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宋缔-第50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悖浚

    敲门之后便是自报名号,有歌者,其声清亮,非郑,卫之音相比,他们开口便是一阵怪异的声音响起,给人以奇怪的音律,但赵祯不得不承认,这声音很空灵悠扬。

    随着他们的歌声,宫架前立起了两个竿子,乐工皆是裹介帻如笼巾,穿着绯色长衫,并用一条棉帛作为腰带缠在腰间,二个舞者如仙人般上前,顶紫色冠,上有一横板,皂服朱裙履。

    突然乐声大作.赵祯被突如其来的声音吓了一跳,转头望向礼部的礼官,怀疑这货是故意不说话的,否则为何僵硬在原地不成声?

    其实这怪不得那位,而是南郊祭天这种事已经很久没有发生过了,上一次还是在赵祯御驾亲征之前,祭祀之礼官已经换了不知多少人……

    开始的时候文舞,但随着音乐的不断变化,越来越快,最后消失,完全变成了武舞。

    说是武舞一点也没错,因为真的在舞刀弄枪,赵祯身侧的亲卫已经把手搭在了兵刃之上。因为舞者一手轨短矟,一手执小盾,比文舞的人数还多.撃铜铙响环之间又撃如铜灶突,如此气势真有些沙场之风……

    还有两人同时抬着一个大铜瓮,不断的敲打着地面,赵祯明显能感觉到脚底发麻,此时的舞者做出一连串的刺击动作,如乘云,如分手,气势骇人。

    而赵祯身边的亲卫在面对这一情况的时候,下意识的拔刀出鞘,横刀划过机簧,带出的清脆响声成了最佳的伴奏,一时间钟鼓齐鸣,进入了一个小高潮,而舞者迅速退却,躬身施礼。

    赵祯挥了挥手,亲卫还刀入鞘,声音如一。

    这次的南郊祭天确实和以往的郊祭稍显不同,大抵是因为这次是有求于上天宽恕大宋的罪过,让这场春灾早日过去吧……赵祯并不会计较那些舞者,更不会计较这些亲卫的紧张。

    主持祭礼的官员颤颤巍巍的上前,刚刚那一幕把他吓坏了,现在才想起来,是自己没有及时向亲卫司说明,才闹出了眼前的笑话,不过刚刚亲卫的动作真的让这祭礼以及武舞更有韵味……

    “圣驾起,请陛下登坛!”

    前导官皆躬身侧引着赵祯行至天坛的阶梯之下,这时候身为大礼使的宰相庞籍上前,只有他一人能跟随皇帝登上祭天的天坛,这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荣耀,非宰执不得行。

    赵祯向着正北方“昊天上帝”所在的灵位拜下,这是皇帝少有的恭敬之姿,而紧随其后的殿中监面朝东方拜下,给赵祯地上酒水,赵祯再拜而起,这便算是“拜上帝”了……

    自从赵祯登上祭台的时候,祭台下的音乐停止,而在赵祯拜完“昊天上帝”开始拜祖宗的时候,祭台的声音再次响起,可见,拜见“昊天上帝”是不需要音乐的,而拜见自家祖宗的时候却是要用音乐。

    礼仪都是相似的,只不过加上了音乐的祭拜要更显庄重些,这还只不过是初献,还有亚献和终献要进行,虽然过程都是一样,但行事还必须要走。

    赵祯甚至有些庆幸没有答应女儿的要求带她过来,否则灵儿一定会无聊的偷偷溜走,想混进来不容易,但偷偷跑掉若是被人发现便更是丢脸了。

    但此时的赵祯并不知晓,侍者的队伍中正有一个机灵的“内侍”不断的向学子所在的地方张望,显然某人成功的吸引了她,并让她完全不顾及礼法的出现在了南郊祭天的队伍中……

    中书舍人已经跪倒在地,用悲戚中带着坚定的声音朗诵祭文,又有礼官进奉玉杯,赵祯饮下其中的福酒,并且把这些福酒赏赐给宗室以及官员,这时候祭天才算进行了大半。

    既然是祭祀,必须要有祭品了,赵祯在祭台上挥了挥手,礼官便开始准备焚烧祭品,冥币,纸帛,玉册像是不要钱似得往里撒,同时朝中相公如中书门下平章事,枢密使,参知政事,甚至连计相三司使都要上前一同抛洒祭品,平日里把朝廷钱袋子看的颇紧的包拯,居然挥洒着这些价值不菲的祭品没有一丝心疼……

    宫廷驾乐奏罢,里里外外数万参与南郊祭天大礼的人肃然静立,只能听见清风吹动,环佩叮当的声音,可见这个是多么的肃穆与隆重。

    在一位掌礼官高喝“赞一拜!”的时候,所有人一齐拜下,这意味着大典的结束,许多第一次参与南郊祭天的学子兴奋的微微颤抖,如此隆重繁杂的祭礼并没有让他们觉得疲惫,反而有了一股冲劲。

    许多人暗自发誓,以后自己也要成为跟随官家参与祭天的一员,而非跟在最后的旁观者。

    虽然南郊祭天的仪式结束了,但后续还要有很多,最少皇帝的大驾返回北京城便是复杂的很,赵祯转身准备离开,可当他迈步沿着御阶而下的时候,原本略微有些嘈杂的人群突然安静了下来。

    原因无他,寒风突然停止,仿佛被人生生的拧断了脖子,一直灰蒙蒙的天空也开始逐渐透亮,直至无数的金色阳光“击穿”厚厚的云层洒落在大地上,形成一道又一道金色的光柱。

    。

第九百六十七章“祥瑞”降临之后……() 
呼啦……

    数万人齐齐拜倒,为祥瑞贺,为大宋贺,为天子贺……

    赵祯回首,望着天空中突如其来的光柱小声的自言自语“这丁达尔现象来的太及时了,连朕都开始要怀疑上天有时候真的存在……”

    不管是机缘巧合,还是真的有上天庇佑,这都是个极好的机会,赵祯回首冲着那几道从天空中刺出的光柱,微微躬身,这是天子之礼,只能由天受礼,在场的所有人跪伏与地不敢抬头。

    赵祯直起身体望着天空越来越多的光柱,缓缓点头,无论是天意还是巧合,乌云散去阳光普照都将变成事实,这场南郊祭天都将成为一段大宋走出阴霾的契机。

    这也是当初赵祯同意祭天的初衷,他之所以要如此兴师动众的祭天,既是让大宋的百姓看见,身为一国之君的他将竭尽所能为大宋避祸,同时也要让大宋的百姓对朝廷充满信心。

    缓步离开天坛,所有人都用敬畏的眼光望向自己,在这一刻,赵祯便知晓,大宋已经战胜了这场春灾!与此同时他也将获得更多的支持以及更加集权的力量。

    他还有许多事情没做,或是说以前不太好做,现在……当初的布局完全可以开始了,大宋即将变成那势不可挡的火车一般,一往无前,把所有的王朝摔在身后!

    天空中的奇异景象北京城,甚至半个北平府的百姓都看见了,而皇帝南郊祭天的消息谁人不知?于是不用什么幕后推手,不用什么大肆宣传,赵祯的名声再次被顶上另一个高峰,甚至堪比“白日飞升”的效果……

    相比传言,人们更相信眼睛看到的东西,虽然有时眼睛看到的也不一定是真实,但人们却永远乐此不疲,百姓们都认为大宋的官家是真神……是上天派来拯救大宋的真神!

    例数往事,从年仅十二岁便平定赵元俨之乱开始,接下来官家亲政之后,连续不断的仁政举措,恢复了真宗皇帝遗留下的奢费难题,三冗三费得到了极大的解决。

    不光如此,官家还利用裁撤的厢军开垦荒地,把原本瘴气丛生的荆湖变成了南方的粮仓,安置了十万厢军,节省军费。

    灭国大理更是开创了自大宋战事平定以来,第一次皇帝在武功上的突破,灭国这个词已经很久没在大宋出现过了,尤其是在太宗北伐失败,真宗檀渊之盟后,更需要一个向世人证明大宋力量的机会,而官家做到了。

    从此开始大宋进入了一个让宋人自己都不敢相信的时代,工厂的出现使得商贸愈发的繁荣。

    丝绸,蜀锦,玉器,珍玩,瓷器,茶叶等诸多花样百出,做工精美的货物从泉州,杭州,福州等地源源不断的运往海外,而商贾们带回来的却是大量的香料,黄金,白银以及大宋从未出现过的东西。

    商人的好处被大家所发现,并非是掠夺了百姓的钱财,而是互通有无,大宋百姓制造出的东西都要通过商人贩卖出去,而商人带回来的东西也有许多是大宋需要的。

    现在的宋人可以种田,也可以做工学手艺,只要有了手艺,大宋何处没有工厂?何处去不得?

    这些都是官家的功劳,百姓们的眼睛清楚着呢!更别说官家完成了太祖太宗都没有完成的大业,收复燕云!

    太祖设立封桩库,也就是内藏库的前身,为的就是要收回燕云之用,而太宗北伐更是直接出兵燕云,可接过都不尽人意,更是使得大宋精锐损失大半,否则檀渊之战大宋可一举杀回燕云!

    但如此困难之下,官家励精图治之后,挥兵燕云,一举收复华夏故土,神州赤县得以金瓯完璧,这些百姓也看在眼中,从未敢忘,家中的长生牌位便是最好的证明。

    皇帝做的一切大宋百姓都看在眼中,如此还算不得明君的话,这世上便没有皇帝能称得上明君了,既然是明君,那天空中出现的祥瑞便是官家与天地之间的对话!

    煌煌史书上有多少祥瑞的记载?又有多少的祥瑞是人杜撰出来的?这谁也说不清,但眼前发生在大宋朝的祥瑞却是数百万人亲眼看见的!

    北平府的人口超越了东京城一跃成为大宋人口最多的州府,单单是北京城就有约一百多万人,这次看见祥瑞的人便超越了一百多万。

    整个北京城都已经炸开了锅,人们纷纷走上街头,刚刚从天空中出现,刺透乌云的光柱点燃了人们的激情,这种他们从未见过的奇异现象使得百姓大呼惊奇。

    甚至有人面向祥云而跪,嘴中念念有词的祈祷,也有些人三五成群的聚在一起讨论眼前的奇景,对他们来说,这祥瑞自然而然的和官家南郊祭天联系在一起,否则怎会如此凑巧?

    先是春灾降世,霜雪冰封二月春,然后是官家率领百官祭天,紧接着北京城的百姓就看见金光穿云祥瑞降世,乌云驱散艳阳高照,是个人都会把这一切联系在一起!

    北京城的南熏门外已经聚集了大量的百姓,他们都是北京城附近的百姓,因为看到了祥云,所以聚集于此一睹天颜,而城内的御道两旁,更是聚集了无数的百姓,他们都像看看大宋的天子,当今的圣上,即便是见不能一睹天颜,见到车驾也是极好的,说不定能给自己带来福祉……

    当赵祯的车驾出现在北京城外十里的地方便已经走不动了,面对十里百姓,护卫大驾的亲卫们个个昂首挺胸,咱们官家是天神降世,能与老天对话的人!祭天时的场面他们可都看见了。

    一路上有相熟的人发问,他们也都详细的讲说,把但是赵祯与上天的“互动”表现的惟妙惟肖,再加上一些“艺术”的夸赞与“修饰”,自然就成了一段最吸引人的传奇故事……

    祥瑞与官家的关系得到证实,这么说来,天子果然是能与上天交流的人,这种准官方的肯定一下成为百姓们传播最快的“八卦”。

    赵祯坐在车驾中撩起窗帘便迅速放下,外面百姓的眼神实在有些狂热的恐怖……

    。

第九百六十八章百姓御街前() 
整个北京城已经变成了朝圣的地方,人们奔走相告,呼朋唤友,齐齐的往御街而去,无他,大宋的帝王回来了,圣天子归朝……

    在这个时代,个人崇拜甚至已经达到高峰,帝王是一国之君,在儒家思想中人君是世上最高的统治者,也是华夏一族的族长,君父,世人皆是在宗族之中。

    于是赵祯就成为这个时代最为耀眼的“明星”,所有人都希望一睹天颜,不光是看到真实的皇帝,更是为了能得到这位能与上天交流的皇帝赐福……

    可以说,赵祯已经开始向圣人,甚至天人的位置转变,这种转变不是他刻意为之,而是人们通过他所作的事情,把他一步一步的送上神坛。

    北京城几乎已经是万人空巷,所有人都跑到御街两旁看热闹,即便是北京城的御街比东京城的还要宽阔也是显得拥挤了,人数实在太多,北平府的衙役全部出动也不够,最后只能出动北京城中的禁军维护秩序,否则很可能出现踩踏之事,到时必然酿成大祸,官家祭天回朝出了这种人祸,那时候就不是北平府知府事能担待得起的。

    所以身为知府事的韩琦格外小心,不断的派人在御道边上奔走,大声呵斥胆敢拥挤上前的人,并且传出话来“寻死的杀才!陛下乃圣天子,今日南郊祭天回朝,祥瑞骤降,天光开而云雾散,尔等喧闹推搡成何体统?就不怕冲撞圣驾?!到时间非但没有福祉降下,反而遭罪!”

    这话确实管用,一时间御街两旁的百姓开始自觉的站好,并不向前拥挤,只有孩子会在人群中乱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