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振南明-第10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好,本王便命平西王率部堵截李自成退路”

    “喳”

    吴三桂连忙打了个千,恭敬应了下来。

    “陛下,前面就是一线天了,恐怕大军难以通行啊。”

    田见秀满面愁容,轻叹一声道。

    李自成也是眉头紧蹙,面色十分凝重。

    沉默了良久,李自成沉声道:“玉峰,我们没有选择,必须得从这里钻过去。传令下去,命儿郎们卸下所有辎重依次通行。”

    李自成稍稍观察了一下,这一线天内虽然十分狭窄,但还是可以供单人单骑通行的。当然,马车这种负载大量辎重的肯定是过不去的。是以李自成才会下达舍弃辎重的命令。

    田见秀见李自成要舍弃粮秣辎重,连忙劝道:“陛下,万万不可啊。形势还坏到那个地步,万万不可舍弃粮秣辎重啊。”

    李自成苦笑一声道:“玉峰,你就不要骗自己了。什么叫形势还没坏到那个地步究竟要怎么坏才算是坏”

    稍顿了顿,李自成接道:“自打从陕西撤离,我们可曾打赢过一场仗我们跑到哪儿,鞑子就跟到哪儿。这一路逃来宗敏被俘杀,芳亮为了引开清军去了前山,生死未卜。宗第和体纯率部殿后也是凶多吉少。我们已经是穷途末路了啊”

    田见秀神色一黯道:“或许还有别的办法。”

    李自成连连摇头道:“没有别的办法了,粮秣辎重都是身外之物,若是连命都没了,这些东西也便都便宜了鞑子。”

    田见秀见李自成已经下定了决心,便不再劝说,只犹豫道:“皇后那里”

    李自成脸上难得浮出一丝笑意:“桂英你还不知道吗,她不会有意见的。”

    李自成的皇后高桂英出身草莽,与李自成一路走来早已是相敬如宾。

    哪怕李自成在西安召选了许多女子入宫服侍,也没有忘记高桂英,总会抽出一些时间陪陪她。

    高桂英曾经执掌过老营,别说骑马了便是领兵打仗也不在话下。

    更难能可贵的是,高桂英会无条件的听从李自成的安排。

    田见秀点了点头道:“如此就好。”

    李自成一声令下,顺军士兵们纷纷舍弃了辎重粮秣,只留下了七日的口粮,驼在马背上。

    他们排着队列依次从一线天通过,骑马的将领则纷纷翻身下马以节省战马的体力。

    连李自成也不例外。

    让李自成稍感欣慰的是顺军还是基本保持着心气的。那些墙头草基本早都跑掉了,剩下的都是甘愿跟着李自成的老兵。

    只要有这些老兄弟在,李自成坚信一定会有东山再起的那一天。

    “也不知道过儿、一功他们怎么样了。”

    李自成忽然想到了李过、高一功,长长叹了一口气。

    从陕西撤离时李自成根本没有时间通知坚守陕北榆林的李过、高一功。后来一路溃逃更是无法取得联系。

    李过、高一功部有足足十几万兵马,若是能和李自成汇合对于如今已经是残部的顺军主力会是一个很好的补充。

    等撤离了九宫山稍稍安顿下来,便叫人试着去与过儿、一功取得联系。

    李自成暗暗下定决心。

    

第二百零八章 揣摩圣意(第二更,求订阅,求月票!)

    武昌,湖广巡抚衙门。

    堵胤锡在中堂之中来回踱步,眉宇间满是愁云。

    几日前他接到来自南京的密旨,天子命他时刻关注湖广局势,必要时可招降顺军余部。

    这道圣旨并非是经由内阁、六科的正式渠道发布的明旨,而是一道中旨。

    如果换做其他文官大可以直接拒绝接旨,以标榜自己的气节与不畏皇权。

    但堵胤锡不会。他十分清楚天子发这道密旨给他是什么意思。

    如今湖广的局势可以用一个乱字来形容。

    前有左良玉兵变,后有李闯、建虏相继入寇。

    堵胤锡使出了一记釜底抽薪,策反了金声桓、马进忠,又配合袁继咸、黄德功这才平定了左军叛乱。

    天子皇恩浩荡,命堵胤锡出任湖广巡抚。

    这些天堵胤锡满脑子都是如何整编各营,整饬防务。毕竟阿济格的十几万大军还在湖广通山县附近追击李自成。一旦清军解决掉李闯这个麻烦,很可能会掉过头来攻打湖广诸府。

    而在这个时候天子下密旨令堵胤锡寻找机会招降顺军余部,这道圣旨很耐人寻味啊。

    对于大明朝廷来说李自成毫无疑问就是乱臣贼子。不管他找出多少理由,兴兵作乱都是不容饶恕的。

    何况李自成还率领大军攻打神京,逼死了烈皇

    应该说没有人比当今天子更痛恨李自成了。若不是李闯作乱,建虏又怎么可能有机会拿下山海关,进而染指北地山河

    所以对天子来说,李自成是必须死的,他不可能接受李自成任何形式的投降。

    再联系到天子降下的那道密旨,堵胤锡心中一时了悟。

    明眼人都能看出李自成如今是丧家之犬,被清军一路追赶到了九宫山,失败身死只是时间问题。

    那么天子在圣旨中所说的关注湖广局势是不是指的就是关注九宫山战局呢

    或者说天子让堵胤锡时刻盯着的就是李自成什么时候死。一旦李自成身死,便是堵胤锡出手招降顺军余部之时

    堵胤锡越想越觉得天子就是这个意思。

    对天子来说,李自成毫无疑问就是杀父弑君的仇人,只要李自成活着一天,天子就不可能招降顺军。不然即便满朝文武不说什么,天子自己心中的那个坎就过不去。

    而如果李自成死了,就可以把兴兵作乱、逼死烈皇的罪名全都推到李自成身上。其余顺军将领最多只是盲从,罪责小了很多。

    天子真正看重的是顺军的兵马,毕竟相较于湖广大部分官军,顺军残部的战斗力明显高出了一个档次。

    李自成一旦身死,顺军内部必定会四分五裂,朝廷这时候若是招降,他们归附的可能性还是很高的。

    四川的张献忠姑且先不论,这场逐鹿天下的争夺多半会在大明和建虏之间展开。

    利用一切机会吸纳兵员良将提升自己的实力,对大明来说十分重要。湖广作为产粮大省,建虏势必垂涎,将来在此地爆发大战的可能性很大。堵胤锡更是要早作准备。

    当然这一切都是堵胤锡的推断,天子在圣旨中并没有明说。如果堵胤锡把事情办砸了,天子也不会有任何名节上的损伤。一切都是堵胤锡妄自忖度上意。

    这让堵胤锡想到了当年的陈新甲。

    陈新甲作为兵部尚书时暗中派人和东虏商谈行款议和之事,后来其家仆不慎把议和密函当做塘报交由各衙门传抄。

    此事顿时在朝中引起了轩然大波。一众朝臣纷纷上疏弹劾,请求崇祯皇帝处死陈新甲。

    崇祯皇帝一开始还想把此事压下去,弹劾陈新甲的奏疏一概留中不发。

    可后来,弹劾陈新甲的朝臣实在是太多了,连崇祯皇帝也有些顶不住压力了,最终下旨将陈新甲处死。

    罪名嘛除了暗通东虏行款议和外还有一条,那就是失陷亲藩。

    当时一共有七位亲王在被农民军攻克城池后处死,崇祯皇帝把这个罪名也安在了陈新甲的头上。

    严格来说这也没有什么毛病,毕竟陈新甲此时的官职是兵部尚书,要对全国兵事负责。

    但崇祯皇帝要杀陈新甲,真正的原因却是他需要一个替死鬼来顶缸。

    毕竟对东虏议和行款不能是天子的主意。

    陈新甲于崇祯十五年九月二十二日被斩于市,朝中除了周延儒等少数人,几乎没有人同情他。

    为天子办事就是如此,必须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一步走错便有可能被推出来当替死鬼。

    堵胤锡如今的处境其实和当年的陈新甲很相似。

    虽然皇帝命他们做的事情性质完全不同,但本质上都是不可公之于众,秘而不宣的。

    皇帝陛下总不可能对天下人说,不是朕不想招降顺军余部,是因为李自成没死,朕的杀父之仇没有报,不可能招降他们。只要等到李自成被杀,朕便会命人招降其残部吧

    要是那样,君威何在

    所以必须得有人心甘情愿的替天子去做这件事,还不能走漏任何的风声。

    天子最终选中了堵胤锡。

    对此堵胤锡是又忧又喜。

    他喜的是天子对他信任有加,把如此重要隐秘的事交给他去做。证明堵胤锡已经做到了简在帝心,成了在天子心中排的上号的重臣。

    他忧的是万一把事情办砸了,后果不堪设想。

    能力越大责任越大。若是一般的庸碌之臣,天子自然不会让他们去办如此紧要之事,但同样的他们就不会有性命之虞。

    这也是崇祯年间庸碌之臣比比皆是的原因。

    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能混一天是一天,当一天官捞一天银子,等到致仕时便回乡过起逍遥小日子。

    家国天下事,关他们屁事

    不过堵胤锡却无法容忍自己也成为这些庸碌之臣中的一员。

    如今国事艰难,需要更多的忠臣良将站出来,而不是遇事推诿能躲就躲。

    堵胤锡十分清楚这件事要是办砸了,陈新甲就是他的下场。

    但他还是决定尽力尝试,促成招降顺军一事。

    毕竟这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他竭力去做了百年之后也可不留遗憾。

    

第二百零九章 骑兵对冲(第一更,求订阅,求月票!)

    大军转移是艰难的,尤其是在山区。

    过一线天后,顺军沿着崎岖的山路走了几十里,天色已经彻底黑了下来。

    别看他们走了几十里,实则都是九曲十八弯的山路,距离下山还远的很。

    李自成下令就地扎营。他们扎营的地方在一处矮原,相对来说地势比较平坦,足够大军驻扎。

    但因为舍弃了绝大部分的粮草辎重,大部分顺军士兵是没有营帐去搭的。

    他们只能生起篝火凑在旁边取暖。

    漫漫长夜,天气又这么冷。若是再不生火,真有可能冻死人。

    顺军士兵们都很疲惫,相互靠在一起,闭上眼睛没多久就都睡着了。

    对他们来说休息的是时间是极为难得的,能多休息一刻是一刻。

    翌日一早,还得继续赶路。

    夜晚是静谧的,除了火焰烧的干树枝噼噼啪啪的声响再听不到什么。

    李自成合上了眼睛,准备小憩一觉。

    这些日子来他没有一天睡的超过两个时辰,眼睛早已熬的通红布满血丝。

    可他闭上眼睛刚没多久,便听到震耳欲聋的马蹄声。

    李自成下意识的睁开眼睛弹身而起,借着火光定睛去瞧,只见一只骑兵朝营地气势汹汹冲杀而来。

    那只骑兵每人手中都攥着一只火把,远远看去犹如一条火龙。

    李自成大骇,他当然明白在这种时候杀出的骑兵只可能是清军。

    可是清军是怎么寻到他的踪迹的

    李自成顾不得去想这些,连忙吩咐麾下大将准备应战。

    田见秀等人反应也足够快,须臾的工夫便完成了动员工作。

    顺军士兵们都明白事到如今他们已经没了退路,只有杀出重围才能活命。

    由于实在天色太黑,李自成看不清来人属于清军的那一部分,但下意识的感觉应该不是八旗主力。

    八旗骑兵不太喜欢夜袭,最喜欢玩这一套的还是汉人。

    李自成翻身上马,亲自拔刀指挥作战。

    这一行为很大程度起到了安稳军心的作用。

    越来越多的顺军士兵翻身上马,在李自成身边结阵。

    他们都是“三堵墙”的老兵。

    所谓三堵墙是李自成从顺军老兵中挑选的精锐。能够入选三堵墙的不但资历要老,还必须拥有极为精湛的骑术。

    在几次与明军的对决中,三堵墙都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这支骑兵的战法和普通骑兵很不相同,并不利用骑兵的机动优势反复袭扰,而是把骑兵集中起来一次性冲锋。

    说白了这就是一锤子买卖,冲阵成功那么敌军势必会大败,顺军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收割人头。如果冲阵失败,顺军也会损失军中最犀利的骑兵,肯定会元气大伤。

    难能可贵的是,三堵墙自组建以来,屡次冲锋陷阵从来没有失败过。

    其是李自成手中的一个杀手锏,不到万不得已他不会轻易拿出来。

    李自成命三堵墙结阵,证明他认为如今的形势已经十分严峻,到了不得不舍命一搏的时候。

    三堵墙的骑兵彼此之间十分熟悉,他们马头贴马尾,彼此之间的距离留的十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