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登莱巡抚张肯堂在知府袁惟泰的陪伴下亲自进入大牢提审犯人。
如此举动可吓坏了牢头。
巡抚大人那可是绝对的封疆大吏啊,竟然屈尊降贵来到大牢审问犯人。他们自然赔了一万个小心,生怕哪处侍奉不周惹得贵人动怒。
为了争抢着在巡抚大人面前表现,一众狱卒皆是使出了看家本领。
那些海寇被各种刑具折磨终于有人招架不住供认出了事实。
原来他们不光是福建的海盗,还和郑家有着联系。
便是郑芝龙委托他们将粮食运往天津卫交付给清军。
得知这个消息后张肯堂直是大惊。
他一个月前就隐约听到郑芝龙和东虏暗通款曲的消息。当时他还不以为意,后来这个消息越传越真,甚至有御史言官直接以此弹劾郑芝龙。虽然这些奏疏都被天子留中不发,可明眼人都能看出来陛下很生气。
陛下曾经派钦使前往福建宣旨,命郑芝龙入京述职。
结果钦使却在一场大火中离奇丧生。郑芝龙本人也托病,称不能入京。
当时举朝哗然。
想不到这些真的不是空穴来风啊。
如果郑芝龙真的暗通东虏,那可是一件极为可怕的事情。
东虏最缺的是什么自然是粮食。而郑芝龙可以提供给东虏粮食。哪怕朝廷对福建实行封锁,郑芝龙也完全可以派水师去南洋购买。
只不过过程更复杂曲折一些罢了。
这真是晴天霹雳啊
第三百四十二章 家国君父(第一更!)
最尴尬的是如今郑成功就在登莱水师之中,并且刚刚参与了一场激烈的海战。
结果却发现是儿子打老子,这简直
张肯堂深吸了一口气努力使自己的心情平复下来。
冷静,现在他一定要冷静。
抛开郑成功的身份,张肯堂也是很欣赏这个年轻人的。
郑成功有着这个年龄年轻人的拼劲、冲劲,战场之上敢于搏命。最难能可贵的是郑成功似乎有着天生的领导才能。
要知道郑成功只有二十出头,能够拥有如此气质是很难得的。
本来郑成功的前景一片大好,张肯堂也是准备竭尽全力的培养他,谁知道出了这一档子事。
这件事到底该不该对郑成功说呢张肯堂感到十分的犹豫。
事情没有挑破就还有回旋的余地,但要是挑破了可就再无法弥补了。
到时郑成功必须在国与家忠与孝之间做出抉择。
还有,这件事要不要立即写奏疏送往南京禀报圣上
张肯堂头疼啊
便在这时知府袁惟泰献策道:“抚台大人何不让郑成功来写这份奏疏”
“什么”
张肯堂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瞪圆了双眼道:“你说让郑成功写奏疏”
“是啊。如果这些海寇所言真的属实的话,那么郑芝龙通倭便是坐实了。既然郑成功迟早都得知道,那早知道总比晚知道要好。早知道可以早检举,和逆臣划清界限。”
袁惟泰侃侃而谈,攥紧拳头道:“下官看郑成功是个公忠体国的年轻人,在这种事情上不会做错选择的。”
“你就这么肯定郑成功会卖了他老子”
张肯堂也顾不得文雅了,催声问道。
“这不叫卖,这叫尽忠。自古忠孝难两全,君总比父大吧”
袁惟泰这话算是打消了张肯堂的一些顾虑。
可话虽这么说,真要是让郑成功大义灭亲他恐怕会有些于心不忍吧
张肯堂又思忖了片刻,还是决定把事情的真相告诉郑成功。
郑成功正在书房里临帖。
近来他喜欢练习飞白体,虽然只有七八分像但其中洒意还是颇得精髓的。
张煌言站在一旁欣赏着。
要说书法他绝对是有发言权的。只是他想不到郑成功的书法竟然如此之好。
便在这时突然有人来报说巡抚大人有请。
郑成功放下笔问道:“巡抚大人是叫我二人去吗”
“回公子的话,巡抚大人只说叫公子去就行。”
“哦,我知道了。你先回去复命吧,我稍后就来。”
说罢他转向张煌言道:“玄著兄,我去去就回,你先休息一下。”
“好,我还真想欣赏一下明俨兄的墨宝呢。”
郑成功的脸皮薄,霎时间红透了脖根,咳嗽一声踱步出去了。
他换了一套较为得体的道袍,又戴了懒收巾,这才离开住处朝巡抚衙门而去。
郑成功对如今的生活很满意。
在南京的时候虽然生活很舒适,但总觉得哪里少了些什么,缺了些味道。
等到来了登莱郑成功才发现这所缺失的正是建功立业的快感。
大丈夫生立于世岂能浑浑噩噩的混日子,必须要实现自己的价值。
通过争取军功来实现自我价值是乱世最便捷的方法。
朝廷在登莱复建水师,这让郑成功看到了机会。
他对水师熟悉啊,一定有机会表现自己的。
郑成功信心满满的来到巡抚衙门前,他深吸了一口气踱步而入,一路穿庭过院来到后衙。
他之前来过几次巡抚衙门,知道张巡抚习惯在书房处理公务便径直前往。
来到书房前郑成功停下步来,振了振袍服整理了一番仪容这才走了进去。
只见张肯堂和袁惟泰都在屋中。
郑成功上前一步行礼道:“学生拜见抚院大人,府尊大人。”
张肯堂微微一笑道:“贤生啊,坐吧。”
郑成功小心翼翼的走到椅子旁边撩起袍衫下摆坐定。
张肯堂咳嗽了一声道:“那些海寇本抚已经亲自审问过了,他们都招认了。供词在这里,贤生也来看看吧。”
说罢张肯堂将一本薄册子递了过去。
他思前想后还是觉得这种事情实在难以开口,还是叫郑成功自己看的好。
郑成功恭恭敬敬的双手接过展开来看。一开始他还很镇静,但没过多久就脸色大变。
“污蔑这一定是污蔑,抚台大人万万不可相信这些海寇的妖言”
郑成功攥紧拳头愤愤而谈。
郑成功的反应早在张肯堂的意料之中,他双手向下压了压道:“贤生先不要激动,本抚自然不可能听信这些海寇的一面之词。只是他们确实是这么供认的,本抚理当追查下去。若是最终查明是他们污蔑,也好还令尊一个清白。”
张肯堂的这番话说的很明白了,查是肯定要查下去的,告诉郑成功的目的就是要他提前有个心理准备。
郑成功却觉得脑子有些发懵,整个人都处于混沌的状态。
父亲暗通东虏,甚至主动卖粮食给东虏这不是通敌叛国吗
父亲怎么会做这种事
不可能,这绝对不可能
一定是那些海寇有意攀扯。
若要是福建的海寇就和郑家有关系,也太牵强了。
“抚台大人,学生想要前去提审这些人犯”
张肯堂咳嗽一声道:“贤生的心情本抚能够理解。不过事情牵涉到令尊,本抚看贤生还是避嫌的好。另外出了这么大的事情本抚是不敢擅自压下的,会上一份奏疏给朝廷说明情况。”
郑成功闻言神色直是一黯。
是啊,通虏这种事情可不是闹着玩的。张巡抚肯定不敢压下来,上表朝廷陈说情况这无可厚非。
可是接下来张肯堂又继续说道:“本抚想这份奏疏若由贤生来写那是再合适不过了。”
什么
郑成功差点喊出了声。
让他来写这份奏疏
郑成功当然明白张肯堂是出于好心,是为了让他撇清自己顺便表明站在朝廷一方的立场。
可现在事情八字还没一撇,就叫他大义灭亲恐怕有些不妥吧
怎么也得把事情弄清楚了再说
第三百四十三章 局中局(第二更!)
这世上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只能看着,却是丝毫无能为力。
郑成功此刻便是如此。
除了祈求父亲真的是被冤枉的外他什么也做不了。
做的越多错的越多。
张肯堂把话说到这个份上就是在逼郑成功表态,只要写了那份奏疏就真的只能站在朝廷那边了。
郑成功身体有些颤抖,忠于朝廷自然没有什么问题,可他知道这封奏疏写完朝廷将会对福建,对郑家态度大变。
弄不好甚至会出现双方兵戎相见的情形。真到了那时他又该如何自处
他真的该写这份奏疏吗
“抚台大人,此事容学生再想想”
郑成功冲张肯堂抱了抱拳,一字一顿的说道:“一日之内学生必定给抚台答复。”
昆明城中逐渐有大西军士兵们出现腹泻、呕吐的症状。
一开始还只是几个人,几十个人,但渐渐的成千上百的大西军士兵都出现了这种状况。
张文秀和张定国皆是感到忧心忡忡。
是水土不服吗
可如果是这样,他们进入楚雄府后就应该出现症状了啊,为什么偏偏在进驻昆明城后才会发病这不合乎常理,也解释不通啊。
还没等二人想明白,更可怕的事情发生了,产生那些症状的大西军士兵逐渐出现了死亡。
恐怖的气氛弥漫在空气中,谁都不知道自己会不会是接下来倒下的人。
气愤无比的张文秀找来沙定洲询问缘由,沙定洲却说可能是明军对昆明城施了妖法,导致大西军士兵相继死亡。
这种说法当然是极其荒谬的,气的张文秀直接在沙定洲的屁股上踹了一脚叫他滚蛋。
随军的军医数量不够,城中又没有任何郎中,士兵们死亡数量越来越多。
时值盛夏天气十分闷热,尸体逐渐开始腐烂。
张文秀无奈之下只得叫士兵们在城外挖掘出深坑,将尸体全部丢入进去进行集中掩埋。
天气这么热若是爆发瘟疫那后果真是不堪设想。
如此看来大西军轻而易举的进驻昆明怎么看都像是正中明军下怀,这肯定是明军布下的一个局。
难道是水有问题
张文秀的第一反应是明军在水里投毒。
这在战争之中屡见不鲜,虽然不算是啥光明正大的手段但效果很好。
为此张文秀派出士兵将城中所有水井之中的水提出取样,喂给牲畜喝。
结果这些牲畜竟然没有死掉。
这跟张文秀的设想很不一样。他的第一反应是明军在水中做了文章才使得大西军士兵相继倒下。
而现在看来这个推断显然不成立。
这便有些奇怪了
难道明军真的派人施了妖法
不可能,这绝不可能。
便在张文秀进退维谷之时张定国建议不如让大西军先撤出昆明城,过一段时间再杀回来。
这个时代的人对风水还是很相信的,张定国认为大西军坏了风水,必须先避一避。
张文秀虽然不想采纳张定国的建议但一时也想不出什么太好的办法,最终只能捏着鼻子同意了。
将令下达后士兵们立刻迫不及待的逃出城去。
在他们看来昆明城不是什么繁华所在,而是地狱一般的死地。
沙定洲此刻恐怕是最郁闷的人了。
好不容易以胜利者的姿态杀回来,结果屁股还没坐热呢又得灰溜溜的离开。
这大西军的运气也太差了吧
他们的行军速度并不快,因为此时大西军士兵中有近三分之一行动不便。张文秀和张定国又不可能抛下他们,只能下令大军以较慢的速度行军。
行至一条河水旁,张文秀下令扎营。
他准备在此地静养一段时间,看看染病士兵的情况能否好转。
粮食嘛是足够的,水也可以就地取用。反正明军也不在昆明城中,他们要想回去随时都可以。
城外的空气确实要清新不少,张文秀捧了一把水洗脸只觉得瞬间清爽了不少。
便在他准备和张定国商议下一步的打算时突然有亲兵来报发现明军杀出。
张文秀大惊,心道这其中果然有诈。
明军这是料定他们会出城早在此地埋伏了啊。
张文秀不敢大意,连忙前去辕门前视察。
结果他一到辕门前傻了,这哪里有什么明军啊
他正想责斥,那亲兵却抢先一步道:“是哨兵发现大营外五里有大股明军出没。”
张文秀强压下心头的火气点齐人马便要前去追击。
这时候张定国拉住了他。
“文秀,这其中恐怕有诈。”
从一开始他就觉得太蹊跷了。
明军放着昆明城不守竟然主动撤离,并且把城中百姓也全部撤走,只给大西军留下了一座空城。
随后大西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