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奋斗在大明-第43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京城外用来取水的河流。
    这一条路线,总体上来看,好像是匚字形。
    当然了,如果从玉林旧城直接北上,那是最近的道路。但是问题最近的道路很多事情都不好走,不仅仅要冲破阴山余脉的阻拦。在冲破阴山余脉之后,还要面对大片大片的草原。
    无依无靠的,于明军大军尤为不利。
    但是这个“匚”字形的路线,就不一样了。一路上都是沿着河道行走的。兔毛川是比较小的河流,或许优势还不明显。但是到了黄河之中,这一段甚至是可以直接行舟的,水陆并进,不知道省了多少工夫。
    鞑子想要攻击,也有河道作为依靠。
    辛爱不是不懂兵事的人,他只一看着一条线,只觉得冷汗直冒。说道:“他竟然敢?”
    萧芹说道:“有什么不敢的。臣早就说过,周梦臣是蒙古大患,要不惜一切代价杀了他。即便杀不了,也要让他吃几场败仗,从而从大同调走。不听臣言,而今就是下场。”
    辛爱听得很不舒服。但是不得不承认,萧芹说的有一部分是事实。
    辛爱说道:“国师,之前是朕的错,而今的局面。计将安出。”
    萧芹说道:“臣有上中下三策。”
    辛爱说道:“国师请讲。”
    萧芹说道:“上策,不管他。继续准备偏关之战。突袭山西镇,他想重修玉林镇,让他修。无所谓。”
    辛爱大吃一惊说道;“这怎么能行?”
    萧芹说道:“这就是战胜于朝廷。大明为什么放弃东胜卫,不就是因为在草原驻兵消耗太多了。以至于朝廷不堪重负。最后不得不撤兵。那么问题来了,朝廷都不能维持草原上的驻军,而今大明国力,远不及洪宣之际。大同镇又怎么能在草原上熬得住。”
    “只需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派人看住。只要他们有出兵的迹象,就派兵阻拦便是了。”
    萧芹这个上策,其实非常有眼光。他看出了明军最深层的结构,其实明军从来是能打的,只要将钱给够。但大明朝廷最大的问题,就是给不够钱,在草原驻兵的消耗,并不是大明朝廷所能负担起来。
    将战事拖入旷日持久之后,明军必然崩溃。
    但是他千算万算,算错一个人。
    那就是周梦臣。
    周梦臣而今是以一镇之力与鞑子抗衡,朝廷根本没有给多余的经费。既然没有多余的经费,只要周梦臣自己能熬下去,那么朝廷那里也不会多管的。周梦臣能不能熬下去?
    自然是能的。
    因为在不知不觉之间,整个大同的生产体系已经在发生悄然而深刻的变化。说是工业革命,有一点过了。但绝对是工业革命的先声与铺垫。这是完全不同于传统大明农业生产的体系,再加上大同煤海的优势。而今还没有完成蜕变,已经开始发出闪耀的光芒。


第一百二十三章 上中下三策
    如果没有朔州监为核心的,这个简陋的生产体系存在。没有以朔州监生产精密部件,各地分工生产普通部件,与组装。没有这种大工厂加大量家庭作坊的分工。周梦臣根本不可能在半年之内爆出这么多地雷出来。
    没有这么多地雷的出现。今年春天大同就要遭受一场洗劫。至于下面的事情就更不要讨论了。
    不能说萧芹智慧不足,而是找周梦臣的影响之下,社会变化太快了。这触及到了萧芹的知识盲区,更不要说,萧芹在大同的情报网已经在周梦臣手中了,当然了,以萧芹的智慧,不可能只布置一张网,但是即便如此。李宽渊这一张网,已经是他最重要的情报源。
    在周梦臣示意之下,李宽渊给萧芹的情报,是简略版的,关于朔州监的一些事务,只有大概的描写,没有细致的说明。萧芹直接将他当成之前的官府的作坊。没有多想。
    也不知道是幸运还是不幸运。
    辛爱是无法了解萧芹看事情的角度的。自然也无法理解,怎么不去打南朝的军队,就能等南朝军队自己败?难不倒南边的嘉靖皇帝与严嵩严阁老,是我们的人?简直是荒谬。
    这种话,辛爱只是在心里想想而已,自然不会说出口来。
    辛爱说道:“那请问中策?”
    萧芹说道:“请大汗动员草原所有人。将周梦臣所部,困死在玉林旧城之中,他们携带的粮食再多,也有吃完的一天,只要困死他们。一战歼灭数万明军。大明延边各镇定然胆寒。倒是大汗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了。”
    辛爱有一丝心动。起身来回报踱步,好一阵子才说道:“国师,你觉得能一下子吃掉数万明军的,须知大同军队,与其他明军不一样。”
    大同军队与其他明军不一样,这是蒙古将领这一两年对大同镇最深刻的体悟。大同军队的坚韧,顽强。超出了蒙古各部的预料,甚至在很多蒙古将领看来,而今的大同镇,比周尚文时期的大同镇,其实强上了不少,唯一的短板就是骑兵吧。
    真因为如此,辛爱对一句吃掉数万大同军,有些怀疑。
    如果能吃掉,自然是再好不过了。
    但是正能吃掉吗?吃掉这数万大军要付出的代价是什么?
    这都在辛爱的权衡利弊之中。
    萧芹说道:“玉林旧城距离边墙只有一条路。有四十多里长,只要大军当道扎营。明军插翅难逃。”
    辛爱说道:“那这一战要打到什么时候?我不相信周梦臣出塞,不会带足够的粮草,即便不多说,三个月,三个月的粮草也一定会有的。也就是说这一战要打到  四五个月,直接打到冬天了。”
    “你也知道我们底子薄。这么长时间的战斗,今天冬天,各部定然要饿死人的,而且死的要比今年雪灾还多。”
    三个月的粮草可不能只计算三个月。很简单,一旦发现被围困了,任何军官第一个动作,就是限制每个士卒的配额,再加上各种野菜,乃至牲口。带三个月的粮草,吃上四五个月,乃至更长时间,不是不可能的。
    长达数个月的战事,明军困难,蒙古也未必能坚持下去。
    这也是周梦臣在准备不大充分的情况下,毅然发动此战的原因,就是觉得,我军准备不充分,鞑子准备也不充分。
    萧芹说道:“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一战,大同镇士卒绝对不可能坐以待毙。等他脱离城池,大军发挥兵力优势一举覆灭大同军,甚至能将大同镇拿到手中。倒是区区青城,又算得了什么?平城,乃是大汗龙兴之地。”
    辛爱听了,呼吸急促了几分。这一段时间,张惠一直在辛爱身边。也让辛爱懂了不少历史掌故,比如萧芹所说的这个平城。
    平城就是大同。不过是大同的古称。北魏最开始的都城就是平城。北魏也是从平城起家,然后才迁到了洛阳,成为北朝最兴盛的王朝。
    辛爱内心之中,不是没有这个野望的。只是他呼吸仅仅是急促了一会儿,就带着几丝不甘心,说道:“愿闻下策。”
    因为在辛爱看来,萧芹这个中策,分明是一场豪赌,是压上辛爱所有实力的赌博,是的,这一场败了,蒙古也不会不存在。毕竟蒙古各部不仅仅是辛爱这里,但问题是,这一战如果败了,辛爱的汗位定然是不存在的。甚至如果伤亡太大,基本胜利了,辛爱未必能够享受战利品。
    这一场赌局,辛爱迟疑不肯下场。只好问下策了。
    萧芹有些失望。
    一般来说,上中下三策。出计的人。更希望采用中策。萧芹其实也明白,辛爱根本不是什么老谋深算的人。自然不会明白上策是意思。但是他希望辛爱选中策。毕竟这一战如果胜利了,辛爱入主大同。汉人的势力激增。即便有张惠与他分庭抗礼,白莲教的实力也会大增的。如果辛爱败了,为了维护统治,必须加大对汉人的依赖程度。毕竟蒙古贵族,很多都是孛儿只斤氏,也就是说都有继承汗位的可能。无非是血缘远近而已。
    但是汉人在一定程度上。不可能夺得蒙古汗位的。
    所以这一场赌局,萧芹是进退自如的。
    萧芹语气低沉的说道:“下策,很简单,周梦臣不可能长期在玉林旧卫驻扎那么多人,等时间一场,他们自己会退兵,不过会留守一些人马。否则他们这一次出塞就白来了。”
    “与上策一来,派一支精骑截断交通。将玉林旧卫的人给困死。让他们知道草原并不是他们可以撒野的地方。”
    “只是派出的战将,必须是一个厉害角色。因为明军一定会派精兵强将为玉林旧卫输送物资的,很可能是马芳。所以怠慢不得。”
    萧芹没有说的事情是,如果真要这样打的话,很可能这种战事,就变得长期化了。因为萧芹并不看好蒙古人能一下子截断这一支明军的后路,很可能是一场反复厮杀的战事。
    这种战事,对蒙古人是不利的。
    因为从杀胡口到玉林卫城是一道狭长的河谷,周围的山势虽然不能说高不可攀,但是整个谷道的空间是有限的,也就说,骑兵在这样的场合发挥不了什么作用。
    而且蒙古人在萧芹的印象之中,就做不了这样阻击,封锁,防守的战事。
    当然了,也不是蒙古人做不了,而是骑兵并不大适合做这样的事情。
    辛爱听了,说道:“这个办法好。这个办法好,动用的人,也能给明军一个教训。”
    萧芹说道:“那么已经准备这么多时间的偏关之战怎么办?”
    辛爱沉吟片刻说道:“两个一起打。反正偏关南边,我亲提大军驻扎在玉林旧卫以西,想来山西镇也不会觉得,我是要打他。等时机成熟,一日夜直扑偏关城下,打山西镇一个措手不及。”
    “国师觉得如何?”
    萧芹也知道辛爱说的时机成熟,大体是打赢了封锁兔毛川的战事。他虽然不觉得这一战会胜的很轻松,但也不想扫辛爱的性子,说道:“这么说,将伯颜撤回来?”
    伯颜此刻还在大同宣府以北的草原上,酝酿着下一波南下袭击,开春那一战,在宣府吃了一顿,但也没有多少。再加上鞑子准备秋季的发动偏关之战,再次之前伯颜还负责一次佯攻。
    辛爱沉思片刻说道:“撤回来吧。”


第一百二十四章 出塞行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那是西北塞外的景色,特别是嘉峪关外,周梦臣从朝廷邸报上看到,甘肃镇上报过数次,黄沙掩关,门为之不开,请求迁徙嘉峪关。但是朝廷哪里有那个钱,最少而今是没有批准的。
    而大同塞外,虽然有长城这一道人为的阻隔。但本质上,双方的气候差别并不是太大的。特别是靠近长城这一线。在明初,常常有百姓出边墙开垦土地。
    那时候,大明骑兵几乎年年烧边,也就是将长城以北的草地烧上三百里。诚然这样举动,给蒙古人带来极其深重的灾难。毕竟因为维度,以及横隔漠南漠北之间的瀚海存在。漠南最好的草原,其实也就是临近边墙的草原。
    这些地方种地其实是有一些勉强。但是如果用来放牧,却是再好不过的地方了。
    一把火烧尽三百里,让胡儿无处放马。自然是凄惨之极。只是蒙古人再怎么强横,也不可能穿越三百里无人区,骚扰边境。毕竟鞑子骑兵高速机动的奥秘,其实是建立在蒙古马好养活的前提上。只需让这些蒙古马去吃草,就能解决大半的粮草问题。
    但是蒙古马再怎么厉害,也不可能奔袭三百里,一口草都不吃。
    那时候,对大明边关百姓士卒来说,边墙是什么?就是一道壕沟,那时候连城墙都没有怎么修建。不过是在几个要点修建了几座城堡,放上几个百户,或者千户而已。
    只是可惜,土木堡之后,这些政策都不能维系下去了。到了而今大明的将士不能保护大明百姓。
    如果再往北一点,在阴山余脉北麓,那就是不一样的情况。但是而今从大同右卫开拔,到玉林旧城之间,还感受不到四百毫米降雨线导致的气候变化。
    周梦臣沿着兔毛川北岸行军。
    这一次行军,让他感受到了很多。
    不得不承认,周梦臣之前感受不到什么是逢山开道,遇水搭桥,那是因为周梦臣用兵的地方,大多都是境内。一些必要的基础措施,还是比较完善的。并不是说,大明的交通体系都很完善到,不需要一点点修整了。而是士卒都是本地人,对本地人一草一木都是非常熟悉的。所以,他们都可以选择周围约定俗成的交通线来走。根本不用费那么多事情。
    但是而今却不一样。
    大明小规模出塞一直都有。马芳就有越过边墙出击的经验。但问题是。马芳所部是骑兵,骑兵通行能力强。对道路的要求并不是太高。但是周梦臣这一次带了五万上下士卒,其中只有三千骑兵。由麻锦,麻禄,周大壮负责。每人各领一千。麻锦,麻贵一个在前开道,一个在后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