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时间不少人只能啃老,因为很多年轻人手里压根就没啥存款。
只有家里面对老人手里有不少存款存着,或是养老或是想干啥。
最可怕的是这种日子并不会很快过去,即便天气升温,物价也很难降下去,蔬菜可能适当下降,但是鸡鸭鱼猪之类的,价格很难降。
因为这一次寒潮突然爆发,几乎可以说是冻死了国内七八成的牲畜,位于寒带的养殖厂不用说,几乎全军覆没,位于温带的养殖场也覆没大半,也就只有原本位于热带的那些养殖场,幸存了大半下来。
这么多牲畜死亡,数量恢复肯定是需要时间的,鸡鸭鹅还好,大抵能一两年内就能勉强恢复,但是猪没有个三四年,是很难恢复的。
最重要的是,随着以后这种天气变成日常,那么各大养殖场的建筑以及内部的保暖设备之类的,肯定都是需要升级的,每年的耗电量也急剧飙升,再加上天冷,各种植物难以种植等等各方面的因素叠加在一起,养殖成本必然飞速上涨。
到时候不涨价就好了。
更别说跌价了。
第两千二百二十五章 冰河时代种太阳(15)
随着时间推移,不但物价在缓慢上涨,人口南迁计划也陆续完成。
冻死人情况逐渐几近于零。
虽然不少南方城市因此人口骤然暴涨一两成,造成了一定压力。
但是总体来讲其实还好。
毕竟受寒潮影响,温度低于五六十度的北方地区并不是很多,只有北方本来就比较寒冷的部分区域温度才会降到那么低,其他地方温度也就降到三四十度,在有地暖的情况下,大体都还处于能够忍受的程度,故而他们并不用往南边迁。
最多就是暖气费涨了不少。
温度越低,制暖所要消耗的能源就越多,暖气费上涨也很合理。
因此最终总体来讲,真正需要往南方迁徙的人口大概也就不到八千万,数量看着多,但是往各大城市一分散,每个城市分的也不多。
再加上暂时迁徙到南方的那些北方人,目前主要还是采取集中供暖的形式居住,上千人一起住在各大集中供暖场所,所以各大城市都还能承受,最多就是物资有些缺。
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
本来不迁人进来,那些城市就已经因为寒潮等各方面的原因,出现物质紧缺的情况了,如今又迁了些人进来,局面自然是雪上加霜。
好在缺的主要是蔬菜和肉类。
主食还是不缺的。
因此所谓的物资紧缺其实也就是吃的没过去那么好,那么丰富。
再怎么说……
那也比几十年前幸福多了。
有人觉得不满,不过只是因为他们过惯了好日子,由奢入俭难。
随便从古代拎几个老百姓,都不用是遭灾的,就是普通百姓,扔到现在的那些集中供暖场所,保证都没有哪个会觉得不满,甚至还会觉得很幸福,因为那边至少一日三餐,米饭或者面条之类的随便吃。
只要不浪费就行。
这绝对是很多古代百姓。
一年都难得几次的待遇。
碰到节俭的,可能就没吃过。
没吃过不带任何杂粮的大米饭和雪白的,精细无比的细粮面条。
所以啊,人还是惯出来的。
但不管如何,至少国内整体局面是稳定了下来,新的养殖场和种植基地也在陆续新建,先前因为寒潮突然降临导致重创的一些农业生产和工业生产,都开始缓慢恢复。
一切看着都在往好方向发展。
时间一晃就到了过年。
不过今年不同于往年,今年家里有人去世的家庭着实不少,有的比较惨的,一家可能就剩没几个。
或者一个小区去了近半。
这可不是在说笑。
有的小区就是老年小区,小区里面大多数都是老人居住,孩子可能在大城市打拼或者在其他地方之类的,极寒天气对于身体素质不好的人本来就相当不友善,所以这样的小区户口减半又有什么不可能?
因此今年春节,大家真的很难挤出欢声笑语,甚至因为天气的原因,很多在外工作的人都没回家。
大家只能或是视频,或是电话连线,勉强度过这个特殊的春节。
然后第二天继续正常度日。
当然了,也不是所有人家都这样,初一初二之类的,还是有到处拜访走亲戚的人的,只是数量相比较于往年要少了许多,刘建国他们家就是其中之一,他们家往年都是初一先去拜访父母,然后去岳父岳母家吃中饭,吃完饭再回来就行。
这一次因为乔木老伴去世了。
把乔木一个人扔在家,实在是有些不妥,所以他们便索性把乔木也带着一起,去了苏文娟长弟家。
自从苏文娟父亲去世后。
她母亲就跟她长弟一起住。
所以他们家团聚的时候,当然是在她长弟家,乔木过去,虽然使得他们家的聚会跟往年有些不太一样,但大家都能体谅,所以这顿饭吃的还算友好,而且吃完后,苏文娟的弟弟也没像往年那样极力邀请刘建国留下来打几小时牌再回去。
今年不同往年,要是真的太晚的话,车子都不太容易发动,为了大家的安全,他们自然不敢留客。
初一这顿饭吃完回去后,刘建国他们家就不再拜访其他亲戚了。
最多就是视频拜个年。
然后他们家便继续开始猫冬。
这一猫就猫到了四月份。
从过完年开始,他们这边的温度就进入了缓慢提升状态,但是提升的速度十分之慢,一个星期可能才提升一两度,直到三月末,春分之后,升温速度才稍微快了一点。
但是即便如此,那也是等到过了谷雨,就是四月中旬,每天的最低气温才恢复到零上,不再结冰。
也是直到这个时候。
刘建国夫妻才想着找工作。
他们两个在家啃了四五个月儿子和老娘还是有些不好意思的,所以气温一恢复,当然是想赶紧找工作赚钱,同时也为半年之后可能会再次降临的寒潮提前做存钱准备。
然而他们这个年纪的人。
离职容易,想再找工作可就难了,因为多数公司都不招中年人。
就整体大局面而言,绝大多数公司都只招十八岁以上,四十岁以下的员工,有些公司,比如说一些招程序员的公司,那条件可能还会更严,比如说招三十五岁以下的。
刘建国今年四十八岁,苏文娟比他大两岁,今年五十岁,再过几个月就是五十岁生日,这个年纪的普通人,没有什么特别漂亮业绩的人,想要找工作绝对是难上加难。
就是扫大街和看厕所。
那可能都竞争不过别人。
所以在折腾了半个月后,刘建国苏文娟两人还是沮丧的回来了。
不是人家不要他们。
就是他们嫌人家工资低。
如此又怎么能找得到工作?
乔木看着他们的样子,再加上对未来的担忧,最终还是下定了决心,在他们夫妻两个再次失落回来的当天晚上晚饭后,提出了建议:
“建国,文娟,这些天你们找工作的情况我一直看在眼里,也上网查过一些资料,以你们现在的年龄和各自能力而言,想要找到一个让你们满意的工作,实在是太难了。
所以,我这里有一个建议。
我们搬到乡下去吧。
我们搬到乡下租一片土地,想办法建一个暖房,然后你们专门负责种田养鸡养鸭之类的,只要供电不出问题,那咱们冬天还能赚笔。”
第两千二百二十六章 冰河时代种太阳(16)
“妈,可是咱们好不容易才从乡下搬到城里来,现在再回到乡下,那过去几十年的努力不都白费了吗?
而且回到乡下的话。
志明找媳妇也很难吧。”
这一次倒不是儿媳妇反对,是她儿子刘建国第一个表示了反对。
这城里日子过得好好的。
回乡下干什么?
就因为他们没有找到工作吗?
“妈,回乡下是没有问题,可是乡下的电路到现在还没有整修呢。
到时候如果停电怎么办?
如果再次停电,我觉得电力局应该还是会先抢修城里面各大小区的电路吧,乡下可能会被放弃诶。
到时候恐怕非但赚不了钱。
鸡鸭之类的还能都冻死。”
苏文娟想了想,也特地挑了点可能会出现的问题,着重提出来。
希望借此打消乔木念头。
然后乔木还没来得及说话,她孙子就兴奋道:“奶奶,我同意诶!
爸,妈,你们怎么就光想奶奶的建议有问题,不想解决方法呢?
有问题咱们就解决呗!
首先,我找女朋友这一点压根不着急,况且住在城里乡下又有什么区别,这一点我都不介意,你们介意什么,真是皇帝不急太监急。
还有所谓的通电问题,我们不是有这个小型柴油机嘛,而且到时候我们也不一定非要在家里面装地暖,我们完全可以在家里面修炕。
在暖房里面修火墙之类的。
这样的话,到时候我们只要多储备点煤炭就可以了,现在煤炭价格还是蛮便宜的,而且我们还可以在房子下面挖个地窖,这样至少能在冬天储存一些白菜萝卜,土豆红薯,总之我感觉比在城里好多了。
只要布置妥当的话。”
不得不说,刘志明这么多年的末世文真没白看,零下二三十度的情况下,只要准备妥当,那的确是没有多大问题的,所以他的这番建议,总体来讲也相当的有可行性。
就是搞起来有点费钱费时间。
“可是不是说不让烧煤炭了吗?
还有建暖房得花多少钱啊?
咱们家哪还有那么多钱……”
刘建国继续无奈地纠结着,他还真的是如他儿子所言,光会提出问题,也不知道在提出问题之后。
再把问题给解决了。
这次不用刘志明说了,乔木立刻开口道:“现在已经允许烧炭了。
今年冬天不少地方的人都是靠烧炭活下来的,不允许烧炭是想把大家都逼死吗,而且你最近有没有看新闻啊,现在只要是建暖棚的。
那上面都是一路开绿灯。
只有嫌少,没有嫌多的。
通电问题也是,不说今年,就说去年的情况,去年冬天,虽然乡下的通电问题是最后才解决的,但是在乡下有暖棚的,有大棚种植基地的那些农户和商户的通电问题。
可是比我们小区还先解决。
所以现在弄暖棚,绝对利大于弊,上面也绝对会多加扶持帮助。
至于说最后的资金问题。
把我那房子卖了。
虽然现在房价跌了点,但咱们这边好歹是学区房,把我那房子卖了,应该也能卖个几百万,到时候不论是挖地窖还是盖暖房,又或者是做其他事,应该都没有大问题。”
“不行,妈,这怎么行。
我们怎么卖您的房子?”
虽然内心有些心动,但是刘建明还是立刻拒绝了乔木的建议,因为他妈要是真把房子卖了,帮他的话,那恐怕会很麻烦,他妹那边是没什么问题,可是他弟那边,特别是他弟媳那边恐怕肯定会有话说。
他爸他妈最重要的资产就是那套房子了,要是他妈把房子卖了都帮他的话,同样作为儿子的他弟弟怎么可能会满意,不满意才正常。
“我知道你们担心什么,我又没说免费给你们,或者免费帮你们。
等回头各种设施建好了,要么就全都归我名下,你们给我打工。
要么就算我借你们的。
你们回头还我,签个合同。
随便你们自己选择。”
作为人精的乔木,怎么可能会看不出来她大儿子担心的是什么?
因此,立刻就提了个不错的建议,这建议虽然不能百分之百让她二儿子一家满意,但是至少这理由说得过去,况且她觉得她就算是稍微偏心些大儿子也是理所当然的。
毕竟她现在住在大儿子家。
而且过去几十年,原身也是跟她大儿媳妇处的比较好,隔三差五的就来蹭饭,举个小例子,原身大儿媳妇知道原身喜欢吃菜粥,那是只要家里煮菜粥,就一定打个电话通知原身,家里午饭要是吃点什么好的,那也一定会请原身夫妻去。
做父母的,在没有瘫在病床之前,对儿女孝顺要求又能有多少。
无非就是有吃有喝惦记着。
逢年过节惦记着。
买节礼,买新衣服之类的呗。
不一定真缺了一口吃的,也不一定真缺了一件新衣服,但是子女惦记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