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五代游龙-第16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翊连忙霍然站起身子问道:“什么情况?难道敌人又开始进攻了吗?”

    卫荆脸上布满着疑惑之色,尽量压抑着激动的心情,轻声道:“大帅,敌人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撤走了,虽然营寨还在,但是内中看不到一兵一马,不知道是不是敌人搞的什么花样。”

    “哦!”李翊不由得愕然惊诧,敌人竟然撤走了?不会吧?眼看着已经将平阳关围得水泄不通,又占据着绝对的优势,怎么可能就这样轻易的撤走了呢?

    李翊霍然起身来到城楼的瞭望台上,用望远镜观察起敌人的营寨起来。

    大义宁国这次对云南的进攻,本来就想着一蹴而就的,根本没有安营立寨的准备,所以营寨、帐篷等也是仓促竖立起来的,只有最前面的一排稀稀疏疏的寨桩和百十顶帐篷而已。

    但李翊仔细的观察了半天,除了空荡荡的营寨里随风飘荡的旗帜,也没有看到一点有人活动的迹象。连附近数里之内的景象也仔细搜索了一遍,也没找到敌人的一兵一卒。

    看起来,敌人久攻不下,已经失去了短时间内攻破平阳关的信心,再加上连续受挫,灰头土脸之下,只好悄悄的撤走了。而且为了防止云南方面趁势追击,趁着夜色仓皇而去,竟然连营寨都没有来得及拆除。

    李翊立即向岳维下令,让他亲自带领一支数十人的骑兵队伍,密集搜索附近数里之内的敌人踪迹。必要时扩大搜索范围,一定要认真仔细的探查,以防止敌人诈使偷袭。

    经过一个上午的搜索侦查,岳维所带领的骑兵队赶回来禀报,不但大义宁国在城下的营寨里却是已经空无一人,而且附近五里之内,已经见不到任何敌人的踪迹,看起来敌人确实已经全面撤退了,而且显见的是非常匆忙,连部分辎重也没有携带。

    李翊正在疑惑间,斥候队也传来了一个消息。他们在离平阳关十几里的地方,抓获了一名敌人受伤落伍的伍长,经过审讯,这名敌方伍长也不知道具体撤退的内情,只听说,可能是通海方面的军队从数个方向大举进袭鄯阐府,由于沿线防守薄弱,不得已才班师回防,具体如何也不是很清楚。

    得到这个情报,李翊一开始也不太相信。是啊!天下哪有这么巧合的事情,云南这里受到敌人的突然攻击,才不过一天多的时间,通海方面就已经大举进攻大义宁国了,这实在是有点效率惊人啊。

    唯一可以解释明白的就是,通海方面肯定是提前得到了大义宁国偷袭云南的情报,从而趁机挥师鄯阐府,想要渔翁得利。

    却没想到大义宁国迟迟不能得手,得到被偷袭的消息后又连夜撤军,这样一来,双方旗鼓相当,相持不下也是必然的事情。

    只不过,通海的这番举动,对云南却极为有利,不但大大减轻了云南正面的压力,也相当于间接支援了云南吃紧的形势。不管到底是什么情况,李翊都要万分感谢段思平这看似无心而有效的围魏救赵之计。

    虽然敌人已经确定撤走了,平阳关这里却不能有丝毫放松,应该时刻防备敌人卷土重来。如今之计,必须撒出人马仔细检查各关隘的布防情况,务必做到万无一失。

第321章 战后反思() 
特别是那些平常无人防守的山间隘口,以及山里村民自行开辟的山间道路,只要是连通大义宁国方向,都有可能被敌人利用来渗透偷袭。而现如今这些地方都必须完全予以封闭,并设置足够影响人员通过的障碍,以延阻敌人快速通过。

    布置完这一切,李翊又亲自带人各个地方巡视了一番,直到确定了布防工作已经有条不紊的在进行,忙乎了一整天后,李翊才彻底放下心来,又嘱咐了殷权和卫荆一番后,才乘着夜色返回了宁州。

    接下来的几天,主要的工作就是清除战争的疮痍,恢复宁州的社会秩序。由于宁州大战主要在城外进行,对宁州城内的影响十分有限,虽然百姓们因此受了一些惊吓,但是各方面都没有受到多大的损失,宁州城内的生产生活很快就运转正常了,宁州又恢复到了以前的平静生活中去。

    庄潜他们以及那些孩子都回钟灵山去了,各关防前来支援的军队也已陆续返回,整个形势又回到了大战前的状态。

    宁州这一仗云南可说是大获全胜,本来千方百计谋划着想趁乱夺取宁州的大义宁国,这一次偷鸡不着蚀把米,不但战死了一千多人,损失了幕爽赵朔这员大将,而且还被俘虏了两千多人,可以说是血本无归了。

    通过详细的统计,云南虽然一直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但是人员损失却比大义宁国少了很多。

    阵亡的人员达到了六百八十多人,受伤的也有一千七百多,总的来说,还在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

    李翊嘱咐林易,为了尽快医治好战争的创伤,恢复社会生活经济秩序,要尽快对阵亡、受伤将士的家属进行抚恤,并从优发放抚恤金。

    按照此前商定的标准,每名阵亡将士将一次性给予其家属三百缗的抚恤金,授给三十亩免除五年赋税的田地,并在今后五年内每年享受一定数额的慰问金,并免除其家中成年男子的徭役。

    而每名受伤将士也将一次性获得一百缗的优抚金。这样相对丰厚的抚恤,虽然对于云南财政上来说又是一个很大的压力,但就是再困难也不能寒了将士的心,这点金钱对于失去生命和受伤残疾的将士们来说,还是显得微不足道的。

    对于俘虏来的大义宁国官兵,云南可没有多余的钱财供养他们,也绝不会把他们还给大义宁国。现在整个云南到处正在大修道路和大规模采矿,人手非常紧张。

    没想到一下子俘虏了两千多敌人,等于大义宁国给我们送来了免费的苦力,呵呵!把这些人全部发送到修路和采矿队伍中,不但大大节省了费用,而且通过人手的增加,使得修路和采矿的速度都明显提高。

    这时候,斥候队又送回了最新的消息,通海方面的数万大军,在列好了大规模进攻的阵势后,却一直没有发动任何像样的攻势,反而在大义宁国进攻云南的军队回师后,把军队撤回到了抚仙湖一线,等于是又退回了自己原来的驻地。

    听到这里,李翊顿时明白了其中的关窍。靠!人家通海段思平这是如假包换的佯攻啊!但是这么好的趁虚而入的机会,就这么白白放弃了,这不是佯攻又是什么。

    只不过盘算下来,现在的大义宁国军事力量仍然是通海的两倍有余,就算通海倾尽全力发动对鄯阐府的进攻,恐怕也没有多少胜算,做出进攻姿态后又退回去也在情理之中了。

    但通海兴师动众的佯攻,无疑使云南的困境得到了纾解。段思平这么大的手笔,难道纯粹是为了解云南之围吗?虽然还有一些不理解,但是李翊还是很快就明白了段思平的良苦用心。

    虽然自己和他段思平非亲非故的,有没有给人家什么好处,但一旦云南落入大义宁国的手中,通海方面的形势可就更加吃紧了。以他一己之力对抗更加强大的大义宁国,通海方面就更没有还手之力了。

    所以,深明唇亡齿寒道理的段思平还是非常明白的,保住了云南,也就是为了他自己。天上不会掉馅饼,谁会无缘无故的帮助你啊!

    但是经过李翊和林易的仔细分析,不得不承认的是,这次通海方面的佯攻对云南帮助很大,不但直接导致了大义宁国的撤军,减轻了云南的压力。而更有可能的原因是,通海方面这么做更是为了自己的利益。

    如果云南就这么轻易的被大义宁国得到的话,通海方面无疑就将落到三面受敌的境地,其生存形势就将大受威胁,本来面对大义宁国就没有什么优势的通海,今后的日子就更难过了。

    所以,他们在得到大义宁国进攻云南的线报后,立即做出了佯攻鄯阐府,牵制对方主力部队的决定,直到大义宁国被迫撤军回防,云南局势恢复正常以后,才慢悠悠的撤回驻地,使得大义宁国一时间无所适从,也使得三方势力重新回到相对平衡的局面下。

    这充分体现了段思平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和四两拨千斤的巧妙用心,让人不由得不万分佩服。

    虽然大义宁国已经暂时放弃了对云南的进攻,但是防守上却不能有一丝放松。而且林庆良那些退敌制胜的火器对李翊触动很大,使他萌生了迅速深入的研制火器的想法。

    但是在这个冷兵器观念深入人心的时代,这方面的人才少之又少,要想把火器的使用推广下去,把火器的研制深入进行下去,光靠自己和林庆良两个人的力量,实在是有些不大靠谱。现在是多事之秋,自己可没有这么多的精力,林庆良恐怕也已经智穷虑竭。

    现在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大力培养火器方面的研制人才,最起码也要有几个熟悉火器制作流程,能够熟练掌握火药配制、并能延伸开发的骨干型人才,这样才能把自己和林庆良解放出来,去干更重要的事情。

第322章 可喜变化() 
所以,李翊发出招聘启事,并安排各州县向上推荐,经过层层选拔和考核,十六名具备基本机巧制作技能,对火药有一定的基础知识,有志于火器研制的青年被选拔了出来,全部集中到云南讲武堂,由李翊和林庆良进行授课,系统的学习了火药原理和配制,火器生产的基本流程和注意事项等知识。

    当然,李翊和林庆良也不过是一知半解,不少东西还是自己摸索出来的,所以,要想让他们真正成为火器人才,还需要靠他们自己的悟性和探索。

    可喜的是,这十六人中有两个人才思敏捷,经过李翊和林庆良的悉心点拨之后,迅速掌握了火药的相关知识,并能熟练运用到生产制作中去。

    最让李翊欣赏的是一名叫冯杞的青年,他本来就是一名山中的猎人,从小就善于钻研机巧事物,曾经独立制作了一把火铳,用以上山狩猎,而且使用效果奇佳。更难能可贵的是,此人思维缜密、虑事周详,对火器研制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很快就让我对他刮目相看了。

    而另一名叫习关的青年,也是李翊想当看好的。他的动手能力很强,稍加点拨就能领会李翊的意图,无论是配置火药还是制作奇巧机关,都有他独到的天赋,很快就成为了火器局的骨干人才。

    李翊在九乡这个地方另外划出了一块僻静的地方,专门作为火器局的研制基地,并配属了近百名军卒严密防卫。由冯杞作为火器局的局正,习关为局丞,组织了数十名能工巧匠,迅速投入到了火器局的筹备工作中去。

    而李翊和林庆良不时前往指导,指明研制方向,共同探索火器改进方法,使得火器局的工作已经很快开展起来了。

    转眼间已经到了四月末了,李翊来到这个时代也整整的一年了。虽然其间酸甜苦辣都已经尝过,喜悦、快乐、烦恼、痛苦、恐惧都曾经和自己做伴,但是李翊却已经安之若素,把这里当成了自己最温馨的家园,而且今后还要继续努力前行,争取让自己的人生更加丰富多彩。

    现在的云南,各方面都已经走上了正轨,这也是让李翊最感到欣慰的地方。经过这一年的打拼,云南的财政收入逐月猛增,特别是把云南商行交给鲁立展打理后,各项产业收入直线上升,按最近十个月的初步估计,包括云南银行的利息收入在内,官府所得收入已经超过了一百万缗,而且还在迅速的增加之中。

    虽然云南推出了很多的惠民措施,因此消耗的资金在财政收入中占据了比较大的比重,但是云南人口的增加,经济贸易活动的活跃,都使得税收收入成倍递增,远远超过了支出的增长水平。

    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苛捐杂税的减少,福利保障水平的完善,使百姓没有了后顾之忧。在收入普遍提高的情况下,交投活跃,人们的消费能力大大增强,社会产品交易量大幅增加,也使得财政收入随之水涨船高,再也没有了以前捉襟见肘的窘困情况了。

    现在这个季节,云南此前推广的棉花已经播种完毕,而去年种下的小麦已经开始返青了,还有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云南大规模的小麦收获季节就要来到了,而现在正是最关键的时候。

    所以,为了更充分的了解云南小麦的生长情况,以便更好的加以推广,李翊决定到云南种植小麦的产地看上一看,也好规划下一步的种植计划。

    去年不遗余力的推广小麦种植,但是响应者却不多,除了九百亩官田全部种上了小麦和棉花,其余的地方百姓都还抱着观望的态度予以对待,使得整个云南也就只有十几处面积不大的小麦种植地,总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