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宋缔-第81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光赵祯对此言论很不满,身为此次北伐参谋长的王韵也很不满。

    狄青的大军已经彻底拿下西域,契丹人很聪明,他们把西域的当地武装驱赶上了战场,并且告诉他们,大宋是冲着西域来的而不是契丹,若是西域不抵抗,黑汗就是他们未来的下场。

    这把胆小怕事的西域人逼上了绝路,这种本就为了求存,求活的西域人很快团结了起来。

    因为他们知道黑汗人的下场,要么被赶出家园成为别国的奴隶,要么被屠杀殆尽,片甲不存。

    现在没人知道黑汗,只知道这是大宋的新疆。

    灭国灭族的恐慌在整个西域蔓延,也逼迫西域人奋起反击即将到来的大宋“暴政”。

    狄青所部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抵抗,而抵抗他们的不是契丹人,却是原本战斗力不在线上的西域人。

    无论狄青派出多少使者带着多大的诚意去游说,最后的结果好的是使者回来了,只不过被割耳挖鼻,不好的连人都没回来,被挂在城头上“晒干”。

    宋军的愤怒也被高高的挑起,越是强大的军队,越有着高贵的自尊心,即便狄青知道背后一定是契丹人搞鬼,也只能一力降十会。

    宋军四十万,兵分两路碾压整个西域,当西域人出兵死战的时候,却发现原本答应和他们共同抗击宋军的契丹人早已不见踪影,原来他们趁乱逃之夭夭了。

    这时候回过神来的西域人才发现,宋军的战斗力惊人,在失去契丹人这一有力后盾下,西域联军如用泄了气的皮球,不堪再战。

    而这时候的宋军却没有心慈手软,当年他们可是在这片土地上吃过大亏的,连官家都被……那啥了,现在岂能轻易放过这些两面三刀的墙头草?

    宋军侵略如火,不留降俘,狄青虽然有心阻止,但却被监军王鹤给拦了下来。

    王鹤是文臣,最是受儒家仁爱思想影响的人,每天在军中那叫一个谦谦君子,可在宋军屠戮西域降俘的时候却主动阻拦打算停止这一切的狄青。

    而他的话却很简单:“西域人冥顽不灵,见风使舵,强者其敬畏之,若者鄙夷之,仁者欺辱之。如今不以鲜血震慑之,待其归顺亦不可靠。”

    狄青被王鹤这么一说,已经准备好的主帅文书被捏成一团,投于篝火之中:“你这人看似儒雅似君子,其实狠厉如凶徒啊!”

    王鹤大怒,抖着自己一支空袖管叫道:“休得胡言,吾乃饱读诗书,苦学圣贤之言,岂能如你所言,粗鄙,庸俗……”

    狄青指了指王鹤:“你这翻脸的本事,便是去了神都城的戏子瓦里都能讨生活!”

    “过奖!”

    “不谢!”

第一千六百七十九章回还是不回() 
上京城开始了全面改造,城防很快就被修复起来,上京城的城防已经达到了相当不错的水平,几乎和大宋的城池相差无几,只不过在面对大宋威力惊人的火药时,依旧有些力不从心。

    被炸毁的城墙只需要用夯土连接起来,再用砖石堆砌,最后在上面浇灌混凝土就好,而大量的水泥需要从大宋运来。

    这个庞大的工程若是让契丹人修缮怕是需要一个月的功夫,但对于人多力量的宋人来说,半个月都不到就能修缮完毕,而且修缮后的上京城比之前更加坚固强大。

    上京城在临横府的地位非常重要,这里几乎可以打造成北上的要塞,也是大宋北方的重镇,所以城防自然要占到首位。

    赵祯对修缮后的上京城非常满意,而接下来便下旨全军在回朝之前开始修缮上京城中所有的名居。

    没错,就是百姓的住宅。

    因为契丹人的撤走,这些住宅也就成为大宋的囊中之物,为今后的移民提供了大量的房舍,不光是上京城,还有整个临横府的城池名居都要修缮。

    这是在为大宋百姓的迁徙做准备。

    既然要统治草原,就必须采取一定数量的移民政策,若是全用契丹人自己来控制草原,加之大宋军队的武力威慑,这与传统的汉唐统治有何区别?

    从前人的经验得出,单单靠武力威慑统治草原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各种手段的治理。

    眼下的临横府就是最大的“试验田”虽然这里没有多少契丹人了,但赵祯却可以在这里开始施展一些手段,加强草原统治的手段,无论是汉民还是契丹人,都要遵守。

    而这么做的效果也会很快明显的表露出来。

    赵祯留在上京城的时间不会太长,因为朝中的奏疏如雨一般很快就把他“淹没”朝臣们对于帝王出征这种事情非常不赞同。

    因为御驾亲征一般是在不得已或是必胜的时候才可以进行的,眼下宋军攻占上京城,已经彻底灭亡了辽朝的遗留和契丹的国都,这时候也应该班师回朝,国不可一日无君。

    事实上朝臣们本就不赞同赵祯御驾亲征的行为。

    但这时候唯一能顶住压力的只有作为宰执的范仲淹,他这一次罕见的站在了赵祯的这一边,并没有一道出自他以及中枢的奏疏。

    赵祯知道这意味着什么,最少范仲淹以及六部尚书的相公们是支持自己的。

    这一点在大宋历史上非常难得,即便是放眼整个华夏王朝也是极为少见。

    当然赵祯也没打算在这个时候回去,在他看来,若是不能把萧挞里“接回”大宋,此次北伐就是失败的。

    灭国的基本因素就是攻陷国都,毁其宗庙,擒其国君,现在上京城以及城中的皇宫都被大宋占领,只不过契丹的君王还在。

    就是这一点也不算是北伐的成功,君王的意义要远远大于国都和宗庙。

    她萧挞里是契丹的精神领袖,只要有她在,哪里都能成为契丹的国都,契丹人也有再次站起来的可能。

    而且她这次的北撤显然是有预谋,有准备的,赵祯心中清楚,萧挞里绝不会放弃,也不会听从自己的“善意的劝告”。

    这个女人的执着实在是傻的可爱,以现在大宋的国力,怎么可能征服不了草原,这是自己从继位以来便开始的计划。

    事情不是一样一样的做,而是可以同时进行。

    四百万大军对临横府的征伐已经消耗太多的国力,这时候他们的任务便是开垦土地,今年的屯田,或是在草原上放牧,以维系大军的消耗。

    当然与此同时也要遣散一部分士兵回朝,这四百万人几乎都是有家有室的男人,也是家中的主要劳动力,本来征召他们已经有了很多非议,要不是这次大军气贯长虹的拿下上京城,非议还会更多。

    赵祯不打算退缩,他要在上京城坐镇指挥,无论是迁徙百姓的移民,还是继续以精锐北伐契丹人,这些都离不开自己。

    这已经不是大规模的全面战争,而是不断北伐的长期战争。

    一旦自己回朝,就会被朝中繁琐的事物所缠住,时间和政务会如同锉刀一般慢慢的磨去自己内心之中的锐利,把一把快刀变成钝刀。

    “朕要留在上京城,决定暂不回京!”

    赵祯坐在上京城天圣殿中的御座上,一边把玩着一方笔架一边漫不经心的开口道,但这话却让原本如热锅上蚂蚁的王韵长舒一口气。

    他在这里等待的就是这句话,军中现在都在传言官家会不日回朝,这让数量庞大的北伐将士心中产生了动摇。

    帝王回京不是什么大事,御驾亲征也差不多该结束了,但唯一让他们担心的是皇帝走了,自己却被留了下来,将士们心中已经归乡心切。

    一旦官家离开,王韵知道大军会出现怎样的一种骚动,这些人可不是现役将士,而是退伍老兵被召回而已,完全是冲着官家御驾亲征而来,冲着丰厚的战功而来。

    现在非但不能回朝,连军功都没有兑现,并且还在遥远的地方屯田开垦,这让他们不安的内心更加焦躁。

    王韵知道,这个时候皇帝是万万不能启程回朝的,现在得到答复,心中高高提起的一口气终于可以长舒出去。

    “官家圣明!眼下虽以过了征伐之紧要,但却也是万急之时,军心不定,将士思动,若是官家回朝,而大军不能撤走,后果不堪设想!”

    赵祯望着王韵道:“这朕当然知道,现在就想办法加快疏散,太多了,临横府的将士实在太多了,朕本以为契丹人会在临横府死战,谁知还是北撤了,四百万大军耗费惊人,包拯已经给朕上疏整整四十封了,若是不减少消耗,他能带着三司的官员北上你信不信?”

    王韵露出苦笑:“陛下,不光三司,范仲淹来信,他也快挡不住朝臣们的奏疏了,大多是要求陛下回朝,也有一部分州府官员请求陛下休战,放归将士。”

    赵祯微微点头:“放归将士是必须的,你派人传令下去,哪一军把自己得到的屯点亩数完成,便可回朝,数不欺,质不变,否则加倍!”

    王韵兴奋的躬身领旨:“臣遵旨!陛下圣明!”

    zwqiushu

第一千六百八十章临横府是个好地方() 
赵祯是不打算走了,对于他来说此时离开就意味着失败,只要有他坐镇上京城,无论是出征将士们的士气,还是朝廷向临横府迁徙百姓的速度都会相当可靠。

    当士兵们得知官家并不会早早归朝之后,心中的不安也降低了下去,对于他们来说一旦皇帝离开,心中的底气也就消失了。

    他们是官家征召而来,自然是战时需要,一旦战争结束,就应该回到大宋去,军纪这东西自然是无法撼动,没有军令他们也不会擅离职守,可一旦赵祯离开,他们的心中的恐慌与不满也会与日俱增。

    这是一种看不到的情绪,随时随地的影响这大军的士气,而士气也是军队最为重要的东西。

    这一点赵祯都知道,并且要安抚将士们内心的焦躁。

    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开始遣散一部分士兵,四百万大军基本上都算是临时动员兵,全部由退役老兵组成,他们的武器装备也不是现阶段大宋最好的。

    有些人甚至使用了已经被淘汰的盔甲和武器,但实在是没有办法,毕竟即便是以大宋如今的生产力也不能满足四百万大军的需要。

    赵祯需要做的不过是下达一道旨意,接着兵事参谋们便开始金罗密布的规划起来。

    王韵带着一般参谋以最快的速度给出方案,并且有着极大的可操作性与实用性,算得上是一举三得,赵祯在看过奏疏之后感叹,这就是华夏智慧的体现,统筹学被发挥到了淋漓尽致。

    因为大宋基本上告别的步兵用脚行军的时代,所以大宋的战车马车数量惊人,这些车驾都是几年,十几年积攒下来的,只要有马就行,大宋的马匹已经完全能满足需要。

    毕竟不是所有的马车都需要上好的军马,普通的驽马也完全能胜任,毕竟战车不是一匹马拉车的。

    上京城的士兵逐渐撤离,以五万人为单位,有条不紊的撤离,而运送他们的马车在抵达大宋境内之后便会统一集结起来,这些马车不会各自离开,而是集中起来前往北京大定府。

    而大宋的移民已经在这里等待,他们需要做的便是乘坐这些空着的马车,拖家带口的前往临横府。

    对于大宋的百姓来说,迁徙也已经不是什么难以接受的事情,毕竟他们已经迁徙了许多次,云南,宁夏,黑水,黑汗,等等都有汉家百姓的足迹。

    最重要的一点是,无论到那里,总会有发家致富的消息传来,或是成为一方地主,吃喝不愁,或是拥有自己的工厂赚的盆满钵满。

    确实,移民百姓的政策会向他们倾斜,发家致富的可能也会更大,但不是所有移民都会发家致富。

    但人都是这样,报喜不报忧,把所见所闻之中最好的事情大肆宣传,因为这是一种别样的嫉妒。

    再加上朝廷的刻意强调,鼓励,以及不可告人的需要,便造成了一种不可避免的迁徙狂潮,有些人就等着迁徙之后发家致富。

    只要有人愿意,那就好办了,地方上的官吏巴不得出现一些移民,随着粮食的丰产,随着医疗技术的提高,大宋的人口这几年不断的增加。

    他们不知道什么叫基数越大指数越大的道理,地方官只知道人口是衡量政绩的一个重要指标,而人口增加也会使得当地的经济有所下降。

    毕竟这么多的人有时已经超出的当地工厂和土地能养活的范围,或是说能养活,但生活质量太低,一旦如此便会出现治安上的不稳定。

    而和人口一样属于勘磨硬指标的东西就是迁徙百姓数量,这些迁徙的百姓不光会算到当地的人口之中,更是会有一个独立的嘉奖。

    只要把握一个适当的度,迁徙百姓不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