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永世帝唐-第35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一直为李世民暗中奔走的殷清风,同样可怕!

    这样的事情,李世民没有交给长孙无忌去做、没有交给程知节去做、没有交给房玄龄去做、没有交给李靖去做。。。偏偏交给他来做。。。李世民是要多信任他啊

    还好还好,他们已经投效了殷清风。等太子继位,等他入仕之后,韦氏的阆公房,可就直上青云了!

    殷清风提高声音,“回报大唐太子的方式很简单:把你们所学的的,传播出去!

    你们当中有些人去过城里的皇泽院,知道那里有座皇泽学堂。你们不知道的是,大唐太子在天下各州县建起了千万座的皇泽院。那些皇泽院里的学堂没有夫子教师,而你们以后就是那里的夫子教师!”

    学生们已经习惯了言行令止,但韦氏族人却有人却忍不住低声议论起来。

    千万座的皇泽学堂?

    他们本以为殷清风强行命令他们,让他们的后人都到这里读书,是在断绝韦氏的传承。没想到,李世民的野心还不止如此,他这是要断绝所有家族对读书人的掌控啊!

    朝堂上,李世民不断颁布新的政令,在民间,他又命人教导千万寒门子弟,只要十年,这大唐的江山稳固如鼎啊!

    以前还以为李世民和其先祖一般,不过是武夫之子而已。现今看来,在谋略上与李世民相比,他们韦氏和其他家族一样,都是粗鄙之人啊

    “读书不一定会改变前程,但不读书一定改变不了。你们的前程已经改变了,还有千千万万和你们一样的孩童没有机会改变,你们,要帮助他们!

    本侯奉太子之命建这座梧桐学堂、奉命教导你们,你们回报本侯,就是回报大唐太子。你们到天下各州县做夫子教师,教导千千万万的学生,就是对大唐太子最好的回报!”

    他又提高声音,“你们愿意吗!”

    “愿意!”“愿意!”“愿意!”

    学生们的回答三声既止,但韦氏族人的心却更猛烈的跳动着。

    李世民有这么多狂热的追随者,收拢民心岂不易如反掌?

    历朝历代的帝王也做不到啊

    “能做到吗!”

    “能!”“能!”“能!”

    “本侯很欣慰!大唐太子知道了,会更欣慰!

    一个人活着,要懂得感恩,要学会担当责任!

    你们要牢牢记住记住:你们的现在和以后,是大唐太子赐予的。你们的责任,就是教导孩童。一生也不要忘记!

    还记得本侯当初的承诺吗?当你们从这里结束学业的时候,你们的身边就不再是贱籍了!你们和你们的阿耶阿娘、阿翁阿婆都是良籍之民了!”

    “欧”

    再严格的纪律,也禁止不住学生们激动的心,他们大声的欢呼起来。

    韦氏族人已经有些麻木了。

    多少贱籍之人渴望一个良籍身份?

    李世民不但耗费巨量钱财教导他们,还轻易的就让他们获得多少人梦寐难求的身份,更是让他们做一个让普通百姓尊敬的夫子。他们不死心塌地的追随李世民才怪呢。

    “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阴阳失调,仁义不存。记住了!你们的一切都是大唐太子赐予的,你们要用你们一生回报他!还要你们的后人世世代代尊崇大唐皇室!能做到吗!”

    “能!”“能!”“能!”

第414章 患得患失() 
韦氏族人的心怦怦乱跳。

    不是被学生们响亮的声音吓的,而是出自对李世民的恐惧。

    他们出生在北周,经历了北周和隋朝,以及现在的李唐。对这三朝的官制等深有体会。

    宇文泰为了向世人显示宇文氏的政权并非僭伪,他采纳了苏绰、卢辩等人的谏言,依据周礼制定了新官制。

    这套新官制抛弃了魏晋以来的官职名号,仿周礼设立六官:宇文泰为太师、大冢宰,李弼为太傅、大司徒,赵贵为太保、大宗伯,独孤信为大司马,于谨为大司寇,侯莫陈崇为大司空,余官称号也都仿照周礼。

    但他并不是将秦汉官制一概废除,而是参照使用,尤其是地方官职仍行秦汉旧法而不变。

    在官制革新之前,宇文泰又作九命之典,以叙内外官爵,即将官吏的等级分为十八命,正九命和九命。命数多者官高,如柱国大将军为正九命,骠骑、车骑大将军为九命。

    命实际上就是品,不过,品以正一品为最高官,命以正九命为最高官。

    同时,宇文泰在革新官制之际,将地方官吏任免之权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

    隋文帝在谋夺宇文氏的江山后,立即废除了北周的天、地、春、秋、冬、夏六官制,创建了三省六部制。

    在州县,北周制设州、郡、县三级地方官署。开皇三年,文帝听从河南道行台兵尚书杨尚希的谏言,废除郡级官署,改为州、县二级制。州设刺史,县设县令。

    同样是开国之主,隋文帝即位后创三省六部制、三年后又确立郡县制,而李渊为帝多年,各政制全无革新,几乎全部因袭前隋制度。这,就是各世家轻视陇西李氏的根本原因。

    李唐的官制依然是三省六部制、地方依然是郡县制、土地政令依然沿袭均田令、官吏选任制度依然是前隋的科举制、就连律法也是在开皇律的基础上增加了“五十三条新格”而已。

    租庸调中的“庸”于前隋开皇二年试行;“租”和“调”虽然不是始于前隋,但前隋承袭北周,李唐又承袭了前隋。

    连一国之根本………税赋,都沿袭前制,李氏可有帝王之相?

    各世家经历了多朝多代,从各项制度上就能体察出这些政权的国祚是否长久。

    李唐内有无能开国之主、子嗣夺嫡储位未明,外有大小家族把持地方、民心不稳,各世家岂会相信李唐的国祚能长久?

    虽然李渊在武德四年废除隋五铢而铸开元通宝,但这改变不了世家对陇西李氏粗鄙的认知,因为这是每个皇者应该做的举措,根本不值得颂扬。

    而后来推出的钱币令,虽然较开元通宝更有效的解决钱荒的困局,却收回了世家铸钱的权利。世家依然痛恨李氏。

    至于新式农耕,只不过是深化了均田令而已,无非是额外重视五谷产量罢了。

    后来,虽然李世民意外夺嫡成功,但在世家眼里,这只是李唐混乱的开始。当年的杨广不也如此吗?

    太子杨勇好学,善于写诗赋,性格宽仁和后,率意任情,与李建成何其相似?

    杨广陷害兄长成为太子后,依然韬光守拙。一面曲意讨取文帝欢心和信任,一面争取群臣支持和民心民意。可即位后还不是一样立即兴建洛阳城和开凿大运河?

    同时,他登基之初,就宣扬“乾道变化,阴阳所以消息,沿创不同,生灵所以顺叙。若使天意不变,施化何以成四时,人事不易,为政何以釐万姓!”

    后来他又推出科举制,虽然天下世家痛恨无比,但面对大一统的皇权,他们只能忍受。

    好在,杨广的昏庸很快就显现了。

    大业七年,他以“高句丽本为箕子所封之地,今又不尊臣礼。”为由,下诏举全国之力,征兵派役,备战高句丽。

    三征高句丽后,杨广仓皇出逃,杨氏江山不复存在。

    再观李世民呢?

    先是暗中压迫韦氏献上土地、废除奴婢,现今又暗中培养贱籍之子以教化四方寒门子,接下来呢?他会如何?

    李唐先夺世家铸钱之权,再断世家笼络仕子之路。世家可以暗中资助各地反王推翻杨隋,就能等待机会推翻李唐。

    李世民,在自掘坟墓!不出数年,必成坟中枯骨!

    韦纲与韦津几人暗中交换眼神,这殷清风小儿必须远离!

    这小儿现有李世民看护,暂且奈何不得,且随他心意。待李唐有所异动,就是韦氏复仇之日!

    韦纲、韦津等人年老成精,韦挺等人又宦游官海多年,很快就在无形中达成一致。

    但具体细节,还要等离开这里再详细商议。

    而这时,殷清风在台上继续说道:“你们还有半年的时间,为你们以后的夫子生涯做准备。这半年,你们就在这学堂里做助教,完成从学生到夫子的转变。”

    如何分散这些学生,还是一个细致和繁琐的工作。

    不是单纯将这些毕业的学生和他们的家人分派到各地就可以了。要考虑男女学生之间未来结合的问题,还要考虑他们的弟弟妹妹的年龄适合走多远的路。

    除了这些,如果他们的弟弟妹妹是可造之材,他们就不能分出去。等这里未来升级出初中部后,他们要顶替某些岗位,教导小学部的学生。

    好在他还有半年的时间来比对参考各种档案信息,再做最后的安排。

    “半年后,你们就要离开这里了。不要悲伤。

    别的佃奴之子,致死也不识一个字;别的佃奴之子,这一生也住不进两层高的房屋;别的佃奴之子,永远不可能过上一日三餐中两餐有荤食的日子;别的佃奴之子,更不能成为教导学生的夫子。

    你们还比这世间绝大多数的寒门子都幸运。

    那些寒门子,九成没有读书的机会;那些寒门子,要终日劳作到死;那些寒门子,要为一日两餐发愁;那些寒门子,以后见了你们要尊称一声夫子。。。”

    说到这里,殷清风也有些小激动。

    “本侯在你们结束学业之际,送你们八个字:明德砺志,求知笃行。

    明白做人的道德和德行,用来磨砺自己的志气,用坚定的脚步在求知的路上走得更远。

    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做人要脚踏实地,明道理,懂德行,唯有坚定自己的志向一步一个脚印的走下去。要做到:不为物喜,亦不为己悲!”

    刚才还怀有别样心思的韦氏族人沉默了。

    “别的佃奴之子”和“那些寒门子”的对比倒也罢了,无非是李世民在收买人心。

    “明德砺志,求知笃行。”可由礼记中庸中“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而来。可“不为物喜,亦不为己悲。”,却需要豁达的胸襟、处事的深远才能说出这样深奥的话来。

    殷清风才年岁几何?

    他们可以和其他世家一样不看好李氏,可如何看待做出“手杖诗”和说出“不为物喜,亦不为己悲。”的殷清风?

    殷清风有三个结局:李氏亡,他亦亡;李氏亡,他还在;李氏长存,他长存。

    李氏的存亡,尚在两可之间,但殷清风若没有为李唐殉葬,韦氏该如何摆正位置?

    “你们年华正好,本侯的年华也正好!今日与君一别,他日再、见!解散!”

    殷清风本想让韦纲或韦津上来讲几句,但想一想他又作罢了。鬼知道他们会说些什么,到时候是阻止还是不阻止?

    “拜别阿郎!”

    毕业的学生,轰然作别。

    响亮的声音,惊醒了沉思的韦氏族人。

    他们抬头看见,距离大门最近的一队学生排着整齐的队列,和踏着整齐的步伐,鱼贯走出大门。

    接下来,依照距离大门的远近,一队队学生消失在眼前。在这个过程中,没有轮到顺序的学生依然无声肃立。

    当最后一队学生向殷清风行礼作别后,韦氏族人的心沉重到了极点。

    百战万胜的杨隋、李唐的兵卒们可能做到这种程度?

    谁训练的他们?

    这是学生还是兵卒?

    殷清风为何没有露出半丝的惊诧之色?

    太可怕了!

    拜别阿郎。

    殷清风沉默在台上。

    学生们在临别之前,用“拜别阿郎”告诉他:他永远是他们的主人?

    “殷侯。”一位女教师打断了殷清风的思考。

    她是接替王雄涎的妻子,现在学堂实际的负责人。

    让殷清风尴尬的是,他不记得这女教师的名字。他含糊的说道:“请说。”

    那女教师有些紧张,“妾身可否请殷侯将“明德砺志,求知笃行。”和“不为物喜,亦不为己悲。”两句警世之言赐下。”

    韦氏族人眼睛一亮,见字如人。

    前汉扬雄说过:“书、心画也。”既“字如其人也”。意谓人与字,字与人,二而一,一而二,如鱼水相融,见字如见人。

    贤哲之士的字,温和醇厚;英雄豪杰的字,沉着刚毅;脱俗奇人的字,磊落洒脱;文人学士的字,清俊秀丽。这道尽了“字如其人”之意。

    王右军、虞世南字体馨逸,举止安和,蓬蓬然得春夏之气,即所谓喜气也;欧阳父子险劲秀拔,鹰隼摩空,英俊之气咄咄逼人。

    字,又是书者情绪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