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宋缔-第78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摩擦着枪身,赵祯对三才叫道:“今天用膳朕要吃全兔宴!”

    听到赵祯爽快的叫声,三才长松一口气,全兔宴就全兔宴,只要官家高兴就好:“奴婢遵旨!全兔宴!”

    直到打猎结束,赵祯都对手中的猎枪爱不释手,虽说是猎枪,但事实上这就是一支火枪,枪管缩短了一点距离,但更加精良,其中用上了螺旋形的膛线,这是大宋火枪技术质的飞跃。

    出现这种膛线只能说明车床已经出现了,枪管的强度和可塑性也有所增强,再也不是原本直直的膛线了,两者之间最大的区别便是子弹的运动状态。

    原本的火枪子弹在飞出枪膛的时候因为直线膛线的作用是笔直的飞出,不会有太多的弹跳和翻转,而拥有螺旋状膛线的火枪子弹却是旋转着飞出,更加有利于保持精准。

    超乎赵祯的想象,大宋的火器制造已经跨越了数百年。

    。更新最快网址:

    

第一千五百六十九章火器的未来() 
大宋到火器之所以能做到如此惊人的威力,靠的就是完美的做工,并且把这个时代最为杰出的科技力量集中在了它的身上。

    火器不似别到军械,甲胄稍有瑕疵并无大碍,横刀磨的不太锋利也许会在战场上用的不趁手,但却不会致命。

    但在大宋唯独两件东西做不得假,若是让别人发现,军械司的匠人必会倒霉,一者是军中的棘轮弩,二者便是火器营中的火枪。

    赵祯摩擦着枪身,现在大宋的火器已经强悍如斯,不只是领先契丹人,更是领先于这个时代所由的王朝,可谓是一家独大,同时还具有了垄断地位。

    这让赵祯回想起了张舟的那份奏疏,对大宋大多数的军队进行火器换装,同时裁撤冗余臃肿的上四军。

    没错在张舟眼中,上四军的八十万人已经成为累赘。

    这小子走的是精兵强将的路线,对火器充满狂热的他其实最为崇尚的便是强大的力量,在他看来没有什么是枪炮解决不了的问题,如果有便是发射的次数和数量不够多。

    而庞大的军阵和浩浩荡荡的大军并不一定带来正面的收益,也许成为累赘,与其让大军臃肿不堪,步入让他们成为灵活彪悍的精锐。

    为此他甚至不惜请命赵祯用他率领的残部六万多人进行改革,废除大多数士兵,给剩下的士兵全部装备火器,也必须是现役之中大宋最好的火器,乾宇二年造。

    除了火枪手外,军中还必须保留的军种有两个,一是强大无比,近战几乎无敌又可抵挡骑兵的陌刀手,这些陌刀手可是大宋军中的宝贝,每军最多不会超过万人,但这些不足万人的军队却能在危急之时改变战场,扭转乾坤不说,说不定会创造奇迹。

    赵祯觉得张舟有些急功近利,火枪是好,是犀利,但如此急迫的上疏改革,实在是只懂兵事不懂政治的表现。

    两者之间的关系看似对立,其实却是相辅相成,军事离不开政治的庇护,而整治也离不开军事的站队和保护,先在要改变大宋已经定下许久的制度,且不说那些人情上的东西,单单是处理“后事”的问题便有一大堆。

    砍下去的士兵总要安排吧?遣散的费用要给出去,遣散到地方上之后还要安排这些退役的士兵,若是说不去管他们,可不就是隐藏在社会中的不稳定因素吗?

    这还只是开始,什么人该走,什么人不该走,哪些武将该加官进爵,哪些武将该回炉重造?大宋的兵部是不是要开始在军武院中改革课程?培养全新的,擅用火器的武将?

    这对那些已经学习了数年,数十年传统战争形态的武将公不公平?

    总而言之,这厮就没考虑过这些,只是把知己人为最好的改革方案往赵祯的案头一放,接下来他就不管,赵祯甚至觉得自己被人欺负的同时还被人利用了。

    张舟在指挥和用兵上无疑是一个好手,可对与改革于如何改革来所,他就是一个什么都不懂的“菜鸡”,但这只“菜鸡”有这极强的自知之明。

    他把自己搞不定的事情交给了整个大宋最会改革的人,大宋的皇帝陛下,赵祯!

    火枪已经成为赵祯必不可少的东西,他有一柄短火枪,这是他亲自参与制作的,用的是最好的枪管和最新的火棉装药。

    火棉火药就是后世的无烟火药,和烈性炸药一样,出自于火器营匠人的无心之举。

    火棉的最大好处便是无烟,即便是有也是少量的烟尘,并且燃烧的干净,极少存有残渣,别看这简单的一点,却大大加快了火枪的换弹速度。

    并且使得火枪的射程和精度都有所增加。

    短火枪其实就是手枪,大宋的制造技术还不足以支持黄铜一体子弹的出现,但一体弹药的概念已经出现,纸壳子弹便是如此,弹头采用了米尼弹的样式,而后面的装药都是放在纸壳之中装弹的速度大大提升,装弹的方式也更加简洁。

    火棉弹药一直被赵祯要求保密,他知道这东西的价值远远超过了黑火药,堪比一个划时代的军工发明,而大宋的军工还是襁褓之中的婴儿,没又完善的体制和制度。

    军工业是军事发展的基础,但大宋的军工业还停留在了摸索阶段,这也是赵祯不打算立刻采纳张舟上疏的主要原因。

    张舟的奏疏非常好,内容也非常适合大宋的未来发展,但赵祯知道要想实现他说所的那些东西,大宋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首先要解决的便是政治上的麻烦,但看看先在的朝堂,好似还真的没有太大的问题,文人尚武不说,在对火器的热爱上也有着不输与武将的热情。

    他们当让喜欢,毕竟火器是从格物中来的,而格物可是儒家经典的一部份,如此一来便算是文人做出来的东西,他们这些文官自然要力挺。

    还有一点,这火器的出现使得手无缚鸡之力的人可以轻松击败一个身经百战的猛将,文人也能轻松击败武者,这一点可让大宋的文臣高兴坏了

    炫耀武力的方式不再是强大的肌肉和本事,也不在于那些华美的刀剑,而是在于家中是否有一柄官家赐下的火枪。

    政治上文臣肯定是比武将更加拥护张舟的改革,但最大的助力恰恰也是来自于武将本身,哪个武将喜欢改革在自己军中展开?

    但总是要进行的,赵祯是打算在张舟所部进行,但其中的麻烦也不小。

    一但旨意发出,张舟所部就相当于被打散,并且要重新开始划分,保留重甲骑兵是必须的,但棘轮弩手,横刀手,长枪手,盾牌手这些士兵何去何从?

    当然,赵祯并不在意如和去操心,因为他和张舟一样,会把着个难题抛给别扔,比如说他张舟本人

    踢皮球谁不会啊!

    于是三才便瞧见官家的脸上挂着“耐人寻味”的笑容,同时把一道圣旨扔了过来:“立刻着人送去辽阳城,朕倒要看看他张舟如何解决!”

    。更新最快网址:

    

第一千五百七十章神都工坊() 
赵祯盘算着如何处理军中的事情,火器的推广于改革势在必行,但却不一定是先在,最少在这个冷兵器统治世界的时代,大宋如此出色的火器依旧是个大杀器。

    而这种大杀器岂能轻易示人?

    只要有这东西便可让大宋立于不败之地,在历史上火药是蒙古人入侵西方世界的时候才传入西方的,在此之前火药的秘密还只有东方帝国才知道。

    尤其是硝这种火药必须的元素,早在唐末宋初的这段时间里,硝也由中国传到大食是和医药、炼丹术的知识一起而往的,当时的大食人称它为“中国雪”,而波斯人称它为“中国盐”。

    他们仅知道用硝来治病、冶金。

    而自从赵祯登基以来,就再也没有硝通过丝绸之路流入西方世界,赵祯把火药的秘密守护的非常好,并且在大宋用火器屡屡克敌制胜后,大宋的朝堂也一致把这秘密继续保护下去。

    先在领先于火药的烈性炸药出现,以及做适合作为火枪装药的无烟火药火棉的出现,大宋上下更是把火器当作了镇国之宝,这是上天赐予大宋的神器,岂能外泄?

    火棉制作的无烟火药必须妥善保管,但这事却不影响兵工厂的改造和储备问题。

    大宋的火枪普及率已经算是不错的了,一支乾宇二年造在军中最少要被将士们实用千百次,而这千百次却有可能是不同的人使用。

    大宋的士兵不一定人人都有一支火枪,但在军中却必须人人都要会使用火枪,以免在战时需要临时顶替的人。

    会用和精通时两码事,但在火枪这个问题上却差距不大,精通火枪的人能杀人,会用的人也能杀人,剩下的就是准头和效率的问题了。

    改革不是赵祯一个人的事情,皇帝不可能什么事情都要操办,但却要上心,一旦皇帝上心了,下面的人自然不敢懈怠。

    离开高大的宫城,对于大宋的皇帝来说都城就是自家的后花园,出宫早已是寻常之事。

    主要是因为太祖太宗都不是出生天潢贵胄,至于真宗皇帝…………刘娥可就是他在大街上看中的。

    赵祯积极的发挥老赵家的传统,坚决不在宫中憋闷着,一定要把皇帝平易近人并且时常出宫观察百姓疾苦当作是大宋的祖宗之法。

    好的事情当作祖宗之法自然没有问题,几十年甚至是上百年也不会不符合时代的国情,所以这些正能量的东西赵祯是从不吝啬的。

    时间长了,宫门的禁军,门外稍近一些的百信也就自然而然的习惯了,见惯不怪便是这个道理。

    当然神都城的百姓也早已习惯,没准那一天自己家门口就会突然出现大宋皇帝的仪仗也说不定,以至于天性喜欢关扑的大宋百姓会用皇帝关扑。

    把神都城按照东南西北和内外划分成各个区域,就赌皇帝仪仗会在晚上回宫的时候出现在哪一个区域。

    这本是大不敬的罪过,但在北平府的官员把人抓了,罪状都定下的时候,赵祯下旨把人放了,对待娱乐生活本就不多的百姓不能太过严苛,至于帝王威严……你若是真的有威严就不该担心这些所谓的“大不敬”。

    今天的目的地很清楚,大宋兵工厂所在的北城“天工坊”,这是当年苏洵划分监制的,和天工坊一样的还有几个工坊,铁器坊,琉璃坊等等……

    这些地方虽然叫坊,但却有严格的看守,四周内置的高墙和外围的城防相连,其上有禁军看护,四周箭楼无数。

    神都城中是个人都会绕着这些地方走,城墙上骇人的八牛弩比皇宫还嚣张,只要靠近三丈之地,警告都没有直接射杀,为此即便是晚上的醉汉也不会例外,因为这,北平府衙门中申冤的百姓不在少数,但却没有一人得到同情。

    案件会直接送到赵祯的案头,所有人都知道结果肯定是官家御批的四个大字“死有余辜”。

    即便是官宦之家的人也是如此,无有例外,正是这条铁律使得大宋把需要保护的东西保护的很好。

    从没有走漏过一点消息,这不光要归功于苏洵当年的监督,更要归功于契丹人,是他们的密谍活动让大宋对机密之事更加小心。

    特殊的工坊相当于一个封闭的城市,里面和神都城中的其他地方一样住着百姓,拥有市场和任何东西,但唯独一点,工坊之中的百姓不得随意离开,即便是要走也要留下字据。

    上面写清楚什么时候因为什么事情离开,离开多久,大约是什么时候回来等等。

    这里的百姓都是匠人的家属,他们知道的东西有时会不经意间就会漏给别人,从而宣扬出去,毕竟在大宋有些技术是很简单的,但却就是因为没人点破而价值千金。

    无论是契丹人还是塞尔柱人,他们都有密谍出价千金购买大宋的秘密,尤其是这些工坊之中的秘密,更是价值万金,赵祯不得不防,但这个有些圈养百姓的做法却不是他想出来的,而是苏洵。

    为的是彻底断绝泄漏的可能,至于坊中的所需和货物也都是朝廷采买运输过来的,卖给他们一样收取买来的价格,因为朝廷采买的数量大,自然也就便宜,卖给坊中的匠人百姓自然也就便宜。

    赵祯漫步在天工坊中,这里和其他三座工坊通过城门相连,三座工坊内的百姓可以自由往来,只不过不能离开工坊而已,但这里的气氛却一点也不压抑,有着别样的感觉。

    赵祯很好奇的对前来陪同的苏洵问道:“难道就不让这里的百姓离开?这有点说不过去了吧?”

    苏洵摇头道:“启禀官家,并非不能离开,只不过在他们走之前会有人来找他们,签下契约,若是在外有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