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铁骨-第45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几日,李子渊可是没少为军饷一事头痛,但是现在朱应升的这番话,却让他的眼前一亮。

    查抄庄头家业!

    这天下有什么事比抄家来银子的容易?

    相比于李子渊的激动,许云程的双眼盯着朱应升的时候,那心底是却了颇为复杂,自从这朱应升来到大王身边之后,就越来越得到大王的信任,如此下去,恐怕不妙啊!

    对于许云程来说,他自然不愿意看到朱应升得到大王的信任与重用,可是他也知道,朱应升的建议已经让大王心动了,任谁也不可能说动大王放弃抄家的打算,大王需要银子,那些庄头的手里有银子。

    “大王,若是欲抄庄头家产,非得寻个合适的理由不可,否则名不正,言不顺!”

    提出建议的同时,许云程的手指着之前的那份卷宗,

    “大王,以下官之见,大王不妨以此案为由,彻查各地旗地庄头的,若有劣迹欺压良善者,人,斩立决,家产没官,如此,方才能名正而言顺!”

    抄家也要抄的名正言顺,这是和江北学的,旧时或许也曾有人抄没富商豪富人家的家业,但也就只有江北,在抄扬州盐商的家业时,并不仅仅只是指其为“汉奸”,而是拿出了大量的“证据”,从而证明那些盐商勾结清虏,如此才名正言顺的抄了他们的家,而不是一抄了事。

    这一招,李子渊在山西的时候同样也是如法泡制,以汉奸为名抄没了那些晋商的家当。而现在许云程到是没有直接称庄头为汉奸,而是想以其劣迹为由查抄,如此,自然让李子渊觉得有些费事。

    “劣迹?”

    冷笑一声,李子渊反问道。

    “那若是没有劣迹呢?”

    当然,这几乎不可能,因为旗人用庄头往往都汉人中的凶悍奸猾者为庄头,如此才能欺压良善百姓,只不过,对于李子渊说,什么清查劣迹,实是太过麻烦了。

    “清查劣迹,太过麻烦了,既然他们甘愿为虎作伥,为满人驱使,不杀,不足以平民愤……通通杀了!”

    一言定生,一言定死,现在的李子渊同样享受着这样的权力,在一句话中定下数万人的生死之后,他又说道。

    “庄头家中女子,全部没入教坊司为妓,嗯,亦可发卖予官兵为奴!”

    将女子没入教坊司为妓,即便是江北也是如此。而在李子渊于山西抄没晋商家产时,不仅将其女眷没入教坊司为妓,还会设人市将妇人女子发卖给官兵为奴为婢。在李子渊看来,这是给士兵的封赏。自然的,他也看不上江北将汉奸以及家眷流放到海外的举动,在他看来,那不过只是妇人之仁,那有杀了的干脆。

    “嗯,再就是旗地……”

    沉吟片刻,李子渊又补充道。

    “那些旗地,凡有地契者,一率返还原主,若是地契已经被毁,各旗庄可按庄内丁户分田。”

    李子渊话音这边一落,那边朱应升便连忙长鞠道。

    “大王此政一出,必可尽收直隶百姓民心!”

    朱应升的话倒也不是夸张,他很清楚,对于那些旗庄内饱受欺凌的百姓来说,他们原本只是渴望自由,现在非但得到自由,更要回了原本属于他们的土地,又怎么可能不对楚王感思戴德?

    “大王施此仁政,真可谓是福泽直隶数百万百姓,自此之后,天下既可太平……”

    对于他人的马屁,李子渊只是微微一笑,将那卷宗丢于一旁,然后说道。

    “太平?”

    摇摇头,李子渊神情严肃的说道。

    “现在天下还谈不上太平,所谓的太平,别忘了,南北两路清军还没有出直隶呢!”

    当然,对于那两路清军,李子渊倒也没有太过在意,毕竟只是穷寇罢了,相比于清军,他还有更重要的问题。

    “不过,现在清军只是癣疥之疾罢了,孤所料不差的话,南路清军很快就会过黄河,然后入潼关,进陕西,然后北上入蒙地,沿途州县只需要紧闭城门即可。嗯……”

    沉吟片刻,李子渊盯着面前的许云程和朱应升两人说道。

    “现在,于孤而言,最大的威胁倒不是清虏,而是……”

    “大王可是担心淮王?”

    淮王就在山海关,这如何能不让人担心,许云程的话声落下的时候,李子渊叹了口气道。

    “人无害虎意,虎有伤人心啊!有些事情,不得不防!”

    对于一直将朱明忠视为对手的李子渊来说,他自然不会对其放松警惕,尤其是现在闽王郑成功去世的情况下,更是要小心提防。

    “闽王故去之后,这天下以淮王最为势大,加之其又有晋王于广东以及张煌言于江西为其张目,若是……”

    看着若有所思的大王,朱应升小声的试探道,

    “若是淮王再得郑经相助,那天下半壁可就尽为淮王所据了!”

    这也正是洪大人的机会!

    朱应升盯着大王,暗自在心里想到,若不是局势如此紧迫,恐怕李子渊都不一定会冒天下之大不讳收降洪大人。

    “可不就是如此!”

    站起身来,李子渊有些焦虑的看着地图,然后说道。

    “若是淮王得其晋、闽两藩为其张目,只恐怕将来,这大明必陷国将不国之境,我等又焉能坐视……”

    当然这只是理由,对于李子渊而言,他所担心的只是朱明忠,至于大明,压根都不在他的考虑之内。

    “大王……”

    瞧着大王那副焦虑的模样,只听朱应升说道。

    “若是说现在谋略淮王下官倒是没有把握,但若是大王愿意,下官倒是有法子,断淮王一臂!”

    。

第52章 忧心(第二更,求支持)() 
永历十六年五月的江南,已经尽显江南的湿热,对于此时江南的百姓来说,非但是江南、江西、浙江、福建广东等地的百姓都已经换上了汉式的衣裳,甚至就连过去剃发不如式的长沙等地,也有人悄悄的留起了头发,一开始的时候,他们只是在屋子里穿着明式的衣裳,可到后来却堂而皇之的穿着衣裳出现在街头,甚至就连过去私藏都要砍头的一统山河巾,也被人戴在了头上,而相比于长沙等地百姓的试探,在江西,非但百姓们早就换上了汉家的衣裳,甚至就连那曾经剃尽的头发,这会也差不多已经长齐了,于街头上游走,那还能见着丝毫清虏奴役的痕迹,若是说有的话,恐怕就是那南昌城外石碑,那花岗岩制成的石碑上铭刻着纪录清虏屠杀的文章,当然,还有一块汉奸碑,上面刻着江西籍汉奸的名字、籍贯,而这两块碑都是用于警示后世之人。

    那碑位于官道两侧,离城不过里许,而石碑建于凉亭之中,以免风吹雨打。而在这凉亭一旁又有老汉支起的茶摊,摊子不大,却可供路人歇个脚、喝口茶。近晌午的时候,数乘数骑沿着官道而来,为首的长者一身员外打扮,那长须员外瞧见这路边的茶摊便说道。

    “先在这里歇个脚吧!”

    虽说离城只有里许,但是这员外显然并不着急,他跳下马后,便直接做到摊上,然后说道。

    “来壶茶。”

    对茶水,这员外似乎没有要求,只是要了一壶最普通的茶,坐在茶摊凉棚下,在老汉上茶的时候,员外瞧见对面的亭子便问道。

    “老丈,为何你在这出生意,而不到对面,那里正好有大树能挡住阳光,总好过你在这边支摊啊。”

    对面亭子旁有数株大树,大树成荫,天热的时候,自然在那里出生意更好一些。

    “员外是外地人吧。”

    老汉笑眯眯的说道。

    “嗯,是从外地过来的。”

    “员外你瞧这碑亭。”

    老汉指着碑亭说道。

    “这边的碑亭是“江变纪略”说的是永历三年清虏“征南大将军”谭泰屠城的事儿,记的是清虏如何杀我南昌二十万百姓的事儿,真可谓是字字泣血,过往客商于此路过的时,观此文,无不是泣不成声。往往都会买些香火祭祀被杀百姓。”

    老汉手指着亭外的纸灰,又指着茶摊旁边的纸钱、香烛。

    “员外若是有意,也可烧些纸钱来,保个平安。”

    这人到是会做生意,居然连这生意都没落下。员外略点下头,于心底暗自寻思道。

    “那对面呢?”

    “对面!”

    只见老汉摇头叹道。

    “羞见外人啊,那上面刻的都是家在江西的汉奸,你说,好好的人不当,为何偏偏当鞑子的走狗,他们就没见着鞑子兵杀了多少汉人吗?”

    老汉说话的时候,甚至还愤愤不平的往那边石碑的方向吐了口水。

    “那汉奸碑在那,但凡是个人也不耻和汉奸碑呆在一起,老汉我就是再不明白世理,这个世理又岂不明白?”

    瞧着老汉那副愤愤不平的模样,只听那员外说道。

    “若是人人都不看那汉奸碑的话,只恐这汉奸碑也就没有了警示后人的用处了。”

    他这边话声不过刚落下,只听那老汉说道。

    “怎么个没用,谁不知道,那上面写的是谁的名字,若是有同宗的名字,恐怕早就无脸见人了……”

    对于老汉的话,员外只是微微一笑,然后便若有所思的瞧着那汉奸碑,随后又是笑叹口气,然后一边喝着茶,一边与这老汉聊了起来。聊的倒也不是其它,而是聊着今年的收成,聊的是百姓的生活。

    “其实,说到底,我们江西人能过了安生日子。还是多亏了张尚书,”

    聊着聊着,那茶摊的老汉突然颇有些感叹的说着。

    “哦?这是为何?”

    “员外,您是见过世面的,就没瞧见,这天下那里不是在兴兵,虽说北伐恢复中原是不错,可到最后死的不还是寻常百姓嘛,若是说太平,恐怕这天下,也就是数江西太平了,打从张尚书入了南昌,便安稳一方百姓,让百姓休养生息,那里兴过兵……”

    老汉并没有注意到,他的话落到员外的耳中,只让他的脸色变得越发的难看起来,甚至就连一旁的随从,脸色也跟着变得极为难得。

    “你这老汉胡言乱语什么!”

    旁边的随从话音落下的时候,那老汉却在一旁叹息道。

    “哎,那里有胡言乱语,多亏张尚书仁义,知道我们江西百姓的苦楚,所以才不兴兵,让我们过上几年的安生日子,只是如此一来,怕会惹皇上不高兴,毕竟,尚书大人可是几年都没兴兵伐虏了……”

    “你……”

    不等身边的仆佣说话,那员外便制止了他,然后吩咐道。

    “好了,把茶钱付了!”

    说罢,员外便跳上了马,在离开茶摊的时候,那脸色依然显得很是难看。

    “部堂,您不要听那人胡言乱语……”

    这骑在马上的正是大明的兵部尚书张煌言,先前他一直在江西各地巡视,这才回到南昌。这会他听着下属话,不待其把话说完,他便摇头说道。

    “张某确实有负皇上!”

    说完这句话后,张煌言的神情显得有些失落。

    “想当初,张某人领万余人入江西,不过月余便收复江西,形势是何等之好,只可惜后来……”

    “不还是因为李子渊那贼子,把部堂所练精兵悉数带走,才使得部堂无力伐虏吗?”

    对于下属的回答,张煌言只是沉默着,尽管已经过去数年,但李子渊的背叛于他心中仍然是根刺,让他每每想起都是一阵心痛。

    楚王北伐……原本应该是他张煌言领兵北伐,克复中原,但是李子渊的背叛,非但让他尽失麾下精兵,甚至就连北伐也成为了泡影——九江在李子渊的治下,一下堵住了他麾下部队北伐的道路,甚至,也正因如此,他只得暂时放下北伐的心思,一心安稳地方,虽然这两年江西已经恢复了元气,但是张煌言的心里却一直过不了那个坎。

    “楚藩此次北伐,可谓是功在社稷,如今神京克复,张某人也算是不负朝廷了……”

    自嘲式的言语从张煌言的口中道出之后,他的脸色依然带着些焦虑。

    “部堂,可是在担心时局?”

    作为张煌言的幕僚,吕留良注意到他神色中的焦虑后,便试探着问道。

    “嗯!”

    下巴略点,张煌言朝着远处看了眼,然后说道。

    “如今北伐功成在际,天下局势如此,实在不让人心安啊!”

    他口中的天下局势,指的自然是淮、楚、闽、晋四藩掌握天下兵权、财赋的事实,与其它四藩不同,作为兵部尚书的张煌言一直都恪守着臣子之礼,在四藩开幕府的时候,张煌言未开幕府,甚至直到现在,他只是大明的兵部尚书,只是属理江西事务罢了,但是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