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末之虎-第60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暗锌苁拼螅揖阎б病保蝗缂霸缤督怠

    可是,城中毕竟还有少数忠于明朝的人,象署府事同知邵宗玄和新任知府何复,却同当地乡绅张罗俊等人合谋,向李建泰要求坚决主张守城。

    他们蜂拥来见李建泰,在这位督师大人面前,首先厉声责骂百姓无知,只知降贼何命,却不懂君臣大义,又下令人缀崇祯钱一块,戴于额上,以示戴主之义,作出一副与国休戚的悲壮气概。

    见到这些人这般强硬,身为东阁大学士又深受崇祯信重的李建泰,自是不好赤裸裸地说自已一定要投降。只假模假样表态,说自已一定恪尽职守,为国尽忠,力保保定不失。

    只不过,他的这番虚假表演,很快就被到来的刘芳亮部大军给揭穿了。

    数天后,大顺军到达城下,先在高声喊话,奉劝守城的明军不要执迷不悟,自寻绝路。说得督师李建泰心意大动,只不过碍于张罗俊、邵宗玄等人顽暝不化,硬要死撑到底,李建泰还能只鼓励士卒上城坚守。不过,他虽摆出一副与城共存亡的姿态,在心下却已把张罗俊等人骂了至少一千遍,若不是这般榆木脑袋的家伙,自已早就献城归降了,现在却只能为了脸面,不得不硬着头皮先抗一阵。

    刘芳亮见劝降无效,遂下令全力攻城。

    大顺军“架铳土阜上,击雉堞如振秋箨,铅丸铁子,喷天抉地,屋瓦飘纷。人皆戴木板循墙走。未几,西北楼火,南郭门又火,隍池溃,高橹灰飞,深沟涛散,守者不寒而栗。”

    两天后,南城守弁王登洲等人缒城投降,“百雉顿空”,流寇见状大喜,一拥而上。令人耻笑的是,李建泰所带的几百名亲随军士竟然也“崛然内应”,丢下自已的督师不管,却领着保定府推官许曰可、清苑知县朱永康向义军投降。

    李建泰见大势已去,情况十分不妙,立即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他立即下令,把方正化、邵宗玄、何复、张罗俊等愿为明朝效忠的官吏士绅全部处死,然后便令人大开城门,亲自率领百官出城,向刘芳亮大军出降。

    刘芳亮在接收了李建泰带来的京营五万明军后,势力愈发大涨。心情大好的他,在李建泰大开城门投降之际下令,进城后全军整肃,不得禁杀,此举大得全城士绅军民之心。

    接着,刘芳亮在西门召集士民宣读告谕,任命文华国为保定府尹,同时委任了推官和县令,责成他们办理粮草。第二天,“下令遍拿乡绅之未死者及其子若弟,拷掠惨毒”,进行追赃助饷。还把驱使军民拒守的明工科给事中尹洗等人全部处斩,“揭其首于竿,榜曰:据城抗师,恶宦逆子。”

    三天后,刘芳亮留部将张洪守保定,自己带领军队,按原定计划,一路向京师进发。那向来投降的李建泰,竟无耻地充当向导,一路为刘芳亮大军开路前导。

    大顺军的南线作战,十分顺利地完成了收取黄河以北大批郡县的任务,对于大顺军走向全盛局面的出现,作出了十分重大贡献,有力地配合了李自成刘宗敏所统北路主力行动。

    (注:这些内容,非作者堆砌字数,而是要简要地把李自成向北京进军作一个说明,以免后面的内容太过突兀。)

    在攻克宣府并统率全军向北京进军的途中,李自成发布了著名的永昌元年诏书,全文如下:

    “上帝鉴观,实惟求瘼。下民归往,只切来苏。命既靡常,情尤可见。粤稽往代,爰知得失之由;鉴往识今,每悉治忽之故。咨尔明朝,久席泰宁,寖弛纲纪。君非甚暗,孤立而炀蔽恒多;臣尽行私,比党而公忠绝少。甚至贿通宫府,朝端之威福日移;利擅宗绅,闾左之脂膏罄竭。公侯皆食肉纨绔,而恃为腹心;宦官悉龁糠犬豚,而借其耳目。狱囚累累,士无报礼之心;征敛重重,民有偕亡之恨。肆昊天既穷乎仁爱,致兆民爰苦于灾祲。朕起布衣,目击憔悴之形,身切Н嵵础D钭绕仗炻释粒填纠睿悔桃姿嗌剑此仗阑稹9诤慵剑缇盖琛S搪嵌迹创锏坌模从麟抟狻J且灾恃哉妫憾芴逄炷钭妫鹊律蠹福藿踊萸叭耍涣咭焓H玷饺缢危盱胗姥樱谜枚ⅲ挥惺矣屑遥袢笋闱欤谜枚省7沧劝俟ぃ惚D吮伲嗌趟镏衤唬偌慰椭萆?碎樨书啵家昝疫N┙褛妫什几剐摹>淠钤眨瓒苍褂谧诠ぃ疒缥S诔际3计渖髟眨行е矣诰福汴莨扔谏砑摇S啦杲髭!

    这封诏书,实际上是李自成向明王朝发出的一份最后通牒式的劝降书,而京师中,读到这封信的崇祯,其惊骇震怖,简直难以用语言来形容。

    在唐王李啸还未能率军回返的情况下,崇桢再也按捺不住,他急调辽东总兵吴三桂、蓟辽总督王永吉、昌平总兵唐通、徐州总兵刘良佐入卫京城,并号召在京勋戚官僚捐助饷银。

    虽然派了亲随太监急急出动宣派诏书,但崇祯近乎凭直觉感受到,随着李自成大军的逼近,自已的末日,也许就快到来了。

    

第六百二十九章 复有何路可走() 
在大顺军南北两路,分别从宣府及保定,一齐向京师进逼攻击之际,崇祯的表现,简直可以用热锅上的蚂蚁来形容。

    好么,自已亲自提拔,极受信重的东阁大学士李建泰,竟仅仅与流寇打了个照面,就罔顾厚重君恩,就腆颜无耻地率领五万京营精兵,全部投降闯贼,这般无耻之举,简直是狠狠地打了皇帝一个响亮的耳亮,是大明朝无可言说的巨大耻辱!

    仿佛料到了崇祯接下来必定要开始找替罪羊一般,才任不到两个月的兵部尚书冯元飙,紧急请辞,说自已老迈无能,有误国事,特此上书请求告老回乡。

    不过,出于残存的一点公心,冯元飙举荐李邦华代替自已接任为兵部尚书,请求皇帝准允。

    此皇帝正在火头上,见到这个老迈多病的家伙,在这般紧急关头,竟上书请辞,顿是气不打一处来,哪里还听得进去他的半点建议。

    他立即下召,命亲随太监赶到冯元飙府上,对冯元飙当面斥责,再让他灰溜溜地滚蛋回家。

    被崇祯这般羞辱后的冯元飙,心下虽然惭恨,但他明白,现在保命最为要紧,故他回家后,就迅速收拾行李细软,便带着一家老小,从天津乘海船南逃回浙江老家,躲离了京城这个风暴眼。

    冯元飙去职后,崇祯无奈之下,选择了担任兵部给事中的张缙彦,担任兵部尚书。

    张缙彦此人,无德无能,才识俱庸,他在兵部纯粹是一个混日子的存在,这样让同僚都看不起的人,现在被崇祯赌气般地提拔为兵部尚书,完全又是一个李建泰式的悲剧,又是给了多灾多难奄奄一息的明朝,又一记沉重的打击。

    在真实历史上,李自成攻陷京师后,张缙彦和大学士魏藻德等原明朝官吏,极其无耻地率百官表贺迎接,连司礼太监王德化都看不下去,怒斥其误国无耻,卖主求荣。

    到了当年四月,清军入关后,张缙彦逃归故里。后闻福王据江宁,为了博取军功,骗这位后来的弘光皇帝,说自已要自聚义军,遂受封总督河北、山西、河南军务。

    不料,张缙彦这厮还未来得及风光几天,豫亲王多铎率清军平定河南、并直取江南,张缙彦惊恐万丈,遂逃匿于六安州商麻山中,假作隐士,实则待价而沽。

    清顺治三年,总兵黄鼎领洪承畴命令,入商麻山招降张缙彦,张缙彦降清,因投诚在江南平定之后,清廷不用。

    张缙彦为了做官,苦心钻营,四处拉关系,终于在顺治九年,张缙彦历任山东右布政使、浙江左布政使,总算风光了一阵。

    只不过,这个毫无气节的汉奸,数年后好运到头,到了顺治十七年六月,因被人举报,说其文章有讥讽圣上,且怀念明朝之嫌,以“文字狱“之罪,被捕下狱;到了十一月被没收全部家产,流徙宁古塔。

    最终,这个汉奸在宁古塔郁郁而终,终生未曾返回关内,结束了可悲可耻的一生。

    惶然不安的崇祯皇帝,除了提拔兵部尚书张缙彦为兵部尚书外,又立即下召令辽东总兵吴三桂、蓟辽总督王永吉、昌平总兵唐通、徐州总兵刘良佐入卫京城外,最为重要的事情,就是号召在京勋戚官僚们,踊跃为国捐助饷银,以济军饷。

    令勋戚、太监和百官助饷,可以说,是皇帝为了保命,所做的最为无奈之举。

    因为,此时明朝的国库早已囊空底净,有限的外解又由于京师在军事上陷于被包围状态,而根本无法运来。

    崇祯不是傻瓜,他当然知道皇帝不差饿兵的道理。要调这么多外地兵马入城,军饷开销一定是要保障的。不然的话,士卒不尽力御敌不说,还极可能有哗变之危险。

    只不过,心急如焚的他,很快就残酷现实,给予了连番的重击。

    皇帝首先下发圣旨,责成勋戚、太监和百官报効,以纳银三万两为上等。皇帝这道软绵绵的圣旨,让在京城的达官贵人们,纷纷嗤之以鼻,观望不动。

    皇帝见无人捐款,便宜想通过树立典型与榜样,来感动这些自私而麻的官僚们。

    他派内官徐高,密谕周后的父亲嘉定伯周奎,让他纳银十二万两,给其他臣工做个榜样。不料,周奎虽然有钱,却断不肯答应,只是让徐高回禀皇帝,说什么“老臣贫苦,安得多金?”。并且一口咬定只能捐一千两,再不能多了。

    皇帝听到自已最为信任的国丈,竟只肯捐一千两银子,心下大为不满,认为他捐得实在太少了,

    于是,皇帝亲自下旨,要求他至少拿出二万两来,这个要求,让视财如命的周奎叫苦不迭。

    周奎于是派人去向女儿周皇后求助,周后虽然十分鄙夷父亲的为人,但抹不开父女情面,只能暗中派人给周奎送去五千两。不过,为了点醒这位贪财的父亲,周后告诉他,自已的银子,并不是帮他凑数,而是求他代交给皇上,让他脸面上好看些。

    不过,周皇后这番话,周奎一个字也没听进去,在收到银子后,周奎不仅自己一个铜子不添,反将周后送来的银子扣下两千,只以三千两应命。

    周奎这种吝啬又贪婪的态度,让崇祯暴跳如雷,只不过碍于周皇后情面,他又不好对其加以实质性的处罚。于是,他想了想,决定好好羞辱一下这位当朝国丈。

    于是,便又遣司礼太监徐高前去周府,宣布周奎为国捐银,劳苦功高,特加封周奎为嘉定侯。

    见皇帝这般羞辱自已,周奎亦觉羞惭,十分不得已,便假装经多方动员之后,才凑出了五千两银子,很不情愿地捐给了朝廷。

    见周奎如何吝啬,太监徐高不由得感慨道:“老皇亲如此鄙吝,朝廷万难措手,大事必不可为矣!“

    而周皇后在知道守财如命的周奎,最终只捐了五千两银子,且还从自已的捐银中扣了两千两后,不由得哀叹道:“我父周奎平日深受大明王朝养育之恩跟陛下宠爱信任,却没有想到,竟是如此吝啬鼠目寸光!要知道,一旦城破之日,他纵家财万贯,又能保住多久呢。“

    而在真实历史上,也就是崇祯十七年三月廿二,李自成大军破城后,很快就找到周奎以及明朝所有的王公大臣与文武百官,还是老规矩,必须朝廷所有大臣与官员按照规定捐银助饷。

    周奎这厮,死到临头,竟还是十分吝啬,一毛不拔,最终刘宗敏发了狠,逼迫周奎的老婆与儿媳自杀,又杀死周奎的儿子,守财奴周奎还是不愿意拿出一两银子出来,硬是表示朝廷半年没有发过工资,自己已经没有钱了。

    刘宗敏无奈,不得不上报李自成,李自成绝不相信,周奎贵为当朝国丈会没有家财,于是对他进行亲自审讯。

    李自成亲自审讯周奎之后,从周奎支吾的言辞中,认定了周奎是在说谎,遂命人将他绑于柱上,亲自用皮鞭不停的抽打。

    周奎受此鞑伐之苦,起先还强自忍受,但李自成越下手越重,在被打得快要断气的时候,周奎实在受不了这般苦楚,才迫不得已大喊住手,并同意亲自带领李自成回到家中取出存银。

    最终从周府的一个十分隐秘的地窖中,李自成整整抄出现银五十三万两,其他财物也值几十万两。

    周奎逼不得已拿出自己私藏的银子与家财上交后,终于获得了宝贵的自由,不过,现在的他,人财两空,一贫如洗,不久之后,周奎便愤恨而亡,走完了自已可悲又可笑的一生。

    话说回来,有周奎这位当朝国丈这个悭吝的典型,下面的官员自是上行下效,纷纷叫穷叫苦,不肯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