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国势-第40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局势向英国一边倾斜,清军虽然入藏,但西藏当地并未心服。在获悉**出逃后。英国方面却如获至宝,处处加以笼络。英印总督明托、英国驻锡金政务官柏尔等人多次会见**,为他打气。不到两年,**与随员已完全倾向英国。

    辛亥武昌起义爆发地消息传至西藏后,藏局果然开始再次动荡。先是驻藏清军因欠饷而军心浮动,军中会党分子乘机闹事,后是**消息传来,有人以弃藏回川为号召煽动起事。1911年11月。郭元珍等人领导兵变,囚禁联豫,被钟颍击败,由于紧接着清廷退位,联豫称病休养,藏事由钟颍主持(1912年5月。袁世凯正式任命其为驻藏办事长官)。但是,不久之后征讨波密大军于撤退途中闹事抢劫,接着与藏军发生纠纷,并波及江孜、日喀则等地。再后来,拉萨市内的汉藏冲突亦因驻军劫掠寺庙而激化(中央欠饷,驻军不得已而为之)。汉藏之间地冲突,本来就有根源,更加之清政府民族压迫,并没有多少可以奇怪的,但是英国如同嗅到了臭味的苍蝇。拼命要来横插一杠。在他们的怂恿和挑唆下,居然掀起了“****”的喧嚣。

    卸任不久的英印总督与**密谈。让其派遣官员潜回西藏进行煽动,并由**的内侍达桑占东(亲英分子)负责具体组织军事叛乱,这家伙组织了一支一万多人地藏军,自任总司令,开始对江孜守军发起进攻,经过英国驻亚东商务委员麦克唐纳的“调停”,当地驻军被迫交出枪枝弹药取道印度回国,随即,日喀则的驻军也遭到同样的命运(英国可是一贯拉偏架的老手)。扫荡外围完毕后,达桑占东又率领各路叛军围攻拉萨,与守军展开激战,由于械饷两缺,兼之得不到当地民众的支持,再加上英国方面上窜下跳,守军的处境越来越不利,不得已只好接受了英国的“调停”,和藏军达成四点“议和条件”,将枪弹交出,经印度返回国内,只留下驻藏官员留驻拉萨,但随着驻藏军队陆陆续续撤出,远在印度地**喇嘛在英国的鼓动下,强令所有留藏官员也必须撤出拉萨,钟颍在失去军队护卫后,也只能被迫离开拉萨,到1913年2月,所有驻藏官员和军队都被西藏地方的分裂势力驱逐出境。

    英国方面见阴谋得逞,迫不及待地将已经在印度流亡了两年多的**护送回藏有了英国人的支持保证,西藏亲英分裂主义势力更为猖狂。在城内,他们挑动民族仇恨,煽动要把汉人“驱逐净尽”。在藏边,藏军东进,切断川藏交通,到6月中旬,先后攻陷江卡、盐井、理塘等地。包围了察木多、康定等地。川边末被攻陷的县城,南路只有三个县,北路尚余八个县,由此直接威胁到川、滇两省地安全。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孙中山虽已明确宣告西藏为中华民国领土,但限于实力,根本无力干涉。袁世凯任总统后,面对当时的西藏局势,决定对藏政策是剿抚结合,先剿后抚。对袁世凯来说,他最重要的任务是稳定局势,打压国民党,只要不出动北洋军队而让川、滇两省出兵,既可免伤实力,又可削平藏乱,自然是件好事。

    先是川督尹昌衡亲率川军前队二千五百人从成都出发,兵分两路,南路由朱森林率领,收复河口、理塘,北路由刘瑞麟率领,解了察木多、巴塘之围。与此同时,蔡锷派遣的支队也收复了盐井等地,藏军人数虽多,但实力其实不强,基本是一群乌合之众,在西藏内陆还可以依靠熟悉地形、有利环境而得到支持,到了川边失去这些依托后,就变成不堪一击。

    川、滇军队节节胜利的消息,使西藏分裂主义势力的后台老板――英国终于忍耐不住了。它放弃了所谓“不干涉政策”,开始走上前台赤luo裸地干涉中国内政。朱尔典曾与袁世凯会谈,就中国迫切需要大借款这一困境来提醒袁注意,如果川军的进兵超出一定范围,英国政府就不会对中国提供任何进—步的援助,进而声称“西藏问题总以日后和商易为归结,倘现时用武力,或与友睦之办法必有巨碍”。

    此后朱尔典又几次重提中国不得派兵入藏,不得改西藏为行省,否则所有责任惟中国是问,在这些威胁—时未见效而藏军在川、滇军兵锋之下不断败退的情况下,8月17日,英国方面正式向中国提交照会,声明五点:一、英政府不允中国干涉西藏内政;二、反对华官在藏擅夺行政权并不承认中国视西藏与内地各省平等;三、英国不允在西藏境内存留无限华兵;四、以上各节先行立约,英方将承认之意施于民国;五、暂时中藏经过印度之交通应视为断绝。英国的照会完全无视国际法堆则,是对一个主权国家内政明日张胆地干涉。但是袁世凯政府迫切要求得到列强承认和借款,迫切希望镇压“二次**”,不敢轻易与英决裂。秦时竹发动护国战争后,朱尔典变本加厉,更进一步威胁中国,如果中国政府不令川军停止西进,英国不仅不承认中国政府,而且将以实力助**立。

    面对英国地强硬态度,有求于列强的袁世凯终于抗衡不住,致电尹昌衡、蔡锷,胡说“切不可冒昧轻进,致酿交涉,摇动大局”。当时,川、滇两军地形势还较为有利,但接到中央之命令,也只能服从,川、滇军基本停止于怒江一线。有人评论说:“战胜川军者,非藏兵也,英使朱尔典也。”

    秦时竹上台后,从不同渠道得悉了这些消息,当时因为英国方面忙于其他更大的事务(与江南的冯国璋勾结),无暇要挟秦时竹做出更大的让步,才暂时地没有提到西藏事务,但秦时竹不敢掉以轻心,要知道,按照历史逻辑的发展,1914会有西姆拉会议和麦克马洪线,他决心在事态还没有发展到那一步前,先行抑制住英国的侵略野心。派遣张孝准入川,一方面是为了平定川乱,另一方面也有威慑西藏分裂势力的意图,在这样的情况下,蔡锷的地位便显得愈发重要了。

    。。。

【第015章】 当选总统() 
第015章当选总统

    收到梁启超准备启程回京的电报,秦时竹松了一口气,西南的两大难问题――西藏和四川,至少已有了解决的门道,虽然大半还要蔡锷这个实力派配合,但中央政府的收获还是蛮大的,与收获相比较,拨给昆明方面3000杆汉阳造,50万发子弹,12门杂色山炮,2000发炮弹的代价倒显得无足轻重了。套用陆尚荣的话说,这点东西滇军也许觉得珍贵,但国防军其实并不稀罕,再者,这些东西本来就是缴获自北洋军的,与国防军的制式不合,倒不如用来做个顺水人情,别的不说,就冲着蔡锷让朱德掌兵,送他这么多东西也是应该。

    但西藏问题到底如何解决,困难还是沉甸甸地摆在秦时竹的案头。**喇嘛的封号已经正式恢复了,班禅等人也已经加封,但西藏当局并不以此为满足,反而就势提出了5项条件:1、西藏人当与汉人有同等权利;2、民国政府每年补助西藏五百万两(约合大洋700万);3、西藏人得以西藏境内之矿、土地自由向外国人抵借;4、西藏人得自由练兵,民国政府不得干涉,但承认得以内地军队一千五百名驻扎西藏;5、一切官制虽照民国政府之规定施行,而人才须采用西藏人。

    袁世凯政府当时的答复是,第三条不予承认,二、四两条须说明理由,余均可答应。但在秦时竹看来,这一答复也过于软弱。按照他的理解,第一条答应没有问题,五族共和嘛,自然一律平等,第二条补助可以,但要价太高,而且不能说明理由。第三条万万不能答应,否则国将不国。第四条也不能答应,国防事关主权,岂是地方想练就练地?藏兵可以征募,但一定要有中央番号,内地一定要驻军,但驻哪里,派多少。都是中央政府说了算,哪容得下你自作主张?第五条也是荒谬,西藏地方官员除了当地选举之外,必然有些要涉及到中央委派,如果人事分毫不能插手,岂非与独立无异?

    和葛洪义、陆尚荣开会商议的结果,基本也是这个意思,但葛洪义指出:“十三世**最初并非亲英派。我们对这一点不能不加以考虑。**之所以对英国人言听计从,关键在于西藏上层分子,特别是**身边的侍卫,多数为亲英分裂主义分子,**为他们所包围,自然耳濡目染。况且**本人自流亡印度后。受惠于英国甚多,逼得太紧,只能将他推向英国一边。”

    陆尚荣也劝秦时竹:“驻军还是小事,西藏这个地方,在目前看来不适合用兵,别说大部队,连1500人的供应都有困难,与其盲目要不切实际的高价,还不如做个顺水人情。退一万步说,如果用兵得当。人选得力。光是1500国防军对付藏兵就绰绰有余了,藏兵人数虽多。也得到了英国人的支持,但装备还是非常原始的,训练就更不值得一提,胜之不难,只要控制了拉萨,西藏再乱也翻不了天。”

    秦时竹地有利形势是,西藏另一宗教首领班禅喇嘛和许多僧侣都表示拥护民国。在拉萨召开的僧侣代表大会上,倾向民国地发言不在少数,起码他们都没有跟着**跑到印度去。这些内部意见**不可能不考虑,对他身边的亲英分子也是一种无形的制约。但不利因素也有,由于中央政府的变更,西藏当权人物认为有机可乘,在英国的怂恿支持下,居然于日前致电秦时竹,声称“汉官兵尽退,藏局自安若民国政府派兵来藏,藏人不能限止时,即请英人出面阻止,并以特别权利报酬英人”这个时候哪里还有五条的谈判余地呢?这给秦时竹解决西藏问题又平添了紧迫感。

    说到底,所谓西藏问题,很大程度上是英国政府有意制造出来的,在朱尔典乃至英国远东政策地布局中,无论南方的冯国璋势力也好,边境的西藏也好,都是牵制北京这个中央的,目的是逼迫秦时竹跟英国走,听英国的话,为实现英国远东利益的最大化而努力。英国政府在西藏问题上的中心政策,是要由中英双方地交涉来规定西藏今后的政治地位。企图使得“西藏名义上保留在中国宗主权下的自治邦的地位,但在实际上应使它处于绝对依赖印度政府(实际上是英国政府)的地位,而且还应该成立一个有效机构,以便把小国和俄国都排挤出去。”只有这样,才能使英国的侵略合法化。

    秦时竹相信:朱尔典现在还没有提西藏方面地事情不是因为他忘记了或是根本上改变了政策,更不是对自己领导的政府发善心,而是英国实在太忙,只要时机到了,必然会有动作。对此,秦时竹虽然能料敌于先,却没有相应的克制方法,相当苦恼。谈吧,对方条件太高,无法达成协议,不谈吧,英国人便会不以中央政府为对手,迳行和西藏地方接洽,从实质上得到他们想要的东西。秦时竹有时间牌,英国佬有地方和中央两手牌,短期内看来,还是两手牌要占据上风――英国政府会给西藏以实际支持,而中央政府却无力制止。

    陆尚荣的态度还是坚决的:“军事上收复西藏并不困难,难的在于如何巩固,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如何避免在英国的干涉下收复西藏,我的理解是,在大局还没确定,特别是一战还没有开战地情况下,基本是不可能地,这不同于外蒙。外蒙是公开宣布了脱离中国并且成立了伪政府,这有确切把柄,硬碰硬俄国人也无话可说。西藏不然,西藏有独立的事实却没有独立地法理,很难下手我建议再等等。忍得一时,估计再过一年,最多两年,我们就有办法。”

    葛洪义的意见几乎差不多:“我们已经在许多问题上做出了让步,确实也不应该做过多的让步,但西藏这事不让步又不行,我的观点是。既然要忍,那就全忍下来。唯独有一条,中央政府必须要在西藏驻军,哪怕500也好,费用再高,环境再恶劣,也要咬牙顶住。”

    “那明天让颜惠庆去答复(既是给西藏当局也是给英国方面),声明:一、中国对西藏拥有全权。现时无意改西藏为行省,但亦不许其他一切外国干涉西藏之领土权及内政:二、中国于西藏为履行条约,维持治安,必须驻有军队,但非无限制,具体人数属于技术细节,可以协商;三、中英已两次订立关于西藏之条约,可以承认继续有效。暂无改订新约之必要;四、承认中华民国不能与西藏问题并为一谈,若以分裂固有领土为代价换取外国承认,非中央政府所期望”秦时竹说完后补充道,“今后内阁就要一体开会了,我们兄弟几个切不可在会议上露出马脚让人起疑,同时。张謇的总理地位要予以尊重,议事应当先由他发言或者定调子,非原则性的问题可以不要和他争执。”。

    葛、陆俩人点头称是,葛洪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