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永世帝唐-第35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第一呢,长安城的书铺由长孙太子妃的兄长,上党县公长孙无忌和我殷氏的姻亲琅琊颜氏共同经营,其他的都交给韦翁费心了。

    这第二呢,文宗曾建议清风在各地建书坊,清风思来想去,决定暂时在益州、江夏和扬州三处各建一个书坊。韦翁的族人可就近从这三处书坊获得书籍。”

    韦纲的次子韦文傑行礼,“文傑定不辱没淮阳侯的青名。”

    殷清风冲韦文傑点下头,向韦津说道:“清风名下的茶山虽然大多都在江淮一带,但巴蜀也有几地茶山。而且,已经少量的产出了。”

    中国十大名茶虽然没有一个是四川产地的,但四川的茶叶并不差。如:蒙顶山茶、峨眉竹叶青、青城雪芽、文君绿茶、峨眉毛峰茶、永川秀芽茶等。

    以后那些十大名茶就在国内销售,而稍微次一级的四川茶就是对外贸易的主要货源。

    但这些四川名茶产地距离长安还是有些远,尤其穿越秦岭的栈道并不好走。他已经下令让人在汉中一带尝试着培植茶树。汉中的气温不比成都和信阳一带的低,种植茶叶应该不成问题。

    韦津心中一喜,他以为还要苦等几年呢。

    而更让他欢喜的是,殷清风递给他一张纸条,“善会先生可派人按照这个地址,在明年春季去益州。让他们先跟着清风的人观摩学习,等几年后茶叶大量产出时,就不至于慌乱了。”

    韦津赶紧接过去,“善会一定挑选最精明的族人去学习的。”

    殷清风笑道:“清风给诸位也备下了一些青城雪芽带回去,虽然因为时节不对,这些茶叶不是最顶级的,但也是清风的心意。”

    韦氏族人连道不敢。

    又闲聊了几句,怀有心事的韦氏族人就提出告辞了。

    回去马车上,韦津钻进了韦纲的车里,“叔父,侄儿想把云起调回来,您看。。。”

    韦纲不动声色道:“你想做什么打算?”

    韦津这一会儿也想明白了,即使家族已经分裂,但两支族人也不会像太原王氏和琅琊王氏、清河崔氏和博陵崔氏那样各自顾各自的。他们都在长安,在外人看来就是荣辱一体的。韦纲想为韦氏另找一条出路,他不会拦着,但也不能看着他们倒下。

    他把自己的打算说了一遍,“谁也说不准李氏什么时候会被取代,但家族在军中必须有自己的子弟,而且位置越高越好。

    云起是行台兵部尚书,调回长安能进军事学院更好,就算去了兵部,最少也是兵部侍郎。哪怕去各卫军,也可以独领一军的。

    有他照拂着,以后族中子弟就可尽量的进入军中。”

    韦纲点头,“我韦氏沉寂这么些年,就因你兄长过世后,族中再无军中高品佚将领,云起现在是唯一的希望。而军事学院以后又将超越兵部的权势,他能入职军事学院对家族助益良多啊。”

    韦津道:“云起是否能回来,回来后能否进军事学院,这事还要落在杜克明身上。”

    韦纲道:“这事某会尽快让杜氏去找她那个侄子的。”

    韦津心里落下一块石头。

    等他想起另一件事时,又不知韦纲会不会误会他,但他还是说道:“叔父,那殷清风的冬季种植青菜的法子。。。

    就算韦氏不将李世民那些暗中手段宣扬出去,李唐失势也是必然。等李氏倒了,殷清风必受到牵连。侄儿为其贩卖茶叶已成定势,但叔父这青菜法子却不同。

    侄儿的建议是,趁着现在众人都不知情的时候,不如由叔父泄露出去,也好让其他家族知道韦氏与殷清风与李世民不是一条心的。”

    “这个。。。”韦纲有些犹豫了,“李氏即使要失势,也不会是一二十年的事情,若现今就泄露出去,恐怕会恼了李世民。。。”

    韦津狡黠的说道:“韦氏的土地都献出去了,佃户也放良了。叔父要想种植青菜,就要再去购地,再雇佣劳力。既然这劳力是雇佣来的,保不准就会有人泄露出去呢。那还不如叔父暗中用这法子换回一些收益呢。”

    “善!”

第417章 地理历史() 
襄城夹起鸭蛋黄往殷清风嘴边塞去,“哥哥,我们一会儿去滑冰啊”

    殷清风含糊的说道:“下午去。”

    “为什么啊,我们上午做什么?”襄城有些小失落。

    其他妹子也不解的看着殷清风。

    殷清风囫囵咽下后,“从今天开始,每天上午你们都要备课。想要玩什么,都安排在下午。”

    “备课?”襄城指着自己的鼻子,“月丽也要备课吗?”

    殷清风反问道:“你当初去山庄时,教你读书的月眉姐姐多大?”

    “十三啊,怎么了?”襄城有种预感。

    “就是喽。”殷清风说道:“过了这个元日你也十三岁了,从明年开始,你也要做老师了。”

    虽然预感到了,襄城还是吃惊的再次指着自己,“月丽要做教师?”

    鱼娘等人对这个决定也很意外,将视线从襄城身上移到殷清风那里。

    殷清风道:“所谓蒙学宫,只是让承乾阿弟他们启蒙。之前教的弟子规等和算学已经足够了,剩下他们要学什么,那不是我们的事,而是由你阿耶来决定。

    这些内容你都学两年了,说倒背如流都不夸张,你难道还想再从头学一遍不成?”

    听殷清风表扬了她,襄城的眼睛笑成了月牙儿,“嘻嘻,做教师就做呗。”她像是想起什么来了,“幼娘明年也十三了,哥哥要她也做教师吗?”

    殷清风点了一下襄城的鼻子,“就你机灵。”他转向月眉等人,“明年新学期开始后,幼娘和妮子去教幼儿堂的孩子,月丽和繁星教算学,月眉和鱼娘教语文。

    明年够七岁的皇子皇孙们,单独一个班级,由月丽和鱼娘去负责;原先那些孩子由月眉和繁星教导。但他们要增加新的学习内容。”

    要给阿弟阿妹和叔叔姑姑做老师的襄城很兴奋,“他们要学什么啊?”

    “地理和历史。”

    鱼娘道:“自古文史不分家,学文之人无不读史,但这地理。。。”

    殷清风道:“如果你从长安出发一直往东直到大海,你会经过哪些州县?”

    鱼娘想了想,求助般的看向妮子。

    妮子能说出个大致来,但郎君既然有意要单独成立一个课程,必定有用意的。她说道:“还是请郎君来解惑吧。”

    殷清风冲他笑了笑,“我编撰的地理课本,除了山川河流等,还有城池、交通等内容,以后还要加上气候、民俗、物产、姓氏郡望、居民等。

    学习地理的目的,是让人们的视野不局限于一县一村,坐在家中就能知道这天下是什么样子的。

    比如说物产这一项。

    某县缺粮缺丝绸缺纸张,如果他手里有一本这样的地理,他就知道应该去哪里买了。

    再比如说,某人想远游,他就可以好好的计划这两年三年内都能去到哪里、能访问哪些名山大川、能欣赏到哪些民风民俗等等。”

    对于妹子们来说,“远游”是一个敏感的字眼儿。妮子有些勉强的笑道:“经郎君这么一说,还真有必要学习地理。”

    月眉心里也不好受,但她也是最支持殷清风的人。“郎君的意思是,以后梧桐学堂这边也要增加地理和历史喽。”

    “嗯。”殷清风道:“所以啊,元月这一个月我们都不会轻松,要挑选一些教师出来跟随你们一起学习这两个课本。等下一批派出去的学生,就可以在各地传授这两门学科了。

    地理的内容还相对简单一些,历史就不同了。从三皇五帝,一直到武德八年,三千年的内容要学习。

    但我的课本可做不到事无巨细,只能编撰一些主要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若是有学生喜爱历史知识,他们以后可以从别的夫子、别的典籍那里学到他们想学的。

    学历史,可以从古人身上发觉到他们是如何做到“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学历史,可以懂得如何做人:哪些人是“谦受益”、哪些人是“满招损”。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这句话对普通人来,当某个征兆来临前,就知道某个朝代的国祚不会长久了,他就该想着如何保全他和家人的性命,或者是借机改变身份。

    如,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孟尝君曰:“客何好?”曰:“客无好也。”曰:“客何能?”曰:“客无能也。”孟尝君笑而受之曰:“诺。”

    而对帝王来说,他是选择中兴皇权,还是坐视皇权灭亡。

    司马迁在史记高祖本纪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刘邦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填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对有志成为朝堂上肱股之臣来说,他要知道自己应该具备哪些才能;对于帝王来说,他要学会辨别哪些奸佞之臣、哪些是忠君之臣、哪些是有气节而无才能之臣、哪些是有才能而无气节之人,然后再决定用不用他们,如何用他们。

    学习历史,无论是一国一城池,还是一花一世界,可以让我们活得更加从容。

    人总是急于争辩,淡然下来想想,一时之短长又如何?任何一个在当下看来丑恶不堪的人,在他的时间之上,他的历史之中,必定有值得体谅的地方。

    就像鱼娘刚才说的那样,自古文史不分家。孟子一书是当做“文”来读还是当做“史”来读?

    说它是“文”的理由是,里面阐述里孟子关于如何治理国家,更有修养、礼义、典章制度等的内容。

    如梁惠王下所述,孟子在向齐宣王讲述如何实行王政时说到:“昔者文王之治岐也,耕者九一,仕者世禄,关市讥而不征,泽梁无禁,罪人不孥。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

    说它是“史”,它具备里“史”的三要素:时间、人物和事件。

    孟子书中出现的事件有两种:一种是历史事件,比如汤征葛国之事,是夏朝末年发生的一起重要事件,它是汤接下来进行“十一征”灭夏战争的开端。

    另一种是君臣之间的故事。同样是在梁惠王下中记载的:齐宣王向孟子问询“贤者亦有此乐乎?”孟子向齐宣王举了齐景公与晏子谈论君臣同乐的故事。

    对天下读书人来说,无论是“文”还是“史”,都有太多的内容要学习。若是还混在一起学,那可就需要一个人皓首穷经了。

    一个人的寿命有限、精力有限。

    所以,我个人的观点是,将文史分开。

    喜欢做学问的、喜欢研究先人历史的,可以单独学习;而对于一个有志于参加科举考试的仕子来说,先把要考核的内容精通了,再去学习他们感兴趣的内容。”

    襄城听不太懂殷清风说的那些,要不是因为她崇拜和依赖殷清风,这一会儿早就昏昏欲睡了。

    月眉、繁星和鱼娘的学问也有限,不太明白其中的含义。但妮子就不同了,尤其是当她听到最后一句话,她眼睛一亮,“郎君可曾向太子谏议过?”

    殷清风歉意的看向四个懵懂的妹子。为了建造一个他理想的大唐,他自己都快魔怔了不说,身边的妹子也跟着受罪。

    “还不着急。事关取士这样的大事,总要先验证一下才能下决定。”

    妮子见殷清风有自己的思量,也就没再言语了。

    上午的时间,殷清风将把准备好的教材发到妹子们的手里,让她们自己先看,有不懂的先记录下来,最后集中讲解。

    午睡起来后,襄城就嚷着出发去滑冰。等到了鱼塘时,宽阔的冰面上已经满是玩耍的孩子。

    唐代的史学家杜佑所撰的通典里记载:早在春秋时,堪察加半岛上就居住着满族的先民,别称叫做“流鬼人”的肃慎人,其俗多狗,惯使狗爬犁。

    早期狗爬犁、驯鹿爬犁使用时像似舟、车、橇、棚、床,后期冰床、狗车、雪车、冰爬犁、柁床、雪橇、雪扒犁,而坚固,包铁箍,无辕的疙瘩爬犁,最后几经多变趋于一致后统称为爬梨。

    但爬犁这东西在长城以南就很少出现了。

    上次取悦了妹子们后,殷清风就把简易版的爬犁交给村民们制作,这才有了他们看到的热闹场面。

    襄城和月眉还有些孩子气,见到这么人,她们也兴奋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