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征天下-第52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一旁的李定国赶紧捅了捅郝永忠,那意思是皇帝当藩王时就指挥军队,这事最好还是少说为妙。郝永忠这才醒悟过来,尴尬地咳嗽了两声道:“现在说什么也晚了,解将军,请下令!”

    解胜微微颔首,严肃地道:“行刑!”

    一声令下,二十多颗人头纷纷落地,在场官军无不悚惧。自此以后,再无人敢违犯军令,工事的修筑速度大为加快,这些“解甲军”的骄娇二气也被洗荡一空。

    除了整顿三大营的军事编制之外,如何处理三大营官军所属的军田,也是一个颇为棘手的大问题。三大营在册军户二十多万户,每户平均**亩田,合计近二百万亩,且都在京师附近,是一项相当重要的资源。

    按照军户制最初的规定,军田是不需要向户部缴纳田赋的。与之对应,户部也不给军队拨军粮,只发少量的饷银,军队的口粮要自给自足。

    可是到了如今,军户制已经违背了设计时的初衷,好的作用一点没保留下来,弊端却愈发严重。监军太监和高级将领仗着手中的权力,大量兼并普通士兵的土地,造成很多军户失去田产,根本无法供养士兵。但是士兵没有粮吃,肯定是不能打仗的,所以朝廷无奈之下,只得从国库拨粮给官军。最后是既收不上来田赋,又得出粮饷,两头落不着,只便宜了那些手握大权者。

    所以,对军户制的改革,势在必行!

第966章 无定变永定() 
对三大营军田的改革,是从处理“军中官田”入手的。

    在军户制刚开始实行的时候,三大营的军田还基本上算是平均分配的。可是二百多年下来,随着土地的不断兼并和军户的不断流失,已经出现了几十万亩军中的“官田”。名义上,这些田地不属于任何一个军户,而是归朝廷所有;可实际上,谁是监军太监,“官田”收成就归谁支配。京师地区虽然并非传统产粮区,但几十万亩地,每年至少也能收几万石粮食,折银就是十几万两。

    过去不管是王朝奉还是其他监军太监,这笔巨额收入向来都是中饱私囊,从来都没分给过三大营官军一个铜板。现在王朝奉做为逆案钦犯已经伏法,太监制度也不复存在,这几十万亩“官田”顿时“无主”。

    除“官田”之外,还有一些党附魏忠贤的高级将领被籍没所有家产。他们都是世袭武将,一二百年积累下来,每人都坐拥几万亩良田,与“官田”合计,竟达八十多万亩,几乎占到了京营军田的一半。

    按照户部的意思,这些田产应该正式收归朝廷所有,然后朝廷再给百姓,照常缴纳田赋。朱由检却拒绝了这一建议,因为他很清楚,普通老百姓不地就不错了,哪有闲钱买地?如果真这么干,这些土地只能给大地主。而这些人有的是办法少交或不交田赋,因此土地越集中,国家能收上来的田赋就越少。在对田赋制度进行彻底改革之前,朱由检是绝不会主动加剧土地集中的。

    所以,他就以“京营军田不宜裁减,恐军心动摇”等冠冕堂皇的理由,把这八十万亩地仍留在军中,并依其用途划分为三种。

    第一种是“安置田”,即所有并入三大营的秦兵,每人赐田一亩。这一措施可谓极大地鼓舞了原秦兵的士气,因为在理论上有了土地,他们就可以把家安在京师,就可以把家眷从陕西接到京师来住。京师的地理位置当然比陕西要优越得多,谁不想有个“北京户口”?秦兵为国家浴血奋战,如今得到皇帝这样一份优厚的“大礼”,自是感觉汗水和鲜血没有白流,对皇帝和国家更为忠诚。

    第二种是“军功田”。从改编之后开始,不论是过去的秦兵,还是经过比武大会筛选而留下来的官军,只要在训练和战斗中表现卓异,立下军功,便有资格获得田产奖励。三等功奖励三分,二等功奖励一亩,一等功奖励五亩,特殊功勋从优叙议。

    这一招又极大地调动了全体官军的积极性。其实过去立下军功也有赏赐,不过都是现银,没几天就吃酒耍钱挥霍光了。现在赏赐田产,这可是能祖辈相传的,也更受到官军欢迎。自从公布这条规定后,三大营上上下下无不洋溢着一种期待打仗、渴望立功的情绪,一些原本害怕严格训练的官军,精神风貌也焕然一新。

    第三种还是“官田”,在八十万亩土地中仍占大头。这部分田产不属于任何军户,说白了就是由朱由检直接调配。

    过去“官田”都是监军太监强迫官军为他耕种的,现在朱由检又照搬在秦王庄时的成功经验,出钱雇佣军户的家属耕种。有偿劳动和干了白干,积极性当然大不一样,现在这几十万亩地已经按照朱由检的要求,全部种上了红薯,长势喜人。如果秋季正常收获,还可续种一茬马铃薯。

    按照去年试种的经验,红薯的亩产约为八百斤,马铃薯的亩产约为七百斤。虽然这个产量比前世动辄几千斤的亩产差得还远,但比起过去种植小麦,每亩一二百斤的产量,已经算得上是超级丰产了。如果真能顺利收获,这两季收成就有八百多万石,不但军粮彻底无忧,还可以投入到京师粮食市场,把粮价一举打压下来!

    至于那六万多“解甲军”,朱由检并没有让他们直接去干农活。除了修筑防御工事以外,他主要是让这些人修建基本农田水利设施。

    京师附近有五条大的河流,分别为无定河、潮白河、拒马河、温榆河和泃河,其中以无定河水量最大。由于朝廷财力不足,已经几十年没有治理过河工,这几条河流多次泛滥,尤其是无定河,因为上游桑干河水土流失较为严重,河水含沙量大,河道淤塞严重,被老百姓戏称为“小黄河”。

    而朱由检一是有在泾阳修水渠灌溉农田的经验,二是得到了徐光启献上的《农政全书》手稿后认真研读,对徐光启的“农政重于农技”、“水利先行”等观点极为认可。所以他先命“解甲军”集中治理无定河,除了清淤、筑坝等常规措施以外,还大力开凿引水渠,并在低洼之处蓄起几座小湖。有了水渠和小湖的分流,无定河水水位大幅下降,通行洪水的能力大为加强。

    其时京师百姓深受无定河之害,朱由检借着整顿三大营,把这一害也给治理了,自是深得民心,就连常与他对着干的东林系大臣也不得不由衷地赞叹。阁臣钱龙锡还赋诗一首,称颂朱由检治水的功德,其词如下:

    寿宫福地开嵯峨,高秋风日回熙和。羽骑初旋大峪岭,銮舆载指桑干河。

    桑干之水何湍激,触石萦岸迸沙碛。浊涨沮洳九百里,惊涛喷薄三千尺。

    下濑骤如风雨声,廻波忽变烟霞色。重瞳一顾三叹息,何物汹涌如斯夫。

    吾观此水仅衣带,犹然衍溢为民害。况复黄河天上来,百折狂澜趋渤澥。

    异时平陆翻洪波,泛滥不止如人何。美玉长茭愁不属,金钱岁费何其多。

    微臣稽首颂吾皇,儆予咨尔符陶唐。欲笑秦王称得水,还轻汉武筑宣房。

    真主一言雷霆疾,群吏百神胥受职。坐令陆海俱安澜,还见蒿莱成黍稷。川轮岳贡亿万年,休气荣光常四塞!

    朱由检览诗龙颜大悦。钱龙锡又趁机奏道:“无定河本名桑干河,因其泛滥不定,故得‘无定’之名。今圣主治世,不惟河水,天下亦将大定,再以‘无定’为名,便有不恭之感。不如陛下为此河重新赐名。”

    朱由检灵机一动笑道:“过去是‘无定’,现在定下来了,希望它以后也不要再泛滥,永远安定。京师不是有永定门么?干脆就改名叫‘永定河’!”

第967章 国债难销() 
对三大营的整编初见成效。几个月下来,披甲将士的战斗力有显着增强,“解甲军”也通过艰辛的劳动严肃了军纪,锤炼了意志,军田在有效的灌溉下长势良好。对将士和家属个人而言,收入也比过去增加了,所以在银行开办之时,才能一次性存入五十万两。有了这五十万两垫底,再加上京师百姓踊跃存款,大明银行的储蓄业务算是开了个好头。

    在贷款方面,同样进展顺利。由于大明银行的贷款利率明显比民间银号要低,商人逐利,想从银行贷款的人自然很多。不过按照银行规定,想贷款就必须比贷款额更高的抵押物,这一点让不少人知难而退,一些大商人则习惯了商业信用,觉得出物抵押未免栽了面子,因此宁肯不贷。

    但是朱存棋的五洲商社和李自诚的陕西商帮,就不存在这个问题。朱存棋自不待言,李自诚早在几年以前,就知道朱由检借钱是必要抵押的。两大商会组织趁着其他商帮还在犹豫观望,很快与大明银行达成协议,以现有店铺做抵押,各贷出白银二十万两,并利用这一大笔流动资金迅速扩张,或是采购大宗货物,对各大商帮形成了不小的冲击。

    不过受到直接冲击的,自然是那些民间银号。与大明银行相比,他们资金再雄厚,毕竟不可能有国家在背后担保,而且人手和精力有限,也不可能去吸收普通百姓的小额存款。再加上贷款利率偏高,几乎在各个方面都全面处于下风。

    但是民间银号也有两个大明银行所不具备的优势。一是有稳定的老客户,多少年合作下来互相信任,这是一笔非常宝贵的资源;另一方面,就是民间银号不需要抵押物,纯看商业信用。所以虽然感受到了大明银行的强大压力,民间银号还多在观望,并不打算马上在经营上做出什么改变。

    朱由检倒也没有再采取进一步措施,去挤压民间银号的生存空间。虽然大明银行和民间银号在一定意义上来说是竞争对手,但各自的资金来源和服务对象不尽相同,完全可以并存。

    朱由检也并不是想消灭民间银号,相反,他希望民办商业更加繁荣。即使是他一手创办的五洲商社,以后条件成熟时,他也打算将其拆分、私有化,用良性竞争保持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力。只有那些关系到国家经济命脉的产业,才会始终保持国有。当然,这都是后话了。

    与存贷款业务相比,国债的发行却非常不顺。朱由检给国债的设定了一千两银子的门槛,他的目标很清晰,就是要那些官宦富商来。因为在几年之内,他要大把大把地花钱,存款业务因为随时可取,就不能保证资金的稳定。而缙绅阶层有的是闲钱,让他们三年期的国债,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可是尽管朱由检将国债利率设得不低,但出乎他意料的是,情况却是惨不忍睹。与存款柜台相比,国债的柜台简直是门可罗雀,一连几天,每天只能出几千两。户部本来都计划好了这一千万两国债要怎么花,现在却只能大眼瞪小眼。

    朱由检也感到很郁闷,不过细一思索,再联想到自己推出大明银行时,满朝大臣激烈反对的情景,心里也就明白了大半。其实说来也简单,士大夫阶层和地主、富商基本上是穿一条裤子,大明银行动了地主商人的奶酪,肯定会遭到士大夫阶层的抵制。老百姓和官军存款,他们管不了;但国债就是面向他们的,他们当然可以用不买的方式来表达对皇帝的抗议。

    事到如今,朱由检也没什么好办法了。毕竟这是国债,不是抄家,他也不能强迫任何人一定要。无奈之下,他只得召集在京重臣,希望他们能做个表率,或多或少买些国债,以此带动下面的官员缙绅。

    可是尽管朱由检说得口干舌燥,却没有多少大臣响应。孙承宗、王在晋、袁可立等几位老臣倒是以大局为重,愿意支持皇帝,但他们家财不多,最多买三千两,再多的银子也就拿不出来了。而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新晋官员,虽然能理解朱由检的苦衷,但他们为官时间不长,官又低,根本就没多少钱。这三位青年才俊一共才凑了一千两,以黄宗羲的名义买了一份。

    至于其他官员,则找出种种借口来搪塞。要么说自己俸禄不高,家里人口又多,心有余而力不足;要么说刚刚在原籍田产房舍,现在还欠着别人的钱;要么就干脆说怕朝廷届时难以付清本息,与其三年后增加朝廷的负担,还不如直接不买。简直把朱由检气得手脚冰凉,可自己有言在先,与否完全自愿,他还真不能把这些人如何如之何。

    相比之下,还是英国公张惟贤忠君爱国,二话不说就了国债十万两。他还要把名下的田产变了买国债,朱由检赶紧劝阻道:“张爱卿这就不必了,量力而行即可。”

    张惟贤却不像朱由检那么能忍耐,这老爷子当着众人的面就发了火,怒斥众人身为朝廷命官,却不肯为皇帝分忧。他还直接点了定国公徐允祯与成国公朱纯臣的名,让这二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