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宋缔-第81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相对与舍弃,北迁的路上才是最为艰辛的路程,即便是有大量的马匹和马车,但遥远的距离依旧是一大挑战,并且路上还会不断的有人加入其中。

    百姓们按照家和皇宫的距离开始排队,宗室和权贵之家的人已经剩下的很少了,他们是最先进入皇城的,只不过相对于往日里的从容不迫,此时他们看待皇城和萧挞里的表情充满了恐惧。

    即便是没有在屠戮的名单之上,他们也心惊胆战,谁知道女皇陛下会不会在路上杀掉他们?

    权贵商贾之家被杀的消息是瞒不住的,即便是寻常的百姓也看出了端疑,尤其是在路过往日里不敢靠近的府宅,看见虚掩着的门里的惨状后更是瞬间传开。

    当他们进入皇城之后便彻底明白了,那些权贵商贾之间的财富和粮食都被运到了皇城,但这些东西并不是被女皇给收归朝廷,而是按照人口发放给每一个寻常百姓家。

    虽然萧挞里收买人的意图很明显,但这种行为却更加成功,即便是收买人心也做的如此高尚,百姓们拿到最金贵的粮食后从心底里感激她。

    上京城的皇宫就如同一个变戏法的口袋,不断的有百姓进入却没有一个百姓出来,仿佛无论多少人都会消失在皇城之中一样。

    而事实上却是百姓带着家眷,牵着马匹进入上京城后,便直接从皇城的北门离开了,南门不断的有人进入,北门不断的有人离开,而上京城的皇城就如同一个巨大的中转站。

    百姓直接从这里获得所需的物资后,便踏上了北迁的道路,一家一户,一人一马,逐渐的汇聚层一条洪流,开始了艰辛而又遥远的北迁之旅。

    一条漫长的队伍向北而去,但离开皇城,离开上京城的百姓却并没有多少慌张,因为在身后的城墙之上,女皇陛下正高高的站在城门上,目送着着所有人的离开。

    其实最先离开的不是百姓,而是那些被屠灭权贵之家遗留下的妇孺,不知是出于补偿还是恻隐之心,萧挞里最终还是让他们先走一步,紧接着才是上京城中的百姓。

    天空从蒙蒙亮变成了日上三竿,半天的时间上京城的百姓才走了一半不到,而接下来才是一场耗时的硬仗,因为现在是在和时间赛跑,是在和宋人的进攻赛跑。

    萧挞里在城门上站了将近一天,没吃没喝的一天让她的身体很虚弱,但心中却很欣慰,至少在上京城中没有什么骚乱,每离开一个百姓,她心中的压力就减轻一分。

    张俭和她一起站在城墙上看着不断离开的百姓,摸着下巴上花白的胡子道:“陛下,您也该起驾了,毕竟您和太子殿下才是契丹的根本,早一刻带着太子离开,便早一刻消除后患。”

    萧挞里不是拖泥带水的人,相反她很果断,再转身的那一刻,回头望了一眼躬身送别的三朝老臣,发出了最后的挽留。

    “你现在还可以随着北上!”

    张俭微微抬头,看着满脸真挚的萧挞里,又看了看不远处站在图鲁身边的太子萧仁,微微摇头道:“陛下,以后的路还要您和太子两人走,老臣走不动了,也不想走了。”

    萧仁走上前用纯真的眼神望着张俭道:“太傅,那您要在上京城休息了?”

    “哈哈哈…………太子殿下所言极是,老臣就是要在上京城偷个懒,便不陪殿下和陛下北上了,待您和陛下归来之时,老臣便立于城门之外恭候!”

    张俭潇洒的哈哈大笑,仿佛萧仁的一句话便让他身上的压力全部释放,因为他看到了一个希望,契丹未来的希望。

第一千六百六十三章以退为进() 
人的高尚和伟大往往是在最凶险危机的关头才会体现出来。

    同样的道理,自私和渺小在这时候如同双生子一般的如影随形。

    人生存在这个世上的道理其实很简单,就是为了活下去,但有的时候却做出不得已的选择,这些逆向而行的人才是真正的伟大。

    上京城的百姓在迁徙,他们要为自己活命而走,但有些人恰恰相反,国难之时也不愿离开。

    这些人或是忠义之士,或是曾经的士兵,民族危亡之时他们勇敢的站了出来。

    无论是哪个民族,都会有贪生怕死之徒,但同样的也会有义无反顾之人。

    契丹本就是草原民族,在他们的血管之中流淌着游牧祖先对抗自然的鲜血。

    大部分的契丹男儿热血上涌,不愿随着家人退缩,他们呼朋唤友,奔走相告,集合起来如同溪水汇川般的向上京城而去。

    这次的迁徙规模之大,在契丹的历史上前所未有,不光是上京城,整个临府以及周边地区的百姓都在迁徙。

    只不过在上京城中的这股迁徙经历了鲜血的洗礼,上京城是权贵的聚居之地,一般有权势的人都在这里,因为上京城是权利和财富的中心,有着无与伦比的地位,若是不住在上京城,你就是再有权势和财富人家都瞧不起你。

    经过昨夜的屠戮,整个契丹的权贵殆尽十之七八。

    解放了百姓的同时,也让他们看到了希望,看到了萧挞里的魄力与手段,财富均分给百姓,单单是这一点便让人惊讶万分,怕是大宋的那位圣明之君也做不到吧?

    萧挞里的所作所为即增加了百姓心中的认同感,也增强了契丹人心中的骄傲。

    别忘了,契丹曾经是天下的霸主,也是宋人恐惧的梦魇,东西不知几何,南北亘穿大地,今日之落魄不过是国运不及,先帝昏庸而已。

    希望这东西无论多么渺茫,只要出现便会有一定影响,加入上京城守军的人数越来越多,即便是守军将领拒收,也有很多契丹男儿自己加入其中。

    这是前所未有之事,因为契丹人特殊的军制,只要参军的士兵都不需要朝廷刻意提供补给,只需要粮食就好,这些来自民间的士兵自己准备好了战马军械,在军中领取口粮后便投入到城防之中,与普通士兵无异。

    大多数朝臣惊叹萧挞里的手段,但只有萧挞里本人知道,这和自己的手段无关,之所以有这么多人前来完全是因为担当,是自愿而来。

    为的就是掩护大军撤离,为的就是契丹的复兴。

    只可惜这些投奔而来的人终究要失望,来的越多张俭越着急。

    因为现实远比理想要残酷,张俭清楚这是在以卵击石,现在契丹所需要的是积蓄力量,而不是做无谓的牺牲。

    来的人越多张俭越愤怒,这是要把他好不容易准备的一切毁之一旦吗?!

    匹夫之勇有的时让人更加愤怒,但却无奈,毕竟这些契丹男儿满腔热忱,为的就是报效朝廷。

    张俭带着城中守军不断的驱赶前来上京城的勇士,同时让他们北上追随女皇陛下。

    开始的时候没人愿意,张俭只能换一种口风,望着前来的契丹勇士声嘶力竭的大吼。

    “尔等昏聩!眼下正是我大契丹危难之际,兴亡之秋!陛下随一介女流,却肩负男儿之责,率领百姓横跨草原存续命脉烟火,此乃危难之时,陛下千金之躯,岂能无有护卫?尔等身强力健,却不追随陛下守护黎民,在这里困守实乃智昏也!”

    大声的斥责,声嘶力竭的忠告,终于让前来的契丹勇士回心转意,但不乏有人开口询问:“那丞相又独守上京城为何?宋军浩荡,其兵百万,上京城只有守军数万人,不敌也!”

    “上京城乃我契丹祖地,亦是国都,宋人必定攻陷以示其国威,然城高壑深,非顷刻而下,我等只需拖延数日,便可使北迁无忧,使陛下无忧!”

    张俭说完又哈哈大笑道:“至于性命之忧无需尔等记挂,老夫自有妙计!难道尔等还能不信老夫吗?”

    这话既是说给前来驰援的契丹勇士听,也是说给上京城中守军听的,果然双方听了他的话,心中大定。

    既然时丞相的保证,自然不会又问题,双方都安心的离去,各自准备各自的事情。

    张俭留下几人在这上京城的城门处,为的就是让他们再遇到前来驰援的人时进行驱赶,顺便把他刚刚说的话重复出来,打消疑虑。

    随着时间的推移,天色也有暗转亮,再由亮转暗,北迁的队伍不断的扩大,不断的增加。

    北迁不是简单的事情,契丹既要防备宋人的偷袭,又要合理的安排北迁事宜,为此张俭准备了一套详尽的计划。

    在上京城之南遍布游骑,探马,斥候,一旦发现小股宋军骑兵,立刻出兵厮杀,若是遇到大股宋军,避其锋芒,诱敌而走,避免他们接近上京城附近。

    上京时契丹的国都,在上京四周有着无数的大小城池,祖州咸宁,长霸二城于上京城为掎角之势,南有越王城为门户,北有怀州扶余,庆州玄德二城为援助。

    在这其间又有无数新兴出现的小城,按理来说实在是防守之险地,但宋军太过强大,张俭和萧挞里推算过,无论怎样宋军都不会输,契丹最终的结局终究是覆灭。

    这一次宋军算是投入了全部国力,而在大宋的密谍终于传来消息,宋人大军压境,约有数百万!

    数百万这是什么概念,先在的契丹人口不过百万而以,如何能与宋人对抗?即便全民皆兵也在人数上逊于宋人,更别说宋人的战力强大。

    张俭清楚,即便是上京城这般坚固高耸的城池在宋人眼中也不过尔尔。

    无有城防之利,那就只能靠天堑之险了,而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什么是险要?只有庞大的草原才是宋军的梦魇。

    北迁的路上要横跨数百里的草场,这些草场车马通行不便,路上耗时惊人,还有丘陵沼泽遍布其中。

    若是宋军依旧以数百万之兵讨伐,必会深陷漫长的消耗之中,即便时以大宋的国力也根本消耗不起。

第一千六百六十四章来自赵祯的灵感() 
北迁的主要目的是避免和宋人的正面冲突,增加宋军消耗,即便是北国苦寒也没有办法。

    契丹人忍受过这种寒冷,但依旧能崛起,依旧能延续,至于西北更好的土地萧挞里不是没有考虑过,但只可惜,西面也在宋人的控制之下。

    每每想到这里,她只觉得怒火中烧,显而易见他赵祯是早早就提防契丹向西迁移,所以才出兵黑汗的。

    狄青的大军已经在西域四处征伐,而且他的麾下尽是大宋西征精锐,想要冲破他的包围实在是难度太大。

    更何况往西域要比阻卜大王府远的多,真要是向西域迁徙,路上的损耗太大,毕竟是近百万的人口。

    这几年契丹效仿大宋经过休养生息,人口有了一定的增加,尤其是从宋传来的产术更是大大提高了孩子的幸存。

    所以一旦北迁成功,宋人想要灭亡契丹基本上没有选择的余地,唯一的办法就是以少量骑兵征讨,以减少损耗。

    而这正是契丹所希望的,当然这一路上契丹的消耗也是惊人,不过城中权贵之家的粮食和财物不在少数,再加上国库中的粮食和钱财,足以应对路上的消耗,毕竟他们是百姓,不是需要行军作战的士兵。

    而萧挞里也清楚,此次北迁之后,契丹也算是元气大伤,只能休养生息,以图存续。

    即便是没有了大宋的威胁,北迁之后依旧要与天地争斗,毕竟是最北方的土地,寒冷是一大威胁,冬日漫长难熬。

    只不过萧挞里却能放心不少,因为这样的土地对于大宋这种中原王朝来说却是毫无用处的,没有征伐的价值,自然也就没有征伐的意义和可能。

    回首看了看冗长的队伍,萧挞里心中微痛,即便是分几批撤走,也难免在路上有所损失,而最大的损失便是张检以及六万死守上京城的将士。

    此乃不得已为之,他赵祯这么多年来从未放弃对契丹国灭的窥视,自始至终都在谋划着毁灭契丹,这一点是真宗皇帝所没有的。

    萧挞里自己也做过对比他赵祯就是赵宋天家的一个异数,宋太祖虽有雄心,大言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可毕竟天不假年。

    太宗皇帝虽有雄心壮志,但却志大才疏,两次北伐殆尽宋之开国精锐。

    真宗皇帝谨小慎微,前期休养生息似有北伐之势,可越是年岁增加便愈发胆小,最后在大辽南侵之时准备南逃,若不是寇老西硬架着他上战场,大辽便早已问鼎中原。

    可以说他赵宋天家命不该灭契丹,但谁知一切到了他赵祯这里便立刻斗转星移,乾坤变色。

    原本一直是抵挡契丹进攻的大宋反而后发先至,不断征伐周边各国,非但没有因为战争而走向衰弱,反而愈战愈强,超越了契丹。

    甚至连西夏这个契丹人心中的大患都被宋人给消灭了,河套之地尽落于宋人之手,纵观天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