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即便是谢启常年练武的身体素质,也都冻得有些受不了,更别提那些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了。
今天是会试开考的第一天,皇帝身上披着一件厚厚的披风站上了皇城的城墙。
他在透过微弱的月光,望向贡院的位置。
此刻贡院还是一片灯火通明,想必还有不少人挑灯奋笔疾书吧。
感受着明显冷了下来的天气,皇帝有些忍不住叹息道:
“这天气怎地如此怪异,只怕这会试结束是要病倒不少人了。”
皇帝的叹息还没结束,他突然就收到了北方的一处府城突发雪灾,积雪压塌了不少房屋的消息。
此刻他再也顾不上贡院的众人,开始回御书房发号施令,派人去救灾了。
三天的时间在贡院外的众人眼中一晃而过,而在贡院之中答题的考生就像是过了三年一般煎熬。
正如皇帝所想的,这三天众人都不知道是怎么在贡院之中度过的,白天尚且可以忍受。
一到夜晚,呼啸的寒风就朝着众人袭来,带着不把人吹成冰块不罢休的气势。
第一场考试下来可是不少人得了风寒,出贡院都是脚步虚浮的,甚至不少人一出贡院的大门就晕倒了。
不过还好的是谢启的身体素质尚可,并没有感染风寒,只是这几天没睡好,精神有些差。
在家里稍作休息后,第二场考试又开始了。
好在这次有了皇帝的恩典,官差们在每个号舍之中增加了不少碳。使得众人撑过了第二场考试。
第二场考试一结束,紧接着第三场考试就开始了。
只是谢启看着这第三场考试的某处题目时,突然一下子笑了。
看来之前他所学的东西是派上用场了,当即谢启的草稿直接洋洋洒洒打满了一整篇。
随着贡院外铃声的敲响,这次会试是彻底结束了。
随着人流出来时谢启竟还碰到了一个老熟人,正是跟他一起上京的阳治。
看着气色明显比自己好上不少的阳治,谢启拱手道:
“阳治兄,真巧。”
见谢启拱手,阳治也回礼。但贡院实在不是说话的地方,两人另约时间之后就各自散去了。
第120章 放榜之日
当踏进家门吃上一口热乎吃食的时候,谢启才觉得自己活了过来,忍不住感叹道:
“贡院真不是人能呆的地方啊!还是家里好啊!”
看着谢启这番狼吞虎咽的样子,谢周氏都有些忍不住落泪,每次一经历考试,儿子都要瘦一大圈。
她暗自决定这几天要给谢启好好补补。
虽然谢启很饿,但是他还是控制着自己的食量吃了个五分饱就罢手了。
前段时间都没怎么吃东西,要是猛地吃太多的话,肯定是要拉肚子的。
待洗漱完,吃完饭之后,谢启才回房好好睡了一觉。
一觉醒来,谢启依然将试卷的题目和他书写的答案书写了下来,和宋夫子探讨着。
这次的会试是由皇帝点的另一名考官主持的,考官的喜好也关系到学生的成绩。
特别是这最后一场考试中的某一题,这完全是个大坑。
不过宋夫子倒是觉得谢启的答案不错的,即便是他看了都觉得有些脸红,不说前几名,但至少贡士这个身份是稳了。
得到了宋夫子的肯定,谢启才将心放下了一半。又休息一天之后,谢启出府赴约去了。
出贡院大门的时候,谢启偶遇了自到京城之后就没有再见过的阳治。
阳治约他在状元楼一叙。
对于这个很久未见旗鼓相当的对手,谢启还是十分想知道他这次考试成绩如何的。
于是两人约定今天在状元楼喝喝茶,对一对考题之中的答案,一争高下。
状元楼是京城中最有名的客栈,谢启到达的时候,远远地就看见状元楼二楼的栏杆处有人对着他招手。
原来是许久未见的楼满春。
三人坐下之后又是一番畅谈,不过对答案的时候,谢启和阳治两人也是谁也不服谁。
不过大家都十分有默契的没有对第三场考试中那道十分坑爹的题,没分出胜负的二人悻悻而归。
只能将分出高低的希望寄托在明天的黄榜之上,毕竟黄榜上的名次是不可以并列的。
此刻,礼部官衙之中,此次负责阅卷的孟大人面对这两份十分优秀的答卷可是犯了难。
两份试卷都十分优秀,但第一名会元只有一名啊,不可能并列会元。
在这谁是会元的人选上,孟大人却是犯了难。
无论选谁,孟大人都觉得对另一份试卷是一种亵渎。
万般无奈之下,孟大人拿着两份糊好了名字的试卷找到了皇帝,请皇帝判夺。
皇帝看着两份十分优秀的试卷同样也是犯了难,不过看到某一题时,皇帝的眼睛却是一亮。
再往后读下去,皇帝的眼里不禁出现了一丝笑意,越往下读皇帝的心情就越发愉悦。
直到看见最后一句话时,皇帝忍不住哈哈大笑,最后朝孟大人指了指手中的试卷道:
“就这张试卷为第一吧,我看这答题之人写得甚是不错!”
皇帝都发话了,虽然孟大人还是更多的倾向另一份试卷,但他还是应下了。
在众人的期待中,放榜的日子终于来了。
只不过在这京城之中大家都自持身份了,耐心的在自己家里等候敲锣打鼓前来报喜的官差。
谢启对了两次答案,对自己的成绩是极有信心的,觉得自己一定可以考上贡士。
只是他有些犹豫不知道他和阳治的名次谁高谁低。
不过这也不耽误谢启的好心情。
即便是阳治的名次比他高,谢启也不沮丧,因为这会试并不代表着什么,真正一决雌雄的机会是在殿试。
随着时间的流逝,整条桂花街依然静悄悄的,没有任何敲锣打鼓的声音传来。
不过越是静悄悄,谢启和谢府内的一众人等就越高兴。因为越往后通报的成绩越是靠前,所以谢启一点也不慌。
甚至谢周氏还早早地备上了几个鼓鼓囊囊的荷包。全都是给报喜官差打赏的喜钱。
这边谢启没有等来报喜的官差,反而是等来了徐府报喜的小厮。
原来是徐开睿考中了此次的第三百名,成功的成为了一名贡士,有了参加殿试的资格。
徐开睿一直以来的变化,谢启也是看在眼里的。他也为自己好哥们儿的成绩感到高兴。
要不是还要在府中等待报喜的官差的话,谢启只怕这会儿就已经出现在徐府和徐开睿一起庆祝了。
又是半个时辰过去了,还是没有半点动静。
久到谢启都有些怀疑自己那道题难道写偏了,被打入冷宫了?
好在又过了一炷香的时间,桂花街的门口突然传来了敲敲打打的声音。
立马就有小厮从门口冲进院中对着谢启等人道:
“夫人,少爷,小姐。报喜的官差来了!”
虽然很高兴,但谢启还是要端一端架子不能直接在门口去等,免得被人诟病一番。
索性趁着官差还没到的功夫,他赶忙整理了一下身上的衣衫,确保没有任何失礼之处。
紧接着门外响起了一道响亮的声音,“喜报!”。M。。coM
话音刚落的第一时间,谢启才就迈步往谢府门口走去。
只见谢启走到门口的这会儿功夫,报喜的官差已经到达谢府门口,正笑眯眯的等着谢启了。
除了报喜的官差外,谢府的周围已经被前来看热闹的邻居和百姓们挤得水泄不通。
他们这条街已经很久没有出过贡士了。
看见谢启等人出门的第一时间,那个领头的官差先是对着谢启行了一礼随后高声喊道:
“云州城威远县谢启会试高中第一名。”
喊完这句,那领头的官差才走上前来恭喜道:
“恭喜谢会元了!您这可是第五次考中第一了!小的提前恭贺谢会元在殿试上取得好成绩了!”
谢启虽然谢启隐隐之中早有预感,但真正听到这消息的这一刻,还是有些喜不自胜。
谢府的丫鬟和小厮们比过年领赏钱还高兴,从此以后他们家少爷可就是官老爷了。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就连他们的身份也跟着水涨船高了!
谢周氏也十分高兴,财大气粗的抱着一堆荷包一人一个地散给前来报喜的官差。
揣着沉甸甸的荷包,官差们心满意足的回去复命了。
等官差走后,与谢周氏相熟的邻居便围了上来向谢启道喜。
一时之间,整个桂花街贺喜声不绝于耳。
第121章 有消息了
桂花街已经很多年没有出过贡士了,像谢启这般考得第一名会元的更是头一遭。
来恭贺谢启考得第一名的街坊邻居数不胜数。
不管认识的,不认识的都来了。
会元出在他们街上,桂花街的居民们都与有荣焉。直到良久之后才意犹未尽的散去。
仿佛能与会元多说两句话沾沾喜气,将来他们家就会出一个贡士似的。
打听到谢启今年十六了,都还没有定亲,不少人都动了心思。
到了下午的时候,一大批的媒婆都快将谢启家的门槛给踏破了,拿着一沓又一沓的画像给谢周氏介绍着这些适龄的姑娘。
有世家的庶女,也有小官家的嫡次女,还有不少富商家的女儿。
环肥燕瘦,应有尽有。
这些都是京城里的大老爷看中谢启的潜力,花了大价钱让媒婆上门来说亲的。
谢启骨子里是来自二十一世纪的灵魂,他可不想被包办婚姻。直接和谢周氏说了他现在不想成亲的话。
对于自己儿子都十六岁了还没有定亲的想法,谢周氏有些着急,他生怕儿子不开窍。
毕竟谢启他爹在十六岁的时候两人都成亲了。
虽然谢周氏有些着急,但她还是遵从谢启的想法将那些媒婆给婉拒了。
不过看谢启这番抗拒的样子,谢周氏对着谢启神神秘秘的问道:
“启儿,你老实告诉娘,你这么抗拒这些媒婆是不是有喜欢的姑娘了?”
“要是有喜欢的姑娘的话,尽管跟娘说,到时候娘豁出这张老脸来,替你去提亲。”
听着娘的这番话,谢启有些汗颜。他知道娘想抱孙子孙女了,但他现在确实没有喜欢的姑娘啊!
想到此处谢启赶忙摇头道:
“娘,我现在没有喜欢的姑娘。我现在还年轻,只想先立业再成家。”
只是说着这话时,谢启脑海中又浮现出在烟火下那双晶亮狡黠的双眼。
他还没有好好谢过那位救了小妹的姑娘呢,只可惜那天天色太暗了,没有看清那姑娘的样貌。
要不然的话,他早就登门道谢了。
听着谢启的话,谢周氏没有再提这话头了。
只是有些无奈的撇了撇嘴,也不知道她什么时候能抱上孙子孙女。
两人闲聊间,景平从院外拿了一封信进来,对着谢启拱手道:
“少爷,文大人来信了。”
景平说这话的功夫,谢启直接起身拿起了他手中的那封信,随后急不可耐的拆开了。
待看清楚这封信的内容之后,谢启一脸严肃的对着谢周氏说道:
“娘,我有事要回云州城几天。我会在殿试之前赶回来的,你在家里小心一点。”
见谢启这番严肃的样子,谢周氏点了点头道:
“启儿,你放心去吧,家里我会照看好的。”
会试过后,考过的三百名考生才有资格参加殿试。在这期间,还十分人性化的留了半个月的时间给考生们休养身体。
而殿试开始前的三天,是要到礼部进行简单的礼仪学习,免得在殿前失仪。
刚刚文大人传来的那封书信中,说找到了沈不语后人的踪迹,但是这后人要亲自见一见谢启才答应替宋夫子作证。
所以文大人将选择权交给了谢启。
看到书信的瞬间,谢启心里就有了决断。
虽然殿试将近,时间有些紧迫。但他还是打算返回云州城去一探究竟。
想清楚之后,谢启直接骑马日夜兼程的往云州城赶去。
途中实在熬不住了,谢启才找了个驿站和衣睡了两个时辰,如此长途跋涉之下就连马儿都有些受不住了。
跑瘫了两匹马之后,终于在第三天的时候,谢启赶回了云州城。
谢启一到云州城就直奔府衙,文大人这会儿子还在看公文,见一身狼狈的谢启不由得有些惊讶道:
“谢启,你怎地这么快就赶回来了?”
谢启先是对文大人作辑,随后解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