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宋缔-第81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甚至连西夏这个契丹人心中的大患都被宋人给消灭了,河套之地尽落于宋人之手,纵观天下富庶之地无出其右皆在宋人手中。

    即便东北女真人的土地在落入宋人之手后便变得富庶起来,宋人在白山黑水之间找到了铁,煤,铜,甚至是金矿。

    萧挞里便奇了怪了,为何一文不值的荒芜之所到了他赵祯手中便能起死回生,富甲一方?!

    嫉妒之心肯定是有的,但萧挞里却不得不佩服赵祯的眼光和手段,尤其是治国之术为何如此快速有效。

    现在宋军挥师百万,兵临城下,非上京城破而不回朝,自己先一步而走,率领契丹百姓和财物上路保存实力,这是在做最为长远的打算。

    当然也是和张俭的建议分不开,宋人还没打到咸宁附近,眼下是最好的撤离时机,一旦错过,契丹的精锐力量必会被宋人围歼殆尽。

    到时剩下的契丹人没有朝廷控制,各自为战,不仅要和宋人对抗,自身也会陷入混战之中争权夺利,更有甚者还会出现耶律家的再次崛起,党同伐异雪上加霜……

    为了避免这种局面的出现,萧挞里不得不选择张俭的计划,放弃上京城,放弃契丹的荣耀之地。

    不过某种意义上来说虽然是以退为进,但也相当于先发制人,挫败赵祯的阴谋,萧挞里知道自己壮士断腕所带来的损害,但同样也知道自己这一招让赵祯的全力一击化为无形。

    数百万的兵力消耗多少钱粮?最后所能收获的也不过是临横府之地而已,有本事就继续追,数千里的草场你能否直接跨越?

    即便是以战养战也要有人给你劫掠才行,千里草场寒冷异常,完全不似中原土地。

    想要追击不付出巨大的代价是不可能的,大宋兵多将广不错,可这是大宋的优势,也是大宋的劣势。

    萧挞里回想起来,真正在此时扭转乾坤的人不是自己而是他张俭,当初也是他一语道破其中真谛。

    “契丹之首要在存,非争。宋之强大如日初升,如月之恒。宋家天子有言:存地失人,人地两失,存人失地,人地两存。

    今契丹之困在于上京,确如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然大势至下,宁愿弃之,却有后得之可能,否则国灭种亡何以复得?!”

    这话在萧挞里心头挥之不去,每每想起都仿佛能看到张俭炽热的眼神,这种炽热与当初耶律宗真如出一辙。

    国家兴亡系与一念之间,北迁之事也成为萧挞里的执念,没错,只要人还在,只要契丹不灭,早晚有一天能重回上京,甚至能入主中原!

    难怪在自己临走之前张俭站在城墙上放声长啸:“契丹涅,自今日始。”

    萧挞里起身离开自己的马车,说来可笑,这马车也是赵祯派人送来的,还真的与寻常马车不同,颠簸的不厉害,晃动也比一般的马车要小得多。

    即便是没有水泥路,也并没有舟车劳顿之苦。

    回头看了一眼在车厢中熟睡的萧仁,小小的人儿裹在厚厚的羊毛毯子里打着呼噜,恬静的模样让萧挞里忍不住想起那个坏坏的男人。

    这对父子还真的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即便萧仁还小,可眉眼已经和赵祯有着惊人的相似,只不过鼻子却像自己,不似他赵祯那般趴鼻梁。

    

第一千六百六十五章他赵祯到底是什么样的人?() 
“陛下,您……这是?”

    图鲁的声音传来打断了萧挞里的思绪,心中微微叹息一身便转身说道:“派人照顾好太子。朕巡视一番便回来。”

    说完萧挞里便跳下了马车,跨上了骏马,在寒风中紧了紧身上的斗篷消失在了茫茫的夜色之中,越是入夜寒风便愈发的凛冽。

    但即便如此,行进的队伍越不能停下,一旦驻扎下来,不少人往往是冻死在冰冷的帐篷之中。

    直到第二天一早有人掀开帐篷才能看到一张冻僵的脸以及脸上渗人的诡异微笑。

    萧挞里消失在夜色之中,但她的话让图鲁鼻子一酸,曾几何时,契丹的帝王居然要亲自巡视行军了?

    有多少帝王能与女皇一样为了王朝殚精竭虑?

    图鲁不是第一天跟随在帝王身边,他也同张俭一样经历了三朝,三朝皇帝他见了太多太多阴私之事,三代帝王之中唯有萧挞里这位女皇担当魄力惊人。

    虽然耶律宗真也是不错,可相交于他的这位结发妻却相差甚远,空有壮志而无谋略,与宋朝的太宗皇帝有何区别?

    真正能算得上有勇有谋的也只有萧挞里这位契丹历史上的第一位女皇帝了。

    若说唯一的遗憾,也就是她生不逢时,遇到了大宋皇帝那般强大的对手,想想也只能苦笑,天底下还真的找不出比他赵祯还怪异的人君了。

    怪异,没错就是怪异,图鲁不止一次的见过大宋皇帝,可至始至终都觉得他和一般的帝王不一样,或者说相差太多。

    你和他在一起的时候便会有一种自然而然的亲近感,仿佛他不是以为帝王,而是一个温文尔雅的君子,书生,儒者。

    可当你靠近他的时候却会觉得看似你接近他了,其实却相差很远,一股难以靠近的气势就在他的身边环绕,看似很近却有着天地之间的那般距离。

    每一句话都有深意,每个动作都让人不可抗拒,都说帝王之语,言出法随,真正能做到没有几个,但他赵祯一开口,总能让人莫名其妙的相信,甚至去执行,就像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心中不会升起一点抵触。

    这是真的,当初宋家天子被困与辽军之中,非但没有一丝慌乱,反而一切如常,甚至毫不客气的指挥大辽的内侍做这做那,而且内侍毫不犹豫的执行,直到自己提醒才想起来向陛下奏报,那一刻连图鲁自己都怀疑赵祯是不是有妖法,后来张俭才道出真相。

    “一国之君,统御万里疆土,率百万之军,治亿万生民。为君为父,万万人之上,久居泰极。帝王之威早已深入肌理,其是凡夫俗子能近?”

    现在想来还真是这么回事。

    图鲁登上圣驾的马车,把太子交给别人他还真的不放心,车厢之中温暖如春,跪坐在炭盆的边上,小心的往里面添加木炭,这宋家皇帝的马车处处透着精巧。

    就拿这车中的炭盆来说,没有明火也没有炭烟,只需要在不暖和的时候添加木炭就好,无论是上好的银丝炭还是劣质的普通木炭,都不会产生呛人的烟气,这就是大宋以及宋家皇帝所拥有的另一个东西,智慧。

    “图鲁,母后呢?”

    一声充满困倦的童音让图鲁回过神来,看着揉眼萧仁露出和煦的笑容道:“太子殿下,陛下出去巡视了,您再睡一个囫囵就能看见她。”

    一听萧挞里不在,萧仁的眼睛就发出别样的光芒,连忙起身靠近图鲁,把他吓了一跳。

    “你一定知道孤的父亲是谁!”

    就这一句话就把图鲁下了个半死,连连摇头道:“老奴不知,老奴不知啊!”

    太子什么都好,就是太过聪明,三岁的孩子,已经能赶上六七岁孩子的想法。

    萧仁叹了口气:“为什么你们都不知道,内侍不是一直呆在宫中侍奉母后左右吗?为何会不知道?

    太傅也说不知道,就连母后也说不知,这是为何?学宫中的先生们说了,人必有父母,无有父母便无有人子,故人以孝为先。”

    图鲁看着失望的萧仁心中略有不忍,又回想当初的赵祯,小声的开解道:“殿下,您的父皇定然是超脱凡尘的神人。”

    “你又骗我……”

    “老奴不敢!”

    “那你帮我猜猜。”

    图鲁望着萧仁亮晶晶的眼神微微苦笑:“殿下还是应该问陛下去,老奴上哪能猜到?反正他的身份高贵,智慧无双,仁心明德……”

    图鲁已经把能像到的词都用上了,即便他赵祯是大宋皇帝,也担得起这样的评价。

    马蹄声渐渐响起,由远及近,不用看图鲁都知道是陛下率领亲军过来了,看着继续期盼的萧仁道:“陛下回来了,若是见您还不睡,定然会怪罪奴婢的,您要不睡会?”

    萧仁摇了摇头:“不睡了,孤不困,骗母后便是不孝。”

    图鲁点了点头没有再劝,太子虽然年幼,但品行端正,从无虚言,这便是难得。

    车门打开,图鲁上前搀扶萧挞里上车:“陛下,太子睡醒了。”

    萧挞里点了点头:“恩,白哭闹而睡,算下来已经睡了不短时间,不睡也罢,请毕世杰前来讲学。”

    “陛下,太子还未洗漱……”

    “朕亲自来,你去传旨便是。”

    “老奴尊旨。”

    其实萧挞里也不愿如此逼迫孩子,可她总觉得时间不够了,以她对赵祯的了解,大宋绝不会轻易放弃这次北伐,更不会让契丹安稳撤走。

    所以她要抓紧一切时间培养萧仁,让他早日成材,多学习一点便多一点积攒。

    即便是萧挞里也难免陷入望子成龙,拔苗助长的怪圈之中。

    毕世杰顶着寒风来了,看到的是太子无奈耷拉下的脑袋,这一幕他太熟悉了,太子聪慧,一教就会,许多文章都能通篇背诵,但最不喜陛下监管,每每陛下旁听,他便如此模样。

    毕世杰一直是萧仁的直讲,这不单单是萧挞里钦定,也是赵祯钦定的,此人能力超群但太过钢直,过刚易折,埋没于契丹文臣之中。

    最后却是被困于上京城中的大宋皇帝发现,并赞其才学,这才让萧挞里注意到他。

    后来就成为太子萧仁的直讲了…………

第一千六百六十六章乌拉!() 
茫茫的草原上被寒霜染成了灰白色,整个大地布满银霜,但即便是在如此严寒的条件下青草却依旧在顽强的生长。

    这世间最脆弱卑微的生命在这里却是最顽强的战士。

    他们不会畏惧,面对自然的伟力也没有退缩,石头被他们顶起,寒霜被它们战胜,即便是压在它们的头上也不会让它们屈服。

    在这片灰白的绝望之地中,一条长长的“巨龙”出现,他们在地面上缓缓移动,虽然速度不快却异常坚定,仿佛什么都阻止不了他们的前进。

    马蹄在地面上留下一个脚印,俩个,三个,无数个,一条道路被踩踏了出来,形成了清晰的图案呈现在灰白色的大地上。

    看似沉默的队伍却不时传来银铃般的笑声,对于久居上京城中的孩子们来说,如此辽阔的草场是他们有生以来见过的最为壮美的奇景。

    他们并不知道严寒的恐怖,也不知道路途的艰辛。

    只是追逐着,嬉闹着,欢笑着,高亢的嘶吼着,即便是声音破裂也在所不惜,就希望在草原上发出最大的声音,留下自己的回响。

    稚嫩的声音一阵有一阵,不知是谁教了孩子们一句“乌拉”,这些些孩子就开始在草原上奔驰的同时“乌拉!”“乌拉!”的喊叫着,把自己想象成骑士。

    这一幕也感动了无数的契丹百姓,人们纷纷侧目。

    是啊!多少人在小的时候,甚至是五六年前依旧跟随家人在这草原上奔驰,放牧,摔跤,射猎。

    可后来草原距离他们越来越远,从事的快乐也消失的一干二净,他们放下了弓箭,放下了套马杆,放下了那颗不羁的心,进入了工厂,田地。

    工厂最擅长的事情就是把个人的一些特点消磨掉,让你在流水线上从事简单而重复的工作,每个人都会慢慢的变成一种“工具”,每天重复着同一件事。

    当然,这是契丹人眼中的工厂,因为契丹的商贾之从大宋的工厂之中学到了皮毛和表象,而没有学到真正的精髓。

    契丹的商贾只是把大宋工厂最机械的东西学走了,机械和效率是便是表象,可其中的竞争与创造他们却没有看见。

    效仿大宋的经济模式和制度最终毁灭了契丹人心中的那股冲劲和骄傲不羁,可以说契丹人的特性被磨没了,被自己人磨没了。

    事实上萧挞里对此也有责任,是她推进了契丹向大宋学习和照搬的经验主义,她自己心中知道却不能说,契丹朝中也有不少人知道,但他们却不敢说。

    毕竟萧挞里给了契丹百姓以富裕的生活,让他们告别了曾经的游牧,也告别了与天斗与地斗的生活。

    只不过眼下这群发疯的孩子却给了契丹百姓以希望,或是一种唤醒,唤醒了契丹人心中最纯真的原始基因。

    契丹人本身就是草原民族,本来就应该在草原上车马奔腾,不知是谁先喊了一句:“乌拉!”

    接着便是无数的“乌拉”声响起,这是契丹民族在草原上的一种语气词,没有切实意义,只要在兴奋或是激动的时候大喊,作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