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国势-第40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蔡锷摇摇头:“老师有所不知,若是事情,不管多难,我只要尽力去办,总有成功的可能,唯独人心不好猜度”

    “松坡所言,似乎另有所指,不知?”梁启超颇有些疑惑。

    “滇省稍安,但黔省情况唉一言难尽啊。”蔡锷叹了口气,表情十分地无奈。

    梁启超这才恍然大悟,蔡锷原来在说贵州都督唐继尧。唐原是滇军将领,辛亥时奉命北伐,结果没有去打清军,却把已经独立的贵州给占领了,还强行动用武力驱逐了贵州都督杨荩诚后来摇身一变自己做起都督来,民国建国后,杨多次找中央政府哭诉。孙中山当时地临时政府也一再命令,但唐继尧就是赖在位置上不走。直到后来袁世凯正式任命他为贵州都督。

    “贵州小事,不必耿耿于怀。”

    “我不是看不惯他以这种手段拿来贵州,而是他现在对我说,四川空虚,正是动手的好时机如此。”

    “啊?!”梁启超张开了嘴巴,惊讶地半天合不拢,“唐都督胆子如此之大?真要割地称王不成?”

    “我在。对他是个约束,谅他不敢轻举妄动,但现在实际上滇军已经分裂,如果军人勇于内战而怯于国战,勇于争权夺利而怯于奉献牺牲,还配称得上是军人吗?”无错小说网不跳字。蔡锷言语中,颇有些愤慨。

    梁启超笑了:“自古都说英雄所见略同,如今看来果然不差。”他接着就把秦时竹地第二个使命也全盘托出。“有了你这番基础,现在和你商议地事情便不显得突兀了,那就是――秦执政属意你担任将来的西南军区司令长官,全盘负责西南数省地国防事务。”

    “我?”蔡锷指了指自己的鼻子,这下轮到他惊讶了。

    “是地,原本我还给你谦虚了一番。说你资历尚浅恐怕还难以胜任,结果人家比我更了解你,说这一职位非你莫属――西南数省,非蔡松坡不可。”梁启超笑笑,话是那么说,但语气中都是自豪的口气,“刚才听了你地条陈,我也觉得,这一职位非你莫属。”

    “老师,你不妨说说。执政和总长他们究竟是意思?”

    “复生说得很诚恳。他说,现在都是各省有都督。但国家一旦走上正常化轨道,实现民主政治,必然要军民分治,到那时再设立都督可能就不太妥当。但国防和民政不同,全国是一个整体,是全国一盘棋,需要统筹考虑,因此不仅要实现军队国家化的过程,而且还要建立起统一的指挥系统具体我不懂军事,没法详细论述,我只记住了那个结论。”梁启超抱歉地笑笑。

    “不碍事,不碍事,老师您说。”

    “执政的意思是说,考虑到中国的幅员辽阔,再加上边疆地区交通不太方便,将全国划分为几个军区,各管数省是比较合适的选择,西南数省本是一体,自然不应割裂”

    “我明白执政和总长的意思,只是究竟怎么搞,我也心里无底,这搞好了可以说是应该,搞不好有国人指责我蔡锷割据一方,我可是百口莫辩”蔡锷兴奋归兴奋,但毕竟是个实在人,一下子就看到了困难。

    “不用担心。”梁启超凑到他地耳边,“根据最新消息,执政一旦当选为正式大总统后,就将撤销北疆巡阅使一职,将东北三省改组为东北军区,作为其他各大军区的样板,到时候依样画葫芦不就行了?再说,以你的才干,有现成的例子可以仿效,再加上可以向国外取经,我认为不是难事。”

    “老师这么说,倒让我诚惶诚恐。”蔡锷谦虚了一下后,借着梁启超刚才凑拢的姿势,也小声地说,“说实在的,我现在憋了一个劲要把军队练好,不然真的组建军区,咱手里的军队都拿不出手,如何能服众?”

    梁启超见四下无人,悄声地告诉了张孝准即将率军入川,平定川乱地消息。蔡锷笑笑:“执政还真会派人,又把我的老同学派来了,我倒是举双手欢迎,只怕有些人心里会不高兴吧。”

    梁启超知道他指的是唐继尧,便不以为然地说:“宵小之辈,何足挂齿。”

    蔡锷微微一笑,和唐继尧之间复杂的关系是梁启超这种文人所难以理解的,虽然蔡锷明面上对于唐继尧有种种不满,但实际上又没有过多的干涉和制止,基本是默认着事态地发展,这个中滋味值得回味。至于撇开和四川的关系一层,并不是说他对四川没有想法,相反,他想了很多,这恰恰体现了他的高明。在目前中央强势的时候,以滇省之力要吞下大自身数倍、人口也要多出几倍的四川,只怕是力有不逮,搞不好来个消化不良,从长远来看,只能是招致中央政府的猜忌,这是一心只想着做军阀的唐继尧所认识不到的,他总是片面以为山高皇帝远、秦时竹鞭长莫及,却不知道时代已经在进步了。从这个意义看来,蔡锷的见识超过唐继尧不止一层。

    “松坡,你的志向我是明白地,你地前途我也是看好的,不过,眼下还有两个消息要告诉你,一个是好消息,另一个,算是好坏参半,坏多于好地消息”

    “这么复杂?”蔡锷抬了抬他极其富有特色的眉毛,“老师请讲。”

    “好消息是,复生知道云南国防建设困境,为充实军备,决意下拨一批军火,我是文人,不懂军事,猜想总不外乎步枪、子弹、火炮之类另一个消息是,复生决心加大力度禁烟,云南是烟土的主要产地,他要求你加大打击力度,一面打击那些生产、贩卖的鸦片团伙,一面引导种植鸦片的小农改弦易辙复生说,云南财政很大程度上维系在鸦片身上,禁绝鸦片,对于地方财政和民众生活是有影响的,但从长远看来,鸦片终究是民族肌体上的毒瘤,此瘤不去,危害千秋万代,故不得不以短痛换长痛。”

    梁启超说完了,蔡锷这回没有马上回答,反而陷入了低头沉思,梁启超知道他的为难,也只是喝茶等待。片刻之后,蔡锷抬起头,神情坚定地说:“其实,这两个消息都是好消息。下拨军械,充实军备固然有利于国防,禁绝鸦片则是根本上的强国富民之道,蔡锷愚钝,但与大义面前不敢稍有含糊。烟土产销,滇省固然收益不小,但受损最大的乃是民众,大部分的钱都跑到鸦片贩子的手中去了,云南财政大半与烟土有关,本来就是耻辱,既然中央有此决心,我辈自然应该奋勇,至于一时的财政困难,我想执政也不会袖手旁观因而,在大面上,这两个都可以说是好消息。前一个是小好,后一个才是大好、特好的消息!”

    。。。

【第014章】 **问题() 
第014章**问题

    ps:非常感谢热心读者的打赏,时竹希望能用更多的文字回报诸位的厚爱!

    梁启超极为感动,他知道蔡锷的难处,也知道这些轻松话之下,其实是经历了痛苦的挣扎和思索,不然,刚才蔡锷低头不语干呢?如果是一味搪塞,或者敷衍了事,那完全就用不着思考,不假思索的回答才更符合逻辑。

    “松坡,你的难处我是知道的,执政也是明白的,可是国家草创、百废待兴,要克服的困难还有许多,这番作为是苦了你了。”

    云南之行,梁启超在蔡锷这个得意弟子的配合下,极为顺利,不仅有效沟通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更让秦时竹对于西南的布置也放了心,在他看来,有了蔡锷和张孝准的“双保险”,西南的大局不难定夺,无论是贵州唐继尧还是广西陆荣廷,都不过是跳梁小丑罢了唯独西藏方面,中央也许还要费点力气。

    俗话说大有大的难处,进军中央,掌握最高权力,自然是人生的一大快事,可从来都是“无限风光在险峰”秦时竹做了临时执政并准备再接再厉担任最高元首时,原本只在北疆一隅而遇不到的西藏问题也随之而来。说句良心的话,秦时竹在民众当中有如此高的地位,护国战争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则得益于在外蒙古问题上的强硬,但此一时彼一时,秦时竹在外蒙古上的良好表现。反过来也束缚住了他在西藏问题上地手脚——民众的期望值高了,希望他能够解决的更好,而且,西藏问题比蒙古问题更为棘手。

    西藏自古即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长期实行政教合一的统治制度,这是一般人都公认的。但若是论起真正纳入中国版图来,西藏反而要迟于蒙古。是在元时期才真正内化为中国领土(看待历史要实事求是,就是这个时候也比大多数民族国家的形成要早)。满族在入关前。已经和蒙古建立了牢不可破地关系,可谓血浓于水,但和蒙古不大一样的是,西藏则是清朝得了天下后才进入大清版图地,对于中央政府的认同并不是很强烈。为了有效控制这一区域,清朝一方面实行尊崇黄教的政策(顺治和康熙帝都曾给**和班禅喇嘛优加封号),一方面又不直接干涉西藏政务以示优容。直到1720年(康熙五十九年)清军入藏平定准噶尔叛乱后。才开始派员驻扎西藏,加强对西藏地方的管理。此后,中央对于西藏的管理日趋严密,1727年(雍正五年)正式设驻藏正副大臣二人,分驻前后藏。1793年(乾隆五十八年),清廷颁布了钦定西藏章程,规定有关藏内大小事务,均应禀明驻藏大臣办理。并规定了西藏地方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一整套制度。

    但随着十九世纪中叶英国完成对印度次大陆的入侵后,西藏的局势开始复杂起来。英国殖民者在完成对印度地占领后,又开始把侵略矛头指向与印度毗邻的西藏。其首要目标是确保印度这颗英国女皇皇冠上最耀眼明珠的地位不受损害,使西藏成为印度与沙俄之间的缓冲地带;其次是掠夺西藏丰富的羊毛、皮革、矿产资源,推销印度茶叶和工业品,并通过西藏进一步向中国西部扩张。为达此目的。英国先后发动了1888年和1903~1904年的两次侵藏战争,通过随后签订的中英藏印条约(1890)及续约(1893)、中英续订藏印条约(1906)及通商章程(1908),英国攫取了一批侵略权益,包括开放亚东、江孜、噶大克,自由通商、派驻官员、租赁房屋、领事裁判权等。(清一代,这等丧权辱国地条约比比皆是,西藏方面的条约其实远远算不上性质最恶劣的)

    虽然英国处以强势(在国力上英国超过清朝,在地理上,新德里距离西藏比北京更近),但在1906年的中英续订藏印条约中。英国也不得不“允不占并藏境及不干涉西藏一切政治”。但帝国主义从来就不会“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英国只是在寻找更有利的时机实现其侵占西藏地阴谋罢了。

    英军两次侵藏战争,更兼沙俄也野心勃勃。窥视西北,使清廷感到西藏地位的危险,有识之士鉴于西藏地位的险要和情势的恶劣,主张在西藏进行改革,加强西藏与内地的联系。1906年,张荫棠出任查办藏事大臣,拟定善后办法基十四条,主张在西藏练兵筹饷,革除苛政、振兴农工商业。次任驻藏大臣联豫也积极推行新政,设立督练公所、巡警局、电报局、学务局等新机构。在西藏改革的同时,清廷又任命赵尔丰为川滇边务大臣,在藏人聚居的四川西部进行以改土归流为中心的改革。这些改革措施,对于加强西藏与内地的联系,巩固边疆,无疑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但这种改革往往带有民族歧视意味,不容易得到广大藏族人民地支持,同时又与西藏上层封建农奴主阶层地既得利益发生了矛盾,故而遭到他们的反对,清廷对于西藏地控制反而动摇起来。

    英国两次侵藏后,为了消化侵略成果,也为了避免与沙俄的冲突,对西藏采取了所谓“不干涉政策”,更注重经济渗透和政治分化,在西藏上层人物中扶植亲英势力。英国驻西藏的商务专员等人采取各种手段拉拢和收买西藏官员,挑拨汉藏关系,制造和扩大汉藏矛盾。客观上,随着藏印贸易的发展,西藏产生了一批靠垄断羊毛贸易获取高额利润的特权阶层,他们成为亲英派地主要人物。亲英派首领伦青夏札即因专靠羊毛贸易营私舞弊。曾被联豫下令抄没家产,更造成了对立。

    双方势力此消彼长,清廷与西藏地方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激烈。西藏的新政改革措施激起当地上层人物的激烈反对,他们唯恐失去自己的特权,除呈请暂缓改革外,还煽动各地土司头人反对改革,并直接派藏军进攻川边三岩等地。在此情况下。清廷决定恢复鸦片战争后名存实亡的中央驻军西藏制度,派钟颖率川军入藏以加强控制。1910车2月。川军进入拉萨,在阻止川军入藏的企图失败后,十三世**喇嘛等人于当日仓皇出逃,经亚东到达印度大吉岭,请求英国保护。

    局势向英国一边倾斜,清军虽然入藏,但西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