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小阁老-第49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言外之意,咱们配合就好,别给人家添乱了……

    朝廷对教谕的考核很简单,就是县里多少人中秀才,多少人中举人。

    他求爷爷告奶奶,才让玉峰书院答应,接收县学的生员进去读书,可万万不敢得罪人家的。

    赵老爷咂咂嘴,郁闷道:“那就只能做做慈善了。这个他们也做了吗?”

    “那倒没有。”白守礼忙道:“昆开司毕竟是做生意的,这方面还得靠大老爷。”

    其实,在大明这个宗族社会中,全县的老百姓日子都好过了,就不会有遗弃的老弱病残幼。

    不过白主簿又不是傻子,哪能再打击大老爷的积极性?

    “嗯。”赵守正神情一振道:“也对,本县百姓从前受苦太久,早已民力疲惫,我们无为而治、与民休息,也算是对症下药了。”

    “高,实在是高!”何县丞等人纷纷竖起大拇指,心说怪不得人家能中状元呢,这理论水平就是高啊。

    最后,赵二爷宣布,做好为全县保驾护航的工作,就是今年的工作重点了。

    昆山县衙的开年工作安排大会,便顺利结束了。

    ps昨晚好像吹空调感冒了,嗓子发炎,眼睛流泪,一天都很不舒服,只有两更了。希望明天能好。

 第七十八章 农场

    昆山县的全年工作会议,为什么开得轻松愉快,岁月静好?

    那是因为有人在替他们负重前行啊。

    在半山桥西,全县最繁华的西塘街上,耸立着一座新起的三层建筑,这是昆山开发公司的办公楼。

    看外观也是粉墙黛瓦马头墙,与常见的江南楼阁大差不差,但其实那只是外表而已。

    这是世界上第一座砖混结构的三层楼房,采用了与以往完全不同的建筑方式。在安装门窗之前,没有用一块木头!

    在盖这座楼房时,昆山的百姓天天围观。只见工人们挖好地基后,用条石和混凝土打好基础,然后用竹筋混凝土版筑出房子的框架。待结构坚固后,墙面用青砖砌起,楼板用定制尺寸的预制板铺满砌好,一层楼房的外壳就这么建好了。

    接着工人们用脚手架,一层层搭上去,就像孩子搭玩具一样简单,只是看上去方头方脑怪丑的。

    但等泥瓦匠们给这三层楼刷上白灰,挂上瓦当,勾好线条。木匠们再安上漂亮的窗户和气派的门脸后,一下子就跟大户人家花费十倍时间修建的高楼,一样好看了。

    不,这个好像更好看,因为它有更轩敞的门窗,而且窗上都镶嵌了昂贵的玻璃。太阳升起时,玻璃窗反射万千金光,它便成了整条街上最靓的仔。

    ~~

    其实赵昊对这座徒有其表的楼房并不满意,在他看来,没有上下水、没有抽水马桶的楼房,根本就是反人类的。

    此时他坐在三层的大会议室里,都不敢多喝水,不然还得下楼去院子里上厕所。

    这完全是酷爱高层建筑的顾大栋,不顾实际情况的一次炫技而已。要不是赵昊拦着,这位修筑了本县第一高塔的老公子,本打算建个七层高楼的。

    ‘又没个电梯,住七层楼上不有病吗?’赵公子有些走神的想着。

    会议桌对面,还不知自己被嫌弃的顾大栋,正对着一副半面墙大的昆山地图,唾沫横飞的向与会的赵公子、江总裁,以及公司诸位董事,讲解着今年的宏伟计划。

    “遵照公子的指示精神,经过反复研究讨论,我们把全县六十万亩土地,分成了大小相仿的一百个农场。”顾大栋指着地图上那些科学数字编号道:“这1到100每个编号都代表一个农场。每个农场会有一位场长,带领五名技术员,专职规划指导农场中六千亩土地的生产、水利、病虫害防治等一切相关事宜。”

    赵昊这才回过神来,插嘴问道:“六千亩地需要多少劳动力?”

    “这不好说,因为老百姓种地都是全家上阵。”昆开司总经理戴高,赶紧答道:“一户五口之家,大概能照料十亩地,再多就没法精耕细作了。”

    五口之家也是大明最常见的家庭规模。包括一两个老人,一两对夫妻。另外未成年人是不计入户口中的。

    赵昊摸着下巴寻思片刻,下意识想端起桌上的茶盏呷一口。到嘴边又想起什么似的,搁下了。

    “那就是六百户左右,平均一个人管一百户一千亩,这活可真不轻松。”他不禁取笑戴高道:“我看你们给建筑水利部的职工名额很痛快啊,怎么给农场管理部就这么吝啬?”

    “呵呵,公子勿怪,这也是没办法的啊。按照您的要求,技术员得识字,懂农技,勤快好学肯吃苦。全县都凑不起这符合要求的六百人,现在还有一半的名额没招满呢。”戴高忙苦笑道。

    “这样啊。”赵昊点点头,他最近有些敏感了。原因是赵公子隆重推出的员工职级制度,如预想的一样,在各公司的管理层那里不太受欢迎。

    他们当时被赵昊劈头盖脸的训斥,没人敢烦言,但回去后就变着法子钻空子。

    比如所有粗活力气活,全都从牙行雇短工来干,好尽可能减少正式工的数量。

    比如昆开司去崇明、上海干活,要求县里征发民夫,免费劳动……

    更有甚者,为了省一年工龄钱,居然和所有员工全都解约,然后重新签约,这样可以统统可以算一级。

    幸亏检查和监督委员会在各公司都有派出机构,而且早在检监委设立之前,赵公子就有意识在各公司布下了眼线……或者说叫‘秘密监察员’。明暗结合之下,下属各公司的风吹草动,都瞒不过他耳目。

    但赵昊没有揭盖子。因为爷爷告诉他,御下之术,除了恩威并施之外,还有很重要一点,就是不要让自己站在大多数的对立面。哪怕你确实和大多数人想的不一样,也要藏好自己的态度。

    不然等待你的,就是集体性的阳奉阴违,不可避免的威信丧失。

    再者,赵昊当初也预料到执行中一定会打折扣,毕竟自古至今,就没有能不折不扣落实到基层的政策。所以他特意留出了余地,现在这帮家伙的小动作,还在他容忍范围之内……

    便权且把这些小动作当做把柄,留待日后再用吧。

    ~~

    等赵公子结束习惯性走神,才对戴高道:“你这边先顶一顶,最多下半年,我保准给你配齐农技员。”

    “好嘞,公子!”戴高闻言大喜道。

    “不过远水解不了近渴,眼下最要紧的,还是赶紧开工,抢春播。”赵昊朝椅背上一靠,问道:“按照你们的说法,需要六万户雇农,才能伺候过来这六十万亩地。昆山有这么多人吗?”

    根据县里的户籍,昆山只有81043户,132828口人。这数字假的丧心病狂,要真是这样,昆山县得家家丁克,还得好些光棍绝户才行。

    之所以会如此,是因为从前朝廷赋税按户计口。家里上户口的人越多,交税也就越多。这就造成了大规模的人口隐瞒。很多人到老都不去上户口,更有甚者直接报个‘绝户’,全家当起了活死人。

    很多官老爷当了好几年父母官,都不知道自己到底有多少子民。那么有知道的吗?有。

    那就是书吏们,这些世世代代在本乡本土衙门里混饭吃的刀笔吏,私底下都有一本账,把本县的田亩人口记得清清楚楚。这是他们吃饭的家伙,自然不会示人。

    但全县的里长甲长,去年都被昆开司收买了,他们早把各自里甲的户口数一五一十报上来。

    最后统计得出,全县共63145户,308721人。户数比官方数字少了将近两万,人口却多了一倍不止。

    可惜哪怕这样,劳动力还是不够啊。

    ps今晚没了,赶紧睡了。

 第七十九章 家庭农场

    江南集团也好,昆开司也罢,首先都是一家公司。既然是公司,就要秉承利益导向,不能做赔本的买卖。否则股东们就会造反,公司也只能关张了。

    然而昆开司接的工程,全都是赔钱的货,因为官府根本付不起大型工程的造价款。

    大明是不折不扣的小政府,官府穷的叮当响。哪怕吴县长洲这样天下最富的县衙,也赶不上一个豪势之家有钱,怎么可能付得起动辄几十上百万两的修堤款呢?

    赵昊给出的解决方案是乙方垫付工程款,甲方以土地使用权还债。

    这个所谓的‘昆山模式’能不能成功,关键就看能不能从这些土地上,获取足够收益了。

    考虑到大型工程带来的收益,远远超过经济范畴,因此只要大体收支相抵,甚至略有小亏,这个模式就能在整个江南推广开来,江南集团也就彻底扎稳了根基。任尔风吹雨打,我自岿然不动了。

    当然,如果能形成正循环就再好不过了。

    所以赵昊在昆山县这几十万亩地上花了大心思。就是单纯为了保住自己的金字招牌考虑,也绝不容许昆山模式变成赔本赚吆喝的买卖。

    那么多江南大佬之所以奉他个毛小子为首领,愿意听他号令,原因无它,只因为他一直能赢!

    只要能从胜利走向胜利,你的敌人就会越来越少,你就可以出口成宪、言出法随,你怎么做都正确。

    ~~

    经过长时间的思考和讨论,赵昊最终决定借鉴‘职工家庭农场制’,来对手中的六十万亩土地进行统一规划、分户生产的经营模式。

    所谓‘职工家庭农场制’是后世的国营农场在改革开放后,摸索出的一种新的生产模式,是农村大包干在国营农场中的运用。

    它既促进了农场职工的生产积极性,又避免了农民承包土地后各自为战,生产分散、缺乏规划,一些大型农机具和新的增产技术无法推广的缺点。

    具体说来,就是将农场土地分块承包给农民,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但由场长和技术员负责统一安排生产计划,统一种植模式、统一种子农具供应、统一技术指导,统一生产成本考核,统一农产品收购销售,以此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达到高产增收的目的。

    而且种植风险由农场承担,种植成本也由农场无息垫付,完全免除了农民的后顾之忧。

    待收获后,扣除税收和种植成本,所有土地收益由农场和农户平分,又保证了农户的生产积极性。

    赵昊自信,自己这套制度还是很有竞争力的。但问题是江南集团对昆山的劳动力攫取太多,以至于本地的农民不够用了……

    戴高告诉赵公子,从目前情况看,本地农户大概只能耕种30万亩,剩下一半需要招募流民来本县耕种。

    赵昊点点头,大明北方连年天灾,尤其是藩王繁殖泛滥的河南山东、山西陕西一带,大量的农民携家带口、弃地流亡。

    这个问题,赵昊在南京和北京都遇到过。他的小仓山工程也好,北京西山公司也好,用的统统都是流民。

    没办法,谁让咱赵公子菩萨心肠呢。才不是把他们当成廉价劳动力呢……

    全国最富庶的江南地区,自然是流民大量聚集之处。尤其是苏州这种大城市,外地流民数量甚至能达到二十万。

    去岁苏州市场萎靡,大量工人失业,昆山却在大搞工程,自然吸引了许许多多的流民来本县打短工。

    三期工程结束前,赵昊就特意叮嘱昆开司,尽量留下这些流民,让他们继续为昆开司服务。

    因为大明的百姓对有钱人,怀有天然的戒备。尤其是这些被藩王权贵害惨了的流民,就更难相信东家的任何承诺了。

    通过去年的工程,这些流民应该已经建立起对昆开司的基本信任。再让他们去招募新的流民,比昆开司自己叫破喉咙都管用。

    为此,昆开司宣布,所有已经签约的‘农工’,为公司每招募一户合格的农工,都可以赏银一两。

    一下子就把这些外来流民的积极性,给调动起来了。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流民日常往来的也是流民。他们借着回苏州过年的机会,大肆向同乡宣传鼓动。结果还没出十五,大量的流民携家带口离了苏州城,沿着娄江向昆山而来。

    “截止到昨天,已经一万七千户流民来本县报到。”戴高向赵昊汇报道:“除了府城,我们还在松江、太仓、吴江也设了十几处招募点,月底前再招个一万户应该不成问题。”

    “唔。”赵昊点点头,叮嘱道:“一定要妥善安置好这些农工,不要和本地农民发生冲突,要做好传染病预防。在开工前不妨给他们加加营养,让他们养好身体,干活才有力气嘛。”

    “公子总是这么仁义。”顾大栋这位老公子,如今也是满嘴马屁了。

    “公子放心,反正所有预支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