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郑成功看来,山海关之战李自成损失了不少军队,可谓元气大伤。
虽说以往李自成在面对官军围剿之后都能迅速恢复实力,但这次的情况可不太一样。
以往李闯损失的都是裹挟的流民,虽然号称十几万几十万,但真正的战斗力十分有限,也就是摇旗呐喊填壕冲城做炮灰。
这些人就是死绝了李自成也不会有丝毫的心痛。
只要主力尚在,把李闯的旗子往那一插不愁补充不到新兵。
可精锐一旦失去要想补充可就十分难了。
一个新兵需要经过多次实战才会成长为老兵,老兵又需要多次生死相搏才能变为精锐。
可以说没有三五年的时间很难培养出一名精锐。
“明俨为何断定李闯精锐已经损失惨重”
陈子龙大惑不解道。
“很简单。若非如此,为何李闯会毫不犹豫的放弃京师又为何会连山西都不坚守”
郑成功的眼光可谓毒辣,一句话就说到了点子上。
李自成不可能不知道北京的重要性,要不然也不会毫不犹豫的年后从关中出兵,打下宁武关,直扑京师了。
京师的政治意义十分重要,谁能占据京师谁就能利用这点大做文章,把自己宣传成正统。
结果李自成返回北京称帝后就毫不犹豫的带兵西撤,连坚城都不肯守。这说明什么,说明他心虚啊。
按理说即便李自成野战打不过清军,背靠坚城也有一战之力。他连守城也不敢,只能说明主力损失严重,短时间内真的不敢打也打不赢。
如果说弃守京师还能解释为李自成的个人决策失误的话,主动渡过黄河回到关中就更难以令人理解了。
山西陕西是一体的。如果山西守不住,清军可以毫无顾忌的渡过黄河。
失去黄河这道天然防线,在潼关以东便再没有可守之地。李自成等于拱手把大片土地让给了清军。
以李自成的见识会看不到这点
正确的做法是在退到山西后由李自成亲自坐镇太原收拢溃兵休整训练,并调集关中兵马进入山西,加强防御。
即便李自成自己不在山西坐镇,也一定要派刘宗敏坐镇,这样才能让军队上下体会到必守山西的决心。
结果却是李自成和刘宗敏两个人都退回了关中。
这只能说明李自成心里实在是没底,因为他的老本都快输光了。
人在赌输的时候会有两种心态,一种是保守放弃,一种是继续赌下去。
李自成显然是前者。他不想孤注一掷,在山西和鞑子决战,故而退到了陕西,想靠保卫家乡这面大旗激励秦地儿郎们的斗志。
可却不知这样一来气势上就已经输了。
最重要的是李自成连战连败,自打从京师撤退后就一直被清军追击,几乎未尝胜绩。
这对于士气的打击可是毁灭性的。
潼关是坚城不假,可历史上潼关也曾多次被攻克过。
最终还是要看双方的实力对比。
郑成功认为这种情况下李自成要想取胜至少要先集中兵力击溃一边清军,而以他的性格显然是不会做出这等赌命的举动的。
第一百四十六章 天子欲办报(第三更,为盟主摇摇摇头加更,加第三更!)
南京紫禁城,乾清宫。
朱慈烺单独召见了礼部左侍郎文安之。
由于现在刘宗周接任了内阁首辅,虽然还挂着礼部尚书的头衔,但已经不怎么主持部堂事。如今礼部真正的一把手却是朱慈烺特意从夷陵征召而来的文安之。
文安之的忠心没有任何问题,能力也是出奇的高,刚刚出任礼部左侍郎几个月就把部堂事主持的井井有条。
当然礼部在某种程度上算是个清闲衙门,可供文安之施展拳脚的地方有限。
故而此次朱慈烺特地准备将一件事交给文安之去办。
朱慈烺想要做的就是办报。
大明虽然已经有了邸报,但这种官方邸报的内容太过单一,基本都是君王发布了什么政令,再就是一些人事任免。
朱慈烺想要办的是类似于后世的报纸。
既有天下大事,也有娱乐版块。
朱慈烺办报的目的是进行舆论宣传,矛头自然是直指满清。
事实上文艺队编演剧目在某种程度上也是进行舆论宣传。只是这样宣传的扩散程度有限,毕竟剧目表演不是电影,不能进行无限制的复制扩张,在某段时间内只能在特定地区表演。
而报纸就不一样了。如今活字印刷术十分普及,只要定好内容随时排印。印好的报纸可以在朝廷控制区的每一处府县售卖,让百姓们认识到清军的残暴,以及汉奸的可恨。
从技术上实现办报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唯一需要考虑的就是识字率。
大明不比后世,识字率很低,基本上一个村子里除了个别的人读过书,其余都是文盲。
府县里的情况相对好很多,即便普通百姓没有读过书,但多少也认识几个字。
可此时的大明是个十分彻底的农耕社会。县以下乡村人口比县城、州城、府城里的人口多的多。
朱慈烺要办报就不得不考虑这个现实的问题。
朱慈烺的想法是通过办夜校来教村民识字。
一个村子里总有识字的人,甚至有可能有个把秀才。
可以由这些人出任讲师,教村民识字。
其实这有点类似于明代的社学。只不过社学是教小孩子的,而夜校是教成人的。
朱慈烺不需要这些村民都能熟读四书五经,只需要他们能够识字,这个难度并不高。
当然要做到这点必须要把里甲制恢复起来。
里甲制是用来管理户籍的制度。
明初规定一百一十户为一里,其中抽出十户为里长,其余一百户分为十甲,每甲之中又抽一人为甲首。
不论是里长还是甲首都是轮流担任的,理论上讲十年应该轮流一遍。
里长、甲首的主要职责是负责统计所属人户丁口、田产及其变化,以及赋税征收,徭役摊派。
在里甲制度的基础上编制黄册、鱼鳞图册。
有明一朝,皇权是不下县的。
官府对基层的统治便依靠这些里长甲首。
可惜万历一条鞭法后,保甲制替代里甲制,官府对基层的掌控进一步减弱,近乎失去控制。这才是明末逃籍,乃至造反情况屡屡发生真正的原因。
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崇祯末年所用的黄册、鱼鳞图册还是万历年间实行一条鞭法时造制的早已经失真。可各级官府基本上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是改个年份照用不误。
如此一来朝廷便成了瞎子聋子,毫无动员能力可言。
朱慈烺想要恢复里甲制,不光是为了让里长甲首帮忙办夜校,更是为了国家动员力的长远考虑。
毕竟国与国之间打仗打到最后比拼的是动员力,一个没有动员力的国家仅靠精兵策略是不可能取胜的。
朱慈烺将自己的想法向文安之简述之后,文安之沉思片刻恭敬道:“陛下圣明,里甲制实乃大明固本之国策。然自万历年间以来趋于废弛,要想恢复并不容易,但必须去做。”
文安之并不直接负责这块的工作,故而也只能给出一些个人建议。还得朱慈烺乾纲独断,将具体的工作分配下去,协调户部、工部等部门,将里甲制度恢复起来。
任何制度都有他的利弊。就拿里甲制来说,在明中前期还是能够较好的完成使命的。其后期的崩坏废弛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不能仅仅归咎于制度本身。那样是不客观的。
至少在朱慈烺看来,里甲制比保甲制更适合朝廷的统治。因为有过长期成功的经验,恢复起来也更容易。
而如果要重建立一套新的基层管理制度,需要花费探索的时间恐怕是恢复里甲制度的十数倍。
现在的问题是没有那个时间。
别说十几年,就是两三年朱慈烺也等不起。
满清的军事实力还是很强的,如果李自成不争气顶不住,那么最快三个月满清就会掉过头来对付大明。
朱慈烺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收益。
“具体的事宜朕会斟酌,文爱卿需要做的是考虑这报纸怎么办。”
扯出去那么远总归还是要回归眼下论题。
朱慈烺决定将办报这件事放在礼部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一来礼部最适合做这件事,二来他要借此好好考察一番文安之随机应变的能力。
毕竟在这个时空,除了朱慈烺没有人见到过后世的报纸。
如果能在毫无经验的情况下办出一份漂亮的报纸,足以证明其能力卓然。
“臣定当尽心竭力不负陛下期望。”
文安之赶忙拱了拱手应下。
“文爱卿便依着朕方才说的先拟一个章程出来,朕看过若是没有问题,便依着这个章程先做个初稿出来。”
朱慈烺对于报纸还是很期待的。
任何时候掌握了笔杆子就掌握了话语权。
历史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天下时事又何尝不是。
要想对抗满清,光是依靠军事是不行的,还得在舆论宣传、经济封锁等方面多着力下力。
这么多事情,头绪万千,仅靠朱慈烺一人当然无法办好。好在现在有了文安之这样的能臣,一些具体的事宜朱慈烺便可以安心的放权给他去办了。
第一百四十七章 祖制真的很坑(第一更,求订阅,求月票!)
朱慈烺召见文安之后不久,便收到内厂军情司送来的加急情报。
这份情报是从山东方面送来的,属于最紧急的那一类。
朱慈烺不敢耽搁,当即启开来看。
情报内容是关于刘良佐、刘泽清所部叛军近期动向的。让朱慈烺感到惊讶的是,叛军并没有继续北上,而是扑向了登州。
登州位于胶东半岛,有良港无数。
刘良佐、刘泽清杀向登州目的已经昭然若揭,那就是通过浮海出逃。
朱慈烺当即命人将这份情报誊写在兵部塘报上,派人加急送往山东,命神策军与黄德功部立刻前往登州,务必要赶在二刘叛军浮海出逃前将其拦截斩杀。
让朱慈烺稍感欣慰的是,奏报中说明登州知府袁惟泰已经第一时间做出反应,组织人手焚毁登州一代的渔船。没了这些渔船,刘泽清刘良佐便只能望洋兴叹,等着被黄德功部、神策军合围。
照理说刘泽清、刘良佐所部都是乌合之众,战斗力十分有限。他们即便投降满清也不会给其实力增添太多,可朱慈烺不能允许刘良佐、刘泽清开这个坏头。
遭到军将背叛怎么不是一件让人高兴的事情。不过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刘良佐、刘泽清的叛乱让神策军有了实战的机会。
眼下神策军硬刚八旗主力还是有些吃力的,但与刘良佐、刘泽清所部交战,朱慈烺认为甚至会稍稍占到上风。
何况还有黄德功部配合夹击,朱慈烺认为此次围剿定是万无一失。
不过这件事也给朱慈烺提了个醒,那就是一定要拥有一只属于自己的水师。
既然朱慈烺决定将战线推到山东而不是退守江淮,那就没必要兴建长江水师,而是可以把眼光放长远一点。登州有天然良港,又有水城,在此复建水师再合适不过。
从登州出发,水师可以辐射到天津乃至辽东的大片区域,对于满清的战略牵制意义很大。
如今龙江船厂已经渐入佳境,造船速度越来越快。
朱慈烺估计如果倾尽全力造制海船,最多三个月便能凑出组建水师的海船。
当然,最快捷的办法是去福建、广东买。
那里的造船产业十分成熟,不论是广船还是福船都可以买到。唯一的问题是价格昂贵,若是让那些奸商知道是朝廷采买,势必会狠狠宰上一笔。
再说,从别处购买也不是长久之计。
朱慈烺的灵魂来自于后世,明白掌握核心竞争力才能生存下去的道理。
一个朝廷如果没有自己的造船技术,是极为可悲的。
所以朱慈烺决定全部由龙江船厂来造制海船,大不了就是多等一两个月。这个时间他还是等得起的。
这段时间朱慈烺很关心南京的物价,前不久朝廷惩治奸商平抑粮价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不过这些日子粮价又有所上涨,虽然算在合理的区间内,却仍然让朱慈烺有些忧心。
湖广的问题一日不解决,南直隶的粮价便一日不能真的降下来。
而只要左良玉一日不死,湖广的问题就会一直悬在那里
这是一个死结。
派刺客行刺这种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