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快穿之养老攻略-第100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并且休息了一晚,就再次精神抖擞的去了内府,带着嬴政的手谕去那要人要钱,开始搞文教事业。

    学宫房子暂时不急着修建。

    暂时先租个靠近咸阳城王宫附近的大屋子,临时充当教学地点。

    再之后要忙的就多了。

    教学用具,教学教材,教学流程和授课老师之类的都得操心啊。

    她自己是能亲自教,可是她总不能从早教到晚,什么都她一个人来教吧,那还不得把她给累死啊?

    而这时候想找个教书先生。

    是真的很难。

    因为这时候,知识几乎可以说是最珍贵的东西,每一个做老师的传授知识给别人都是十分谨慎的事情,师徒之间的传承和彼此之间的关系密切程度也是远超过未来的。

    这时候做徒弟的挑老师。

    做老师的也挑徒弟。

    再怎么所谓的一视同仁,也没有见人就收,什么人都教的道理。

    折腾到最后,乔木还是好不容易靠九章算术,几何原理之类的算术知识,勉强吸引了十几个对这方面感兴趣的人才,把他们骗过来充当教书先生,说骗,倒也不是很恰当,准确来讲是把他们引诱过来。

    利用算术书与他们等价交换。

    乔木给算数书给他们。

    并且教他们。

    他们卖身给乔木,给她当几年教书先生,完全是等价交换的事。

    教书先生一搞定。

    乔木搞的临时学宫,就正式开始收徒了,不收那些年纪大的以及本身已经在其他方面学过一些知识的人,主要是收没有基础的孩子。

    就先从启蒙开始教。

    只有这样教,乔木才能把那些孩子往自己想要的方向培养,把他们培养成大秦以后一统天下的储备官员,相比较于孩子,那些已经接受过百家知识熏陶的成年人,他们的思想在某种程度上来讲,已经定型了,某些理念也已然深入人心。

    想要改变,实在太难了。

    在一张油画上涂涂改改。

    涂改成自己想要的。

    那还不如直接拿张白纸重画。

    虽然乔木是抱着为大秦培养储备官员的念头在招收弟子,但是别人不知道啊,再加上乔木还没拿自己的名头或者嬴政的名头去宣传。

    因此最终过来报名的。

    大多数其实都还是些平民。

    相对富裕的平民,太穷的平民压根就不愿意让孩子过来学习,减少自家的劳动力,只有相对富裕但是本身又没有能力给孩子找个老师的那些平民,在看到这边有一家公开授课的学宫的时候会过来看看。

    至于贵族之类的,他们基本都有自家传承,除了对百家学说有些兴趣的可能会外出学习之外,剩下的自己家就有专门人员统一教授。

    就是类似家学的存在。

    对此情况乔木也不意外,不过她也不是谁都收,所有孩子在进入学宫的时候都是不收费的,因为乔木需要一个月的时间考察他们,只有通过考察的才能成为学宫弟子。

    没通过考察的要么回去。

    要么自愿留下来旁听。

    未来如果有所进步。

    也能收入门墙。

    这么个规矩一提出来,原本还有些担心乔木他们是骗钱的人,现在也立刻不担心了,有要求就好。

    有要求才说明他们真实。

    接下来无非就是那些孩子家长会去耳提面命自家孩子,让他们一定要努力学,要是不能通过考察。

    一定要让他们好看之类的。

    之后没几日,咸阳文教临时学宫,也就是未来的咸阳皇家学宫。

    便正式开门,对外授课了。

    ------题外话------

    这气温变得好快啊,昨天穿短袖,今天就能穿棉衣了,秋天呢,秋天哪去了?

 第一千八百九十二章 始皇祖母夏太后(28)

    秦王政九年,元月一日,大朝。

    嬴政他特地趁着这个大喜的日子,这个一元初始的日子,在大朝会上,向所有大臣勋贵们,展示了一下最新制作出来的改良版纸张。

    从最好的顶级宣纸,到上厕所用的草纸,全部都逐一的介绍了一下,并且给每位大臣都分了一点。

    能上朝的那些大臣,即便是武将,那也不存在不识字的可能,因此这些纸刚一被拿出来,并且被嬴政展示了一下,如何在上面书写之后,所有人就都知道这天要变了。

    这东西的出世,绝对是上古文王作易经之后的又一大人道盛事。

    有了这东西,回头诸子百家门人还不得蜂拥而至,就算是不用招贤令,那也有的是人往他们大秦而来,这是绝对不逊色当年竹简作书的壮举,特别是其轻便和价格低廉的特性,更是使之远超竹简作书。

    “王上,此乃文教圣物矣!

    不知王上当何以使用?”

    惊叹过后,立刻就有人问道。

    “朕欲在大秦境内售卖这些纸。

    除了纸张之外,朕这还有一些书籍可以售买,价格并不比纸高到哪去,到时候可以一并进行售卖。

    不过为了以防有人囤积。

    售卖时朕会进行定量,只有拥有我大秦户籍的人才有资格购买。

    虽不能完全抑制他国。

    但也当有些奇效。

    除此之外,朕还欲再设立一间大秦图书馆,将我咸阳宫中所有典藏全部抄写立册,存放于大秦图书馆当中,任由大秦国民自行翻看。

    诸位以为如何?”

    说着计划的时候,嬴政就已经让侍卫取来了第一批铜活字印刷而成的书籍,并且逐一分发给下面所有百官,当然了,这次就没有一人一套了,只是一人随机一本书籍。

    可能是诗经,也有可能是道德经,亦或者其他什么经,不过,也就只有这些了,兵书之类的,是绝对不可能批量印刷给别人观看的。

    这些书籍一发下去,有的人就已经迫不及待的翻看了起来,还有的人则是注意到了书籍每个字都很规矩,感觉并不像是抄写出来的。

    当然了,更多的人还是压根没顾得上看书籍,注意力思维全部都被嬴政刚刚说的设立大型图书馆给吸引了过去,一时间,各有想法。

    有的觉得好,有的觉得不行。

    有的担心这么做会影响他们的位置,有的担心这么做会得罪一些把控某类知识的学派子弟或学阀。

    而且总体来看,持反对意见的竟然都是一些靠自身知识和能力升上来的文官,反倒贵族没啥意见。

    因为这个时候,贵族很大程度上并不是靠知识提升的自身位置。

    靠的是自身的血脉和家族。

    只有靠知识和脑子提升的人。

    才会担心知识传播的过多,导致有人跟他们的后人去争抢地位。

    但好在这一类人的力量不是很大,目前还只算能算弱小,远没达到汉朝中后期学阀门阀鼎盛无比。

    几乎能左右朝政的程度。

    因此他们的反对意见很快就被嬴政直接忽略,他说建大秦图书馆又不是跟这些大臣商量,只是通知他们一声而已,有人反对又如何?

    再之后,就是有人问那些书籍上的字为什么会那么规整,那么相似,然后嬴政跟他们解释,这是用新技术,想办法批量制做出来的。

    并不需要人手工抄写啥的。

    本来嬴政以为自己这么囫囵的说着,能暂时隐瞒一段时间印刷术的存在,可奈何他这朝堂之上的聪明人还真不在少数,没有见到印刷书的时候,他们脑子可能一时之间想不到印章之类的东西能够印书。

    但书都已经在他们手上了,同时还知道是批量弄出来的,只要稍微逆推一下,聪明的大臣立刻就明白这书籍大体是怎么弄出来的了。

    不过他们明面上都没说。

    只是恭贺了一番嬴政,然后一下朝,就都自己私底下实验去了。

    希望也能占个优势。

    得点好处啥的。

    不过他们自己鼓弄,不管什么鼓弄,肯定都是鼓弄不出来,乔木交给嬴政的那种铜活字印刷术的。

    因为乔木交给嬴政的,那可是南宋朝最鼎盛时期的活字印刷术。

    两者相差千余年呢。

    科技差哪那么容易磨平?

    自嬴政在大朝会上宣布了纸张出世后,咸阳城就一次性多了四家卖各种纸张的店铺,其中一家专门卖各种高档纸,一家专门卖特殊用途的油纸之类的纸张,一家专门卖廉价纸,还有一家,专门卖草纸。

    与此同时,原本咸阳城最大的那家属于吕不韦的酒楼,也被嬴政临时征收了过去,改成了图书馆。

    并且正式对外开放。

    为了不给吕不韦钱,嬴政还特地给吕不韦留了点名声,就是特地在新改造成的咸阳图书馆内部写了个告示,表示感谢吕不韦为了天下人都能多读到书,把自家酒楼贡献出来,改造成图书馆给所有人用。

    这样吕不韦得了名,嬴政省了钱,大家也都能有书籍看,简直就是三全其美,一箭三雕的大好事。

    随着纸张和书籍出世。

    对此,最先为之震惊并且疯狂的,显然就是咸阳城里的人,主要集中在咸阳城里的百家学子文人。

    他们震惊且疯狂的利用自己以及其他拥有大秦户籍的普通平民。

    购买了一大批纸张之后。

    立刻就将消息往祖国,往自己的亲朋好友,乃至于师兄弟师傅以及同门的其他学子们传递,怕别人不信,他们还特地依依不舍的从自己好不容易买来的那些纸张当中分了一点出来,跟信一起送了出去。

    当然了,这是比较蠢的。

    更多的,其实还是直接用纸写信,让人送回去,这样不但把信息送了回去,同时也把纸送了回去。

    虽然这时候各国信息传递的都比较慢,但是奈何纸张和书籍的出现实在是太过于震撼人心了,因此在半个月之后,秦国发明了新的文字承载物,价格远比竹简低廉,而且还比竹简方便的消息,就迅速传遍了七国,纸和部分书籍,也随着消息的传播传到了各大学派手里。

    那真是举世哗然,百家震动。

    不断的有人往大秦涌来。

    年都不过了,也要过来。

 第一千八百九十三章 始皇祖母夏太后(29)

    不过一个月的时间,咸阳城这边就汇聚了秦国过去数百年都没能邀请过来的百家学派以及文人名士。

    就连说自己年纪大了,不太愿意过来的荀子,都特地赶了过来。

    更不用说其他人了。

    什么农家巨子,儒门孔丘当代传人,子夏后裔,鬼谷子传人,墨家巨子之类的大佬,几乎都来了。

    甚至就连其他几国国君。

    也都特地派人过来访秦。

    这番盛况真的是举世未有,至少最近几百年,从来没有发生过。

    就是当年齐国的稷下学宫讲课辩论最鼎盛的时期,那也没能把这么多百家巨头弟子,都吸引过去。

    自从来到咸阳后,这些人最喜欢汇聚一堂的地方,就是嬴政新搞的那个咸阳图书馆,虽然图书馆里的书籍对于一些大佬而言,基本都不陌生,但是他们还是很愿意在这样文化氛围浓厚的地方交流讨论。

    小小的一个图书馆,里面挤的人愣是比稷下学宫还要多好几倍。

    最后还是嬴政顺带着又好心把附近那些同样属于吕不韦的房产全部收缴回来,再次给了吕不韦一点关心百家文人的好名声,把那些房产免费开放给百家之人使用,这才缓解了图书馆太过于拥挤的问题。

    而有些人因为有了更隐秘的交流地点,聊的内容也比以前更多。

    更丰富,郑重了些。

    咸阳图书馆西侧三号厢房内。

    子张之儒,子思之儒,颜氏之儒,孟氏之儒,漆雕氏之儒,仲良氏之儒,孙氏之儒,乐正氏之儒。

    儒学八派传人,此时正齐聚于此,共同商议怎么样借着纸张和书籍的出世,发扬传播和壮大儒学!

    “诸位,请先暂且听我一言。

    秦国这些纸张的优点实在是太多了,有了这些纸张传播知识,长此以往,天下文人必然越来越多。

    百家学说也必然越来越昌盛。

    但是这无疑又是大争之世。

    如果我们不能把握住这次机会扩张儒学影响的话,那么等待我们的将不是止步不前,而是迅速被其他百家学说抛之其后,一骑绝尘!

    别人进步扩张,我们不进步。

    那就是退后,就是衰败。

    所以我希望,这一次大家能够摒弃前嫌,联合起来,共兴儒家。”

    子睢作为在场所有儒家子弟当中辈分最高的,他首先就给这次讨论定下了一个基调,随后才示意众人可以以他的话为基调进行讨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