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宋缔-第50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祭天也就是皇帝通过祭祀来表达对于天滋润、哺育万物的感恩之情,并祈求老天爷保佑华夏子民。

    南郊祭天便是如此,现在年景不好,春灾严重,大雪成为了铺盖在大宋土地上的阴霾,而在百姓以及官员看来,能驱散这片阴霾的人,只有当今天子,大宋的皇帝!

    这是一件非常严重的事情,同样的也是挑战皇帝尊严和威信的事情,赵祯不愿亲自去“跳大神”,因为他知道其中的不可能,这样一来对于他皇帝的威信便是一个巨大的威胁。

    所有人都把他当作是真神,所以赵祯的许多冒险动作,或是大刀阔斧的改革都会得到一些类似于盲从的支持,而若是自己南郊祭天之后,春灾已久没有过去,这岂不是在告诉天下人,自己这个皇帝并不是所谓的神,而是历代皇帝一样,都是常人吗?

    这对百姓的信心一定会造成打击,他赵祯本不想爬到神龛上坐着,但是现在却又离不开这神龛,他甚至需要这座神龛来推行他所需要的事情。

    但这一次他必须去做,因为于情于理作为一个皇帝在国家遭受灾难的时候就要做点什么,即便是做与不做都一样,但百姓们在乎,天下人都在乎。

    退一万步来说,若是祈求上天还无用,那便是朝中有奸佞,国中有逆臣,狱中有冤案……等等一切能发动起来的借口都会被发动起来,一切可以为皇帝背锅的事情都可以用来背锅。

    赵祯也是在庞籍隐晦透露这一点的时候才答应主持南郊祭天的……

    厚厚的积雪已经开始有了一点融化的迹象,虽然寒风肆虐,但却更像是被驱散之前的痛苦哀嚎,它挣扎着带起一阵雪花冲进赵祯的马车中“咆哮”。

    三才只不过用手中的拂尘轻轻一挥,并用手把车撵的帘子扣上,它就再也翻不起什么风浪,无力的撞击在车帘上,形成一个又一个奇怪的模样。

    赵祯更是没有当回事,喝了一口热饮子便继续翻看手中的卷子,被欧阳修暂时点为会元的卷子。今年和往年不同,省试的主考官只能自己向皇帝推荐一个会元,而不能自己定下。

    只有在赵祯也同意主考的想法之后,这个会元才能生效,并且皇帝有权更改会元,这是赵祯更加抓住科举,使得朝廷的新鲜血液变成天子门生的一步。

    这些卷子都是经过三才打乱的,为的就是放止欧阳修把自己喜欢的卷子拍在前面,给自己一种先入为主的感觉。

    前面几份很简单,但眼前这份却非同一般,单单是这片卷子便可见所书之人的功力,能把一片经意写的如此通顺练达,还能讲出其中蕴含的深意,以及联系圣贤推举格物,赵祯忍不住拍案叫绝。

    字里行间之中充满了作者的锦绣,每句话之间可谓是句句珠玑!

    “这片文章写的甚好,所书之人,不光是腹中锦绣,更是博闻强记,对格物以及儒家经典了解透彻!”赵祯忍不住开口称赞,好文章就是好文章,读起来总能给人一种食之甘味的感觉,让人欲罢不能,一口气从头读到尾。

    放下茶杯,赵祯伸手就准备撕开考卷上的糊名,但有突然停了下来,赵祯想了想,眼前这片文章,颇有孟轲之风,恰似那位东坡……若是他的话……自己绝不能点他做会元!

    赵祯身为一个皇帝的同时也是身为一个父亲,灵儿就看上了这个苏东坡,自己也要想方设法的把他送给女儿,即便牺牲了他未来的政治生命也在所不惜,何况,一个人的文章写得好也不一定适合做官……

    三才看着赵祯悬停的手稍稍有些奇怪,官家做事少有如此犹豫的“官家,莫不是留着这篇文章当个引子,说不定下一篇还更好嘞!”

    赵祯借坡下驴“然也,然也,朕看看下一篇文章……”

    在读到第二篇文章之后,赵祯反而觉得这篇文章和第一篇不分伯仲,读着读着便开始离不开眼睛,在寒冷的冬天都觉得大汗淋漓浑身发热!

    这样的文章值得一读,尤其是在大冬天,并非是单单文章写的好,让人热血澎湃,而是文章的立意新颖,能从多角度把格物与大宋与儒家联系在一起。

    赵祯想也不想的便把这片文章点为省试第一,撕开糊名之后,赵祯大惊,苏轼二字龙飞凤舞的写在考卷的眉头上,而当赵祯撕开第一篇文章的时候,曾巩二字跃然纸上……

    赵祯摇头苦笑,居然会有这样的阴差阳错,按照道理来说,苏轼的文章更应该是大开大合,让人拿得起放不下的,为何变成了曾巩?这是赵祯死活没想到的事情。

    微微苦笑,难道自己献献给灵儿谋个好夫婿就这么难?苏轼为人不错,在历史上就是一个疼爱妻子的模范丈夫,把灵儿尚嫁给他,赵祯也算是放心,可眼前,自己已经把他点为会元了……

    大红色的朱批已经在上面写下了一个甲等第一,若是要更改必然会被欧阳修知道,以他的直脾气,怕是又要之言上谏或是更不给面子的宣扬开……

    真不该自己插手会元选定一事,若是以欧阳修批阅,选取会元,自己只需在他报上来之后,再把苏轼的名字划掉便好,眼下只能慢慢再想办法。

    最少殿试的时候自己还有机会,大宋的公主还真没有尚嫁过状元的先例,只要不让苏轼得到状元便好……

    。

第九百六十五章驾诣郊坛行礼() 
苏轼就在南郊祭天的队伍中,即便是他的父亲已经进入大宋朝堂的高层,位居仅次参知政事的观文殿大学士,但他并没有骄傲和嚣张,反而如一个普通人家的子弟一般,本份的参加科举,本份的行走在学子队伍的中间。

    “苏子瞻,你觉得咱们的文章怎样,会不会得官家青睐?”

    一旁的好友曾巩双手插在儒服的大袖之中,用胳膊轻轻碰了碰苏轼,他和苏轼都是欧阳修的门生,曾巩先入而苏轼后来,但两人非但没有文人之间的相轻,反而惺惺相惜,很快成为好友。

    苏轼稍稍皱眉的想了想“你我两人之文皆是上等,但陛下更加关注的应该是策论,别忘了咱们陛下可是极为看重格物的,所谓格物在我看来更为务实,陛下便也喜欢务实,帖经、墨义、策论、诗赋这些当中那一个更为务实?”

    曾巩想也不想的回答“当然是策论!官家最看重的便是官员的才能……”说完曾巩稍稍抬头看了看周围道“甚至还有人说,官家看重一个人的才能比人品更重要,如丁谓,夏竦之流。”

    “子固,这事虽天下皆知,可不但出自我等之口,官家圣主明君,自然不会担心他们的小手段,反而能克制他们,利用他们的才能,非所有帝王都是如此。”

    对于苏轼的话,曾巩非常赞同“子瞻洞彻析理也!为兄这次策论皆是以格物为重,以大宋格物为重也……”

    苏轼点了点头,但随即皱眉道“子固兄的文章定然是能进入甲等的,不过为何子固兄不把格物与朝廷,与儒家之要义连接起来,如此一来陛下定然会重视嘞!不光我等知晓官家的喜好,别人也是知道的,若是别人和子固兄一样,难免会让陛下觉得有些乏善可陈……”

    曾巩笑了笑“文章百千,各凭其能,虽是一样的话,但不一样的人写出来也就不一样了,你说不是吗?若是用那些太学体写出来,简直就是自己给自己找麻烦不是吗?”

    苏轼恍然,哈哈大笑道“子固兄才智过人!”

    “放肆!南郊祭天,尔等也敢喧哗?当真是没见过天子动怒不成!”

    一声呵斥从队伍中响起,三才骑马靠近再次低声呵斥道“胆大包天,今年尔等入了贡生,便愈发不把礼数放在眼里了,倒了得授官身的时候,看你们有什么好去处!”

    苏轼隐约觉得眼前的内侍有些熟悉,却又不敢一直盯着他看,而一旁的曾巩却开口道“这位大官息怒,我等是第一次见识到皇家祭祀,更是规模最大的南郊祭天,些许激动,还请大官恕罪,若是有什么不妥的地方,还请大官海涵。”

    三才微微点头“算你识相,某家瞧你谈吐得体,举止大方,可是苏轼苏子瞻?”

    曾巩摇头,闪身一边指了指苏轼道“并非学生,这位才是苏轼苏子瞻!”

    三才点了点头“你叫什么?”

    “在下曾巩!”

    “也有你,你们两人跟某家走……”

    于是两人稀里糊涂,问也不问的就跟着三才前往赵祯的车驾,一路上两人都在小心的交换着眼神,其他的一概做不了,从三才身上穿着的内侍服饰便知晓他的品级极高,最少也在都都知左右。

    这样的人十有八九是官家身边的近侍,岂能好得罪?再说他让自己跟他走,却也没说是什么事情,在苏轼看来很可能是官家召见……而自己和灵儿的事情……

    苏轼的性格本就洒脱,反正这事皇帝肯定是知道了,自己再怎么做也无能为力,即便是他讨厌自己又能如何?反对这桩婚事不就完了,还能要了自己的性命不成?

    其实苏轼也是看穿了,死猪不怕开水烫,要杀要剐皇帝随便招呼吧!自己为了灵儿都能舍弃大好前程,还有什么害怕的?难道变成一个不得授以文资,止步于驸马都尉的外戚就不可怕了?

    在赵祯的眼中所谓的祭天就是人们已经绝望的时候寻找的最后归宿,无论这天是否帮忙都需要上前求告。人在绝望的时候,往往会把最后的希望寄托在虚无缥缈的神灵身上。

    对此赵祯已经习惯,不过虽然他不相信这些东西,但看看现在的自己,他也确实无法不相信,这么多年来他不断的想给自己目前这一状况一个科学的解释,可是最终他都失败了。

    既然自己都把这些都归咎于命运,那为什么不相信天的存在?

    信仰这东西是可怕的,即便是以赵祯如此威望,只要在公开场合不敬天地,一定会被人在史书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说不定还会受到朝臣的口诛笔伐。

    不敬天地,不敬祖宗,这是中原王朝最不能接受的大逆不道,无论你是什么身份,即便是君王也一样成为世人所唾弃的对象。

    自从人把天的地位抬得足够高的时候,天已经无形中成为至高无上,甚至主宰一切的存在,人再也没有和天进行抗争的可能,于是所有的自然灾祸都会被认为是天灾,是老天在惩罚世人,而这个时候就要去安抚它。

    赵祯身着最为隆重的华服,走在祭天的御道上,这里是礼部早已命工匠修建好的南郊天坛,自从搬到北京之后,许多东西都不用赵祯去刻意引到,自然而然的就迈上后世的轨道,继而出现。

    赵祯已经不是第一次参加这种祭礼了,在西南面的“大次”之后还上皇帝祭天时专用的衣服,祭天是隆重的事情,单单是衮服还不够,还要还上专门的衣服大衮冕。

    头上的平天冠二十四旒在稳健的步伐下一点也没有晃动,身上的青衮龙服笔直,外罩中衣,脚穿红鞋,带纯玉之配。

    行至祭坛之下,坛高三层,七十二级对应天上诸多星宿,坛面方圆三丈许。有四踏道,正南曰午阶,东曰卯阶,西曰酉阶,北曰子阶。

    坛上设二黄褥,位北面南,曰『昊天上帝』。东南面曰『太祖皇帝』,惟两矮案上设礼料,有登歌道士十余人,列钟磬二架,余歌色及琴瑟之类,三五执事人而已……

    。

第九百六十六章祭天,天有灵() 
编钟,这种巨大庄严的乐器在流传至大宋已然成为了礼器,它兴于西周,盛于春秋延续千百年之久,直至秦汉。而在那之后,这些青铜铸就的音乐之魂便被雪藏了起来,非大典不得擅用。

    能演奏这巨大编钟的乐师已经不多,但皇家必然是有的,他们敲打编钟发出一种古穆庄严的声音回响在天地之间,还真的颇有与远古甚至天神对话的意味在其中。

    编钟架子上的精美的流苏从角上垂下,在寒风的吹拂下仿若一双小手不断的抚摸这一旁的大钟或是大鼓,一曰景钟,一曰节鼓,这些都是赵祯知晓的,而当钟鼓齐鸣之时,赵祯便彻底不知道那些乐器叫什么了。

    各种各样,种类繁多,有琴而长者,如筝而大者;截竹如箫管两头存节而横吹者;有土烧成如圆弹而开窍者;如笙而大者;如箫而増其管者……等等各式各样琳琅满目。

    赵祯坐在天坛前的御座上等待,这时候还不是他一国之君出马的时候。

    凡祭祀之礼先要以鼓乐之声响彻天地,向上天述说,向大地报奏,就如同到了主人家门前要敲门一样,否则如何让人家见你??

    敲门之后便是自报名号,有歌者,其声清亮,非郑,卫之音相比,他们开口便是一阵怪异的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