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宋缔-第52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照顾了一些人,必然有另一些人不满,他们甚至不用自己动手,只是站在人群的最后便可得到他们想要的结果,并且迫使皇权妥协。

    眼下,欧阳修是被利用的棋子,刘几等太学的学生也是被利用的棋子,落榜的学子更不用说,利用他们只需稍稍的煽风点火便可,而那些倒霉的路人和小贩,则是意外的收获。

    事实证明,有些人不希望欧阳修推行科举改革,不希望看到大宋的科举改革,于是才有今天这一幕。

    赵祯在文德殿退朝之后的经筵日讲时听到了消息,所以这事情是发生在文德殿朝会刚刚结束没多久的时候,所有的相公和重臣都能轻松的把自己撇干净,因为他们还在皇宫之中,比欧阳修还晚出宫。

    但赵祯却把所有的在宫中的官员列入了怀疑对象之中,虽然不知道具体是谁,但却不影响他的怀疑。

    赵祯望向跟随在皇驾一侧的晏殊,微微皱眉,此前在科举改革消息一出的时候,他便是最为反对的一人,可不知为何在别人反对的时候,他却偃旗息鼓。

    虽然出于本能的认为晏殊不会做出这种事情,也不屑于这么做,但赵祯依旧把他在心中划上个问号,最少他应该知道点什么,因为晏殊最近总是与自己欲言又止的模样。

    。

第一千零一章赵祯的妙计() 
既然有人挑战自己的改革,那就要毫不犹豫的碾压过去,赵祯知道,每一场改革都是不见硝烟的战争,但鲜血,尸体这些在战场上最常见的东西却是不缺的。

    若是执政者不能抵挡得住扑面而来的压力,最后所谓的改革便成为了一纸空谈,甚至是一场闹剧和笑话。

    作为一届帝王,赵祯早已不是当年做事思前顾后的稚嫩皇帝,经过多年的征战,在战场上养成的锐气与一往无前的毅力早已融入到了他的骨血之中。

    面对压力和未知的变数他不会恐惧,也不会妥协,眼前的惨状在他看来不过是某些人给自己设置的一个战场,若是连战场都不上,岂不是已经输了?

    从仪仗的车撵上起身,赵祯便在三才惊恐的眼光中跳下了马车,他的惊恐不是因为别的,眼前这地方死伤百余人,血煞之气与天子不祥。

    只不过他也知晓,官家决定的事情,谁也改变不了,亲卫司的亲卫们便很快跟上,他们是护卫皇帝的安全所在,但不会去劝诫皇帝该去什么地方,不该去什么地方。

    跟随在三才后面的却是皇城司的都知,御药院的老人赵德亮,在皇城司的地位仅次于三才这位都都知。

    赵祯转头望了一眼赵德亮,小声对三才道“莫要引起幕后之人的注意,更不可打草惊蛇,小心处理一下,朕在前面,尔等深藏与后。”

    三才为赵祯整了整身上的燕居服,随即道“官家放心,奴婢一定会查出是谁在后面耍手段!”

    迈步走向欧阳修,赵祯又看了看刘几等人,欧阳修刘几等人大礼参拜“臣(学生)参见陛下!”

    太学的学生在见到帝王之时,自然应该口称学生,太学是大宋的最高学府,隶属国子监,自然也算是赵祯的学生,赵祯觉得既然是自己学生犯错,自己这个“老师”也有一定责任。

    望着眼前伏地颤抖的刘几等人,赵祯开口道“你们都是太学的学生,今年废弃太学体一事早有太学的学正传达下去,又有朝廷的公文张贴于外,尔等不思如何改变文风,反而坚持守旧,这是误己之错。

    对于这种自己不求上进之事,朕自是不会追究,但为何要裹挟如此多的落榜学子殃及无辜之人?还要动手殴打朝廷官员?此乃以下犯上之举。”

    “请陛下看在他们年轻无知,一时冲动的份上饶恕他们莽撞之罪!”

    欧阳修的话掷地有声,让在场的人大为吃惊,错愕,这欧阳永叔是怎么了?为何要为这些学子开罪?!但很快便有人大为赞叹“欧阳相公以德报怨,此乃君子之道!”

    赵祯望着欧阳修,又看向学子道“此事牵连甚广,又有人命倾覆其中,不可善了,否则大宋之律法岂不形同虚设?朕倒是想知晓,为何尔等要把矛头指向欧阳相公,难道是落第不中,心怀怨恨?”

    刘几颤声开口道“我等只是不服,虽然是用的太学体,但无论是经意,策论,皆是花了大功夫,欧阳相公非但不取,甚至连看都不看,致使我等十年寒窗一朝尽弃!”

    赵祯笑了笑“朕倒是觉得尔等不冤枉,太学体写出来的东西本就险怪艰涩,国子监直讲石介大恶四六文之西昆体,于是太学体便在太学中出现,可石介本人的即景咏怀诗朕也瞧过,文风却毫无生涩难懂,反倒是流露出朴素之风!尔等只学其形不学其意大为荒谬!

    何况太学体如此晦涩,根本就无法运用与朝堂公文之中,莫不成尔等得了官身之后,还要下属,上官去猜你们的意图不成?下属,上官没时间!朕更没时间!这样的东西写出来和没写有何区别?!”

    赵祯说完便伸手道“三才,把范仲淹的《西北平事疏》拿来!”

    三才躬身地上一本青色的奏疏,赵祯甩手扔给刘几道“尔等不妨看看,眼前这奏疏乃是出自范仲淹之手,即便是石介都曾跟随其读书做学问,反倒是你们的文章却愈发的让人读不懂了!”

    赵祯亲自解答了刘几等人的不满,同时明确的指出了太学体的错处,刘几等人无言以对,官家说的都是事实,可有一点却没说,如此多的考生都是用的太学体,难道就连才能都被一下否决了吗?

    刘几等人的无奈,赵祯怎么会没看见,张口便道“今年落第便落第了,三年之后还有机会,知耻近乎勇;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此三达德也!可如今尔等发下大错,已是覆水难收,若是朕宽恕尔等,如何对那死去的无辜之人交代,如何对大宋百姓交代,如何对大宋律法交代!来人带下去,命开封府知府事韩琦审理!”

    刘几等人无言以对,后悔之情无以言表,面对赵祯的一而再再而三的解释,他们终于伏地而泣“官家圣明,我等迂腐不堪以至犯下如此大错矣!”

    赵祯微微闭眼,长叹一声“尔等都是我大宋的年轻才俊,朕知晓你们当中有些人确实有才学,否则朕的国子监岂不是天大的笑话?但有才学归有才学,朕却不能姑息……朕不能……”

    说到动情之处,赵祯的眼角似有泪光闪动,三才大惊上前,伏到与地“官家却不可悲戚,有伤国运!亲卫司还不把人移交开封府!”

    三才的话一出,围观的臣子,百姓哗然,无不缓缓拜下“陛下保重龙体!”

    赵祯挥了挥手“平身,都平身吧!朕只不过为这些青年才俊惋惜,为大宋惋惜!”

    欧阳修突然插话道“陛下革除陋弊,开格物为学,此乃文治,臣相信这些学子并非技不如人,不过是稍稍迂腐罢了,如今陛下已然点醒,若是还能参加科举,定然可以金榜题名!”

    赵祯微微点头“但愿如此!”

    皇帝的车驾缓缓离开,四周的百姓已经开始了窃窃私语,在他们看来此次并非是陛下改制科举而造成,而是这些学子的迂腐,不懂变通所致!

    庞籍望向晏殊,无奈的摇了摇头“官家这一手太过精妙,我等实在没想到啊!”

    “何止精妙?此乃釜底抽薪之策,拢络了太学的学生,如今谁人不觉得太学的学生是太过迂腐,是不懂变通,而非有心为之?!

    开封府的韩琦若是审理此案,一定明白官家的意思,放了刘几等人的生路,他们能不把官家是为知己般的明君?”

    既然夏竦冷笑着点破了官家的计策,一旁的晏殊无奈叹了口气“我等还是向陛下请罪吧!没能保住科举已经是输了,何必不输的体面些,官家不会刁难我等。”

    。

第一千零二章大宋政治的开放性() 
即便是朝中的相公们不承认,赵祯也一样通过皇城司得知了事情的真相,虽然没有直接证据,但间接的证据却很多,最根本的是……

    赵祯身为一国之君,根本就不需要他们承认。

    国子监是什么地方?太学是什么地方?别人就没有机会,也插不进手!而在科举制度的改革之中受损最严重的人是谁?

    并非是学子,也非富商豪绅,更不是朝廷和皇帝,受损最严重的人却是朝中的臣子,越是位高权重者越受损,受损的是什么?

    名声!

    皇帝改制科举,把格物提上了台面,把格物融入了进士科,这也就是说,以后的臣子都将在格物一道上有所精通,而现在的朝臣哪一个真正对格物之道有所研析的?

    除了曾公亮,丁度二人怕是就没有多少了,当然在格物一道上奔走疾呼的苏洵不算,他是非常在意格物一道,并且打算活到老学到老的,官家重用他也是在这一方面。

    由此可见,谁重视格物一道,便会得到官家的青睐,但朝臣们却不希望这样,尤其是文臣,他们是牵制皇权最重要的力量之一,在大宋武将的权利已经被皇权彻底压制,根本就不可能威胁到皇权。

    而文臣因为天生的特性,无法与皇权做出直接对抗,只能起到牵制的作用,满朝的文臣都希望官家不要那么重视格物,即便重视也不应当提高到如今的层面。

    但赵祯的一意孤行,让文臣们感到了恐惧,这是来自于皇权独断专行的恐惧,生怕手中最后的权利也会被皇权所消灭,大宋的政治最优质的地方就在于开放性,在于皇权极少甚至不能干涉大宋的政治环境,这是限制独夫民贼的最好手段!

    相公们反对科举改制,不单单是反对格物纳入科举,反对太学体的废除,更是向皇权展示文臣力量的一次试探。

    于是眼前的东道口惨祸便成为了赵祯宣誓皇权的一项举措,赵祯坐在空荡荡的勤政殿中,眼前是大宋宗室赵士雷所绘的《江山万里图》,为的是歌颂赵祯的文治武功,但在这空荡荡的大殿之中,赵祯却觉得特别的扎眼。

    历朝历代都有江山万里这种题材的作品,唐玄宗便命吴道子画过,但最后那江山万里还是留存在书画之中,却丢失在子孙后辈的手上。

    空空荡荡的勤政殿一个人也没有,静悄悄的仿佛连官家的喘息之声都能听见,三才小心的扒开门缝看了看,最后还是咬牙端着皇后送来的去火羹汤迈入其中,殿门的吱呀声让人难受,但也打破了勤政殿中的死寂。

    天色已经昏暗,勤政殿中的死寂模样让掌灯的内侍不敢前行,只能求助与三才,三才摇了摇头,一手端着瓠叶羹,一手把掌灯内侍手中的火折子插在要带上。

    勤政殿是三才进出最多的地方,即便是闭着眼睛都能从容走过,何况是天色昏暗而已?小心的绕过一根鎏金的仙鹤烛台,三才这才把手中的瓠叶羹放在了赵祯的御案上,另一只手手指一挑,火折子便发出微弱的红光……

    放下瓠叶羹,点燃宫烛,一些列的动作行云流水,这是三才早已习惯的事情,唯独不同的是,官家今天没有嫌弃瓠叶羹中的瓠叶……

    看着坐在御座上直愣愣盯着《江山万里图》看的赵祯,三才小声道“官家,皇后娘娘派人送来了去火的瓠叶羹,官家晚膳未进,岂能空腹理政?”

    赵祯微微苦笑“朕这下是把朝中的相公们都得罪喽,都说皇帝是九五至尊,金口玉言,出口成宪,可朕依然要面对种种看不见的掣肘,当年太祖以兵变夺天下,把武将的权利限制的死死的,文臣地位的抬高又使得他们对皇权产生掣肘,不过相对武将,还是文臣好对付点!也罢朕就等着吧!”

    自从赵祯开口,三才便匍匐于地,不敢抬头,官家的话涉及太祖,又涉及皇权,不是自己能听的,当赵祯踢了他一下后,他才起来,谄笑着说道“官家哪里的话,您是大宋天子嘞!是天下之主,四海内,八荒外……”

    “住口,别影响朕的食欲!”

    赵祯瞥了三才一眼,无奈的放下手中的汤匙“四海之内,八荒之外?朕连辽朝都没平定如何说是四海之内?朕连倭国都没剿灭何来的八荒之外?!

    这天下到底有多大你知道吗?不知道便莫要开口,现在格物当道,讲究的是格物致知,莫要从朕的身边出去后惹人笑话。”

    三才缩了缩脖子“官家教训的是,只不过朝中的相公们可不太待见格物。”赵祯突然笑了,三才从官家的笑声中便知道官家是在鄙夷自己的话。

    “他们自然不待见格物,因为他们不是格物出身,今后的后起之秀谁不知格物?又有谁不喜格物?想要得到朕的重用便必须支持格物,你瞧瞧庞籍,夏竦等人,他们谁不是幕后的策划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