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平日里面不大爱财的吴国贵这个时候正愣愣的站在大堂当中,身边都是装满了银圆的箱子!
薛章赶紧走到吴国贵身边,低声问:“大将军,这银子。。。。。。”
“一百万啊。。。。。。”吴国贵吸了口气道,“还有一百万给了东厂官银号的银票!这个朱皇帝真他妈的有钱啊!”
薛章心道:“朱皇帝是有钱,可是他这三百多万花得也值啊。。。。。。吴国贵这回可是一次性卖了两个国!不仅出卖了大周,而且还卖了大清,平均一国才一百五十万,太便宜了!”
想到这里,他就把手里的札子递了过去:“大将军。。。。。。洪阁老从大清安王爷军中发来了札子。”
“哦,货到了。。。。。。”吴国贵一边说笑,一边伸手拿过信札,顺手撕开封口,取出里面的信纸看了起来,“岳乐的大军已经到了长夏河边的分盐所了。。。。。。对了,今儿刮什么风?”
薛章道:“西北风!”
吴国贵点点头,“去把水师左将军周珍标给我叫来!”
薛章一愣,“叫到这里吗?”
“对!”吴国贵笑道,“我得先给他分银子,分完银子再派他去放火。。。。。。这回我得领着五万大军去看岳乐打仗,放火的差事只有交给别人做了。”
。。。。。。
“西风大起了!王爷西风大起了!”
“王爷,卑职派去长江边上侦查的斥候来报,岳州方向上驶来了百余条帆船!”
在洪湖北岸的长夏河边,大清安亲王岳乐所在的一座大帐篷的帘子忽然被人掀开,一凉风过后,岳乐麾下的两个老将赖塔、赵国祚二人已经一前一后走了进来。
正低着头在给康熙皇帝写奏折的岳乐一听到两人的报告,脸上顿时浮现出了凝重的表情。
“王爷,”今年差不多有六十岁的老将赖塔看见岳乐的表情,就赶紧凑上来两步,“现在咱们有十二个固山,吴应熊还答应派出五万援兵,只要长江上的火光得了手。。。。。。咱们怎么都能立于不败!”
跟着父亲赵一鹤投靠努尔哈赤的赵国祚赵老爷子今年都七十一了,但还是老当益壮,白发从军。只见他也笑吟吟到了岳乐跟前,笑着说:“王爷,湖广这一战事关吴周存亡,他们是不敢不拼命的,所以您也别太忧心了。咱大清的国祚自有天佑,这几十年来遇着的难处还少吗?不也一路过来了?况且现如今咱们的新八旗军可是空前强大啊!就是太祖皇帝那时候的老八旗活过来,都没现在的新八旗厉害,所以这一战,咱们一定能赢!”
看着这个信心十足的老爷子,岳乐的情绪也有所提高了。。。。。。人家那么老了都还挺身而出保大清,自己一个爱新觉罗的亲王,还能不打起精神来?
想到这里,岳乐重重点头,下令道:“派人去再探。。。。。。只要赤壁火起,浮桥烧断,咱们就出兵乌林!”
第609章 西风紧,天火起!
在八月二十八日的暮色和西风当中,长江之上,一支船队正顺流而下。
这支船队中的船只,大半都是往来于湖广各大水系之间的运粮大船,被吴国贵的兵丁强征到岳州附近的君山水师大营中,经过了一番改造之后,成了能够上阵的大型纵火船。
这些纵火船上除了柴草之外,还有装了大罐大罐的猛火油——还都是加了阿拉伯胶的拥有粘性的猛火油!
这种往猛火油罐里面加阿拉伯胶的办法,还是朱和墭早年传授给一块儿反清的吴三桂的呢!
正在操船的都是吴周水师右军的官兵,他们并不是吴三桂的老部下,原先都是洞庭湖中的渔民或水寇,全都深通水性,善于驾船。
不过这些看上去颇为精壮,装备也非常精良的吴周水军官兵的士气却有点低落。
他们这些人都是受过大清的官吏兵丁欺负的。那可是亡天下的苦啊!而且清军和南明当年在湖广一带还进行过长期拉锯……
所以他们都是揣着对清王朝的恨加入吴周军的,本想着能很快推翻大清朝,恢复汉人天下。
可没想到吴周这两年内忧外患不断,到了如今又被东边的大明攻打,而且还联合大清一起反明!
反清反着反着,居然成了大清的盟友,这可真是太讽刺了。。。。。。
而且他们现在还要带着本应该用来烧清兵的猛火油去烧大明的水营和战船。。。。。。这可真是亲者痛、仇者快啊!
难道这一波反清事业又要步了南明那时候的后尘?
这些人心里虽然不痛快,但是吴周军的军纪还是颇为森严的。吴国贵在这些火船上派了自己的家丁督战,所有的水兵都只能在这些家丁的指挥下,驾船前行。
除了火船之外,船队当中还有一二十条真正的战船,都是可以桨帆并用的快船。每条船上都架着至少六门子母炮。。
船舱内还坐着二十四个健壮结实的桨手,扛着长桨,并不划水——现在是顺风顺水,当然不需要他们出力,但是等到放完火后; 这一二十条快船就要负责收拢纵火船上官兵,然后一起撤退; 到时候就得努力划桨了。
在其中一条战船上; 一名穿着短打; 但头上戴了顶铁盔的军将正扶着拦板,立在船头。
这名军将就是吴国贵麾下的水师右将军周珍标; 他也是洞庭湖水寇出身,在吴三桂打到湖南后起义响应,才得了现在的官职。他原本也是抱着反清驱虏; 顺便再某个出身的心思投到吴三桂麾下的。
对于联清攻明和吴家内讧的戏码都比较反感,但是他现在却显得意气风发!
因为吴国贵不仅给他分了一万银圆的“劳务费”,而且还给他透了底——他这回可不是来烧大明的,而是来出卖大清国的!
待会儿那是“假烧”。。。。。。是演戏给大清国的什么狗屁安王爷看的。
那个安王爷上当了,就会带着十万清兵去送人头; 如果能一仗送完; 大清国差不多就该凉了。
到时候天下可就能太平了!
真没想到啊; 他的新老大吴国贵浓眉大眼,看着挺正直的; 里面居然一肚子坏水。这回还帮着康麻子把大清国给卖了。。。。。。还卖了一百万银圆; 可真是太会做买卖了。
跟着这样的老大混; 以后还怕不能吃香的喝辣的吗?
暮色当中,周珍标率领的船队从一片沙洲边通过,突然出现的,就是沿着长江南岸绵延布列的寨栅。
远远的还能看见数十艘木船在水面上环绕成一圈,用绳索相连,形成了一个面积颇大的水营。
水营当中还停泊着大大小小上百艘木船,每艘木船上都插满了各色旗帜; 迎风招展,猎猎飘扬。
在更远一点的水面上; 还横亘着一座浮桥,连接着大江南北。
周珍标连忙举起千里镜,又细细观察了一番远处的水寨和浮桥。
借着昏黄的光线,他只发现了一些动都不会动的“兵士”立在那里……这些“士兵”应该都是瞎子; 根本没有发现江面上迅速靠近的船队,依旧是一动也不动。
这就是一个圈套!
而且,这还是一个下了血本的大圈套。要真的烧起来,那场面可就壮观啦!
“快擂战鼓!”周珍标大呼; “火船冲锋!”
随着一阵急促的鼓声; 他的命令很快就传达下去了。
“快快; 打碎罐子!”
“快把帆拉满,船头对准水寨!”
“把船头对准浮桥……快!”
火船上的家丁们得到号令,立即开始下达命令。
没一会儿,江面上就出现了几十条冒着火光的木船。在风力和流水的驱使下,快速的冲向那座空无一人的水寨和横跨在长江上的木桥。
……
“烧起来了,烧起来了,圣上您快看!”
赤壁山上在一座望楼上,突然传出了银铃般的呼喊声。
这是从岳州回来的吴菟在欢呼,江面上的“假烧”意味着他父亲没有白白拿朱和墭的银子。
吴菟呼喊起来的时候,朱和墭正举着千里镜在观看长江北岸一望无际的平原。他现在还不知道清兵大队在哪里?
但他知道他们已经来了!
所以一旦清军的斥侯看到长江水面上的大火,就一定会自己冲出来送死!
听见吴菟的呼喊,朱和墭马上就低头看向江面。一看之下,就发现了正在燃烧的船只、水寨、浮桥。
因为前来放火的吴周水兵使用了用猛火油和阿拉伯胶调配出来的天火,而被点燃的木船上又装了许多柴草。所以火势很猛,很快江面上就火光冲天了!
长江上刮着越来越紧的西北风,大火就这样随风蔓延着!
很快,火就烧穿了水寨外围的那一圈连环船,烧到了水寨当中。一艘又一艘的木船被点燃,场面极其壮观。
看到这火烧赤壁的一幕,朱和墭心想:“现在天色已经暗了下来,哪怕在几十里,甚至上百里外……也应该能看见赤壁山这里烧红的天空吧?”
……
“烧,烧起来了!王爷您快看,天都烧红了。”
“天佑大清啊!王爷,快下令出兵吧。”
“王爷,快出兵吧,晚了就怕伪明军逃走。”
“王爷,出兵吧!”
长夏河边的清军大营当中,许多将领也看到了被大火映红的天空,都纷纷跑到安亲王岳乐这边来请战了。
而安亲王岳乐从傍晚开始就已经登上了望楼,拿着千里镜,不断的向赤壁山方向张望。可以说是看着赤壁山的火烧起来的。
刚刚走下望楼的岳乐,也显得极其兴奋。江面上的火光离得那么远都能看清,显然不是造假。要不然这成本得多高啊!
想到这里,岳乐已经下了决心,不过他并没有马上下令,而是问:“吴国贵到哪里了?是他带队的吗?”
“回禀王爷,是他亲自带队的。”薛章对岳乐说:“吴国贵的五万大军,正走君山浮桥过长江。即便他们昼夜行军,估计得明天傍晚才能赶到乌林。”
岳乐点点头说:“那也不算太晚,应该可以赶得上……我们自己先出发吧,去下令吧!”
岳乐看着围在跟前的将领们。有不少都是上了年纪的,白发苍苍,但依旧在为大清披坚执锐。他的语气也有些凝重了:“传令三军,大清存亡在此一役……”
“嗻!”
第610章 白发翁、少年郎,真天兵
前进!前进!
夜色当中,大队大队的官兵打着火把,组成了一个个宽大的佐领级纵队。在洪湖北岸的大平原上,滚动着向前运动,一片人喊马嘶的声音。
洪湖周围的地形平整的好像一块桌面,但是却密布着水网和稻田,非常不利于骑兵的作战和运动。就连组成了宽大纵队的步兵,在这片泥泞且潮湿的平原上前行也是不大方便的。因为他们要将仅有的几条大路让给骑兵和炮兵,还要组成随时可以投入战斗的宽大纵队。因此,他们只能从泥泞的稻田当中通过,走不了多久靴子就会被泥水浸透。
但是南征援周的清军主力,还是在看见赤壁火起之后迅速完成集中,在当日夜色的降临之时开出了大营。然后分成了三路,在湖广秋季的星空下,浩浩荡荡地向前狂奔疾行。而且士气高涨,每个人都只想着快一点走完这四十多里,然后一举攻破明军的乌林大营!
南征清军的统帅,宁远平寇大将军安亲王岳乐骑在马上。和他的幕僚们还有王府侍卫们,一起借着火把发出的昏暗光芒前进。。在他所处的官道两侧的稻田中,全是大队,大队闷头行进的步兵。
这些步兵都来自岳乐亲领的正蓝旗中军固山。因为正蓝旗并不是大清皇帝亲领的上三旗之一,向来就有点“二等八旗”的意思。在大清国兴旺的时候还好,无非就是旗中的勇者才俊没有太宽的路子,往上爬的时候比不过上三旗出身的那些人。
但是到了现在这个大清国难当头,八旗大厦将倾的时候,正蓝旗的日子可就相当不好过了,这不好过倒不是在钱粮方面——康熙皇帝这几年为了保证他的八旗子弟有吃有喝,也算是竭尽全力,各种引鸩止渴的办法都用上了。可是他却没有办法变出足够多的八旗子弟。。。。。。康熙也不能敞开了往八旗新军队伍里塞汉人啊!
这个八旗新军,总要保证一定的“含满量”,要不然这个“八旗新军”可就变成“新军”了。。。。。。
而要保住新八旗二十个固山的“含满量”,康熙就不得不降低旗丁的标准了。一是放宽身份认定的标准; 之前只有正户出身才算“真满洲”,现在改成了另户、开户一律算“真满洲”。
二是放宽年龄和身高限制。根据八旗军制; 十五到六十岁之间的旗人男子; 只要身高够数; 都算是旗丁,是可以征召为兵。但是在八旗人丁还算兴旺的年月之中; 也不会真的征召一批十五岁的半大孩子和六十岁的老爷子上战场。但是现在,由于连年的战争消耗和那场该死的布尔尼之乱,使得八旗壮丁的数量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