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然,如果硬要找一个垫背的话那就是勒克德浑了。
亏多尔衮还一直信赖他,命他统率一路大军伐明。
结果呢,勒克德浑非但没有独当一面拿下临清,反而自己被明军擒杀,差点全军覆没。
多尔衮的一口老血都要喷出来了。
多铎也太优柔寡断了,仗打到这个份上便是咬着牙也得把山东拿下来。现在倒好,以败军之姿退回京畿,北直隶的官绅们会怎么看
这帮狗奴才最会见风使舵,万一他们撺掇贱民造反,朝廷还得拨出兵去剿灭。
大清的形势不容乐观啊。
当然多铎也觉得很委屈。
军队的士气处于低谷,粮草又不多了,继续打下去天知道会出现什么情况。
那德州城墙即便不是铜墙铁壁也差不了多少,硬攻的损失太大了。
红衣大炮的威力是大,但铅弹在轰打棱堡、战壕胸墙的时候已经消耗了不少,本来就没剩下多少了。
难道非要到弹尽粮绝再撤军吗
那时候可就是非常之被动了,明军若是派出骑兵一路骚扰袭击,后果将不堪设想。
可多尔衮不听他的解释。
在多尔衮看来,多铎是一军统帅就有义务作出最正确的决定。
清军被他带成了这个样子,真是叫人痛心啊
当然现在事情已经这个样子了,多尔衮也没有别的办法,只能捏着鼻子认下来。
待稍作休整之后再举伐明。
洪承畴到陕西还要一段时间,等他到了关中督战,多尔衮准备再命多铎配合南下伐明。
只不过这一次却要换个方向了。
你不是说山东难打吗
好,那本王便不叫你打山东,直接绕过山东去打凤阳
若是清军可以拿下凤阳便可以直逼南京。
当然,这么做的前提是先拿下归德府。
如今归德府包括靠近归德府一线的开封府县都是在明军手中的。
不打下此地是不足以进窥凤阳府的。
从这一仗中多尔衮也能看出明军是在山东防线花了大心思的,既然你们费尽心思在山东布下重兵,那么我便反其道而行之,直接绕过你的防线。
归德府肯定比山东诸府县好打的多,只要拿下归德府,凤阳便唾手可得。
多尔衮已经下定决心,等到拿下南京一定要把明朝的小皇帝抓来凌迟处死以解心头之恨。
泉州府晋江县。
今日南安侯府来了一位神秘来客。
南安侯爷郑芝龙亲自在书房接见了他,一聊便是一个多时辰。
畅谈之后一向傲气凌人的郑芝龙不惜屈尊降贵亲自把这位神秘来客送到了二门。
这在以往是决不可想象的事。
便是布政使、都指挥使、按察使这样的高官郑芝龙都不会正眼瞧一下。
南安侯府中的家丁不由得猜测这位神秘来客究竟是什么身份。
有猜是朝廷钦使的,有猜是新任福建巡抚的,说法不一而足。
而在此刻,南安候府书房内,郑芝龙面色冷俊如水,反复敲击着手指。
“四弟,这件事你怎么看”
郑芝龙朝郑鸿逵望去,眼神中满是问询的意味。
郑鸿逵沉吟了片刻拱手道:“大哥,我看这件事不一般。这厮若真是洪承畴身边的亲随反而不可轻信。洪承畴如今虽然受到多尔衮的重用,但毕竟不能代表清廷。他做出的承诺听一耳朵就行了,做不得真。”
看得出来郑芝龙是有些动心的,对此郑鸿逵有些忧心忡忡。
郑家这一票人大都是海盗出身,将礼义廉耻看的没有那么重。可投降鞑虏怎么看都是一件没面子的事情啊。
如果来劝降的是张献忠的人,恐怕郑鸿逵都会劝郑芝龙不要把话说死,留一条后路。
“恩,你说的也有几分道理。”
郑芝龙的眉毛拧作一团,深吸了一口气又呼了出来。
洪承畴确实没法代表清廷,不过这算不算是清廷发出的一个试探呢
如果郑芝龙真的感兴趣,双方便会进行进一步的接触乃至磋商
这都说不准。
能够混到今天的高位,郑芝龙的谋略心机自然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他不会轻易的相信别人,何况是关乎全族身家性命的事情。
郑芝龙如今被明廷封为了南安侯,又是福建总兵官,朝廷的势力根本就进不来。
不管明廷愿不愿意承认,郑芝龙如今就是福建一省的土皇帝。
这种情况下郑芝龙本没有多少理由动心,不过洪承畴给出的允诺很诱人啊。
洪承畴通过亲随向郑芝龙传话,清廷摄政王多尔衮向他保证将来若取天下,将会拿出福建、广东、广西三省之地作为郑芝龙的封地,封其为王。
封王
这个诱惑确实太大了些。
自打大明建立,除了开国那几位功勋追封了王爵,便没有封异姓王的情况,最多封到国公就到头了。
郑芝龙如今已经是南安侯,也就是说他最多再往上爬一级混到国公的位置。
国公和王爷还是差了不少啊。
何况清廷还允诺给他广东、广西、福建作为藩地。
福建就不用说了,本来就在郑芝龙手中。可两广亦是富庶之地啊。
尤其是那广东,繁华不下福建,郑芝龙一直垂涎欲滴。
郑家水师如今已经控制了东南的大部分海贸,惟独手伸不到广东。
如果真的能将两广也整合进来,郑家的每年的海贸利润、海税进项还会增加不少。
郑芝龙是一个商人、亦是一个海寇,所以他最看重的只有利益二字。
谁能给他更丰厚的利益,他便会选择跟谁合作。
这也是为何他当年会接受明廷招安,转过脸来就去围剿昔日的老弟兄。
而现在情况竟然很相似。
当然作为海寇和商人,风险也是需要考虑的。
如果风险大过收益,那就要好好考虑一番了。
第二百九十九章 土豆、番薯的试种(第一更!)
多铎退兵后朱慈烺便结束了御驾亲征,率亲军返回南京。
国都不可一日无君,尤其是在没有监国处理政务的前提下。
这些时日来重要的奏疏都是经过内阁票拟后派专人快马送至山东前线,由朱慈烺于行在御览朱批。
但这毕竟不是长久之计,天子还是应该坐镇都城,使天下臣民安心。
山东有高杰、秦拱明在足矣。
回宫之后朱慈烺并没有闲着,而是召集了路振飞、高弘图等人分析山东大战。
虽说山东大战最终是以清军退兵而告终,但整个过程并不轻松。
清军虽然对棱堡群无可奈何,但却填平突破了战壕,直接兵临城下。
这是多方因素综合起来造成的。
一来具体办事的人对朱慈烺意图领会不到位,仅仅把战壕当做是一种阻挡、延缓清军推进的工具。
而事实上战壕真正的精髓是在于可以快速有效的支援,用动态防守的方式阻击敌军的进攻。
但在山东之战中战壕各段之间的沟通支持不足,导致清军可以寻到一点重点突破。
这是今后要重点改进的方面。
二来战壕挖掘的位置也有问题。
明军选择挖掘战壕的位置是棱堡之间的连接线,这就导致了清军在填壕突进的时候两翼的棱堡能够给到战壕袍泽的支援有限。
而如果把战壕挖成拱形,且多层次的挖掘,则棱堡的覆盖面积能够更大,给到的支援会更多。
这些都是经验教训啊。
朱慈烺从来不认为可以一蹴而就的战胜满清。
便是这种新式防御方式也需要经过实战的检验。
这不就暴露出了问题了吗
暴露出问题并不可怕,只要能够吸取教训在其基础上进行改善就会有进步。
战术是死的,人是活的。
通过不断的改进,相信明军在抗击清军的过程中会变得愈发游刃有余。
当然,值得肯定的地方还是有很多的。
譬如六磅炮、十二磅炮的使用。
这种新式火炮已经证明在许多方面强于红夷大炮。
譬如射速、譬如装填方式,装填速度。
便是红夷大炮最引以为傲的威力,也并不比十二磅炮强。
至于万人敌、炸炮更是大放异彩,杀伤了不知多少清军。
朱慈烺很欣慰,火器司的设立还是收到成效了啊。
好的地方当然是需要嘉奖的,朱慈烺命高弘图再接再厉,争取能将新式火铳、火炮装备明军全军。
二人告退后朱慈烺移驾御花园。
他当然不是来欣赏花花草草,而是视察一项重要的工作。
此刻的御花园花圃已经被尽数拆去,土地也被犁了一遍。
可以说如今整个御花园就是一片农田。
农田里面种着两样东西土豆、番薯。
土豆就不用说了,番薯则有一个更令人熟知的名字红薯。
不管是土豆还是红薯都是在万历末年传入的大明。
只不过这两样东西都没有得到官方的推广,直到清康熙年间,才得以大规模的种植。
众所周知,明末遭遇了气候条件最严苛的小冰河时期。
这一时期天气极为寒冷,加之干旱整个北方粮食欠收严重,连着闹了饥荒,这才有了崇祯年间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
最终北京被李自成攻破,满清又利用吴三桂和李自成的矛盾渔翁得利,趁机入关窃取胜利果实,白白摘了桃子。
从气象学来分析,顺治以后气候逐渐转暖,到了康熙年间小冰河彻底结束。
所谓的“康乾盛世”不过是因为小冰河结束,老天爷赏脸罢了。
当然除了这一点外土豆、红薯甚至是玉米的大规模推广同样很重要。
在封建时代,让百姓吃饱饭是最重要的事情。
因为土地兼并是历朝历代都解决不了的,所以每到一定阶段都会爆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满清正是靠着土豆、红薯、玉米的大规模推广种植,解决了百姓吃饭的问题,这便有了所谓的“康乾盛世”。
土地不够,产量来凑。
满清时期土地同样是大部分掌握在地主手中,从明末的几千万人口却能增长到清末的几亿,当然不可能有别的原因,高产农作物是唯一的理由。
既然满清可以推广土豆、红薯、玉米,朱慈烺自然也可以。
不过作为第一批试验品,朱慈烺准备先尝试土豆、红薯的种植。
这主要是因为土豆和红薯的种植时间接近。
土豆一般是二月或者三月种植,五六月份收获。
而红薯是四月中下旬种植,九十月份收获。
如今土豆已经种植了二个多月,而红薯则刚刚种下。
至于玉米则至少应该选择在五月中旬以后播种。
为了将时间错开,朱慈烺选择夏播,也就是在六月播种玉米,这样十月份应该能过收获。
这三种耐旱高产农作物中朱慈烺最看好土豆和玉米。主要是这两种农作物的生长周期较短,而红薯相对来说需要较长的时间种植。
当然,这三种作物朱慈烺都会尽全力推广。只不过是时间先后的区别罢了。
先试着推广土豆,接下来就是红薯和玉米。
只要解决了百姓的吃饭问题,获得了人口红利,那么光靠人数都能碾压满清了。
相对来说北方是比较适合种植这三种高产农作物的。不过这并不是说南方种不了。
贵州、云南就很适合种植土豆、红薯嘛。至于四川如果拿下来也是可以大规模推广播种的。
湖广、江西等地还是种植水稻的好。毕竟一个国家不可能光靠土豆、红薯、玉米过活,适当的大米储备还是很有必要的。
再过一两个月土豆就可以收获了,届时朱慈烺真想看看这培育出的第一批土豆产量能有多少。
虽然知道土豆的亩产吊打这时代的一切农作物,但实际产量如何他心里还真是没底。
但朱慈烺已经暗暗下定决心,只要土豆的实际亩产说的过去,他就会立刻下旨大规模推广。
不管怎么说这也算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好事,没有理由拖下去。
第三百章 川东明军的改变(第二更!)
来到四川已经数月,文安之渐渐适应了这里的生活。
除了稳固重庆防务以外,文安之派袁宗第、刘芳亮拿下了夔州府。
此举在文安之看来意义重大,不但使得重庆府和夔州府连成一片,拥有更大的战略纵深,还使得整个长江上游相对安全。
奉节也被他列为仅次于巴县的重要城池,派驻重兵把守。
陛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