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末之虎-第4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快快住手!不可伤了沈大人!”眼前的一切发生得太快,让王庭瑞与袁安邦两人,此时方醒悟过来,立刻拔出刀剑,急急同声叫道。

    沈志祥身边的一众家丁与军兵们,似乎在此时也才反应过来,纷纷拔出刀来,呈圆形包围状的各把刀尖,均笔直凶狠地指向李啸。

    与此同时,另外两艘水师船只上的明军,见船上有异动,也急忙纷纷搭舷接板,准备拥进李啸的二号福船。

    李啸早已看得真切,他脸上一丝轻蔑的冷笑闪过,随即大喝一声:“全体战兵出舱作战!”

    很快,随着纷沓的脚步声由下而上急急传来,一大批的身穿棉甲或鸳鸯战袄,手持大盾或长枪的战兵,迅速涌上甲板,随后熟练地摆开枪盾战阵。

    船舷甲板上,仿佛突然陷入沉寂。只是这空气,紧张得仿佛要爆炸。

    “有本事!你们就上前,看看我李啸,杀这厮可会手软!”李啸面目凶狠,朝王庭瑞与袁安邦二人冷喝道。

    王庭瑞与袁安邦两人神情紧张而恼怒,手中刀剑紧握,却不敢动弹。旁边那些明军,亦是面面相觑。

    “你刚刚说,你是李啸?”地上的沈志祥大口喘气,脸上满是不可置信之色。

    “对,大明锦州前锋营千户把总李啸。”李啸沉吟了一下,冷冷而清晰地回答。

    “你,你可是那个全歼鞑子哨骑,并击败鞑将阿山的李啸?”沈志祥声音颤抖,方才的凶狠全无,夹着浓重的惊疑与恐惧。

    “正是鄙人,看来李某虚名,倒是传得颇远,连你们东江镇也知道了。”李啸揶揄地冷笑道。

    “只是,你们乘此商船南行,却是何往?”沈志祥不解问道。

    “哼,我军此去山东公干,乃机要之事,尔等何需多问。”李啸淡淡而道。

    沈志祥长叹一声,头颅下垂,眼珠却是伶俐地一转,赶紧自我解嘲般地说道:“唉,我说呢。大家都是大明官军,今日之事,可真是大水冲了龙王庙,一家人不认一家人了。”

    李啸厌恶地啐了一口:“呸,你这抢夺船只财货,还欲杀人害命的混蛋,也好意思自称大明官军,也不撒泡尿照照你这怂样!我李啸,实羞与尔等为伍!”

    沈志祥脸上刹时红透,他讪讪地笑着,却不知该如何接过话来。

    一旁的袁安邦赶紧接过话来说道:“李把总,沈大人这般做,其实也是为了增加我水师船只,才行此下计。看在大家都是为大明效力的份上,还请李大人放过沈副将为好。”

    “哦,那我若是不放呢?”李啸冷笑。

    “李啸,你我近日无仇,往日无怨,何必如此相煎!不如今天之事到此为止,本官向贵军道歉赔罪便是。”见李啸语出不善,沈志祥一脸哀相,急急插话过来。

    见沈志祥这般怂样,李啸心头涌出一股莫名的嫌恶。

    他前世读过的明史,知道这个沈志祥,是东江镇总兵沈世奎的侄子,在明朝东江镇总兵沈世奎于崇祯十年被清兵俘杀后,此人在未得沈世奎印信,并且没有得到朝廷任命的情况下,于石城岛上纠集溃兵,自称东江镇总兵。

    沈志祥这般胆大妄为,让崇祯皇帝大为愤怒,遂派兵征讨沈志祥。沈志祥不敌明军攻势,遂于崇德三年二月,遣部将吴朝佐、金光裕到清朝请降。跟随沈志祥降清者,有九名副将、八名参军、十八名游击、三十一名都司、三十名守备、四十名千总、二名诸生、二千五百名军民,至此,明朝东江镇基本是名存实亡。见沈志祥来投,皇太极大喜,对其大加赏赐,并于几年后,晋其爵为顺续公。

    此后,沈志详便忠心为清朝效力,代代从军,为清朝入关夺取天下立下汗马功劳。其孙沈瑞,更成了清军潮州总兵,威风一时。结果被明郑军突袭俘虏,押往台湾后杀掉,也算是给了这个双手沾满汉族百姓鲜血的汉奸,一点迟来的报应。

    李啸心下暗忖,自已现在尚是在逃之人,却没必要因为此事,彻底得罪东江镇,这个可恶的沈志祥,就暂留他一条狗命吧。

    “沈志祥,看在大家都是大明官军的份上,今天李某便饶你不死。”李啸冷哼一声,那沈志祥脸上方露喜色,却听得李啸接着说道:“不过,李某却实信不过你这厮,若放你归去,你若再度来袭,我军岂非是自取其害?”

    沈志祥大惊,连声表白:“李把总,你多心了,本官此去,决不会再与贵军为难,还望李把总开恩放了我等。”

    “哼,这话如何信得。”李啸冷笑道:“沈副将,为确保尔等不会耍诈,李某斗胆,只得效当日关云长挟鲁肃以返荆州之事,让沈副将陪同李某,一同前往山东为要。”

    “啊?”

    地上的沈志详,与一旁的王庭瑞袁安邦等人,皆不觉呆住。

    李啸却不管那么多,他上前一步,一把挟起沈志祥,便往船舱而去。

    “此去山东,不过一周有余,却也不会误了沈副将大事。我军现在有了沈副将的水师护架,李某山东之行,断再无人敢来骚扰矣。”李啸脸上,露出满是快意而讥讽的笑容。

    在一众李啸军兵的哄笑声中,沈志祥有如一个呆滞的木偶,任凭李啸一步步将自已挟入船舱之中,他的脸上表情怪异,不知是哭还是笑。

第六十一章 交换() 
顺风南下,让李啸的船只速度加快很多。又因为劫持了沈志祥的船队来护航,李啸接下来的山东之行极为顺利,于第七天后,便到了登州马停镇的海边。

    这一路上,沈志祥、王庭瑞、袁安邦三人,皆被李啸扣上在二号福船上,有这三名重量级人质,李啸丝毫不担心那些明军水师会起异心。

    果然,一直到登州的海岸时,三艘明军水师船只老老实实地跟行,没有半点异动。到达登州海岸后,沈志祥等人以为终于可以返回东江镇了,李啸却向他们提了个要求。

    那就是,把他们这三艘船上的火炮与火铳,卖一些给他。

    “李把总,这如何使得!这些火炮与火铳乃是我水师船只必备之物,安得倒卖。”游击袁安邦率先反对,言语颇有哀愁之态。

    “哼!你们东江镇,这么多的火炮火铳,卖一部分给我军,又能如何?况且朝廷每年都会配备火器给你们,你们重新补充,却是甚便。”李啸冷冷地斜了袁安邦一眼。

    “罢了,人在屋檐下,安可不低头。”沈志祥在旁边长叹一口气,缓缓说道:“我等现在,都不过是李把总的人质罢了,连性命都在贵军手中,安可再说甚话。”

    李啸见他说得这般可怜,冷笑道:“沈副将也不必说得这般委屈,我李啸向来不是强取横夺之人。大家都还是大明官军,自当讲究个礼尚往来。我选下的火炮与火铳,将以同等价格的绸缎返还于你。这些南货绸缎,你等将来在北地贩卖,恐怕还多有赚头。”

    李啸说完,沈志祥不觉眼中一亮。

    这个李啸,倒还是个颇讲道理之人。他若真以绸缎与我交换,将来把这些绸缎偷偷地卖给后金,却还可以赚上一大笔呢。

    沈志祥心下暗喜,他换了一种口气说道:“李把总客气了,大家都是为大明效力,理当同舟共济,沈某能帮到贵军,却亦是欢喜之至。”

    旁边的王庭瑞接过话来,对李啸详细说道:“李千户,我这三艘船只,武器配备分别如下,其中一号福船上,共有红夷大炮6门,千斤佛朗机30门,碗口铳18门,迅雷炮50门,喷筒120个,鲁密铳30支,弩箭500只,火药弩30张,神行大火箭550支,沥青火砖350块,另有刀剑枪盾。。。。。。”

    “不用多说了,我只挑些我军确实需要的,不想听你在此背书。”李啸挥手打断他的话,倒让王庭瑞颇为尴尬。

    最后,在李啸亲自挑选下,李啸从这三艘明军水师船只中,选了制作精良,外表较新的红夷大炮6门,佛朗机10门,虎蹲炮10门,鲁密铳60支,以及一大堆的实心铁弹和火药铅弹之类。

    其他的诸如迅雷炮,碗口铳等火器,因为做工粗糙,外观陈旧,李啸均未选用。而那些诸如喷筒,神行大火箭之类早期火器,李啸嫌其早已落伍且杀伤力不大,亦皆不要。

    李啸所选择的火器中,最让李啸喜欢的,便是红夷大炮与鲁密铳。

    红夷大炮,又名红衣大炮,为16世纪初从欧州传至明朝的一种前装滑膛加农炮。明朝程子颐曾对此炮有详细描述:“夫西洋红夷大炮者,乃香山澳西夷之所造也。其制巧妙,且铜铁极其煅炼,大小相称,厚薄得宜,鐀眼有方,无一不善,其制火药之法更极其工,而放炮之人皆惯习之士。其炮有三号:一号者长一丈,炮口稍昂,能至十六里;二号者长八尺,炮口稍昂,能至十二里;三号者长六尺,炮口稍昂,能至八里。此号可用之行阵,皆能一毙多命,贼闻无不胆寒,亘古以来未尝有此最上之器,有志疆场者宜熟筹之。”

    由上文献可见,红夷大炮按规格可粗分三种,按明朝一里为554米来计算,最大的红夷大炮能攻击到8公里外,最小的红夷大炮也能攻击到4公里外。事实上,经后代火器专家考证,这是夸大的说法。据反复考证明朝遗留的红夷大炮,史学界现在一般认为,明朝红夷大炮最大可到2。5公里。但实际可控的有效射程为1600米以内。

    红夷大炮声名大显的时刻,当为往日安放在宁远城头的12门红夷大炮,把奴尔哈赤打成重伤之事。

    事实上,当时这批总共26门的红夷大炮,是广东官员邓士亮从英国东印度公司那艘“独角兽”沉船上打捞上来的,这26门红夷大炮中,12门质量最好的,被千里迢迢运到辽东,安放在宁远城头,最终把奴尔哈赤打成重伤,让大明朝廷上下顿为之刮目而振奋。其实,这种红夷大炮尚为早期产品,有效的射程仅为500米,最远只能打到1。5公里,明军能击杀老奴,实有运气成份。

    尝到甜头的明朝君臣,遂开始大批向西洋人订购此种大炮。不过,这红夷大炮的采购价格,却是极其昂贵。天启年间,徐光启曾向西洋人订购大批炮弹重10斤的红夷大炮,当时每门红夷大炮报价为二千两银子,其中有一门重达7000斤的铜芯红夷大炮,使用的实心炮弹重达23斤,定价更达8000两之巨!

    李啸现在所选的这些红夷大炮,均是那种重在3000斤以上,长在3米左右,口径为110…130毫米的新式三千斤红夷大炮,这些庞然大物般的火炮,当时出厂价便为近3000两一门。这种红夷大炮,是当日火器专家孙元化任登莱巡抚时,在登州大批量铸造之物,登州军与东江镇皆有配备。并且因为使用了千里镜、矩度、铳规等测量计算工具,可以对射击对象进行精确定位,确保能打得又准又狠。对在1。5公里内的目标,可以实施精准打击。

    李啸突然想到,当日,让朝廷花费无数银钱,并请了葡萄牙人当教习而练成的新式火器部队,未曾杀得鞑子一兵一卒,却在孔有德耿仲明等人的胁裹之下,先是在山东作乱,随后又叛变投清,成为了明朝自已挥之不去的巨大噩梦。无数忠勇的明朝官军,丧命在这朝廷花费无数银子与心血苦练而成的精锐叛军手中。而叛军投清后,又带给了后金最新的制炮与操作技术,使得原本就武力强大的后金,更是如虎添翼。明末气运之衰,足以让人扼腕叹息!

    相比威名远扬的红夷大炮,鲁密铳的名气要小得多,李啸之所以选择留下这种火铳,却是为了将来自已军队的发展,而作出的考量。

    鲁密铳,是由明代火器大师赵士桢所研制的新式火器,其原型是土耳其鲁密国(奥斯曼帝国)所进贡的密斯特克重型火绳枪,1598年(万历二十六年)赵士桢向鲁密国使者朵思麻,请教鲁密国的火绳枪构造及制作方法,经改进后制成“鲁密铳“。

    当然,李啸并不是枪械专家,对鲁密铳的了解也仅限于此了。之所以他决定,不要那些制作粗糙的普通火铳,却把这三条船上所配备的鲁密铳全部运回岸上,只因他记得《武备志》中曾对这种枪有句评语:“鸟铳,唯鲁密铳最远最毒。”

    李啸看到,鲁密铳全为上好熟铁锻制,双层铳管,管身一体,铳身较重,口径较小,外观修长,乌黑发亮,握在手中,便让人心生喜爱。

    据现代社会火器专家研究,这种制作精良的明朝鲁密铳,射程可在一百五十步,弹丸的初速极高,基本上与后世的步枪差不多。而此时的普通火铳,基本只能打到六十步的距离,便是后世清军在鸦片战争中使用的火器,性能上也未必强过鲁密铳。

    李啸认为,这种能远距离射杀敌军的鲁密铳,应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