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宋缔-第55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虽然大宋是工厂制造的商品,但质量没得说,大量的工人以流水线的方式生产,并以器械辅助,成本算下来低得多,几百年是运到遥远的阿巴斯王朝也是大有赚头的。

    自从赵祯让良子彻底死心之后,她这个倭国皇女便开始在北京城中“闲逛”三才特意吩咐人对她多多“照顾”而这也是赵祯所希望的,北京城是大宋的中心,城中有许多不可告人的东西。

    对于大宋来说并没有什么闭关锁国的政策,相反大宋对外极其开放,只不过在这个时代想要守护一些东西并非是不可能的,即便是北京城中的工厂也不是什么地方都能去的。

    大宋对蒸汽机的保护极为夸张,格物院的匠官隔三差五的前去检查,而蒸汽机的所在之地更是重中之重,北平府的衙役站班不算,更有禁军巡视。

    大型的工厂当然有蒸汽机,多是些炼钢铸造的工厂,他们不光能生产菜刀农具,更是可以生产大量的铠甲和兵刃。

    蒸汽驱动的大锤裹挟着巨大的动能重重的砸在还未成形的铁剑上,工人反复的反转这块剑胚,不一会的功夫便能生产出一柄上好的铁剑。

    在淬火的热气中,花纹精美外表华丽的铁剑便诞生了。

    良子震惊的望着这柄刚刚锻造出来的铁剑,经过一会的打磨,开刃,装鞘,挂苏流之后,这柄剑便可销往外朝,当匠人听说是倭国皇女要买这把剑之后,便在这把剑上镶嵌了精美的宝石。

    红宝石镶嵌在剑柄上,而建桥上以蓝宝石勾勒出一副北斗七星之状,名字也很华丽,七星瑶光配上这柄剑实在是不为过。

    宫中的内侍以吃人的眼神望向匠人,恨恨的从怀中掏出一张交子拍在他的手上:“五百贯可要你收好嘞!!”

    匠人笑眯眯的说道:“多谢大官了!”

    良子摸着剑身上突起的精美纹路,再看看那镶嵌的恰到好处的宝石一时间呆滞,这柄剑若是到了倭国,最少也要卖出千贯的高价,即便是自己在藤原家看到的宝剑也比不上它。

    不只是匠人因为自己是个女子故意设计的还是其他原因,轻轻按压机簧,手中的宝剑便弹出一截,白亮如月光般的剑身露出彻骨的寒意。

    “这还真是把好剑呢!”

    良子挥剑斩向一旁的试剑木,包裹了草席的木头应声而断,匠人在一旁击掌道:“公主好臂力啊!”

    还剑入鞘,良子向匠人鞠躬道:“多谢大师的剑了!”

    内侍撇了撇嘴,而匠人连连摆手惊叫道:“算不得大师,算不得的!这这如何使得嘞!”

    内侍鄙夷的说道:“这样的宝剑只要他想,一天可造出数十乃至数百柄来,真正的好剑他可没能力造出来,官家的天子剑才叫厉害嘞!您问他可能造的出?”

    良子微微点头道:“这柄剑到了我倭国便是堪称神兵了,大宋的手艺端是神奇我们走吧!”

    内侍还想说什么,但瞧见良子的表情落寞也就识趣的闭上了嘴,他虽然不知为何,但却知晓什么叫察言观色。

    良子心中的震惊已经无法用预言表达,显然所有人都没说实话,这样的宝剑虽然华丽,也足够锋利,但比之大宋将士们使用的兵器肯定不足。

    宋军所用皆是唐代的横刀,微后的刀背极为适合劈砍,而眼前自己手中这“中看不中用”的宝剑便能轻松砍断试剑木,那大宋将士所用的横刀呢?

    最为关键的是这刀剑的生产速度,实在太过惊人了,反复的捶打不需要人力,其中的杂质便会渗出,一天怕是最少也能有数百柄横刀生产出来吧?

    其实良子今天最想看的便是大宋的陌刀,但从头到尾她都不得一观,唯一的收获只有手中的这柄七星瑶光。

    一骑飞快的冲了过来,见到良子的倭国仪仗后便翻身下马,对着内侍的耳朵说了句什么,之后良子便看到内侍的表情极为难看,眼神不自觉的向自己撇过来。

    良子是何其聪明的女子,很快便知道应该是不幸的消息传来了。

    果然如她的猜测,内侍上前,脸色迅速便的悲伤,即便是良子都觉得自叹不如:“公主殿下,倭国传来消息,您的父王,也就是倭国王上薨了”

    良子微微颤抖,诸侯死曰薨,自己的父皇即便是死了也没有享受大宋的正确称呼,在大宋眼中倭国永远都不是一个帝国,而是一个藩属王国。

    至于自己父亲的死因,良子微微苦笑,怕是父亲的大限已至,并非大宋做了什么手脚,这么做实在太过明显了,而若是大宋真的要除掉父皇,完全可以率兵攻入平安京,不至于使出如此下作的手段。

    良子转头望向皇宫,怕是现在的大宋皇帝比自己更不希望父皇离开吧?

    没人比她了解大宋的手段,稳定住倭国,扣留自己的兄弟,待都护府的文武官员都到齐后,当大宋对倭国的文化改变之后,再让自己回国继承皇位才是最好的。

    可现在,人算不如天算,父皇的身体终于支撑不住了,也许这对他来说也是一种解脱,而自己的苦难也许才刚刚开始。

    

第一千零六十一章黑暗中的秘密() 
对于敦良的死赵祯也十分震惊,对于他来说一切来的太快了,从倭国紧急传来的奏报上看,敦良是自己退位的,并且在当了两天太上法皇后去世的。

    在去世之前,他传位给了正在大宋“学习”的良子内亲王。

    自从鉴真东渡之后,佛教对倭国的影响便与日俱增,进入平安时代之后更是兴盛不衰,倭国的皇帝中有不少崇尚佛教的,便在年老之时退位让贤,把天皇之位让给了子嗣,这样一来就变成了太上法皇。

    赵祯不是傻子,大宋已经把倭国的行政权还给了敦良,并且在倭国也有不少势力支持他,大宋只不过把他的子嗣暂时“留在”大宋而已。

    这时候的敦良正是享受权利的时刻,但他却在这个时候死了,许多人说他是病重,即便是刘德召和杨烁的奏疏中都说他是有疾暴毙而亡。

    但这个时间也太过巧合了一点,良子前脚刚来大宋没几天,他敦良就传位敦良,自己在寺庙中当太上皇的时候死了,赵祯认为他敦良很可能是自戕。

    赵祯习惯了从利益既得者的身上看待问题,在他看来敦良的死是召回良子的唯一手段,甚至倭国会派遣使臣而来,向大宋哭诉让两位皇子也回到倭国。

    都护府的建设还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之中,敦良若是再活的长久一点,待大宋的都护府彻底完成,并对倭国实行文武掌控之后,他便可放心的让良子回去了。

    但现在,当着满朝文武的面,看着身着素缟,凄惨无语的良子时,赵祯实在不知该怎么拒绝。

    孝文化是华夏民族的基石,也是大宋治天下的本钱,在县一级的地方上甚至是宗族自治之本,一旦孝悌崩溃,对于整个大宋来说不堪设想,其危害堪比礼乐崩溃。

    面对赵祯的久久不语,良子再次顿首:“请陛下念在父皇对陛下的敬仰之情上放良子会国侍奉父皇最后一步!”

    “没想到化外之地的公主如此忠孝!”

    “谁说不是,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

    “官家当允了吧?”

    “吓,怎可能不允?!”

    朝堂中的朝臣们早已议论一片,赵祯只能在心中无奈苦笑,而脸上却要露出悲痛的表情道:“此事朕自当应允,朕与敦良神交已久,此次他暴毙而亡,朕怎可能让他的灵前无人?”

    这话得到了朝臣们的响应,赞赏之声沸沸扬扬,只有伏到与地的良子嘴角冷笑,如此众目睽睽之下,大宋皇帝这能不许自己归国?!

    赵祯随即灵光一现,再次开口道:“此次不光要送倭国皇女归国,更要送皇子归国!也好让敦良死后灵前有人。”

    良子惊讶的几乎要抬起头来,眼下她的一切都是因为大宋要扶持自己才能拥有的,若是两位兄弟也归国,那他们便会对自己产生威胁!

    原本支持自己的藤原家甚至也会调转矛头指向自己,若是自己死在了平安京,那两位兄弟便可理所当然的继承天皇之位!而这一点应该也是大宋皇帝所不希望看见的!

    赵祯此举很简单,把这俩个皇子放归回国便会使得倭国产生变数,要么是良子死在倭国,要么是她的这两位兄弟死在她的手中,一个明知自己不动手便会死的人怎么可能不动手?!

    而良子有一个她兄弟所没有的优势,大宋会帮助她,一旦她打算弑兄杀弟,大宋便会为她提供所有力所能及的帮助,在倭国杀两个人并不是很难即便他们是皇子又如何?

    只不过当良子动手的那一刻起,她便没有了后路,除了依附大宋,她将没有选择。

    这是一步非常恰到好处的阳谋,即便是良子知晓其中的危险也要跳下去,而赵祯这个放出鱼饵的渔夫什么都不用做,只需要鱼儿自己上钩并跳到筐子里便好。

    良子不得不接受赵祯的“善意”因为她已经向大宋朝臣展现了什么是倭国的“忠孝”,在此情况之下,她只能谢恩退去,别无他法。

    赵祯看着离开的良子微微一笑,她的步伐可比上坟还要沉重,敦良是出了一个自己无法破除的危局,用自己的死来豪赌最后一把,但他忘了,有的时候内部的矛盾要远比外部来的激烈。

    遥望东北方向,赵祯不禁腹诽,没想到吧?朕用你的矛攻取了你的盾,两位皇子便是对付良子的利器,就看你的女儿如何做了。

    赵祯相信良子是个聪明人,知道该如何选择,是得到皇位享受大宋提供的一切“帮助”让倭国百姓生活下去,还是死在平安京中,与眼前的一切繁华告别。

    只不过有一点,对于大宋来说完全可以掀了桌子不玩了,赵祯从来都是准备两套法案的,有好的打算,也有应对不测的准备。

    就像当初对付西夏一样,若是自己不能迎娶没藏黑云,没有和平接收西夏,那剩下便是大军征伐,即便是要攻破兴庆府杀得血流成河也在所不惜。

    同样的,对于倭国赵祯也准备了另一套预案,一旦发生大宋掌控之外的事情,那便杀光皇族宗室又如何?万世一系?本就是个笑话!

    一旦如此,大宋便会彻底的退守石见等金银矿脉所在,而没有正统的倭国便会陷入内乱,自相残杀之下,整个倭国便会生灵涂炭,而最后渔翁得利的只有大宋。

    其实大宋所需要的倭国无非两种状态,要么在大宋的掌控之下稳定,要么在大宋的毁灭之下内乱。

    这两种情况都不会对大宋的计划有所影响,也不会对大宋所掌控的矿脉产生影响,你倭国内乱能使得矿脉中的金银少上一两?!

    只不过是两种方式的成本不同,传出去的名声不同而已。

    虽然简单粗暴的方便法最省事,但却是要死人的!大宋会牺牲一些东西,所以赵祯挑选了最为复杂也是麻烦最少的方法。

    一个巨大的秘密隐藏在最黑暗的角落,直到它暴露之前,赵祯都不打算告诉任何人。

    其实倭国的未来并不在良子的手中,也不再倭人的手中,而是在大宋的手中,一旦计划好的一切都得到贯彻,大宋彻底的垄断了粮食,那大宋便控制了倭国的一切

    

第一千零六十二章夜观范希文之疏() 
最快更新宋缔最新章节。

    长夜漫漫,何日开晴,黑夜总是如画布一样让人产生遐想,对于赵祯来说这就是一块幕布,在它的上面精彩的东西不断上演,而思绪也插上了翅膀飞翔漆黑的夜空,飞向星辰大海……

    乾宇殿旁的阙楼对于三才来说是个好地方,官家一旦到了这里便会在摇椅上一座,舒服的看着天空,三才觉得这其中好似有和禅机类似的东西。

    只要官家抱着那亲自制作的紫砂器,往那舒服的安乐椅上一趟,望着满天星斗,三才只觉得官家仿佛与这天地融为了一体,仿佛天空,星斗,皇帝,紫砂,摇椅,这些东西这本就该这样在一起。

    听说得道高人都会返璞归真,化形与天地之间,就像是道家的入定,佛家的坐禅,而现在官家莫不是也进入了一种自己理解不了的玄妙?

    看来北京城中关于官家的传闻也不是空穴来风,说不得官家就是仙人下凡,至于是哪一路神仙……谁知道?既然是神仙,谁能知道来路?!

    但有一点三才可以肯定,官家必然是得道的,也必然是仙人降世匡扶大宋的!

    他跟随官家也不是一天两天了,这么多年来官家所作的一切哪一样不是旷世之举?!说句大不敬的话,官家的所作所为随便举出一样来便已然是超越了先帝,总总功绩加起来甚至可与开国的太祖相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