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差距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斗志。
令韩兆安感到欣慰的是,每一名士兵都在拼尽力气战斗,哪怕随时可能随船葬身江底也没有怨言。
不愧是他韩兆安带出来的兵,有种
他现在要做的就是尽可能的拖延时间,等到黄得功率兵断了左军的退路他便是死也无憾了。
黄得功在得到消息后立刻命令全军开拔,全速行军。
赶到九江附近江域后,黄得功命人将搜集到的渔船集合起来,做成了浮桥,横跨长江。做好浮桥后他又命人将铁链相连横亘在江面之上。
铁锁横江自然是为了拦截住左良玉水师的退路。
不然若是他们发现下游被沉船封死后一定会不顾一切的掉头朔江而上。
之所以这次不选择沉船封江是因为九江已经没有足够大的座船了。
小渔船即便沉个几十艘也不会有多少用处。
说到底还是南明水师匮乏啊。仅有的长江水师已经调去了登莱,即便是黄得功此次增援江西也是走的陆路。
对韩兆安的大义举动,黄得功十分敬佩。
他很想去救援韩兆安,但他手头只有渔船,让士兵们乘着渔船去战斗那是送死。
所以他要做的就是彻底封死江面,断绝左良玉的退路,逼左良玉弃船上岸。
只要左良玉上岸,黄得功有信心生擒之。
“再加几根铁链,仔细检查,确保万无一失”
左良玉的座船都是大江船,寻常的铁链很难拦得住,只有多加几根才稳妥。
为了求稳,黄得功还命人将大铁椎沉入江中。
左良玉水师的战船吃水都很深,若是强行冲击铁链封锁,很可能船底仓板会被划破。
做好这一切后黄得功下令将渔船搭起的浮桥撤去。
眼下他能够做的就是等待左良玉杀回来了。
“随本将杀贼啊”
眼瞅着一艘艘洞庭湖水师战船被击沉,韩兆安双目通红,发出歇斯底里的怒吼。
这些都是他的心血,他的心血啊
几十上百艘江船瞬间倾覆,数年心血付之东流,真是如尖刀剜肉般痛苦。
他现在能做的就是率领最后几艘船只冲向左良玉水师,撞沉一艘是一艘。
继续拖下去这几艘船也难逃被击沉的命运,倒不如完成最后一丝价值。
文山公说过,孔曰成仁孟曰取义。
韩兆安虽然是个粗鄙武夫,却一直很喜欢这句话。
在他看来人活一辈子,富贵荣华如过眼烟云,唯独名节是能够流传千古的。
他韩兆安食的是大明俸禄,饮的是大明的水,自然要忠于大明,忠于朝廷。
他不能对不起自己的良心。
也许投降左良玉可以免于一死,但却损了气节。
不就是死吗,有什么可怕的
韩兆安唯一有些放不下的是家中的老母和一双儿女。不过他有个贤惠的发妻,相信即便自己死了也能照顾好家人。
在座船朝左良玉水师冲去的时候,韩兆安脑海中浮现出和家人在一起的时光。
儿子管他要米糖吃,女儿奶声奶气的喊爹爹抱。
可惜这一切他再也看不到了,为了大明的中兴,为了更多百姓能够过上他希冀的生活他死的值得。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第一百八十八章 势如破竹(第一更,求订阅,求月票!)
拿下卫辉后高杰并没有多作停留,而是率大军渡过淇水,进入滑县境内。
滑县隶属于大名府,县令孙应介得知高杰率军进逼滑县直接干净利落的在衙门大堂上吊。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滑县县城内一共只有两百来府库兵,还不够填明军的牙缝。一旦城破,孙应介少不了一个失土之罪,不但自己会被问罪斩首,家眷也会被牵连,成为旗人的包衣奴才。
而如果他以死名志,清廷不但不会把他的家眷贬为奴才,反而会嘉奖一番他的忠义,多多少少也会给他的家人一些赏银。
以一己之死换取全家人的幸福,孙应介的选择不算太亏。
轻易攻克滑县后高杰率军沿着卫河北上,连克浚县、回隆镇、兵临大名城下。
大名知府姚远山一面向清廷告急请求援助,一面组织人手进行防御。
大名府城的情况比滑县好很多,驻扎绿营兵两千余人。
加上临时招募的乡勇,姚远山凑了五千人,准备负隅顽抗,拖到朝廷派兵来援。
高杰再次祭出了火药炸城的战术,轻而易举的炸开了大名府城的城墙。
只不过这一次冲击夺取缺口的不是李成栋率领的先锋军,而是换成了刚刚投降的卫辉府绿营军。
统率他们的便是原卫辉副将张勇。
张勇本以为投降之后高杰会命他们继续留守卫辉,谁曾想高杰竟然把他带在了身边,一路杀到了北直隶
滑县、浚县一路打过来,张勇也算明白了,高杰是让他们没有退路,踏踏实实的跟着明军干。
毕竟这些城池的攻取都有卫辉绿营一分功,即便他们寻找机会逃脱复降清廷,清廷也不会放过他们。
既然已经没了退路,张勇也索性横下心来,全力配合高杰的行动。
高杰让他打谁他便打谁,高杰让他咬谁他便咬谁。
而大名府,便是对张勇的一次小考。
统率大名府绿营军队的是一名叫郑扈的副将。
虽说他也是副将,但和张勇比起来可差的太远,麾下满打满算只有两千人,而张勇却是统率了整整五千人。
在城墙被炸开的情况下,张勇毫不犹豫的率领原卫辉绿营兵抢夺缺口。
郑扈见状连忙提兵应战。
双方都是三流绿营军队,战斗力半斤八两。但张勇有人数优势,渐渐占据了主动,利用大名府绿营军的松懈一举控制了缺口。
郑扈见状只得率军退到内城,企图打巷战。
这时候张勇扯开嗓子开始劝降,甚至不惜拿自己做例子,说明当初他也想要死战到底,可投降之后发现跟着明军混比跟着清军混爽多了,还不用被人戳着脊梁骨骂二鞑子。
大伙儿都是爹生娘养的,为啥要心甘情愿给鞑子做奴才。
那郑扈本来意志就不坚定,听了张勇一番话更是有些犹豫。
张勇见他态度发生了软化,遂继续劝降,画了一张大饼给郑扈看。
最终郑扈坚持不住诱惑率部投降,明军不费吹灰之力的夺取了大名府。
突遭变故大名知府姚远山来不及上吊就被绿营兵擒获,扭送到了高杰面前。
这种级别的官员没有献俘阙下的价值,高杰大手一挥命人将其直接斩首。
对于大名府投降的绿营兵,高杰采取了同卫辉绿营兵一样的策略,那就是驱作先锋继续攻取城池。
这样一来,一般城池高杰完全可以靠绿营兵去攻打,自己的嫡系军队不会受到太大的折损。
对大名府的百姓,高杰并没有盘剥。毕竟这些人也是被迫才剃发的,某种程度上他们也是清廷苛政的受害者。
高杰只是从府库之中取走了米粮充作军粮,对百姓秋毫无犯。
离开大名府继续北上便是广平府,在这一代高杰部明军同样没有遭到太多的阻击。
轻而易举的连下成安、肥乡后,高杰兵锋直指永年。
远在京师的多尔衮得知了这一消息直是大骇。
明军竟然轻而易举的突破了卫辉防线进入北直隶,一路势如破竹无人能挡。
照这样下去,恐怕用不了多久高杰就能打到京师了。
虽然多铎的大军已经在回京的路上,但怎么也还需要个十来日,若是高杰发了疯在此期间连克北直隶诸府,对清廷的统治威信将会是严重的打击。
多尔衮绝对不能坐视不管,必须派出一只强军阻挡住高杰前进的步伐。
只是现在清军主力大部分都不在北直隶,唯一的精锐是扈从皇帝的正黄旗、镶黄两旗。
他们肩负着拱卫京师的重任,不到万不得已不能轻易调动。
而且即便调动他们去阻击高杰,由谁担任统帅呢
多尔衮自己肯定不行,他必须坐镇京师。两个一母同胞的兄弟阿济格、多铎又都领兵在位。济尔哈朗、代善都上了年纪,唯一的选择似乎只有豪格。
而让豪格重获兵权,是多尔衮极不愿意看到的。
多尔衮越想越觉得头疼,无奈之下只得找来范文程、洪承畴问策。
二人现在是多尔衮的左膀右臂,多尔衮有什么问题都会第一时间想到他们。
如今多尔衮已经搬出了紫禁城,故而是在睿亲王府召见的洪承畴和范文程。
二人匆匆赶到王府,冲多尔衮行了礼后恭敬的束手站在一旁。
多尔衮也没有什么心思和他们寒暄,直接说道:“本王找二位先生来是想问问,该由谁率兵阻击明军。”
范文程和洪承畴对视一眼皆是默然不语。
他们都很清楚,如今最合适的领兵人选就是豪格。豪格是皇太极的长子,在两黄旗中极有威望,加上他作战勇猛,履立军功可谓是当世名将。
但偏偏豪格是多尔衮的政敌,二人为了皇位差点火并,虽然最终和解,但心里的疙瘩却是解不开了。
这种时候多尔衮绝不会拱手把兵权让给豪格。
既然豪格不行,那么便只能退而求其次了。
“奴才举荐多罗贝勒勒克德浑领兵御敌。”
范文程清了清嗓子朗声说道。
第一百八十九章 勒克德浑(第二更,求订阅,求月票!)
勒克德浑是萨哈璘的儿子,代善的亲孙子。自父亲萨哈璘死后,他便和哥哥阿达礼相依为命。皇太极病故后,阿达礼公然支持多尔衮继位,遭到八旗内部一致斥责后成为皇权斗争的牺牲品被处死。勒克德浑也因此受到牵连削爵贬为庶民。
后来多尔衮当上了摄政王,便想起了曾经支持他的勒克德浑,恢复了他的宗室身份,封为多罗贝勒,以示恩宠。
可以说,勒克德浑是苦尽甘来,最终在满清皇权争斗的站队中获益。
勒克德浑是毫无疑问的多尔衮嫡系,从效忠对象上来看没有任何的问题,又是正儿八经的爱新觉罗子孙,可谓是根正苗红。
他所属的正红旗虽然不公开支持多尔衮,属于中间派,但总好过倾向于皇太极子嗣的两黄旗和豪格的铁杆拥护正蓝旗。
不过勒克德浑今年只有二十五岁,年纪实在太轻了一些,让他统领大军多尔衮还是有些不放心。
“范先生举荐的多罗贝勒年纪太轻了些,本王怕他轻敌冒进,容易中明贼的奸计啊。”
正黄、镶黄两旗是拱卫京师的最后力量,万一有个什么闪失,恐怕京师都会随之有危险。
多尔衮有些赌不起。
“王爷过虑了。多罗贝勒乃是龙子龙孙,身体里流着大清皇族的血,又极为骁勇精于骑射,由他统领大军一定不会有问题的。”
范文程心道都什么时候了你还犹犹豫豫的,这种时候一定要在北直隶百姓和明军面前展示实力。尤其是前者,只有让他们彻底惧服清廷,才会老老实实的做顺民。
要是犹豫不决,由着那高杰攻城拔寨,即便最后京师无忧,多铎率大军赶回来驱逐走明军收复失地,对于清廷在北直隶的统治也是极为不利的。
北直隶百姓的内心深处会觉得传说之中战无不胜的八旗军也不过如此,面对明军大举进攻时只敢缩在城里。
满洲人的人口远远不如汉人多,故而只能靠这种宣传策略使更多的汉人惧怕清军从而投靠以做先锋驱驰。
如果汉人都觉得满洲八旗实力没有传言中的那么强,投靠的汉人就会越来越少。
范文程清楚的明白仅仅靠现有的军队是不足以鼎定天下的。
当然,范文程推荐勒克德浑也不是病急乱投医,而是真的很欣赏爱新觉罗家的这个贝勒。
比起豪格,勒克德浑的个人骑射技术一点不差。最关键的是,勒克德浑有着比豪格更为沉稳的性格。这种性格的人是十分适合出任一军主帅的。
“且让本王再想想。”
多尔衮揉着额角陷入了沉思。
过了良久,多尔衮又转向了一直默然不语的洪承畴,询问道:“洪先生怎么看”
洪承畴连忙答道:“回摄政王,奴才以为多罗贝勒是出任统兵将领的最合适人选。”
多尔衮发问之前心中已经拿定了八九分,见洪承畴也支持便彻底下定了决心。
“好那本王便发令旨,封多罗贝勒为讨贼大将军,领正黄、镶黄旗精锐阻击明贼”
“恭喜贝勒爷,贺喜贝勒爷。贝勒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