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放置流修仙-第12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是,王牧却是打破了这一惯例,也因此有了大晋新元八十一年盛世。
  小岭界之中,虽然以性命二道为尊,但是这两条道路到了第四境界已经是顶峰了,前路断绝。
  如今,也只有王牧的神道可以尝试一番。
  闻言,王牧抚了抚胡须,手一挥便有着一道铜镜飞出。
  顿时,皇宫天柱之上有着一道道气运注入乾天殿然后没入铜镜之中。
  “神庭,立!”
  随着一道威严声音传播至大晋各地,铜镜之中积攒近百年的气运力量猛然喷涌,转瞬就来到气运天柱上方。
  天柱上方,一道威严身影逐渐浮现而出,手持长剑狠狠向前一劈。
  顿时,冥冥中有着一个空间开辟而出,其中不断有殿宇楼阁演化而出,又有霞光万道充斥其间。
  此时,巨大的虚影手中出现一抹铜镜,铜镜一转,就有着一道道魂魄飞入此处空间,凝出神体。
  “公瑾,该走了!”王牧转头一笑,直接跃上了天际上那气运神龙的头颅之上。
  那气运神龙发出一声龙吟,便载着王牧朝着头顶的神庭而去。
  陈鸿宇叹了口气,朝着国公府而去。
  《晋史·大晋简史》大晋新元八十一年末,太祖龙驭宾天。同日,英国公过世。
  大晋大晋八十二年初,大晋太子王炜继位,年号继元。
  继元二年,王炜驾崩,谥号太宗。


第二十四章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灵州、凌仙阁,一座座亭台楼阁林立而起,有才子佳人往来期间。
  凌仙阁旁边,滚滚灵江淘淘而下。
  丁凯乘着一叶扁舟顺江而下,望着远处的凌仙阁,心生感慨。
  “这一定就是半山先生的《凌仙阁序》中讲述的凌仙阁了,往日里也只是偶有听闻,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
  心中感慨之际,就见的旁边小舟之上一个声音响起。
  “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舳。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这种种景象尽在半山先生的描述之中了!”
  丁凯转头一看,就见的对方也是一个年轻士子。
  “兄台莫非也是来听半山先生讲述新学?”
  对面那士子听见他所言,笑着回道:“这是自然,半山先生乃是我大吴数百年一出的天才,弱冠之龄便天封进士的存在。
  我自然是想要来一睹真容。”
  听到对面士子回答,丁凯也是不由暗暗感慨。
  据传半山先生许平自幼聪颖,酷爱读书,过目不忘,下笔成文。
  即便天资聪颖,但是半山先生从未生出骄纵之心,一直勤恳求学,为了多一些学习的时间,更是做出了悬梁刺股的惊人之举。
  这种事情,丁凯即便是想想,也觉得头皮发麻。
  弘光七年二月,半山先生以十四岁之龄参与县试,一举夺得案首之位,此时以初露锋芒。
  同年三月,来到京都入了明廉书院。
  弘光八年,又于东湖小文会舌战群儒,首次提出了新学总纲——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同年,接连通过府试州试,连中三元。
  弘光九年,取得会试殿试第一,成为了这一年的状元,声名传遍天下。
  同年,半山先生放弃了入馆阁的机会,调为巴州临江郡安定县知县。在任两年年,击退蛮族、兴修水利、扩办学校,初显政绩。
  弘光十一年,许平又任任巴州通判,勤政爱民,治绩斐然。次相司马珣以许平恬淡名利、遵纪守道向吴王举荐,请求朝廷褒奖以激励风俗。
  但是半山先生许平却是以不想激起越级提拔之风为由拒绝。
  后,司马珣又以王安石须俸禄养家为由,任命他为群牧判官。不久许平出任灵州知州,得与灵州名士周颐相知,声誉日隆。
  如今,已经是弘光十五年,半山先生名满天下,每有空闲便于凌仙阁讲述新学,常有各地士子慕名而来。
  如今,他也成为了这些士子之中的一员。
  思绪片刻,丁凯道“这位兄台,既然都是慕新学之名而来,不如你我把臂同游如何?”
  ……
  凌仙阁中,陈鸿宇坐在主位之上,不断讲述着着儒道学识,期间还夹杂着一些自己都新学思想。
  所为新学,就是他自己的儒学之道,一种变革类型的儒家思想。
  如今大吴承平日久,天下弊病积蓄,儒学之中的有识之士都意识到一场变革在所难免。
  再加上当今圣上逐渐掌权,对于进行变革以及从以宰相为代表的保守派中收回大权有着切实的需求。
  因此,明廉派圣眷愈浓,而他这个明廉派之中最耀眼的年轻一辈自然也是入了吴王的眼。
  此时,因为天地封禁解除,他一身实力已经相当于半个金丹。
  讲学之时,有着道道文气显化而出,环绕在底下听讲的诸多学子身旁,提升他们的专注和领悟。
  又是半个时辰过去,陈鸿宇这才停止了讲学,顺手回答了几个士子的疑惑,便匆匆离去。
  见此,人群中的丁凯不免有些遗憾。
  “可惜了,今日却是来晚了,半山先生已经结束了讲学!”
  听到他所言,旁边的同伴略微抱怨了几句。
  顿时,四周士子纷纷怒目而视。
  “半山先生身为一州知州,事务繁忙,能够抽出时间来讲学已经是不易。
  更何况,先生还是大吴少有的实封进士,一身儒道造诣在整个大吴排在前十。”
  “如今,先生不求回报、不问出身,四年如一日在此地讲述儒学,教导后辈,乃是天下人称颂的壮举。
  怎么能轮得到你一个小小秀才前来质疑?”
  “恐怕,你原先都没有机会受到举人的教导吧!”
  一声声呵斥声,弄的两人狼狈无比,直到两人连声告饶,这才好不容易离开。
  ……
  灵州城,知州府,陈鸿宇坐在书房之中静静品着一杯灵茶。
  同时,不时翻阅手中公文。
  如今,距离来到此方世界已经有着九年。
  根据远在东辰龙宫之中的本体探查,再加上自己猜测,或许是因自己在大吴的地位愈发的高,探查到的如今规则愈发清晰,所以东辰神庭方面反而不是太过焦急,不再催促。
  就在此时,王佑轻轻敲门走了进来。
  “知州大人,朝廷再次下令,想要召您入崇文院入职。。”
  陈鸿宇抬头一笑,“回绝了,就说我才疏学浅,不能担此大任。”
  “知州,这如今可是第四次了,崇文院虽然并非实职,只是一种荣誉职位,但是这代表着朝廷对您的认可啊!”
  闻言,陈鸿宇有些好笑的看了双鬓已经斑白的王佑一眼,心知他是为了自己着想,害怕自己一再推却,失去这个大好机会。
  崇文院虽无虚职,但是其带来的巨大声名却是几乎没有官员可以拒绝,更何况有些崇文院职位还有着更深层的政治意味。
  “佑之啊,你虽然年纪老大不小了,但有时候却是有些纯真的可爱啊!”
  闻言,王佑一脸懵逼,起初朝廷第一次要赐予陈鸿宇崇文院馆阁之职被陈鸿宇推让的时候,他还以为陈鸿宇只是按照惯例谦虚推让一番。
  甚至,他还以为陈鸿宇要来一个类似新皇登基的三辞三让,但是如今已经是第四次了,陈鸿宇却是依旧拒绝了。
  看到他有些懵逼的神色,陈鸿宇无奈的叹了口气,他的上限就在这里,无法了解自己更深层次的谋划。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第二十五章 秘阁
  “我似乎是有些明白了!”王佑面露思索之色。
  “行了,自己下去慢慢思索吧!”陈鸿宇笑道。
  崇文院,是一个独特的机构,是接收、整理典籍的机关统称,实则崇文院内部划分三馆。以昭文馆与集贤院、史馆为三馆,分掌藏书、校书与修史。
  一般来说,三馆和秘阁中的官职,如大学士、学士、待制等,都是是授予较高级文臣的清高衔头,并非实有所职。
  但是,很多时候,三馆的职位都是有着特殊的政治象征意义。
  以首相为昭文馆大学士、次相为监修国史,末相为集贤院大学士。
  自大吴开国以来,三大馆最高官职皆由宰相兼任。
  而现在,由于他政绩斐然,声名在外,再加上备受吴王赏识,因此政事堂就打算让自己在三馆任职,表示对他的认可。
  对于寻常大臣来说,这代表上方政事堂相公们的认可,以及声名与地位的提升,哪里会推辞。
  但是,他心中可是有着更大的谋划。
  只有以足够快点速度登上高位,才能立下更大的功劳将来才能在东辰神庭攻入儒界之时立下足够大功劳,为本体突破金丹准备更多珍贵物资。
  因此,他就必须用更加有效地手段。
  前期的科举,他可以依仗自己这具分神的身体年龄以及儒道造诣一路过关,打下最坚实的根基。
  但是之后的路途,却是需要他一步一步坚实的往上爬。
  虽然说,东辰神庭已经不再有最开始那般催促,但是时间也是有限。
  而现在,他就是在通过种种手段提升自己的名望喝地位。
  凌仙阁讲学是一种,而如今的屡次恳辞馆阁之职也是一种。
  朝廷多次委任王安石以馆阁之职,他均固辞不就。
  如今,朝中的士大夫们大多以为他半山先生无意功名,不求仕途,是真正的名士,遗憾无缘结识,这在无形之中就提示了他的威望。
  甚至,政事堂的几位相公和小皇帝应当也有着类似的想法表露而出。
  当然,小皇帝因为可能是真的钦佩赏识他,但是三位宰相可就不一定了。
  这三位宰相都是实封进士圆满以上的修为,秦相公更是实封大儒的存在。
  心思澄明,明心见性,未尝不能猜到他的想法,但是这也不重要。
  他的目的达到就行,每一次恳辞之后,重新赐下的三馆之职都会更高。
  不过,这种法子也只有他能用。
  他现在是什么身份,弘光九年新科状元、明廉学派新一代扛鼎之人、灵州知州、实封进士,更是剩余传遍天下的新学发起人,一代名士半山先生。
  每一个身份都不容小觑,而这些身份加起来更是代表了他的地位资格。
  对于他来说,寻常的馆阁之职对他来说是真的毫无作用,什么声名上的认可这类作用都是鸡肋。
  而对于寻常的官员来说,一旦拒绝,那就是你自命清高,不识抬举。
  ……
  玉京,华清池。此时天气温和,华清池之中有着一尾尾锦鲤在其中游动。
  十五岁的天子此时正蹲在池边,将手中的鱼饵投入水面。
  “白公公,你是说那许平又一次拒绝了馆阁之职?”
  边上,一个面白无须、身材销售的中年男子点了点头,用阴柔的声音回道:“陛下,许知州确实再一次拒绝了馆阁之职。”
  闻言,少年天子呵呵一笑,拍了拍手站起身子。
  一边接过旁边宫女递来的毛巾擦手,一边淡然道:“你说,他许平到底是真的不慕名利、淡泊自如呢?还是说想要待价而沽展示一番自己的高风亮节?”
  闻言,中年太监面上浮现一抹惶恐之色,低头道:“陛下,许知州学识渊博、儒学造诣深厚乃是天下名士,更是一州知州,朝廷要员。
  奴才,不敢妄议。”
  听见那太监的回答,吴王满意一笑,宽慰道:“放宽心,白公公,你自幼便跟在我母后身旁,乃是绝对的心腹。
  朕让你说,你说便是了,又不会将你怎样。”
  闻言,似是觉得吴王所言非虚,白公公迟疑片刻,这才继续道:“陛下,虽然我与许知州接触不多,但是却是听说过许多他的事迹,陛下你更是常常将他挂在嘴边。
  因此,老奴斗胆讲述一下自己的想法。
  老奴觉得,许知州应当是真的高风亮节,不愿意受那馆阁之职,寻常官员趋之若鹜都馆阁之职,可能还没有在他心目中的地位重要。”
  “哦?”吴王闻言,饶有兴趣道:“说说吧,你怎么就认定他是高风亮节呢?”
  “陛下,许知州乃是弘光九年的新科状元,是您的门生,再加上他自己的天资,可以说是前途广大。
  如今,许知州于政事上都手段与天赋也逐渐展露,前途更是可期。
  一个寻常官员可望而不可即的馆阁之职,对他来说可能也不是什么太过在意之物。
  另外,许知州儒道造诣高深,如今已经是实封进士,并且在灵州凌仙阁开堂讲学,教导士子。
  不论出身,不求回报。
  这种行为,完全可以表现出他的胸襟与思想境界。”
  闻言,吴王直接笑了出来,“不错,朕也是这般想的!”
  顿时,白公公心中松了一口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