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振南明-第5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你”

    韩忠清气极反笑:“那是自然,王爷说的话自然是作数的。”

    他心道这姜瓖的脸皮真是比城墙还厚,竟然连这种话都说的出口。

    姜瓖闻言直是大喜,立刻拍着胸脯作保道:“姜某这便下令打开城门,恭迎王师入城”

    阿济格兵不血刃的拿下大同,消息很快传到北京。

    紫禁城中的多尔衮得知这个消息直是大喜。

    大同一取,整个山西北部就能和蒙古连成一片。要想取道蒙古,攻打陕北便易如反掌了。

    这是他整个战略布局中最关键的一环。

    不过攻打太原的进程却不如想象中的顺利。

    叶臣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不能将太原拿下,只得围城。

    可太原是大城,城中粮草充足,即便围个半年也不一定会断粮。

    多尔衮可等不了那么久。

    思量再三,多尔衮决定调豫亲王多铎、智顺王孔有德、怀顺王耿仲明等部前去太原增援,务必在一个月内拿下太原。

    孔有德等部汉军有不少红衣大炮,要想轰开太原的城墙并非什么难事。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孔有德部汉军也是时候发挥发挥作用了。

    至于南面的残明小朝廷,多尔衮并不急着收拾。

    听说他们在山东北部修筑堡垒群,妄图延缓八旗军的攻势。真是痴心妄想

    昔日孙承宗主辽事时不也修筑了不少堡垒吗,有什么用完全就是花架子

    八旗铁骑一到,那些堡垒中的明军跑的跑散的散,即便有负隅顽抗的也会被一一攻克。

    山东的情况也一样

    只待两路大军拿下山陕,灭掉李自成,便可以调转头来攻打南面。

    八旗大军一至,驻守在堡垒中的明军便会望风而降

    就且让残明小朝廷多活几日吧

    多尔衮对自己的部署十分满意,唯一有些担心的是豪格。

    虽然皇太极死后,豪格在政治斗争中全面落败,但毕竟仍有不少旗人支持。

    对此多尔衮是十分警惕的。他一直不让豪格领兵出征就是出于提防的目的。毕竟豪格还是名义上的正蓝旗旗主,在旗中颇有威望,若是掌握军权后发动兵变,后果不堪设想。

    但只要不让豪格掌兵,把他放在自己的眼皮底下,多尔衮觉得还是能够压服他的。

    当然,若是代善和济尔哈朗突然发难支持豪格,形势就会完全不同了。

    多尔衮只能寄希望于二人能够认清形势不要在这么关键的时候窝里斗,同时期盼着多铎和阿济格能够速速拿下山陕班师回朝。

    

第一百零四章 牵一发而动全身

    更新送到,求推荐票支持啊感谢书友关山离歌的200币打赏、感谢书友书草我是豪哥的100币打赏

    姜瓖降清。

    朱慈烺得到这个消息后并没有太过惊讶。毕竟姜瓖已经跟李自成撕破脸,那么除了降明就是降清,没有其他的选择。

    而大明如今在北方除了山东并没有任何地盘,给不了姜瓖有效的接应,姜瓖降清是迟早的事情。

    但接下来的消息就让朱慈烺感到震惊了。

    多尔衮调多铎、孔有德、耿仲明驰援太原,打算一鼓作气拿下这座坚城

    因为朱慈烺的决策产生的一系列蝴蝶效应终于开始显现,使得历史走向悄然发生了改变。

    首先朱慈烺命高杰、秦拱明收复了山东,这直接导致南下的觉罗巴哈纳部、石廷柱部在德州惨败。

    历史上二人收取山东后立即调转方向奔往太原驰援叶臣部,最终拿下了太原。

    但在这个时空,觉罗巴哈纳和石廷柱损兵折将严重,显然不可能作为主力投入战场。即便要派他们去太原,也最多是辅力。

    太原是一定要增兵的,多尔衮索性派出多铎、孔有德、耿仲明的豪华阵容。

    多铎不必说了,手中攥着镶白旗,是八旗中实力最强的一只。剩下两个也不是善茬。尤其是孔有德,其部汉军有不少红衣大炮,是攻城拔寨的利器。

    多尔衮令孔有德部跟随多铎一同前往太原,就是为了用红衣大炮直接轰开太原城墙。

    辽东三矿工中有两个都去攻打太原,可以预料太原失守只是时间问题。

    那么,接下来的走向肯定是由阿济格、多铎领兵从两个方向对陕西发动猛攻。

    阿济格、吴三桂、尚可喜绕道蒙古,从陕北进攻榆林。

    多铎、孔有德、耿仲明渡过黄河,猛攻潼关继而占据西安。

    乍然一看和原本历史惊人一致,但细节却完全不同。

    原本历史中,多尔衮是打算让阿济格独自进攻陕西,多铎南下灭掉南明的。

    最终因为临汾的顺军发动突袭攻打清廷治下的河南怀庆,最终让多尔衮改变了主意。

    多尔衮意识到如果阿济格在榆林战败,李自成便能够立刻调兵遣将从河南一路打过去直捣黄龙。

    而京畿兵力空虚,根本就没有可供调遣的军队。

    多尔衮当然不能让这种情况发生,是以他立即调遣多铎前去攻打潼关,和阿济格两路夹击,力求一口吃掉李自成。

    而那已经是十月的事情了。

    可以说是怀庆战役打醒了多尔衮,让他做出了先灭顺再灭明的战略部署。

    但在这个时空多尔衮从一开始就打算让多铎、阿济格兵分两路夹击陕西

    而现在不过只是八月

    虽然只差了两个月,但意义完全不同。

    这意味着朱慈烺训练新军的时间又少了两个月

    摆在朱慈烺面前的是一道难题。

    如今京畿包括河南肯定兵力空虚,要不要派出一只军队攻打

    若是能够收复失地,威慑清廷逼清军做出调整,对整个战局都是有利的。

    李自成当然不能算大明的盟友,但在这个特殊的时刻却可以说是大明的利益共同体。

    只要陕西的李自成不倒,朱慈烺便有时间继续厉兵秣马。

    而一旦李自成像历史中的那样丢掉陕西,像只丧家之犬一样逃亡湖广,南面的大明势必成为满清的下一个目标。

    哪怕朱慈烺无法改变清军拿下陕西的结局,也一定要让这个过程变得艰难一些,耗时更长一些。唯有如此,才符合大明的利益。

    所以他必须利用这个时机做些什么。

    朱慈烺在暖阁之中来回踱步,分析着利弊得失,最终决定命高杰部北上攻打河南,威慑京畿。

    这个决定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高杰部北上,驻防的山东各地必须有人填补空缺。

    可供朱慈烺选择的人并不多。

    黄得功部兵马最强,但要驻守江防,以防左良玉起不臣之心顺江而下。

    是以朱慈烺只能调动神策军了。

    他准备把第一批征募的老兵以及一部分新兵调往山东,统共两万人。

    剩下的三万神策军依然留在南京镇守。

    这个决定做的很仓促,但没有办法,若是不做出这一番调动,整个局势就会像原本历史那样发展,甚至更快

    不过这对于神策军来说也算是件好事。

    如今的山东已经算是前线,让他们尽早感受战争才能迅速成长。

    虽然神策军老兵也才入伍三个月,但在乱世必须要有如此强的适应性才能生存下去。

    统兵的任务朱慈烺决定交给赵信。他是神策军指挥使,率军驻防山东名正言顺。

    山东、河南、山西、陕西

    各个地方都在调兵,随时可能燃起战火。

    这真是山雨欲来风满楼啊

    “王大哥,咱们这回真的要去山东了”

    刘三水直到现在还有些不敢相信,山东不是有高杰部驻守吗,为何突然要调他们北上

    “是啊,指挥使大人已经接到圣旨,传令各营三日后开拔。”

    “嘶”

    刘三水倒抽了一口凉气。

    三日,这也太快了吧

    “你也准备准备,不过不用带太多东西。”

    王富贵隐隐有些兴奋。

    虽说山东不比南京舒服,可怎么也算是前线,随时可能和鞑子干仗,想想就觉得刺激。

    “这次去的就我们四个老营”

    “听说还有六个新营,统共十个营,两万人。”

    王富贵倒也是实在人,把知道的消息都告诉了刘三水。

    “去这么多人”

    刘三水吓了一跳。

    这已经不算是小规模的兵力调动了,难道北面有大事要发生

    他的心蹦蹦直跳,面色有些惨白。

    “三水兄弟,怎么了”

    王富贵见刘三水面色不好,上前一步关切的问道。

    “没,没什么。”

    刘三水强自挤出一抹笑容道:“当兵打仗天经地义嘛,我就是一时有些没回过味来。”

    自打被选入神策军,吃上皇粮刘三水的人生便彻底改变了。

    他不再是那个饥一顿饱一顿,在码头上扛麻袋卸货的力棒了,而是天子亲军的一员。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这话在理,既然吃了皇粮就该在朝廷需要的时候站出来。

    想到这里刘三水的心情宽慰了几分。

    

第一百零五章 家国

    第二更送到求推荐票支持感谢书友朕躬亲处军国事的100币打赏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两万大军开拔山东,一路上人吃马嚼耗费甚巨。

    户部尚书姜曰广十分头疼。

    照理说神策军是天子编练的新军,应该从内库中拨银拨粮。但前段时间内库中的存粮有很大一部分用来平抑粮价了,银子好说,粮食却不好凑。

    无奈之下,姜曰广只得上疏天子,请求将抄没沈家粮库中的粮食用作大军军粮。

    朱慈烺看到这份奏疏直是又气又笑。

    好一个户部尚书,遇到难题只知道向朕伸手。要是什么事最终都得朕来解决,还要你这个户部尚书做什么

    朱慈烺也知道问题的症结出在了哪儿。

    大明自太祖皇帝朱元璋建国以来便在全国范围内重新丈量了土地,实行了资源的再分配。

    可以说明初时土地资源分配的比较平均,地主、自耕农、佃户之间的矛盾并不严重。

    可随着时间的推移,土地兼并情况越来越严重,越来越多的地集中到了少数人手中。

    这些少数人大体上分为两类,一类是有功名的读书人。

    一般只要举人以上就能获得免税特权,名下土地可以免除赋税。

    照说大明朝的举人也不算太多,几千个举人也占不了太多资源。

    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普通自耕农为了土地免税,把自家名下的土地挂靠在同乡举人、进士名下,也就是所谓的投献。

    一通操作下来自耕农的地变成了举人老爷、进士老爷的地,自然不能再征税了。

    还有一类人是皇族。

    朱元璋的子孙繁衍速度是很快的,十几代下来宗人府在档的宗室有数万人。

    当然这些人不全部是郡王、亲王,可能只是最底层的宗亲。

    但在某种程度上也说明了宗室数量的庞大。

    就拿郡王、亲王来说,都有属于自己的庄田。

    这些庄田也是不交税的。

    照理说亲王、郡王的庄田数目都是定死的,不会对朝廷整体的税收造成大的影响。

    但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

    藩王侵吞民田的事情时有发生,为了免税自耕农主动投献土地也是普遍情况。

    当地官员大多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装作没看见。

    不然怎么办,难道带着几十名“如狼似虎”的差役冲到王府大门前责问藩王为何侵吞土地

    正是这两类人使得大量土地免税,朝廷能够征收上来的税银越来越少。

    无奈之下,朝廷只能把更多的税额摊派给无权无势的自耕农,这便导致了越来越多的自耕农破产。

    明末爆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有相当一部分原因是土地兼并,小冰河时期只是一个催化剂。

    要解决这两个问题都不容易。

    就拿读书人免税来说,若是朱慈烺现在就搞什么土改,绝对会把本来支持明朝的士绅地主推到对立面,直接逼着他们做满清的带路党。

    即便要实行土改,也不是现在,必须得等彻底击败满清才能施行。

    何况要实行土改就必须重新丈量全国土地。如今朝廷手中的鱼鳞图册还是万历初年推行一条鞭法时绘制的,早已不能作数。

    这个工作量是巨大的,眼下国势危难,绝不是分神的时候。

    小规模的实行土改倒是可以,可收效不大。朱慈烺觉得还是铆足劲头全力抗清比较符合当下的局势。

    银子的事情好解决,查抄贪官、奸商效果很好,光是存货就够至少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