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宋缔-第81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事实上契丹人并没有放弃游牧多少年,商业的繁荣和工厂的兴起也就是这两年时间才出现的。

    现在转回游牧也不是多大的事情,对于这个马背上的民族来说,放牧就是天生应该做的事情。

    上京城算是被契丹人彻底抛弃的旧都,也让他们品尝到了商业繁荣所带来“甜美果实”的滋味,只不过这颗“甜美果实”却对契丹人有着致命的“毒素”。

    现在他们发现了这一点,上京城连带着整个临横府都抛弃了,这里是契丹为数不多既能放牧又能耕种的州府,再往北去,基本上就没有适合耕种的地方。

    契丹人所面对的情况和大宋完全不同,他们只能孤注一掷的把所有“本钱”投入到草原之上,否则别无出路。

    他们的所有退路都被大宋所切断,如同草原上的孤狼,要么饿死,要么孤注一掷,萧挞里的选择让赵祯内心愤怒,你有一个如此强大的男人,为什么还要带着契丹走上不归路?

    是,赵祯承认存续契丹的最好办法就是远远的避开大宋,远到让大宋觉得不值得派兵去征伐,现在的契丹已经迁徙到北方,最终的目的地应该就是阻卜大王府。

    那里距离乌兰巴托紧紧“几步之遥”完全可以作为契丹人休养生息之所。

    可那又如何?

    草原的本性就是会向南扩张,这是难以避免的事情!而且作为“华夏的固有领土”赵祯绝不会放弃对乌兰巴托以及整个的控制。

    当然赵祯也知道自己心中的愤怒是男人自尊心的可笑想法,面对民族的存续,爱情这东西便显得很奢侈,萧挞里是对他有感情,可这感情怎么能比拟民族的危亡?

    明知道归附大宋就会彻底消失,那还有谁会去这么做?

    萧挞里的选择是正确的,也是不正确的,在赵祯看来,身为一个女人就没必要扛着如此重的负担,只要和自己见面,万事好商量…………

    上京城的规模不小,这是在最近几年才开始扩建的,城区的划分明显有新旧的区别,高大的城墙采用了和大宋差不多的构造,内以夯土,外裹城砖。

    只不过这些夯土根本抵挡不住炸药的攻击,虽然缺口已经被堵上,但赵祯依旧能从难以磨灭的痕迹之中看到爆炸带来的威力。

    上京城的皇宫相交契丹人其他都城的皇宫并不显眼,规模不是最大的,装饰不是最为华丽的,但却是最有契丹风格,最为古朴的。

    事实上整个上京皇宫都应该叫龙眉宫。

    精通契丹事物的文官在边上解释道:“陛下,契丹之上京临潢府,本汉辽东郡西安平之地。新莽曰北安平,辽太祖取天梯,蒙国,别鲁,等三山之势于苇甸,射金龊箭以识之,谓之龙眉宫。”

    这便是上京城皇宫的由来,按道理来说应该是先有上京城,再有龙眉宫。

    赵祯进入契丹的皇宫之后,并没有直接去正殿之中,而是去了契丹人的祖殿…………

    

第一千六百七十七章张俭之死() 
契丹接受了汉家文明的儒学,自然也有供奉祖先的家庙,不过对于天家来说,家庙有着另一个名字,祖殿。

    缓步步入契丹的祖殿,殿中的长明灯还在散发着明亮的光芒,这里算得上是上京城皇宫之中保存最完好的地方,即便是契丹人撤走了,殿中的华丽装饰依旧保留了下来。

    金碧辉煌的雕饰,玉石打磨成的祭祀之物,每一样都让人惊叹契丹人的艺术成就,这个文明的艺术造诣一点也不比别的文明要低,反而是因为草原文明特有的粗矿而显得别具一格。

    脚踩在殿中的羊毛毯子上,赵祯看着眼前山墙上的巨大牌位默默无语。

    虽然从立国到现在契丹只有八位帝王,但这是契丹的祖殿,不光有实际的君王,还有名义上的君王和直系先祖。

    从唐时的松漠都督府都督大贺咄罗开始,一共有二十一位可汗,再加上辽朝立国之后的追谥的十五位君王,总共三十六个巨大的牌位。

    其中最为特别的便是有一座皇后的牌位,淳钦皇后耶律平,这个女人是契丹第一位临朝称制的皇后,也是堪比武则天的一位女人,手段相当强势,简重果断,有雄略。

    述律平小名月里朵,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皇后。阿保机死后,以皇后身份摄政,为全力支持二儿子耶律德光继位,以断腕的方式压众。

    赵祯觉得就是因为这个女人的存在,给契丹人本就存在的母性地位增加了分量。

    赵祯上前看着这些硕大的牌位,微微点头,这些人都不是简单的人物,虽然消失在了历史的尘埃之中,但终究会被人铭记。

    上前点燃香火,赵祯在耶律阿保机的牌位前恭敬的上了三炷香,这不会对契丹的屈服,而是对一代强者的尊重。

    跳过其他的牌位,赵祯来到耶律宗真的牌位前,兴宗皇帝四个字让他颇为感慨,虽然契丹没有在他的手中中兴起来,但却是让契丹开始出现转变。

    四周的人都退了下去,三才知道这是官家在和老对手叙旧。

    这么多年来大宋和契丹之间的战争从未停止过,不管是在明处还是在暗处的一直在进行,但现在随着上京城的陷落,大宋基本上已经赢得了战争的胜利。

    契丹人并没有担心赵祯凌辱契丹的祖殿,亵渎契丹的先祖,毕竟契丹和大宋一样都是正统王朝的延续。

    环顾四周,这里确实不错,和大宋皇宫中的祖殿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只不过高高的藻井上描绘的是契丹的各种风情而已。

    赵祯盘腿在蒲团上坐下,望着耶律宗真的牌位突然有些不好意思。

    “不好意思绿了你,兄弟,但她确实需要人照顾,你知道她的性子,一个人扛起一座江山实在不容易,为了放止外戚彻底占据契丹,不惜把大半个贵族拉着一起陪葬,萧家完了,以后只有你耶律家的宗室还能好过些。嘿嘿,不得不说你这个女人娶的实在是值得。”

    “你也别生气,这事情没办法,我大宋就是要攻伐契丹,两族之间势不两立已久,即便朕不做个了断,将来还是会有了断的。”

    “当然,朕会好好照顾她的,咳咳……若朕数到三你不说话就表示你同意了哦!”

    “一,二,三!朕就知道你会同意。”

    赵祯自己都觉得自己有些无耻,当然他和萧挞里之间是真心的,萧挞里是真的对他有感情。

    望着耶律宗真的牌位说了好些话,赵祯都觉得有些累了才起身,给他上了三炷香后转身离开,并下旨派人看护打扫,不得荒废。

    这也算是保护了契丹的宗庙,虽然这个王朝还是会灭亡,但这是对一个百年王朝应有的尊敬。

    当赵祯离开的时候,殿外已经站满了人,文臣武将站了一大堆,让原本做了“亏心事”的赵祯吓了一跳。

    自己在殿中的话不会被他们听见了吧?这要是传出去真的是有损圣谕…………而且大宋有个极为不好的习惯,对帝王八卦尤其上心。

    老爹当年的“绯闻”基本上都被揪了出来,暴露在了大庭广众之下,甚至成为百姓茶余饭后偷偷议论的谈资,大家都知道,只不过不明说出来而已。

    但显然赵祯理解错了,事实并非如此,三才上前在赵祯的面前躬身道:“启奏陛下,张俭指纹了与北上的路上……”

    “什么?”赵祯大惊,望向三才道:“怎么可能?朕放他走了,为何要自刎与道?”

    王韵上前道:“陛下,此乃忠义之举,又意在污蔑我大宋,眼下当昭告天下,大赞其名节忠义。”

    王韵说的对,确实该如此,张俭毕竟是从大宋军中离开后自刎的,若是不知道的人谁知道他是不是在宋军之中遭到了凌辱?

    这是一招死棋,无论如何契丹人都会把问题算在大宋的身上,士可杀不可辱,天下共知。

    若是不提前采取行动,怎么解释都解释不清。

    张俭为何要自刎,赵祯觉得自己已经得到了答案,没有人不爱惜自己的生命,儒家提倡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轻易毁伤自己都是不孝的表现,何况是自刎?

    张俭这么做很大的可能就是为了栽赃大宋,同时他也不知道自己的计划,但却不愿被动的配合自己,把话传给萧挞里,于是便使用最简单的方式,自刎。

    如此一来栽赃了大宋的同时,也破坏了自己的计划。

    这才是真的绝杀,赵祯没想到张俭居然能用最宝贵的性命报复自己,这样的代价太过惨痛也太过狠毒。

    不过张俭的忠诚确实让人感叹,不惜性命去破坏自己的计划,如同一位迟暮的勇士,宁死不屈。

    虽然他是汉人,但生在契丹之后,对君王的效忠一点也不弱于汉家的朝臣,忠义二字体现的淋漓尽致,即便身死也会被载入史册之中。

    这也算是求仁得仁,赵祯呆立了许久后,稍稍无力的挥手道:“派人厚葬,命史官记入辽史,并着礼部官员以太子太傅之礼厚葬之!”

    “臣等遵旨!”

    

第一千六百七十八章西域得手() 
蝼蚁尚且偷生,何况人呢?

    赵祯是现实主义者,在他看来没有什么比生命更重要。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连命都没有了,便彻底失去翻盘的可能。

    但张俭的自刎让他明白了舍身取义,也让他看到了什么叫无可奈何。

    毕竟若是有其他办法,张俭也不会选择如此极端的方式来挫败自己的阴谋,顺便报复大宋。

    更为他自己赢得生前身后名。

    所以赵祯觉得张俭的自刎是划算的,压根就没往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上靠。

    但对于大宋的,朝臣们来说,张俭的行为却是可歌可泣。

    一时间随赵祯北伐的文臣武将个个感慨,甚至有人歌颂张俭殉国的情节,大声疾呼。

    当然这种行为赵祯不会反对,毕竟也是让世人明白,张俭是自戕,与自己和大宋无关,中不过这种行为让赵祯颇为不爽。

    相比张俭,他觉得自己才是有苦说不出的受害者,谁都知道张俭自刎与宋军之外,而张俭被定义成忠君爱国的君子之后,那赵祯自己就会定义在张俭的对立面。

    平民百姓的眼中只有善恶,他们才不会考虑更深层次的问题。

    最朴素的思想就是“好人死了,背后一定是坏人使了奸计……”

    而身为帝王的赵祯肯定是不能站出来解释的,于是赵祯只能放任文臣大赞张俭的行为。

    这还不算,作为帝王的他还要亲自为张俭题词:“*******,*******!”

    一时间这句话便成为天下人称赞张俭的句子,也帮赵祯和大宋在一定程度上洗去本就没有的“嫌疑”。

    毕竟张俭死于北上的途中,也毕竟他是在离开大宋军营之后自戕的,难免会有人利用。

    可赵祯的话和大宋的态度让人们相信,张俭却是是自戕,是忠于萧挞里,终于大契丹的表现。

    只有赵祯知道,张俭是不愿成为自己的棋子,不愿把自己的话带给萧挞里而选择了自戕。

    赵祯不得不佩服张俭的用心,果断狠厉,而且给大宋造成了不小的麻烦。

    他的这种行为传到契丹之后,一定会成为契丹人的一股动力,有时候穷途末路的民族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那一点点却可以变得无限巨大的民族精神。

    作为操纵民族精神的高手,赵祯太知道这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有多强大。

    随着上京城的陷落,大宋已经把势力范围向北推进了千里。

    基本上传统的汉家文明最远距离已经被大宋收归囊中。

    草原已经有一小半在大宋的手中捏着,而东北,西北也尽数如此。

    汉文明的最大版图已经被赵祯拿下,冬至库页岛,西至恒罗斯城,南至三佛齐,北至上京临横府。

    这片寰宇之内最大的版图属于汉家文明,属于华夏。

    而接下来,朝中,民间的声音开始出现,既然上京城都被大宋拿下来了,既然已经把契丹人赶到草原深处了,那是不是应该放手了?

    从临横府包括临横府往北,都是不毛之地啊!大片的草原,山川,丛林高海拔,不适合汉家文明的发展与耕种。

    但却有着漫长的边防线,需要大量的汉家男儿驻守边疆,戍边之苦谁不知道?!

    既然大宋的宿敌契丹北撤了,那大宋就应该见好就收,放弃继续征伐,放弃北面的草原,把上京城守好,发展好就行了。

    这话是儒家传统思想在作祟,也是汉家文明传统的小农思想在作祟,只要守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积极进行防御,大国之威便可震慑四方宵小。

    不光赵祯对此言论很不满,身为此次北伐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