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目送着衙役们护送谢启往青云村走的背影,冷县令满意的笑了,谢启接了他的护卫,也算是留了一份香火情了。
谢启走了,身旁围观的百姓们也散了,看着自家县令一副卑躬屈膝的样子,师爷趁着四下无人有些不解的问道:
“大人,谢大人虽然是知府不假,只不过那绵州可是穷山恶水之地,连威远县一个县城都比不了。谢大人被派到那里差不多算是废了,都还没有您有前途,您为什么如此客气啊!”
“住口,那谢大人再怎么样也是与我上司平级的知府,还由不得你议论!”
见自己的师爷在大街上公然议论谢大人,本来笑嘻嘻的冷良才脸一下子就垮了,生怕这师爷给自己惹出祸事。
训斥完师爷,见四下无人时,冷县令才松了一口气。
刚刚这话要是被人给学了去就糟了。想到此处,他不禁低声训斥道:
“你懂什么啊?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谢大人好歹乃是六元及第的状元,你觉得这等天子骄子会一辈子呆在一个地方吗?”
训斥完师爷,生怕师爷那有些愚笨的脑袋理解不了,冷县令又立刻补充道:
“谢大人与你大人我的两位顶头上司可是渊源颇深,你大人我这威远县县令还是万同知举荐的,万同知既然能够举荐我,也能换人举荐。你要是再敢乱说话看本大人不换了你!”
听到冷县令这一分析,师爷冷汗直流忙不跌的点了点头,他以后再也不敢乱说话了。
冷县令二人的对话,谢启自然是不知道的吗,此刻他正沉浸在回乡的喜悦中。
穿越过来十年了,他早就将青云村当成了自己的家,他也想家里那群淳朴可爱的村民了。
谢启还没到村口,就看到村口矗立着的一座高大牌坊了。
这是皇帝派人修建的状元牌坊,给六元及第谢启的殊荣,上面纂刻了谢启的名字等信息。
以后路过这里的人看见这座牌坊就会想起这座村子里出了一个六元及第的状元。
观看了牌坊一番后,谢启就被村里的大阵仗给惊动了。
青天白日里整个青云村的村口响起了一阵烟花爆竹的声音。
这是村长为了迎接谢启回村特意买的,在谢启观看自己的牌坊这会儿功夫,早就被村里的村民看到了。
于是大家就在大白天里放起了这喜庆的烟花爆竹。
在炮仗声和村民们的欢呼声中,谢启被村民们迎进了青云村。
回村的第一件事,谢启就是选择的祭祖,这也是整个谢氏一族最想看到的。
虽然他们之前已经将谢启中状元的消息禀告给祖先了,但还是差点意思,因为这不是谢启本人亲口向祖先诉说的。
现在谢启本人一回来,三叔公就立刻拉着谢启去祭祖了,想让地里的祖先们也高兴高兴。
第151章 启程绵州府
这几年来青云村变得有钱之后,就将祖宗的坟墓完全大修了一番。
谢启在三叔公的带领下,上到下依次进行祭拜,随后将自己中举的消息告知了祖先们。
待祭拜完祖先之后,村长为了庆祝谢启中了状元,大手一挥直接从族里拨钱再次给谢启办了个六天六夜的流水席。
这期间,几乎整个威远县的百姓和乡绅富豪都来了,都是来瞻仰谢启的风采的。
同一时间,谢启那是忙得脚不沾地,吴周易等故人们纷纷前来拜访他。
想到此去绵州,下次回来不知是何时了,谢启还专门去了青州府一遭。
他是青莲书院出来的学子,取得了如此的成绩,自是要回去拜访一番曾经的授业恩师的。
见谢启回到了书院,一向不苟言笑的胡夫子竟然罕见的笑了起来,甚至还邀请谢启去给师弟们讲一堂课。
谢启欣然接受。
待谢启讲课时,整个青莲书院的学子全都来了,就连请假回家的学子都马不停蹄的赶了回来,只为听一堂状元师兄的课。
一堂课毕,学子们还久久的不能回神,暗自将谢启是作为自己前进的目标。
恐怕谢启也不知道,自己在这些师弟们的心中留下了这么深刻的印象。
待拜访完青州府的故人之后,谢启就重新回青云村了。
只是这次他回家是准备行李,赶往绵州府赴任了。
谢启刚回到宅子里,就听见了下人的通报声,原来是昔日同窗好友白宣清的母亲白老夫人和他的幼子白则诚来了。
一进到屋内,谢启还没开口,白老夫人竟直接拉着白则诚对着谢启下跪道:
“谢大人,此番上任可否带老妇人这孙儿一同上任?”
见祖孙俩下跪,谢启有些疑惑不解,难道是村子里有人欺负了他们祖孙俩吗?不然为什么把诚儿这么小的孩子托付给自己。
想到此处,谢启赶忙将白老夫人扶起道:
“伯母,您这是做什么?有话好好说。”
被谢启这么一说,白老夫人也没有执意下跪了,豁出老脸有些不好意思的说道:
“谢大人,您善人义士,收留庇护我们祖孙俩已经是大恩了。但老妇人这孙儿聪慧异常,吵着闹着要报恩于您。老妇人今日也是豁出去了,恳请您收下我这孙儿当个书童,平日里为您行洒扫跑腿之事。”
白老夫人话音刚落的瞬间,白则诚也恭恭敬敬的朝着谢启磕头道:
“谢大人,您就收下我吧。虽然我人小,但我什么都会做,不会做的,我也会认真学习的!”
白则诚说的这不是假话,自白老夫人之子白宣清因乡试去世之后,白老夫人就开始锻炼白则诚了。
没有因白则诚的年龄而骄纵于他,而是让白则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谢启听到白则诚这话只是摸了摸他的头道:
“诚儿,你现在还小,最重要的事是好好学习就是对我最好的报答了。”
听到谢启这么说,即便是白则诚再聪慧,还是有些忍不住小孩子心性的低下了头。有些委屈的嘟囔道:
“可是夫子教授的知识我已经全都学会了,夫子他说没有可以再教我的了。我就想跟着您。”
“此话当真?”
听到白则诚的话,谢启有些惊讶的看向了白老夫人。
现在青云村私塾里的夫子,乃是谢启托文县令在威远县找的。
虽然这夫子堪堪只考了一个吊车尾的秀才,但将青云村的这些孩子们教授到童生水平也够了。
但还没到一年时间,这位夫子竟然没有东西再可以教授白则诚了,令谢启有些惊讶。
所以不由得看向了白夫人。
白老夫人见着谢启询问的眼神,毫不犹豫的点了点头道:
“谢大人,早在一个月前王夫子曾亲自找过老身,让老身为诚儿寻个名师以免耽误了他。但这段时日里,老身已经托遍了所有的关系都寻不到名师。”
想到此处,白老夫人不禁老脸一红,有些无奈的跪地道:
“老身本想花费半数家产送诚儿到四海书院学习的,但这孩子却是极有主见,不愿意去四海书院,想跟着您。。。。。。”
剩下的话白老妇人有些没好意思说出口了,她自己都觉得臊得慌,赶忙拉着白则诚对谢启道:
“谢大人,您事物繁忙,老身就不打扰了。”
说完这话后,白老夫人就欲强拉着白则诚离开谢府。
看见祖母强拉自己走,白则诚有些委屈,不过他还是沮丧地低下了头跟随白老夫人往外面走去。
“等等。”。c0m
谢启见着白则诚脸上倔强求知的神情,他突然想到了自己。
当初他刚穿越到这里的时候不就是这样求宋夫子收下自己的吗?想到此处谢启突然出声制止道。
见白则诚一脸惊喜的望着自己,谢启也不由得莞尔一笑道:
“诚儿,你读书是为了什么?”
白则诚思索了片刻,就铿锵有力的答道: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事开太平。”
听到白则诚这稚嫩声音透出坚定的话音,谢启忍不住鼓掌道:
“好!有志气!诚儿你可愿拜我为师?”
看见诚儿这么个好苗子,谢启顿时就起了收徒之心。
他是在一路遇到贵人的情况下,才从寒门跻身于士族的,他太理解寒门子弟和平民百姓求学的难度有多么大了。
白则诚小小年纪就有如此远大的理想,谢启不忍埋没了。
他淋过雨,所以也想做那撑伞人。
白则诚虽然才七岁,但他经历了家族的巨变已经懂得不少了,当即直接磕头跪地道:
“徒儿白则诚拜见先生。”
收下了白则诚,谢启送了一套珍贵的文房四宝之后就让白则诚先回去了。
他会为白则诚令请一名夫子先行教导。
此去绵州开拓,路途遥远,带着白则诚不方便,谢启打算等三年后回京成亲之时,再将白则诚带到身边教导。
对于谢启的提议,白老夫人也赞成的,开心的带着白则诚回去了。
送走了白氏祖孙,谢启又继续忙碌起来了,这次去绵州,他打算从家里带几个心腹过去。
景平自是不用说的,从林沐新接管青云村的作坊和整个青云村的红景天之后,就一直跟在谢启身边的。
此次谢启还打算带家中四名护卫和两个表哥一同前往绵州赴任。
收拾好的谢启,在娘和妹妹的泪眼婆娑,以及百姓们的夹道相送中,一行八人离开了威远县。
甚至威远县的冷县令还专门抽时间来送了谢启。
有了冷县令以及文大人的照拂,谢启也对家里不担心了。他骑在马上望着威远县的前方心道:
“绵州府,我来了。”
第152章 消失的驿站
谢启一行八人之中并没有女眷,他们这次就没有驾驶马车。
一人骑了一匹马轻装上阵赶往绵州。
绵州位于大梁王朝西南位置,地处边界,紧邻诏国。
一路上谢启等人白天赶路,晚上就找附近的驿站休息,让跑了一天的马儿也休息休息。
不过越往绵州的方向赶去,途中的驿站就越为破旧,甚至好几处的驿站只有一个差役在守着,房间也只有一两间。
出门在外,有住的地方就好了,谢启也不嫌弃。
每到一处就将身份路引拿了出来,直接在驿站里住下了,第二日一早再赶路。
就这样一路疾行之下,谢启等人也离绵州府越来越近了。
不过行至恒州与怀州的一处交界时,他们却是犯了难。
此刻,天色已经渐渐晚了下来。
月亮的尖尖都冒出来一点了,但到现在谢启他们都没有找到住的地方。M。。coM
看着这长满杂草的空地,大表哥周清有些迷茫地扣了扣头道:
“不应该啊,按照这舆图的显示这里明明就有个驿站的啊?怎么这什么都没有,难道是我们走错道了?”
看着手上的舆图,周清用那怀疑的目光仔仔细细的将舆图的每个标识再确认了一番。
他倒不是怀疑手上的舆图是假的。
因为他手上这舆图是文大人得知谢启要前往绵州府赴任时,托他那在恒州担任通判的同科好友,杜通判杜大人给复刻的一份。
杜大人知道谢启以后就是他们隔壁绵州的知府,再加上同科好友的一个人情,杜通判乐得卖个两头好,欣然同意了。
要不然的话,谢启的手上是不会有舆图的,这些都是属于官方的机密文件。
自从两个表哥不想在云州城,想跟着他去闯荡一番之后。
谢启就将手上的舆图交给了大表哥周清,让他来规划路线。
这些年的日子里,周清和周泉也经常来青云村和谢启一块儿学习,一块儿玩。
两人皆是蹭了不少宋夫子单独给谢启开的小灶。
两个表哥的性格不太一样。
大表哥周清性格稳重,能听得进宋夫子教授的知识,十分喜欢宋夫子平日里给他们讲的治国大道理。
但奈何大表哥在科举这一方面,确实是有些差强人意,考了四次童生试皆是败倒在府试。
四次都没过,周清也就放弃了考科举的想法,在家帮着谢启打理周边的生意。
后来听到谢启即将去绵州府上任,周清这一颗不甘平庸的心开始剧烈的跳动了起来。
他不想一辈子就呆在云州城这个小地方,他想随表弟一起去绵州大展拳脚。
而二表哥周泉更加没有读书的天分了,在舅母的耳提面命之下苦读了几年才堪堪脱离了文盲的行列。
识得一些基本的字之后,任由袁氏怎么打骂都不肯再去学堂了。
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