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宋缔-第44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祁连山,贺兰山,太行山,阴山,这四座山脉对于中原王朝有着特殊的意义,他们就像四道高耸的城强一样,把中原王朝的腹内之地保护在其中。

    赵祯发兵西夏,为的就是灭亡西夏,夺取屏障之地,绵延不绝的祁连山,高耸圣洁的贺兰山都在西夏的掌控之中,不彻底征服西夏,大宋根本就没有机会夺回。

    欲图征伐辽朝,那赵祯必须要保证大宋西北之地的安全,所以他才会先灭西夏,而不是因为西夏国小,容易进攻,这是伐辽的必需步骤,不得不进行。

    当西夏的使者进入北京城后,赵祯便知道自己的机会来了,西夏人显然打算议和,议和的目的也很简单不愿与大宋为敌,休养生息以图东山再起。

    这都是表面文章,赵祯知晓西夏的兵力,五十万人,足足五十万的军队,又是在西夏的土地上作战,怎么可能与大宋没有一战之力,可是西夏处处躲避,即便是大宋推进至了西平府,西夏依旧不愿与大宋正面交锋。

    显然这是在隐藏实力,从李元昊开始到现在的没藏讹庞,两人都在打着休养生息绝地反击的打算。

    赵祯在乾宇殿郑重的召见了西夏的使者,使者的话不多,递交国书后道:“大宋皇帝陛下,我大夏皇帝为免两国将士厮杀,百姓涂炭,愿自去国号,帝号,以大宋为尊,愿党项与大宋和睦为邻,各罢刀兵!”

    赵祯打开国书,显然这样文辞工整,下笔有力的文章不是一个未满一岁的孩子能写出来的,但它却代表着西夏的一国之君,毕竟国书的最后盖着大夏皇帝神宝。

    国书中的内容和使者说的是一个意思,只不过用华丽的辞藻堆砌起来而已,看不看都一样,但最后的内容却引起了赵祯的兴趣,甚至有些哭诉的意为在其中,国书的最后控诉了辽人夺取前套的事情,并且希望大宋出兵,若是大宋能帮助西夏赶走辽人,那这片土地西夏便送给大宋,作为臣服的献礼。

    嘴角微微上扬,赵祯不禁赞叹没藏讹庞的舍得之心,好一出驱狼逐虎之策,借用大宋与辽朝之间的矛盾,而使得西夏,不,现在应该叫党项,暂时脱身。

    但很可惜,在赵祯发现并歼灭党项的数十万大军之前,他绝不会把战火引到辽朝的身上,现在的局面是大宋与辽朝都对党项出手,并且都从党项的身上不断割肉,获取好处,为何要把战火烧到宋辽之间?

    这不是很不明智的选择吗?

    赵祯望向使者道:“你也许还不知晓,辽朝也遣使而来,转交了辽朝皇帝的国书,大有与我皇宋联手之意,若是我大宋与辽朝联手,瓜分党项……”说着说着赵祯便停下,颇有深意的望着眼前的党项使者。

    “大宋来正朔王朝,天朝上国,岂能与辽人一般乘人之危?我党项在静州怀州等地未设一兵一卒,若是陛下有意,大可派兵占据,收为己有,绝不费毫厘之力!”

    使者的话让朝中官员窃窃私语,他们也陷入道德与正义的怪圈之中,若是一般的帝王也许真的被使者的话以及党项人的举措所难住了,但赵祯却不会。

    “哈哈!好好好!党项若是有如此诚意,那朕就却之不恭了!来人以飞鸽传令狄青,大军向前,务必拿下静州怀州等地,违令者严惩不饶!”

    静——

    高大的乾宇殿中死寂一片,原本只要一点声音都能在这里放大好多,但几十人站在殿内却安静至极,仿佛一点声音一个人也不存在似得,所有人都变成了木雕,站在原地张大了嘴巴。

    一阵死寂过后,三才最先反应过来:“翰林学士何在?拟旨啊!”

    而此时的西夏使者却大惊失色,他岂能想到赵祯居然真的顺水推走的答应了……

第八百四十五章帝王权术() 
    恋上你看书网 W。630BOOK。LA ,最快更新宋缔最新章节!

    按兵不动许久的大宋军队在春天到来的时候突然开拔,他们的目标是谁也没想到的静州怀州,西夏遣使大宋,是战是和的消息还没昭告天下,大宋便如此迅速的出兵了,做事让人有些意外。

    辽人已经占据前套之地,那大宋自然不甘示弱,若是不能拿下静州,怀州,顺州等州府,赵祯如何向没藏讹庞,向整个西夏施压?

    无论出现什么样的状况,大宋的战略是不能改变的,大宋的战略是什么?先收燕云再灭西夏,燕云之地已经被大宋收入囊中,西夏自然成为大宋的头等目标,绝不会因为辽人的再次出现而改变大宋的主要策略,至于辽人夺取前套,赵祯自有办法。

    狄青顺利的拿下了西夏这几座不设防的州府,一时间西夏震动,怀州距离兴庆府只有区区十几里地,骑兵只需半日便可抵达,简直就是近在咫尺,没藏讹庞做梦也想不到赵祯居然完全不按常理出牌。

    为什么要死守规矩?华夏千百年来就是被死规矩和高高在上的心态所束缚着,作为皇帝赵祯可不是一个死守规矩的人,帝王权术不就在于灵活多变吗?若是固守规矩,那就不会有光耀史书的圣君的出现,也不会有遗臭万年的昏君出现。

    在狄青所部顺利夺取这些州府的同时,北平府的十六卫突然发兵辽朝中京道的北安州,一举拿下北安州的同时顺带着把滦河城收入囊中,这是一击迅雷不及掩耳的重击,使得本就因大宋突然之举的天下舆论再次变得沸沸扬扬。

    滦河是大宋北上的重要水路,相比陆路水路的行进速度要快上许多,而且可借助风向日夜不停,大宋这一突如其来的一击让辽人大惊失色,虽然中京道的援军迅速驰援,但在他们到达之前,十六卫便带着北安州的百姓以及粮草财物有条不紊的撤走了。

    望着空空如也的北安州州城,辽朝武将大眼瞪小眼,什么时候开始,大宋居然和辽朝对调了?大宋开始打谷草了?可即便是打谷草一般都是掠夺粮食财物,哪有连百姓都掠夺的一干二净,甚至连妇孺,乞丐都不放过,整个北安州被宋人席卷过后,只剩下一座空空如也的州城,别的什么都没有……

    萧林达还没有从眼前的这一奇景中缓过神来,待大军进入州城之后才发现,守城的官兵,连带北安州城的官员都消失了,没错时候消失了,并非是战死。

    他没有发现任何一个战死的人,准确的来说这北安州仿佛没有发生过战事似得,而更像是驻守在这里的官兵和朝廷派遣的官员一齐投靠大宋了。

    一种不祥的感觉从萧林达的心头升起,抓过一旁报信的士卒厉声问道:“这是怎么回事?为何一个人影也见不着,一丝打斗的痕迹都没有,你不是说宋人大军压境,杀声一片吗?”

    那小卒早已是吓得两股战战,结巴着说道:“启禀将军,小的是亲耳听到的,绝不会有错,宋人的砲石之声犹如雷霆,大地震颤房屋晃动……”

    萧林达皱眉道:“你的意思是在宋军攻城之前,便被派去报信了?”

    小卒点了点头:“小的是得了守城将军王思古的军令,向大定府求援的!”

    萧林达脸色一变道:“坏了!王思古变节,投向宋人!难怪派你去大定府求援,泽州不足百里,若是去泽州求援怕是没过多久就被发现了!”

    萧林达看着眼前空空荡荡的北安州城,随便进入一户人家,便瞧见里面的东西除了不能带走的,其他全数被带走,而酒楼茶肆之中连一只茶碗都不见,显然这是充分准备过的,并且有富足时间整理的,整个州城中能带走的都被带走,仓库中空空如也,连一粒粮食都没有,更别说那些牲口了。

    这简直就是把北安州州城中的百姓打包带走啊!不用说,北安州之地的其他乡镇百姓恐怕也被尽数迁走,萧林达拔剑砍断了酒楼前的幌子,大喝无耻!

    大宋的这一手法与西夏人极为相似,显然大宋这次北进并不是要夺取州城而是意在掠夺百姓。就算此时追击,定然有宋军阻截,不出三日那些百姓怕是已经进入北平府的密云城了!

    既然已经追击无望,萧林达自然不会蠢到派兵追击,父亲曾经说过和宋军作战不能按照常理来打,越是如此越会被宋军带入圈套之中,显然携带百姓的宋军速度不会有多快,一旦自己追击,肯定是能追上的,但这么简单的道理宋人会想不到?

    这么说来很可能眼前的北安州州城官员和守将早已降宋,并且在宋军抵达之前就已经密谋好了,待宋军抵达佯攻之时,便派出游骑求援,而他们则是鼓动百姓归附大宋,一旦官员和守将这么做了,并且州城被宋军包围,城中的百姓自然没有选择的余地。

    显然这是早有预谋的,但宋人是如何让这里的官员和守将集体叛变的呢?萧林达实在想不到。其实很简单,赵祯以大宋皇帝的身份给北安州的官员和守将发去了密旨,由黑手的人从中游说。

    连大宋皇帝都答应了,这么说来北安州的官员和守将还有什么后顾之忧?百姓内迁宋地,自然是有安置的,而身为官员和武将,那自不用说肯定有优待不是?

    如今的局面谁看不清楚?大宋一日强盛过一日,照这个趋势发展下去,连傻子都知道大宋打完西夏之后一定会北伐辽朝,到的大宋可就不是大辽能抗衡的了,还不如趁现在归附大宋,等大宋北伐的时候想归附都不一定有机会。

    谁不知宋人的生活好啊!具王思古所知,和自己一样归附大宋的还有南边的滦河城,这是滦河北上的重镇,大宋皇帝的权术。

    王思古想想都觉得可怕,大宋皇帝不费一兵一卒便让自己心甘情愿的归附了,兵不血刃的便让北安州的百姓内迁了,而这一切都是心甘情愿的,单单是这一点大辽的皇帝便比不上啊!

    怎么想王思古都觉得自己这次降宋是明智的,是有生以来做过最正确的事情。而他不知道,帝王一点操弄其权术来,手段和效果最是惊人。

第八百四十六章取舍之道() 
“智术之士,必远见而明察,不明察不能烛私;能法之士,必强毅而劲直,不劲直不能矫奸。人臣循令而从事,案法而治官,非谓重人也。……能法之士,劲直听用,且矫重人之奸行。故智术能法之士用,则贵重之臣必在绳之外矣。是智法之士与当涂之人,不可两存之仇也。”

    资政堂中,赵祯在给孩子们讲解韩非的《韩非子孤愤第十一》,这是阐述权术一道中最为重要的部份,而庞籍坐在一旁望着十来岁的太子和年轻的皇帝微微摇头,这对年轻的皇家父子崇尚的完全的是法家之道,与顺势应时的儒家之道相差甚远。

    但不得不承认,这两位父子对儒学的造诣也是不差,毕竟经过皇家的儒学培养,儒家典籍融会贯通自是常理,但庞籍怎么也想不通,为何对儒学如此知之透彻的皇帝与太子,却不是非常崇尚儒学。

    其实并不是赵祯和赵旭不崇尚儒学,对于儒学他们父子两人也是相当的喜爱,只不过,在赵祯的心中,儒家也好,法家也罢,即便是墨家,黄老之类的学说,它们的地位和儒学是一样的,都是作为统治者手中的工具,至于该如何运用这些工具,则在乎于需要与否。

    “好了,旭儿你且说说这段的意思,通过这篇文章你学到了什么?”

    赵旭点了点头道:“启禀父皇,这篇文章的意思是,通晓治术的人,一定是有远见并且能明察秋毫的人,不能明察秋毫,就不能洞悉隐秘。擅长法律的人,一定是坚强刚毅而且非常正直的人,不正直就不能矫正奸邪。”

    “嗯,那他的寓意呢?”

    庞籍稍稍惊讶,只有十二岁的太子上哪知晓这是什么意思,能把文章读的如此通顺,并且一直不错的说出来便已经是极好的了,《韩非子》因涉及帝王权术,或是帝王之道,其寓意往往生涩难懂,不在其位这很难通晓。

    “启禀父皇,此文看似在说明为臣之道,但却与帝王御下之道不可分开,什么样的臣子适合什么样的差遣,亦有相当重要的关联。”

    赵祯笑了笑:“嗯,很好,但朕要说的是,这篇文章的最有一句,这句话看似是说权贵与通晓法律的人是仇敌,其实韩非的意思是朝廷当依法治国。即便外戚权贵也不能例外。朕觉得应该加上一句,国法重于泰山之威,虽天子帝王亦不能凌驾于上。”

    “陛下?!”庞籍猛然一惊,愕然的望向赵祯,双手微微颤抖,官家是什么意思?为何突然说这样的话?自古便有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官家这样的话岂不是王子犯法庶民同罪?

    而赵旭则是认真的点了点头:“孩儿记住了。”

    “嗯,朕只是提醒你,有无论如何也该尊重自己定下的律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