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宋缔-第41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赵祯很贴心的为百姓准备了“解说”当庞籍抵达**之后,便有侍者高声叫道:“开府仪同三司,中书门下平章事庞籍入宫!”简单的一句话报出了他的官职品级以及姓名。

    这种“简单粗暴”的方法让许多人惊讶,但却引起百姓的欢呼,“原来这位便是咱们大宋的相公啊!真是了不得的人物!”

    为了方便迁都而来的官员,北平府的皇宫各门名称还是没有变,只不过增加了一些而已,最为壮阔的**之后便是宣德门,参知政事的夏竦,晏殊,三司使包拯等人,每人进入**都要报上一遍,让围观的百姓知晓这是大宋的什么人。

    北平府皇宫要比开封府的大得多,并且城墙也比东京城皇宫要多,在皇宫之外还有专门的瓮城一般建筑,而最为高大耸立的便是**,这是外城的城门名,是赵祯亲手所书,当然还有地安门之类的……

    赵祯其实极力的想要避免这里与后世重名,但无奈也不知是不是巧合,北平府的官员上疏的时候便提到了天安地安四字,仿佛有所感应一般,赵祯便鬼使神差的在纸上写下**,地安门六个字,于是北平府的皇宫南北二门便由此得名。

    即便是在北平府多日了,每当赵祯看到**三个字后便心生感慨,还好,皇宫的城门上还是宣德门三字,否则赵祯真有些再次穿越的感觉。

    今天是朝臣第一次进入北平府的日子,也是他们第一次进入皇宫参加朝会的日子,更是在官家的引领下进入北平府的皇宫,岂能不激动,当他们在两位耸立入云的巨人之下进入乾宇殿的时候,万岁之声喊得格外响亮,在高大空旷的宫殿中久久回荡……

第七百七十八章皇帝的小金库() 
    原本大宋最北边的析津府如今已变成了赫赫有名的北平府,这里成为了整个大宋的中心,开始的时候东京城百姓还没有什么感觉,毕竟衰落不是一下子的事情,但随着货物,人才,劳力,等等各种资源的向北转移,慢慢的他们便感觉出了不对劲。

    往来东京城的游人士子不断的减少,到后来甚至到了东京城的人也开始先北平府转移了,商贾的嗅觉更是敏锐,他们第一时间便看到了东京城的衰落,也看到了北平府的崛起,于是商人是东京城中最早拖家带口向北平府而去的人。

    一旦商人离开,东京城的繁荣便开始萧条了下去,百姓之家也跟着离开,但因为有工厂的存在,许都人还是不愿意走,毕竟他们的饭碗现在在工厂之中,谁知道去了北平府之后会不会有这样的好活计?

    当然,东京城的生态链并没有被打断,商人离开了一部分,百姓离开了一部分,但是却有一部分人不想走,毕竟在封建社会中,传统思想还是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世世代代生活在东京汴梁的老人就不愿离开。开封府的农民也不想离开自己的土地。

    于是北上的人口只有半半之数,五十万人便已经是极限了,并不是谁都能经受得住旅途的奔波,而开封府已经发出告示,想要跟着迁都的人都有车马盘缠可以领取,但如若是不着急走的人,待火车数量增加的时候,可以乘坐火车前往北平府,并且分文不收!

    这无疑是一件好消息,从东京城到北平府只需短短的五日时间,这消息已经在大宋传遍了,简直就是飞过去一般快捷,剩下的人们便更加不必担心了,官家说了迁都的时间有三五年之长久,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他们即便现在不走以后想走了还有机会,而且朝廷还鼓励百姓晚些走嘞!

    所以第一批前往析津府的大多是官员的家眷以及商贾之家,他们多是乘坐马车走水泥铺就的公路北上,实在经受不起颠簸的人只能前往洛阳转水运北上,隋唐大运河的好处被体现了出来,这是京杭大运河的一部分,广通渠,永济渠可以连通南北,使得大宋的北平府也拥有漕运繁忙的漕运。

    这是北平府的动脉,不可荒废,在赵祯抵达北平府之前,便已经下旨不惜一切代价修缮隋唐运河故道,清淤,蓄水,不足之处开挖加固,务必使之通航。

    北平府不似开封府,拥有完善的漕运,水网密布四通八达,仅仅依靠公路的运输还稍显不足,如若能把公路和漕运相结合,必会给北平府带来更大的繁荣,待火车完全通畅之后,一条铁轨变为两条,到时间联通大宋各地便指日可待,要知道两条双向铁轨的出现可不是一加一等于二那么简单。

    迁都看似简单,只要皇帝搬家就行,可其中的困难数不胜数,赵祯也是准备了许久才下决心迁都,毕竟这些能解决的内部困难和外部矛盾比起来便算不得什么,草原上有着能毁灭华夏文明的存在,这才是真正的大患。

    一个帝国,一个王朝不可能永远延续下去,即便是赵祯都没有勇气如此说,他太了解历史了,甚至可以说他就是历史的一部分,虽然现在的赵祯在改变历史,甚至创造历史,但这个蛮横的家伙总是不受人的控制,即便是赵祯在强大也没有能力驯服历史的脚步。

    他现在要做的仅仅是把草原纳入大宋的中央管辖之类,让草原更加接近都城,从而方便镇压,或是统治,他要让大宋的都城成为第一道放止草原侵略华夏的防线,他所守护的也只不过是华夏文明而已,并非大宋一国一朝。

    即便是大宋亡与内部赵祯也不会有多少痛惜,因为后继之人总会保留华夏的文化,科技,艺术,智慧等等东西,而如果亡与外族,便正是华夏的大浩劫。

    自从迁都之后,又是春暖花开之时,所有的资源都开始先北平府转移,而北平府的名声也开始纵贯天下,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因为这里虽是燕云之地,但生活上却与大宋的腹内完全相同,只不过多了些西北之地特有的习俗和习惯而已。

    但南北的风俗习惯在这里很快的融合,巨大的北京城虽然比东京城要大上好多,但早晨依然有买面汤的小贩走街串巷,报时的头陀拖着长长的嗓音,曹婆婆肉饼的香味依然在大街上飘荡,蔡记的酒楼照常开张。

    官员们打着哈气的在早春天没亮的时辰中开始早朝,即便是刚刚搬到北京城,早朝这种事情还是要继续的,前段时间在路上便耽误了不少天嘞!但现在即便是早朝也不过是走形式,各个衙门的卷宗都在背运的途中,即便是中书省,或是枢密院的都要用火车运达,五天之后才能有东西可用。

    这段时间每个衙门的主官都在些奏疏,请求陛下早早批准自己衙门的卷宗使用火车运达,可无奈朝廷的衙门实在太多,不迁都不知道,原来东京城的衙门有这么多嘞!

    最先运达的不是任何一个衙门的卷宗,而是赵祯自己的内藏库……这是赵祯的小金库,完全不受三司监管,包拯已经几次上疏要求三司使有查看内藏库之权,以便国库不足时调度,但都被赵祯否决了,说实话,赵祯甚至连自己都不敢轻易查看,因为其中的钱财之多,珍宝之丰,连他都害怕。

    整整八节车厢的火车运来的还只是内藏库的一小部分,赵祯看着一旁两眼通红,闪烁着贪婪目光的包拯微微尴尬,这货要是没有皇权的制约,怕是能把整个内藏库充入国库了吧?

    包拯机械的转过头道:“官家,如此巨万之财,居然只是内藏库十之三四,难道天家的生意已经开遍了大宋不成?亦或是……”

    赵祯无奈的说道:“这些钱都是蔡记和碧雅轩赚取了,当然也有征伐之战的战利品,单单是燕云就有辽皇的财富无数,咳咳……朕也不知到底有多少,但可以说没有一文钱是压榨百姓而来,你家婆娘难道觉得碧雅轩的东西贵?或是说去蔡记吃饭是因为朕的面子?!”

    包拯张口结舌,最后只能问道:“那陛下如此多的钱财将会作何之用?三司……”

    “三司管不着!这些都是朕的内藏库,与国库分文无关,朕自然有大用!到支出之时,必会有人报与三司入账,三司只管记录出账,让皇帝知晓内藏库的钱花到哪去了便是!”

    包拯的眼睛一亮,没想到官家居然在这里松口了,连连答应道:“臣遵旨!”

第七百七十九章长城还是要修的() 
    迁都之后大宋的生活轨迹依然如往昔一般,随着越来越多的衙门开始正常运行,大宋的国都再次恢复了往日的繁忙,只不过这里有了全新的名字,北平府,北京城!

    而对于大宋迁都一事,辽朝和西夏等国都觉得这没有什么,大宋只不过是迁都而已,能对现如今的格局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在他们看来,现在大宋的国都距离他们的国家更紧了些,但这对大宋来说就一定是好事了吗?

    别忘了他们才是突袭作战的行家里手,凡是铁蹄之下,便是征战之地!在他们眼中大宋迁都北平府反而给了他们机会,以前进攻大宋,因为东京城位于大宋的腹内之地而不方便进攻,现在不同了,大宋的国都就在北平府,那便是天赐良机。

    虽然有燕云屏障的防守,燕云之地能成为大宋的金汤,只要等待机会便可,毕竟北平府距离辽朝的中京道实在太近了些,辽人只需站在北安州便可知晓北平府内,大宋皇帝今天在朝会上说的什么……

    但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赵祯却完全不这么看,他的手中有大宋,不,中国历史上最多的谋臣,能臣,还有狄青这样拥有长远战略眼光的武将,有这些人在北平府怎么可能有所闪失?即便是在外人看来浑身是漏洞的北平府,在赵祯看来却如铜墙铁壁。

    要是没有一套完善的驻军方案,这些文臣能同意自己迁都?在这北平府内,大宋驻扎了足有二十万大军,这还不算当地的十六卫卫所,总人数超过了三十万,并且都是在扼要之地驻守,居庸关,得胜口,密云,行唐,遵化等地,形成一个巨大的城墙拱卫着整个北平府。

    不知是谁,居然在北平府散播了大宋要修建长城的言论,以至于整个朝廷闹得沸沸扬扬,并且分为了支持与反对两派,双方之间谁也压不住谁,只能对自己的观点持肯定态度。

    赵祯坐在乾宇殿的御座上,虽然这里比大庆殿还要宽阔,但是上朝依然是一件让人头疼的事情,别的不说,单单是朝廷上的争论便让人吃不消,长长的长翅帽并不能阻碍官员们之间的争论,甚至连殿中御史都卷到里面去了。

    微微苦笑,赵祯真的怀疑名臣,能臣巨多的当下,会不会因为争吵而打起来……轻咳一声,三才极为有眼力敲响一旁的金奏,因为金奏之后的墙壁有着特殊的弧度,再加墙面极其光滑整齐,对声波的反射是十分规则从而产生了回音壁效果,金奏的声音在大殿内久久回响,甚至给人一种天人感应的感觉。

    大殿之中瞬间安静下来,赵祯瞅了一眼三才手中的小锤,没想到这乾宇殿在匠人的手中居然有如此神奇的地方,包括自己的御座在内,囊括了金奏之所,一道巨大的弧形围墙就在后面,只要自己说话,或是奏响金奏,整个大殿都能听的清清楚楚。

    朝臣们安静下来,把目光投向上首的赵祯,与刚刚失控的场面相比,现在的寂静让人忍不住觉得尴尬。

    “修筑长城一事,还需再次斟酌,诸位卿家在这大殿之上吵吵嚷嚷却也不会得出结果,不如澄清利害上疏于朕,利弊之间朕自会揣度。”

    赵祯一句话便缓解了朝臣们之间的争论,毕竟修建不修建长城还是要官家亲自决定的,大家只要说清楚利弊便可,如若有利为何不去做?如若弊大于利,官家自会否决。

    大宋的朝臣还是相当的有士大夫之风的,无论如何争论,一旦结束之后,便开始按部就班的陈诉自己的事情,并且相互之间即便观点不和也不敌视,刚刚还因为长城一事争的面红耳赤的两个人,很快就在其他地方保持高度一致,是非分明这是好事。

    待散朝之后,赵祯便回宫而去,没办法,要不快溜,怕是会被一般朝臣请求留身奏事,文德殿的大门怕是都会被踩踏了……

    关于是否要在边关修建长城一事,赵祯心中早有定计,长城无论如何还是要修建的,毕竟中原王朝以农耕为主,土地,商业便是大宋的命根子,对这些固定财产的保护比什么都重要,这关乎到大宋的人口,经济。

    一个不能保护自己边疆的王朝实在谈不上强盛,而长城这种天险与人力相结合的屏障便是中原王朝的重要防御手段,最重要的一点是,看似长城耗费人力物力,但一旦修建完成之后却减少了戍边的开支。

    否则秦皇汉武都积极的修建长城干嘛?只有唐朝是个例外,唐朝时期中原之地的强盛与草原民族之间形成了巨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