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永世帝唐-第35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王右军、虞世南字体馨逸,举止安和,蓬蓬然得春夏之气,即所谓喜气也;欧阳父子险劲秀拔,鹰隼摩空,英俊之气咄咄逼人。

    字,又是书者情绪的流露。

    王羲之作六篇名作时,写乐毅则情多怫郁,书画赞则意涉瑰奇,黄庭经则怡怿虚无,太师箴又纵横争折。暨乎兰亭兴集,思逸神超;告誓文情拘志惨。所谓涉乐方笑,言哀已叹。”

    两见殷清风,其皆语出惊人,但他的字呢?若是亲见其手书。。。岂不是能勘破他的才学与心境?

    韦纲递了个眼色,韦文宗站起来,“殷侯,这位娘子所言极是。文宗亦觉这两句激励人心之言,当现与世人。”

    殷清风不会认为这个女教师在拍马屁,但韦文宗嘛。。。他看了一眼满心期待的韦氏族人,“也罢。”

    韦氏族人心喜,机会来了。

    “不过,待参观完这里和宴席结束后,清风再献丑。”

    只要你写就行。早一会儿晚一会儿都无碍。

    殷清风让月眉五人先回去,他带着韦氏族人向教室走去,“当初匆忙建造,有些简陋。”

    在一间教室外,韦瓒指着门框上的“二年二班”问道:“这是。。。”

    殷清风看了一眼,解释道:“孟子滕文公上中:“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

    但清风取“学堂”二字命名这所庠序,则是出自: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江水一中:“始文翁为蜀守,立讲堂作石室於南城。永初后,学堂遇火,后守更增二石室。”。

    而“年”与“班”,则是学年和班级的意思。

    学年表明学生是在哪一年入学的。

    新学生入学后为一学年,到了次年则为二学年,以此类推。

    而班级二字,则是清风引申汉代官位的等级而来。如,东汉的荀悦的申鉴政体中有:“高下失序则位轻,班级不固则位轻。”。”

    韦氏族人又是一惊。

    短短几句话,包含了孟子、水经注、申鉴三部典籍。这怎么可能?

    孟子还好说,毕竟是先贤之书;听说潼关外大河之桥是他的部曲修建的,观看过水经注也可以理解。但申鉴可是被世人称之为“小道之可观者也”,他也曾阅读?

    读这些书,或许还不可怕。可怕的是,他做到了学为己用!这可是读书最高的境界啊!

    想要学有所成,第一要博览群书,第二要废寝忘食、孜孜以求。如此坚持多年后,才能做到学为己用。

    他到底多大年纪!他不可能为了标新立异而专门找出这些典籍来阐释新意吧。

    等进了教室,韦氏族人又愣住了。

    黑板、阶梯教室、讲台。。。这是学舍?

    殷清风一一讲解后,又带着他们去了学生宿舍。

    这些宿舍是特意为城东农庄的孩子们建造的。

    直接上了二楼后,殷清风说道:“建造这里时,水泥还没有问世。”他跺了跺地板,“否则就不会使用木质地板了。

    现在清风手下的人,已经用水泥做出榫卯状的构件,若是再建造这样的房屋,即使有剧烈的地动,这房屋也坚固无比,不虞有崩塌的危险。”

    用水泥做出榫卯状的构件?那岂不是说,未来所有的房屋都可以用水泥代替木材?

    上到公卿,下到庶民,每建造一座房屋都要使用水泥,这、这。。。何等的收益啊

    恨!太恨了!当初韦氏怎么没想着要加盟水泥呢!

第415章 三套方案() 
虽然不是有意显摆,但殷清风的心情的确很好。

    无论是改变货币面值,还是成立军事学院,那都是抄袭别人的创意,唯有用水泥做出榫卯状的构件才是属于他自己的。

    中国的木建筑构架一般包括柱、梁、枋、垫板、桁檩、斗拱、椽子、望板等基本构件。各个构件之间的结点就是以榫卯相吻合,构成富有弹性的框架的。

    榫卯结构的建筑不但可以承受较大的荷载,而且允许产生一定的变形,在地震荷载下通过变形抵消一定的地震能量,减小结构的地震响应。

    应县木塔只是现存的一座建筑而已,毁于历代战火的建筑多了去了,榫卯结构的建筑在古代根本不稀奇。

    建造出一座座精美的宫殿、房屋、寺庙的古代的木工匠们,不知道远在河姆渡新石器时期的先祖们,就已经住进了榫卯结构的房屋。

    几千年前的那些河姆渡干栏式房屋,应用了大量的凸型方榫、圆榫、双层凸榫、燕尾榫以及企口榫等榫卯结构的木质构件。

    木质建筑需要砍伐大量的古树,还不耐火烧,坚固程度也不如混凝土建筑。但浇筑而成的混凝土建筑也有其缺点,如抗拉强度不高,早期强度低等。

    殷清风不是学建筑的,以他的水平,建一个二层高的楼房或许还可以。建造跨江跨江大桥呢?建造三层甚至五层以上高度的建筑呢?在一体浇筑的前提下,如何解决抗拉强度不高的问题呢?

    而最关键的是,他可不敢保证他捣鼓出来的水泥是否能达到某种标准。

    结合他的担心和混凝土建筑的缺点,他觉得把混凝土和榫卯结构结合在一起,才会更完美。

    当这个想法冒出来来,殷清风让任云舞去和木匠配合,尝试着这种可能。

    实验的时间不长,三天后任云舞就送来了一个凉亭和一个房屋的模型。

    然后,殷清风像玩儿鲁班锁一样,拆卸、组合,再组合再拆卸,玩的不亦乐乎。

    在确定可行后,他就把任云舞派去建造潼关黄河大桥了。

    看着韦氏族人像死了爹娘一般的表情,殷清风笑了,“新学年开始前,学堂会统计学生的数量,如果还需要增加房屋的话,韦翁的后辈们一定会住进更坚固更宽敞的房舍的。”

    自从南朝梁吴均所作的志怪集续齐谐记传出后,世人就渐渐开始在九月九日这一日登高以求避灾祛瘟。

    而且,在地气上升、阳气下降之时,登高可以更好地避开地气,更多地接纳阳气。

    他们这些长辈还没享受避灾祛瘟、接纳阳气的高层房屋呢,晚辈倒先住进去了,不甘心啊。

    又是韦文宗上前说道:“殷侯,文宗代族人请问,韦氏可否请殷侯的部曲出手,帮韦氏建造这般的房屋。”

    好啊,正缺少榜样呢。有韦氏带头,房地产就可以搞起来了。

    殷清风为难的说道:“可以是可以,但清风手下那些人,不是在建造桥梁,就是在城内修建水渠。短时期内,恐怕。。。”

    韦文宗欢喜道:“只要殷侯应允,韦氏等得起。”

    接下来的参观,韦氏族人就有些心不在焉了。殷清风干脆带他们直接去食堂。

    距离食堂大门还有几米远的位置,韦氏族人就嗅到了浓郁的肉香味。

    即使他们心中有所猜测,等他们进了食堂内,还是露出惊讶的表情。

    他们既惊诧这宽敞得难以想象的房屋里,竟然会同时有这么多人一同进餐,又惊诧这些人的吃食,还惊诧这么多人在一起,竟然没有半点杂音。

    “这、这。。。”韦纲都不知道今天他都惊讶了多少回了。

    殷清风向旁边虚引,“韦翁,咱们先坐下说话。”

    韦氏族人只好收回好奇和惊讶的眼神,随殷清风落座。

    刚坐下,韦纲有按捺不住了,“殷侯,这里是。。。”

    殷清风道:“这里是这些佃户们共同进餐的所在,清风命名这里为食堂。”

    食堂。。。倒也贴切。可然后呢?为什么要集中在这里一同进餐?

    韦津见殷清风只回答了一部分,他代韦纲问出了问题。

    殷清风道:“这些佃户是从不同的州县集结而来的。不管是口音,还是习俗,都有很多的差异。

    为了便于管治,就要融合他们,让他们相互接触、相互了解。”

    勉强说得过去吧。

    韦保峦接到暗示,问道:“既然太子有意废除奴婢制,为何这里还有这么多的佃户?”

    我韦氏献出了土地,奴婢也都放良了,结果你这里却蓄养了十万八万的佃奴,你和李世民这是在戏耍韦氏吗?

    而且,一个上县才多少人丁?

    问得很不给面子啊。不过殷清风也早料到会有这一问的,“首先,他们不都是佃奴。

    这里的房屋,这里的吃食,还有这里的学堂,诸位也都见到了。有谁不向往?

    百姓嘛,图一个终日温饱,就是天大的愿望了,何况这里的吃食堪比公候、子嗣又可读书识字呢?

    自从这梧桐新村建立后,四周投奔的百姓是蜂拥而至。拒绝他们,就可能让他们丢命。上天有好生之德,而且这里也有很多事情需要大量的人手去做。”

    好生之德?好不是贪图他们的劳力?说得好听!卑鄙虚伪!

    “说完人丁来源,清风再说说这梧桐新村。

    潏水以东,昆明湖以南至终南山山脚,以及沣河西岸,清风名下的土地近一百五十万亩。

    十万亩的土地用来养殖三十余万头只的牛、羊、彘、驴、鸡、鸭、鹅、兔等,更有十万余尾的鱼,另有四十万亩土地,则是用来种植果林和菜地,现在这些人,勉强经营过来。

    一百万亩的土地,每年产的五谷,若是运出去贩卖,可得一百六十万贯上下。那些家禽家畜和鱼虾、果子,每年最少的收益也在一百万贯左右。”

    一百五十万亩的土地,产出是两百六十万贯?骗谁呢?韦氏献上去的那两千多万土地,一年的收益才多少?

    “但,事实并不如此。

    除了五谷外,家禽家畜那些,每年除了这些佃户要吃食外,还要献于宫内。每年的实际收益只有五十万贯上下。

    当然,你们会说,这不是清风不放良他们的理由。

    清风承认这一点。但清风认为,现在还没有到放良他们的时机。

    一旦放良他们,就算农具和挽马白送给他们,但这里的房屋清风要收回吧,学堂不能再免费用的让他们的子嗣读书吧,他们以后的吃食需要自己获得和烹煮吧。

    就这样的房屋,放在长安城里,很容易就能以五千贯的钱财卖出去。他们现在一文钱也没有,就算他们每户每年能剩余一百贯,需要积攒五十年才能买得起。

    还有,清风供养这么多的学生,每年需要花费的钱财就是四十万贯。以后需要他们自己出钱供子女读书,他们供的起吗?

    孔圣曾说过“有教无类”的圣言,清风也读先贤典籍,岂能置圣言而不顾?”

    借口!都是借口!

    韦保峦很不满意殷清风的回答,口气有些生硬,“若依照殷侯之言,这些佃户就用不放良了?”

    殷清风有些讨厌这个人了,“刚才清风说,时机还未到。

    受先贤和族中长辈的教诲,清风不可能简单的就把他们放良,然后更换为雇佣关系。清风当以“仁”字为先,妥善解决放良之后的事情。

    有道是,无功不受绿。改为雇佣关系后,他们无功与清风,若他们还住在现在的房屋、还由清风出钱供养他们的子女读书,那清风是要吃亏的。

    可简单的更改为雇佣关系后,五千贯的房屋和他们子女读书的钱,从哪里来?

    为此,清风日夜苦思,想出了一个大致的解决办法。”

    绕了半天,你可总算说到正题了。来吧,看你接下来怎么圆滑自己的谎言!

    “想放良他们,以响应太子废除奴婢制的政令,清风打算分两个方案进行,

    第一方案,他们的贱籍身份保持不变,但清风与他们改为雇佣关系。

    现在那些人的种地和养殖的劳作分工,以后还继续不变。只不过,从此以后,他们的产可以自由贩卖。哪怕是宫里需要这些产出,也是由清风出钱购买,再献于宫中。

    什么时候他们积攒够了足够的钱财,什么时候放良他们。

    第二方案,可以先放良他们,但良籍书要存放在清风手里。等他们有财力购买那些房屋,再换回良籍书。”

    呼忽悠结束!

    韦保峦和其他人沉默了。

    把他们放到殷清风的位置上,他们也会这么做的。

    当初他们为了尽早向殷清风表明心迹,农具和屋舍都是白送给那些佃户的。还好,那些屋舍就是柴草搭建的,根本不值什么钱。

    而且,他们可没建什么学堂的,根本没有这个顾虑。

    韦保峦拱手道:“是保峦唐突了,请殷侯多谅。”

    殷清风拿起筷子,“快尝尝,再不吃就凉了。”

    韦氏族人真没有心情吃食。

    “手杖诗”还好说,殷清风有些才气也是正常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