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振南明-第22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儿郎们,杀鞑子的时候到了。报效朝廷的时候到了。不要放一个鞑子进城”

    他亲自擂鼓,将城头上的氛围调动到了极致。

    “杀鞑子”

    “杀鞑子”

    吴三桂则是微微眯着眼睛,看不出一丝一毫的情感。

    从他降清的那一刻起就再也不在乎什么满汉人了。

    只要能够获得荣华富贵获得利益,那便是叫他做任何事都没有问题。

    转了这么一圈他才发现原来什么忠君爱国都是狗屁。唯有拳头硬才是大道理。

    谁的拳头硬谁就能主宰天下,谁的拳头硬就能制定秩序。

    崇祯皇帝为何自缢煤山做了吊死鬼,不就是因为李自成的拳头更硬吗

    李自成为何被阿济格追的丢盔弃甲,困死九宫山不就是因为阿济格的拳头更硬吗

    识时务者为俊杰,吴三桂只是顺应大势而已。

    倘若他当初没有献出山海关,放清军入关就真的能够守住汉家江山了吗迟早有一天满清还是会打进关来,只是时间问题罢了。

    吴三桂献关不但令自己大赚一笔,还使得清军进关的历史进程提前了许多。如此两全其美之事何乐而不为呢

    他奇袭荆门,就是想跟李过、高一功比一比谁的拳头更硬。

    本来他都以为城破在即,谁知道黄得功突然杀出,搅乱了他的全部部署。

    他只能选择撤军。

    也许他打不过联手的李过、黄得功。但要对付区区几个阿猫阿狗还是易如反掌的。

    他甚至不想知道如今郧阳的守将是谁。

    因为他们都是鼠辈,名字根本不配令他知道。

    攻城的过程吴三桂根本没有任何保留。

    他不想出现任何的意外,但求毕其功于一役。

    只要拿下了郧阳就等于在湖广安插了一股势力,随时可以往周边渗透。

    届时便是桀骜不驯的阿济格怕也是得赞叹自己的先知灼见吧

    打吧,杀吧

    他十分享受碾压带来的快感。

    这些愚蠢的南人竟然妄图抵抗自己麾下的精锐。

    那就叫他们全部死无葬身之地吧

    开战前吴三桂已经下了严令,城破之后屠城。

    不论军人还是百姓,不论男人还是女人一概格杀。

    他要用郧阳城军民的首级铸成一座京观,震慑那些妄图抵抗清军的不自量力之辈。

    这是清军一贯奉行的政策。

    至于出现些许伤亡吴三桂根本不在乎。

    虽说这些都是他的私兵,但只要能够换取更大更多的利益,便是牺牲一些也无不可。

    云梯已经搭靠在了城墙上,冲车也在一次次的撞击着城门。至少到目前为止一切都在按照吴三桂的计划发展。

    在他看来破城只是时间问题。

    “放滚木、擂石,快”

    曹凤年怒声嘶吼道。

    他麾下的许多士兵缺乏实战经验,所以他必须一次次的通过怒吼来提醒这些新兵蛋子该做什么。

    至于老兵则让人省心的多了。

    他们从容不迫的将滚木、擂石从垛口扔下,然后迅速接着搬运。

    有辅兵在,他们只需要搬运一小段距离,已是省力的多了。

    至于钉拍这种大型守城器械当然也有用武之地。

    每放下钉拍一次就能对攀登的鞑子造成极大的伤害。

    有些鞑子好不容易攀到一多半的位置,直接被钉拍拍成了肉泥。

    至于那些侥幸躲过钉拍的鞑子也被滚木、擂石砸落,重伤哀嚎。

    不过鞑子的数量显然很多,每有一人倒下必定有人上前填补他的空缺。

    曹凤年神情专注,不敢有丝毫的懈怠。

    虽然现在看起来他们场面占优,但天知道什么时候就会出现变数。

    曹凤年输不起。他的背后是数万郧阳百姓,这些百姓能否活命全看他能否守住这座城。

    鞑子的凶残远近闻名,曹凤年不会指望他们在破城后还会对百姓仁慈。

    所以他必须守住这座城,没有任何退让的余地。

    “快放箭,快浇滚油”

    曹凤年只觉得自己一刻也不得闲,必须时刻指导这些士兵如何防御。

    鞑子进攻的节奏很紧凑,似乎有意在逼明军犯错误。

    只要明军不小心犯了一个错误,就会紧跟着犯另一个错误。如此周而往复。

    所以曹凤年的神经就像一根绷紧的琴弦不敢有丝毫松懈。

    “杀啊,杀”

    到处都是传来的喊杀声。

    有些是明军发出的,有些是清军发出的。

    这些声音和滚木、擂石砸在人身上发出的声响,以及牙齿打颤的咯咯声交织在一起,营造出一种诡异的氛围。

    战场之上不看对错,只论生死。

    你如果死了那一定会被认定为错的一方。因为死人不能开口替自己辩解,只能任由胜利者往自己身上泼脏水。

    双方都不想输都不想死,所以都是使出了吃奶的劲。

    你朝我射一箭,我向你还一矢。

    以牙还牙,以眼还眼。

    渐渐的明军也开始出现了伤亡。

    不论是投石机的抛射还是弓箭手的仰射都给他们造成了不小的麻烦。

    

第四百五十五章 曹凤年孤胆守郧阳

    双方求胜的欲望都很强。

    明军是为了活下去,清军则是为了城中的女人、金银。

    没有人想做失败的那一方。

    一个个普通的生命在这场战争中消逝,卑微的如同蝼蚁一般。

    清军的战斗力显然更胜一筹,不过明军的求生欲望更强。

    双方杀得你来我往,难解难分。

    这厢清军好不容易杀上城头,立刻就被蜂拥而至的明军赶了下去。

    曹凤年甚至亲自披挂上阵,还剁掉两名清军士兵的头颅。

    至于城下的吴三桂,就要镇静的多了。

    他丝毫不着急,因为他坚信用不了天黑清军就能拿下郧阳。

    直到目前为止,本家兵都没有投入到战斗中。充作炮灰的都是可以被牺牲的绿营兵。

    清军可以耗得起,明军他们耗得起吗

    “报曹将军,北城请求增援”

    “报曹将军,东城有些撑不住了”

    “报曹将军,南城正遭到鞑子猛攻”

    随着战斗的进行,明军的弱点渐渐暴露了出来。

    他们的人数虽然不处于绝对劣势,但其中新兵居多。

    新兵打顺风仗没有任何的问题,只需要摇旗呐喊即可。

    可新兵是打不了逆风仗和均势仗的。

    前者新兵多的一方会立即溃败,后者新兵多的一方会被对手滚雪球,从而最终耗死。

    曹凤年本人当然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将。

    可是他麾下的士兵却是新兵居多。明军出现疲态自然和这一点有关。

    当然,这也不能完全归咎于堵应锡。

    毕竟湖广那么大,有经验的老兵数量有限,自然得紧着荆州、襄阳这些重镇驻守。

    像郧阳府这种边缘化的地方以老带新已经是不错的了。

    曹凤年此刻已经大汗淋漓。

    他倒是有一千名标营亲兵。

    这些人是跟着他一直南征北战的心腹。

    哪里出现缺口曹凤年便率领这些心腹赶去救火。可现在缺口越来越多,仅仅靠这一千人救火已经救不过来了。

    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老将,曹凤年当然知道问题的症结出在了哪里。

    可眼下事实就是如此,曹凤年总不能撒豆成兵,变出几千人马吧

    只有把这些新兵用好了,多撑一些时间了。

    时间拖得久了,巡抚大人总会派兵增援的吧

    城墙之下一直默然无声洞若观火的吴三桂突然发声:“是时候了,派本家兵上。”

    他一直耐着性子压着本家兵就是为了等这个时机。

    眼下明军已经呈现出疲态,只需要派精兵突然杀出,就可以摧毁他们脆弱的信心。

    吴三桂对于这个度的把握十分精妙,本家兵出场后迅速扩大了优势,一度登上了城头。

    还是曹凤年率领亲兵营杀至才勉强解围。

    吴三桂略微感到有些惊讶。

    他的本家兵都是当年的关宁铁骑。

    曹凤年的亲兵竟然和他的本家兵打的有来有回,足以证明曹凤年的实力不俗。

    能养得起这样一千精兵的人,绝不是等闲之辈。

    吴三桂不由得对曹凤年重视了几分。

    不过重视归重视,吴三桂坚信最终获胜的还是自己。

    毕竟曹凤年的亲兵只有一千人,而吴三桂的本家兵可有数万人,便是拼车轮战,曹凤年也不是他的对手。

    “加力,三个时辰之内,本将要看到大清的旗帜插在郧阳的城头”

    “曹军门,撑不住了呀”

    一名亲兵浑身带血的跑到曹凤年的面前,扑通一声跪倒在地,哭泣道:“曹军门,要不您快些带人突围吧。您是武将,即便撤退朝廷最多也就是责罚一番,不会伤您性命的。您何苦为了吴文道那狗日的葬送了性命呢。”

    曹凤年先是一愣,随即破口大骂道:“混账,你以为本将军是为了吴文道那厮守的城本将是为了陛下,为了朝廷,为了万万千千的百姓在守城本将若是率部突围当然可以保住性命。可你有想过城中的百姓吗鞑子都是禽兽不如的东西。他们破城之后多半会屠城,即便没有屠城也肯定会霍霍城中的百姓。本将能做这种让人戳脊梁骨的事吗”

    那亲兵神色一黯,羞愧的垂下头去。

    “今日老子把话就撂在这里了,人在城在,人亡城亡”

    曹凤年狂笑一声道:“吴三桂小儿以为人人都像他一样怂包软蛋,咱老子便要告诉他除了胆小如鼠的懦夫,这世上更多的是敢于担当的男儿。”

    “既然将军心意已绝,属下定当追随将军至死”

    “好,这才像老子带出来的兵。”

    曹凤年拍了拍那亲兵的肩膀,赞许的说道。

    “不就是死吗,脑袋掉了不过碗大个疤,三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

    曹凤年顿了一顿道:“况且谁赢谁输尤未可知。便是老子死了也要化作厉鬼掐烂吴三桂的喉咙。”

    “怎么还没有拿下城头。”

    吴三桂皱紧眉头,十分不悦的说道。

    一个时辰过去了,清军仍然没有拿下哪怕一处城头。这和他的设想很不一样。

    他原本以为经过一轮消耗,明军已经是强弩之末。

    他的本家兵只要冲锋几轮就能把明军仅剩的气势摧毁,然后顺势拿下郧阳。

    可现在看来明军的心气还是很足的。他们一次次的将清军击退,完全看不出溃败之势。

    这样打下去完全就变成了一场拉锯战,什么时候是个头

    不能再这样下去了。

    吴三桂已经看出,郧阳城守城的主力就是曹凤年的一千亲兵。

    那么他就要让本家兵从四面城墙同时猛攻,这样曹凤年救西救不了东,肯定会有一面城墙率先告破。

    只是这样一来对于本家兵的损耗会较大。可事到如今已经不是顾及这些的时候了。

    “来人呐,传我将令本家兵全力出击。”

    吴三桂一声令下,本家兵的进攻方式立即发生了改变。他们如同潮水般对四面城墙同时发起猛攻,进攻的频率和强度是之前的数倍。

    果不其然面对如此猛烈的进攻明军有些招架不住,四面城墙之中有两面已经出现溃败的兆头。

    

第四百五十六章 金鼓齐鸣万众吼

    金声桓接到巡抚堵胤锡的命令后立即赶往郧阳。

    原来堵胤锡收到吴文道的来信后断定郧阳文武失和,肯定会出大事,便命令麾下猛将总兵金声桓赶往驰援。

    金声桓原本是左良玉麾下部将,后来堵胤锡奉天子旨意要将左良玉铲除,暗中拉拢左良玉的属下。

    他第一个看上的就是金声桓。

    堵胤锡看上金声桓的理由很简单,一是金声桓对左良玉不满,二是他很有打仗的天赋。

    最终金声桓也证明堵胤锡没有看错人。他和马进忠一道反水,在关键时刻杀出助堵胤锡一举奠定胜局。

    左良玉死后朝廷自然而然接管了全部左军军队。

    这么庞大的一支军队数十万人,皆是由堵胤锡一人节制。

    当然,堵胤锡是巡抚是文官,具体统兵的事情还得交给武将来做。

    他选择将兵权分给金声桓和马进忠。

    光是金声桓麾下的士兵就有十万人之多。

    金声桓麾下兵马翻了数倍,腰杆子自然硬了。

    可是他在堵胤锡面前仍然是毕恭毕敬,惟其马首是瞻。

    道理很简单,金声桓没读过多少书,但懂得知恩图报的道理。

    谁对他好,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