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毕竟粮食生产在大明再重要不过了。
几乎是国之根本。怎么能轻易改易。
但是而今周梦臣这个说法却不一样了。当然了在长城内外形成一道,玉米种植带,作为防御骑兵的屏障,也是他的目的。玉米只要大量种植了。将来只要有人在这上面得到了好处。就会积极主动的推广开来。中国的老百姓再务实不过了。
这样就免去很多争吵,效率也提高不少。
杨继盛说道:“周兄,你要我做什么?”
周梦传说道:“杨兄,我别无他意,只是想请你做两件事情,第一件事情,通报朝廷,将番麦列入正粮之中。第二就是在大同之外的地方推广番麦。”
“这……………”杨继盛说道:“我可以试一试,你不要报太大的希望。可以与你连本上奏。也可以在徐阁老面前为你分说。只是估计成不了。”
第二十五章 无为来人
周梦臣本来就没有想着一下子就能办成的。
即便今年,周梦臣主持的春耕之中,玉米种植也是非常小的一部分,无他种子不多。熟悉玉米的人手也不是太多。而且民以食为天。关乎于百姓口粮的事情,任何人都不能乱来。
春耕种什么,不仅仅是经济问题,粮食问题,还是一个民心的问题。岂能怠慢了?
百姓想得不多,但是将他们种了千百年的庄稼,换成不熟悉的番麦,一个不好,就民心动荡了。
周梦臣最少要在大同担任三年巡抚,能在这三年之间,将玉米推广成为大同的主要农作物,周梦臣就很满意了。
周梦臣说道:“求上而得中,只要你能帮我向朝廷通通气就行了,还有一件事情。也请你一并向朝廷申请。那就是军器监。”
杨继盛说道:“军器监?”
周梦臣说道:“对,军器监。朝廷向来有让各卫打造兵器的传统。只是今日不同往日,大同军器制造,我也是匆匆看过,只能说惨不忍睹。根本没有办法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想要与鞑子争锋,各种武器总要准备好的。而且北京军器监产能,我也是知道的,恐怕支援不了大同多少东西。而且大同多煤,山西多铁,在此建立军器监,自然能供应前线。”
“我倒是没有意见。”杨继盛沉吟了一会儿,说道:“只是,你要当心。而今大同内外都是你的人把持,你又要建立军器监,是不是也要制造大炮?如此一来,朝廷哪里……………”
周梦臣听了,说道:“我早有准备了。我的意思是,这军器监虽然在我麾下,但是却归北京军器监管理。我也不会在大同建立。而是在桑干河以南,与北京也没有多远了。”
“朝廷不放心的话,可以指派军器监主官。”
杨继盛也知道,军器监是周梦臣的自留地。但是周梦臣这个表态,在杨继盛看来没有什么。
其实杨继盛也不担心周梦臣造反,无他,周梦臣是文官。至少在大明从来没有进士出身的反贼。只是大同而今毕竟是处于一种非常状态。不同于之前的大小分制,彼此制衡,不能一家独大的大同。周梦臣权力大得有些失衡了。违背了朝廷一项的原则。这让他忍不住多问一些。
杨继盛说道:“你有这个心我就放心了。”
杨继盛在大同盘旋数日之后,就离开了。
同他一起离开的还有代王。
代王临走的时候,对周梦臣很是感激。毕竟,大同府与兖州府相比,相差太大了。代王从此不用担惊受怕去过好日子了。代王千恩万谢的走了。即便代王很多财产都被饶阳王夺去了。但是此刻走的时候,依然大车小车拉了里许的道路。
而且一些不动产全部留给当地官府,也就是周梦臣。
也让周梦臣手头之中,一下子有了很多房子。
这些房子很快就有用处了。
无他,无为来人了。
周梦臣的书信到了无为,吴廷翰一看到,就大喜过望。
他而今儿子们都长大成人了。孙子也抱了,还有什么念想,无非是将气学发扬光大,不让心学。
只是气学已经没有什么高官了。除却他之外,也只有罗钦顺了。但是罗钦顺与王廷相都是气学,却未必是一路人。而且吴廷翰也没有听说罗钦顺的弟子之中,有什么出色的人物。
眼看心学门人之中,又做到次辅的,有做到兵部尚书的,等等。
有这些大佬在,心学在江南,在全国开一家又一家书院。如此一来人才又多了起来,气学也只有他在无为这个小地方讲学。但是无为州中,都有心学门人了,他所做所为不过是杯水车薪。
吴廷翰一直想在无为州建立一座气学的书院。
只是可惜,一来没有钱。二来没有背景。
毕竟,这书院看似都是民间建立的。但谁真以为大明百姓就可以随随便便建立书院,那就大错特错了。至于没钱也很正常,吴廷翰做官的时候两袖清风,不做官了,靠着家里的土地,温饱有余,但是供应一家书院,却不是吴廷翰所能做到的。
周梦臣一提要在大同建立书院。吴廷翰就立即同意了,其实吴廷翰并不是太满意的。毕竟大同是什么地方,吴廷翰也是知道的。
他知道大同文风稀薄,即便办了书院估计也难以培养出什么人才。但是而今气学的处境,有一个新增的书院就不错了,其他也只能想想了。
吴廷翰动员自己的人脉。并派了自己的儿子,吴国赏与十几个气学门人一并北上。
他们一路沿着大运河北上,行程三个月有余。
在周梦臣将大同清理干净之后,才算是到达了。
周梦臣大喜过望,在大同城门处,迎接吴国赏一行人。
吴国赏跟随父亲到京师,见过周梦臣。远远的看见周梦臣,心中一凛,觉得这位师叔变化好大。之前身上书卷气居多,而今已经却有一股不怒而威的气势。
周梦臣一口气诛杀了四十三员将领,直接间接死在周梦臣笔下的人,有数百人之多。周梦臣的气质也不知不觉有了几分转变。只是周梦臣自己却不知道。
吴国赏见了周梦臣立即行礼道:“见过师叔。”吴国赏身后的人有得喊师叔,有的喊师叔祖云云。一时间周梦臣多了很多晚辈。
周梦臣说道:“好,来了就好。”
程大位跟在周梦臣身后,领着师弟们行礼道:“拜见师兄。”
周梦臣还不知道,这是后世历史上大书特书的北方气学一脉正式形成了。
他与吴国赏寒暄几句,让程大位带下去招呼。
随即在巡抚衙门宣布了一个命令,那就是大同所有舍人。都必须在大同书院上学。如果不能毕业的话,就取消从军资格。
所谓的舍人,就是指军官将领的子弟。这些人有继承权的,可以继承父祖辈的世职,如果父祖辈没有世职,或者说世职不归他继承的话,他就有另外一个出路,就是从军。
以舍人从军,自然要比寻常百姓从军强多了,一进来就是军官。
随着卫所体系的衰落,很多世职也没有什么特权了。以舍人从军的人越来越多了。一般来说,这没有什么限制。
甚至还被朝廷鼓励。
毕竟朝廷的军事人才匮乏。武举三年一次,也补充不了多少人。但是大明九边每年需要的低级军官,根本不知道有多少,武学根本补充不了。而敢以舍人从军的,一般都是在家里训练过。
用起来比寻常士卒出身的下级军官顺手。
只是在周梦臣这里拦了一刀,这样一来大同很多将领暗暗不满。
毕竟,在大明军中,从来有一种鄙夷文化的风气,好像是越不识字,就越能打,那中斗大的字不识一个人的,就好像有战斗力加成一般,而凡是读四书五经的人,做是总是磨磨唧唧的,这也不行,那也不行。总是那么不爽利。总觉得读了书的人都不知道怎么上阵厮杀一样。
只是,周梦臣刚刚杀了四十三员将领。
一时间没有人敢在周梦臣面前说这个。于是他们左拖右拖,这才找了人在周梦臣期期艾艾的说了,言下之意,就是让周梦臣收回成命。不要祸害他们的子弟。
周梦臣听了不由轻轻一笑。说道;“传令下去,明日,就明日吧。明日在大同书院,我亲自给他们上一课。让他们都过去。”
第二十六章 大同书院
大同书院,就是代王在大同城内的一处别院。代王府虽然人去楼空了。但是代王府的建筑规格是藩王规格,谁也不能用。只能空着。但代王府的别院就没有那么讲究。
周梦臣亲自讲课,一下子来了好几百人。
周梦臣的弟子们,吴国赏带来的人,剩下的就是军中的将领,戚继光与马芳,李儒都在。还有周天佑也在。
周天佑是自告奋勇来的。
周天佑已经守了二十七个月了,时间已经到了。
他也不能不来。盖因周家而今只有他一个成年男丁了。他必须支撑门户。否则周家的门第就玄了。他最少要支撑到他的侄儿们长大成人。而周家不是文官,会得就是打仗。所以他将来投奔周梦臣了。
周梦臣自然接纳了周天佑。
诚然,在周尚文看来,他的三个儿子都不成器的紧。没有继承他三成本事。但是在周梦臣看来,周天佑或许不是什么名将之才,但是好歹做事稳妥。是一个可用的将领。
因为人太多。
周梦臣并没有在屋子里上课,而是将课堂搬到了院子里。
而先让戚继光带人将一张大桌子抬了上来。
这一张桌子上面凹凸不平。还有一张红布盖着。
周梦臣一伸手将这张红布给掀开了。
众人一看,忽然有一个人说道:“这,这不是大同吗?”
周梦臣说道:“不错,这就是大同的沙盘。”
周梦臣抽出一个细长的木棍,说道:“这就是大同城。这是城北的白登山。这里是御河,这里是十里河,这里就是大同城。怎么样清楚,不清楚?”
这是周梦臣来到大同才开始弄的,而今没有弄出整个大同镇的沙盘。只有大同城附近的沙盘。
即便如此,这一下子也将这些将领给震住了。
他们打了一辈子仗,大多数时间都是用脑子记地形的。而这个时代的地图,仅仅能起到一个辅助记忆的功能,真要靠着那种抽象之极的地图打仗,根本就是怎么死都不知道。
这个沙盘在他们看来,简直是豁然开朗。毕竟人的记忆是不稳定的。而且他们记忆的地形,是他们走在地面之上的地形,而今换成了鸟瞰视角,让熟悉的地形,又有一种陌生的冲击力。
周梦臣说道:“我不知道,诸位将领是怎么看。但是在我看来,制图,乃是军官一项必须学会的技能。天时,地利,人和。天时不可掌握,只能模糊的判断,人和这个也不是一般将领可以学会的。唯有地利才是每一个军官都能把握的。因为地利是死的,而其他两项都是活的。”
“但是怎么才将地利牢牢的记住。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将它画下来,就是最好的办法。”
“大人。这书院就教画地图吗?”一个将领小心翼翼的问道。
周梦臣说道:“自然不是,画地图不过其中一门课而已。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大同书院分为文武数医三科。文,自然是读书上进,如果你们的弟子有考进士的天分。这里有名师教授,不敢说多好。都是我的师侄,有举人功名的不少。足够教授你们的弟子。”
听周梦臣说到了这里。
这些将领们之中,其中有很大的骚动。
让周梦臣有一点点无奈。
实在是科举太深入民心了。整个大明百姓都接受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个读书不是普通的读书,而是读书考进士。即便是这些将领也是如此,一个个在战场上搏功名,都知道战场上的危险与无奈。都希望自己的儿子或者孙子,不要走他们的老路。最好能考进士。
如果周梦臣强调大同书院教授的都是考进士的学问,说不定就没有什么反对的意见了。
只是如此一来,周梦臣办的书院与大明其他书院又有什么不一样。这不是周梦臣想要的。
只是周梦臣也不能违逆众意,考进士也算是主流民意,周梦臣不能逆民意而动。这才有了文科。
周梦臣说道:“武,就是学习行军打仗之道。这制图就是其一,数。就是专研各种与数学相关的学问,比如种植,打铁等。还有医学,自然这行医之道。大家都知道外科手术吧。”
这么一说,下面人都明白了。
外科手术在大同军中,其实接受程度很高。毕竟,刀头舔血的人,没有那么多有的没的。
至于数,其实就是科学研究,培养专门的科学人才。当然了,这些将领却不会理解,只会觉是工匠之学。
不过,周梦臣也没有解释。因为面对偏见,很多时候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