却得到惊人的答案。

    “官家,难道就如此轻易的放辽人回朝?辽朝叩边已久本以是我大宋之患,如今十万大军尽数回朝,怕是放虎归山。”

    赵祯望着藻井的采光微微摇了摇头:“放他们回去乃是朕思量再三的结果,其中的道理过段时间你便会明白,一个手中没有兵权的皇帝怎么能和叛逆作战呢?”

    夏竦恍然大悟,官家明面上是支持辽朝皇长子的,但实际上却是利用这十万精锐让辽朝陷入内乱的战争中,双方势均力敌之下,内乱的战火必定燃烧在辽朝的土地上,如若不出借奉圣州这条兵道,则耶律重元篡位成功,那辽朝的局势一旦稳定下来,张俭萧惠等人的十万精锐也就自然归附了

    赵祯站在大殿中央,眯着眼睛望着巨大水银镜面反射出来的光线,狠狠的打了一个喷嚏,顿时觉得身体上的毛孔舒张了一下,揉了揉鼻子道:“东京城的皇宫里就不要弄这种东西了,实在太过晃眼。”

    夏竦莫名其妙的点了点头,这镜子真是巧夺天工之物,外面是透明的琉璃,而在夹层之中灌入水银,最后用树胶封住便得,一块水银镜子照的人纤毫毕现,听说现在已经开始有人用白银作镜子,如此一来成本虽然很高,但却不似水银那般有毒,很是安全。

    赵祯信步而出,离开大殿站在门口,整个析津府一览无余,这里是析津府地势最高的地方,汉唐风格的布局把大殿高高的托举在最上,以后要是迁都至此,单单是官员上下朝的气势便恢宏如斯。

第六百八十三章天子之所() 
    长长的舒了一口气,赵祯觉得空气都变得清新许多,这下好了,能兵不血刃的拿下大同府,这是对大宋最好的事情,毕竟出征的将士已经一年没有回家,征战三年这种事情之存在与史书中。

    一年的征战已经让赵祯迫切的想要回到东京城,自己和将士们一样,家中有妻儿,归心也似箭。如若拿下大同府,那此次北伐就算是彻底完成了,整个燕云已经尽收于大宋囊中,而基础设施的建设已经如火如荼的开始。

    辽朝陷入内乱之中,还不知什么时候能走的出来,西夏虽有扩展之意,但却暂时不敢轻举妄动,毕竟与大宋相比,辽朝更加痛恨的其实是西夏。

    赵祯转头对夏竦道:“金牌急脚递传旨狄青,把张俭的话告诉他,并且让他先不要有所行动,但大军密切注意辽人动向,敌不动我不动,如若辽人有所异动也不要迟疑!”

    夏竦微微躬身道:“臣遵旨!”但还没走上两步便又被赵祯叫住。

    “哦对了,事关重大,你还是亲自随张俭走一趟,拟个章程出来,省的到时两军摩擦,狄青所部便作为监视辽人只用,调曹玮率三万禁军赶赴大同府接收归降,速度要快,免得辽人把东西全部都带走了。”

    夏竦眼睛一亮:“官家说的是,那老臣可要快点赶去才行,免得大同府人去城空,只留下一座空城给我大宋反倒不好了。”

    “嗯,你且跟随张俭一起去吧,反正张俭不回,辽人便不会有所动作,金牌急脚递却是要抓紧派出,免得狄青动手率先发难。”

    夏竦一溜烟的走了,赵祯站在高高的御街上自叹不如,这老倌的速度还挺快,也不怕崴了脚

    事到如今整个燕云的战事已经告一段落,自己也要为回朝和迁都做准备了,这段时间东京城的奏疏已经堆积如山,除了一部分必须自己批阅的以外,其他的赵祯还没怎么看嘞!

    这次出来最大的错误就是没把庞籍这个相公带来,他的好处并不是足智多谋,而是在与处理政事的能力超强,奏疏到了他的手中便能该处大概的处理方法,而自己只需批阅便好。

    皇帝也是人,也要休息,除了像明太祖那样疯狂甚至是有些自虐的人以外,谁还会废除宰相这东西?即便是他废除了宰相,后来的内阁官员还不是相差无几?

    皇权的高低最终还是要看皇帝自己才行,即便是阉割了相权,如若皇帝不争气,还是会被分走,大宋的相权早已是被分割成了许多块,君主始终是凌驾于分权体制之上,所谓的相权比之唐朝已经少的可怜。

    如若这样还压制不住相权,那皇帝就实在太无能了些,并且被篡位也是活该,赵祯不希望自己的后代中再次出现无能只人,但却不能保证这一点,只能以皇家的传承和祖宗之法约束了。

    而唯一能制衡皇权,或者说对皇权产生影响的便是大宋的相权,如若庞籍这位中书门下平章事公开反对迁都,并且其他的副相参知政事也尽数反对,那即便是赵祯手握皇权也不能强迫百官和百姓迁都

    迈步走下御阶,两边的鼓楼正在施工,高大雄伟的鼓楼甚至在高度上要超过正殿,就如俩个巨大的武士守卫在一旁,赵祯突发奇想的渡步至正在建造的鼓楼工地。

    虽然是一身大红公服,但赵祯头上长长的翅帽还是颇为醒目的,正在负责建造的匠人见到赵祯之后便纷纷拜倒,口呼万岁。

    “平身,谁是此地的督官?”

    一个灰头土脸的匠人走出人群,稍显局促的搓手道:“微臣方才佑便是这里的督官,正四品上领工部郎中衔”

    赵祯惊讶的指着眼前比匠人还幸苦的方才佑道:“你便是督官?为何你比匠人还劳累幸苦?!”

    方才佑腼腆的笑了笑道:“臣是格物院出来的,因是官家开设的格物,臣便身体力行格物致知,他们也都是有手艺的人,微臣还要学习一二方知其中奥妙。”

    这还真是让赵祯开了眼见,古人对文化和学问的尊重一点也不比后世差,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微微点头,赵祯把随身的方巾递给他道:“方才佑,嗯,你的名字朕记下了,这块方巾送与你擦脸,也算得上是御赐之物,望你以后保持这可求学之心,格物虽是朕之所开,但其中奥秘朕之所知也不过是凤毛麟角,建筑之学博大精深,你且要好生学习才是。”

    方才佑稍稍颤抖的伸手接过方巾只象征性的在脸上擦了擦便收入怀中,这东西对常人来说乃是求之不得的宝贝,御赐之物即便是寻常物件其中意义也不一般呐!何况是官家随身的东西?要是别人得了怕是要在家**奉起来,而一旁的内侍早已把这块方巾登记在册

    赵祯对于这种情况早已是熟视无睹,开口问道:“朕给你个建议如何?”

    方才佑连道不敢:“陛下请讲,臣一定好生钻研,不敢辜负陛下期望。”

    赵祯摆了摆手道:“算不得什么,不过是希望你们在这鼓楼上用不同颜色的砖石砌出图案来,最好是俩个持剑而立的武士,就如这鼓楼一样高耸立在大殿的两侧,世世代代守卫我大宋。”

    方才佑眼睛一亮,转头看了看高高的鼓楼和正殿,立刻被赵祯的提议所折服,没错单单是灰黑色的鼓楼略显单调,开始的时候他还准备运用其他颜色,但又担心风吹雨打之后褪色了更加难看,现在官家给出的建议实在是再好不过,只需用不褪色的砖石堆砌出不同眼色的图案便可!

    持剑而立的武士,还真是没有比这个图案更好的了,护卫官家,护卫燕云,护卫大宋!

    方才佑躬身拜下:“陛下一语道破玄机,微臣茅塞顿开,明日便绘制图案上呈官家御览!”

    赵祯满意的点头道:“如此甚好,你觉得这样的宫殿比之东京城的大庆殿如何?”

    方才佑稍稍犹豫:“这微臣不知”

    赵祯笑道:“有什么不知的,好便是好,不好便是不好,何必拿捏其中的利害?”

    方才佑看了看高高的鼓楼和大殿咬牙开口道:“臣观之析津府皇宫更显大宋恢宏王者气派,宫墙高筑,地势为首,俯视天下,雄踞一方,当为天子之所!万民视之,心生感慨,镇守天下,龙脉所在!”

    “哈哈哈!”赵祯大笑三声连道:“好好好!”便头也不回的走了,他已经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迁都之事势在必行!

第六百八十四章云中大同() 
    大同古云中地,川原平衍,多大举之寇,虏南犯应朔诸城必窥之地也。这便是历史中对云中大同最明确的描述,隋开皇年间为防御突厥进攻,在大同川建大同城。唐末沙陀人内徙,大同遂侨置于此,意为“天下大同”,自此大同之名沿用不改。

    赵祯翻开关于大同府的图册记载,这是大宋文人整理出来的史册,对大同府的记载颇为详实,一旁的包拯已经开始为他解释辽朝大同府的演变:“辽承唐制,即道……州……县三级。重熙十三年,辽人改云州为西京,设西京道,大同府,为辽之陪都,大同城名始称于此,统二州七县:弘州、德州,大同县、云中具、天成县、长青县、奉义县、怀仁县、怀安县。

    西京大同广袤二十里,建有西京同文殿,设留守衙。北门东为大同府衙,西为大同驿。重熙十七年分云中置大同县,自此大同之名沿用不改。”

    果然是龙图阁的大学士,包拯的一番详解让赵祯对大同府的了解更为透彻,大同府的重要便在于他对析津府的守望相助。

    看似是燕云的一部分实为析津府之屏障、全晋北方之门户,且扼晋、冀、内蒙之咽喉要道,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在历史上大同曾为三代京华、两朝重镇,历朝历代无不派名将镇守,既防外来侵略又保中原之安危,被誉为北方锁钥。

    如若辽人死守大同,赵祯定然不会善罢甘休,蚕食之计他早已准备好了,从太原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