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桑干河水流太少了。”
“你也说前两年两个平年,是老天爷开眼了。但是老天爷不会一直开眼的。一旦一场大灾,大同该怎么办?”
周梦臣陷入沉思之中。
不用杨继盛说,周梦臣其实也知道,他开垦的所谓荒地,其实都是原来耕地抛荒了。所以开垦的速度才能这么快。真要是生地,开垦成熟地,非要数年不可。
而大同屯田不行。固然有外患。也有在任官员贪得无厌。暴虐下民。但是周梦臣也不得不承认。这也有自然条件的原因,大明官僚在内地的表现未必好过边地,那么为什么内地逃荒就没有这里那么严重?
第三十五章 心急了
就是自然环境的原因。太过薄弱的自然环境。一旦遇见旱情,很可能颗粒无收。这样的记载在大同历史上并不少见。残酷生态环境,与其他因素叠加在一起。也就形成了少量好地,最多不超过十万顷,被达官显贵占据。朝廷在这里占据的不过万顷。但是其他旱田劣地,没有完善的水利工程,百姓很难存活,自然各谋出路,逃入关内有之,逃出关外的有之,妻女成为享誉天下的大同婆娘,也有之。
周梦臣陷入沉思之中。
他不得不承认。如果真对大同百姓好。杨继盛的方案是对的。
大力增加水利工程。减少旱情对大同粮食生产的影响。这才保证大同成为塞上明珠的重要依靠。而这样做,其实对粮食生产增幅并不是太大。正如之前说的,屯田开垦其实已经走到了尽头。毕竟大同附近就那么多土地,大同在册百姓就那么多人。
所以杨继盛的办法,是增加了大同的底蕴,并不能直接增强大同的硬实力。
周梦臣看着周围劳作的百姓陷入沉思之中。心中暗道:“今后数年,我要提高大同的实力。那么大同的实力到底是什么?第一是粮。这是必然的。军事行动需要天量的粮草。再加上安堵青城百姓,我估计要有二三百万石粮食之多,几乎是大同一年的粮食产量的。我本来想紧衣节食。三年结余一年的粮食,而今看来未必了。第二就是银两。大兵一动,自然消耗非常多,没有一两百万两,是不可能的。其余就是各种其他资源,比如钢铁。比如火药,火器。比如水泥,等战略物资。而今看来,这粮食安全并不稳定。本来就要增加一些投入。只是如何做到两全其美,一分钱花出两分钱的作用。就不好说了。”
周梦臣说道:“杨兄,此事关系重大。你容我细细想想。”
杨继盛说道:“周兄,我觉得你太急了。”
周梦臣有些愣神说道:“我急了?”
杨继盛说道:“正是。复套一事,如果凭借朝廷之力,或许在二三年之内建功,但是如果想仅凭大同一镇之力,十年休息,十年生聚以不为过?甚至这才是根本。而你心中恐怕没有等那么长时间吧。”
“欲速则不达。兵者国之大事,生死之地,不可不察,你这样的心态。实在有点……………”
周梦臣听了,正要开口反驳。
但是想来想去,周梦臣不得不承认杨继盛说得有道理。
杨继盛比周梦臣纯粹。
杨继盛作为周梦臣最重要的合作伙伴,下定决心要复套。他就一心一意想复套,从来没有在别的事情上分神,但是周梦臣却没有了。周梦臣与北京的政治…斗争牵连很多。很多事情周梦臣并不是棋手,但一定是重要的参与者。
而周梦臣人生理想,也不是为了区区复套。
复套只是他想要达成其他目的的一个手段而已。
周梦臣对复套是认真的。对大同百姓的感情也是真的。但是周梦臣很多事情要在复套成功之后做,甚至只有在复套成功的基础上,他才能做。所以。对于杨继盛来说,复套或许是他的终极目的,对周梦臣来说,这不过是面前一个关卡而已。
周梦臣看见后面,还不知道有多少关卡。但是时间不等人。
周梦臣一辈子有多少个十年。他如果真在大同来一个十年生聚,他将来哪有时间做别的。别的不说,十年之后,估计张居正就已经攀到了入阁的门槛之上,他还在大同吗?
这就是翰林出身的好处。外臣如果没有大功劳,一任数年。是很正常的。甚至有人没有后台,三任,也就是九年熬满资历之后,才能升迁。但是翰林院出身,几乎按部就班。
号称坐满十年冷板凳。也仅仅十年而已。
正因如此。周梦臣自己没有感觉。其实他有一点点着急了。毕竟总体上来说,土默特部的实力要在大同一镇之上。土默特的统治范围有多大?也就是内蒙古中部,几乎占据整个漠南蒙古。后世与河北,山西,陕西,宁夏接壤的内蒙古地区都是土默特部。而除却这些地区之外,土默特部还有广泛的影响力。
当然了,辛爱屡败,将俺答的声望打落。而今这声望不在了。
但是即便这样。这么大地域,还有丰州滩,黄河沿岸的农业区。又有大量游牧部落。土默特部于大明自然完全不能比。但是大同镇却比过土默特部。大同百姓加起来不过百万。单单是人丁上都比不过。其余资源上,甚至即便比农业资源。丰州滩乃至其他地方,真正开发出来,也是完胜大同镇的。
即便是推动工业革命,也是需要时间与沉淀的。
这都是急不得的东西。因为着急也没有什么用处。
周梦臣心中暗道:“我常要别人沉得住气,耐得住寂寞。到了我自己反而有些受不住了。”
周梦臣向杨继盛行礼说道:“杨兄的教诲,周某铭记心间,给我一点时间。”
周梦臣回到了巡抚衙门。将他准备文书一项一项铺了桌子上,靠在太师椅上,脚勾着桌子,让椅子腿一根落地。随着脚一勾一松,整个都晃晃悠悠的。
这就是当初他读书时候,遇见难题的做法。
周梦臣想了好一阵子。随即起身,将这些文书全部叠在一起,取来一个火盆。扔了进去。片刻之间。他数个月的思考都化为飞灰了。
周梦臣心中苦笑。暗道:“早知道有今日,我当初就该去旁听一下经济学。”周梦臣之前的所有计划,都建立在的粮食生产稳定上的。而今这个基础不在了,即便周梦臣不想将银子全部投入农业之中。这些计划也都要推倒重建了。
有些东西,就好像呼吸一样存在。大家都以为常的时候,就不觉得多宝贵。而一旦失去,才知道是多么宝贵。
周梦臣终究不敢去赌,未来数年没有一次大旱灾。
或者说今年的旱情会不会绵延整整一年。
周梦臣起身徘徊,心中暗道:“或许很多东西都是有联系,钢铁生产。水泥生产,乃至于火药生产,之前都是因为战争拉动。或许大同需要一项大工程。”
周梦臣之前的规划。是大举投入军器监。水泥作坊。将生产出来铁卖出去之后,收拢资金。将生产数来的水泥全部投入边墙的修缮。毕竟一个固若金汤的边墙,可以节省大量守边的兵力。
因为周梦臣也知道,大同的兵力已经到了极限了。
十四个卫所,五万骑兵。四万京营。其中京营是朝廷能够完全控制的。但是即便如此,这十几万大军。已经让朝廷对他有些敏感了。如果不是周梦臣让李儒当大同总兵,这个数目也未必有。
所以参与复套之战的,也只有这些了。
说起来,人数并不是太多的。这也是为什么,周梦臣想要用更多工事与火器来代替人员。就是为了能让复套的时候,大同留守的军队越少,能投入战事的军队也就越多。
只是而今看来,周梦臣的原计划不行。不过,未必没有办法,将水利工程与周梦臣之前计划结合起来。在此之前,周梦臣必须去考察一下,大同水利计划有什么预案。
周梦臣之前设想截断桑干河水的大水库。自然是不可能的。投入太大了。其他工程。周梦臣了解不多。但是他知道有一个地方知道。那就是大同书院。
第三十六章 大同书院的学子们
大同书院之中,本来就测绘的科目。
文武数医这四科之中,不过是武,还是数,都有测绘的科目。
再加上杨继盛对于水利非常关注。即便是再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也修缮推进了一些水利工程。更是以课题的形式提供大同书院资金,让大同书院出面对一些水利工程进行勘察。
所以周梦臣可以笃定,大同书院之中,一定有不少大同水文与地理资料。
周梦臣一到大同书院,吴国赏,程大位,王素,王朴等一些人都来迎接不提。周梦臣一提水文资料。
立即有人送了上来。
周梦臣只是浏览一番,就看见一个不错的项目。就是文莺湖项目。
文莺湖在大同城东,也是御河之东。是一片天然湖泊。是御河以及很多泉水河流汇集在一起形成的。只是这个湖泊与大同周围一些河流一样,都是季节性的。也就是夏秋这个湖泊是一个规模。到春冬又是一个规模。
周梦臣知道这个湖泊。却不是因为水利工程。因为这个湖泊,是大同周围一处消暑的去处,号称小东海。每到夏季,都会有大同的达官显贵去小东海消暑,甚至周梦臣记得在这个湖附近,还有代王修建的别院。
当然了,一并留给了周梦臣。
很多大同豪门也都有这样的别院。当然了,随着周梦臣将这些豪门斩尽杀绝。这些别院早就没有人去了。
周梦臣也没有在乎。倒是文莺湖附近,周围都是上好的良田。作为大同为数不多的水浇田区域,与御河沿岸,十里河沿岸的水浇田。周梦臣都是留心的。
周梦臣看文莺湖工程。本质上就是将文莺湖固定下来。成为一个水库。先掘深,然后控制文莺湖周围的河流,特别是御河。文莺湖是流入御河之中。而整个水利工程。在修缮文莺湖本身之外,就是御河的水流入文莺湖,等文莺湖满了之后,才能往下流。等旱季,可以引文莺湖水进入御河之中。从此灌溉御河两岸土地。
另外除此之外,文莺湖作为一个水源地,本身就能灌溉周围很多土地,如果多修建一些干渠,可以灌溉更多的土地,成为御河以东的水利枢纽。
当然了,这样的大工程。消耗也不少。
即便初步估算,这土方量非动摇十几万民夫,修建数月。经费什么的,也非数十万两不可。
至于到底多少万两,还在估算之中。
毕竟之前,谁也没有想过真要动工。
周梦臣看着图纸上的文莺湖,陷入沉思之中。一时间还不能下定决心。他自然知道,文莺湖一成,大同周围的水浇田,最少多出万顷。这不是一个小数目。但是同样这个工程一旦启动。大同财政崩得更紧。周梦臣根本不能作别的了。
周梦臣将文莺湖的图纸卷起来,放在袖中。准备实体考察一下,再下定决心。
“师叔。”一个小心翼翼地叫住了周梦臣。
周梦臣一愣,随即回过神来。在大同称呼周梦臣为师叔的。也只有吴廷翰的儿子吴国赏了。
周梦臣问道:“国赏有什么事情吗?”
吴国赏说道:“师叔,大同书院到了今年已经是第三年了,有一批学子今年就要毕业了。正要请教师叔,这些学子该怎么安置?”
周梦臣听了,一阵恍惚。心中一算。的确,从嘉靖三十年来大同,而今嘉靖三十二年,已经进入第三个年头。大同书院而今也有第一批学子了。
周梦臣说道;“有多少人?”
吴国赏说道:“四科总共有三百多人。”
周梦臣说道:“其中武科有多少?”
吴国赏说道:“没有武科,武科的学子都已经被提前征召入军了,嘉靖三十年一届的武科学子,有一百八十多人,据说所知,已经有二十多人战死沙场了。”
周梦臣微微一愣,说道:“这么多?”
他知道,从嘉靖三十年开始,就在扩军。军官奇缺。武科学子,有多好未必。但是能进入武科最少是识文断字,弓马什么的。不敢说多好。但是过得去,这对当时正处于大扩军之时的大同军,足够拉过来当下层军官了。
周梦臣与鞑子连续数次大战,鞑子固然伤亡惨重。大同军何尝没有损失。
一百多人战死二十余人,仅仅是一个缩影。
吴国赏说道:“也可惜了,第一届而今官最大的已经是一个千户了。随着曹将军在玉林任职。其余百户,镇抚都不少。只是这二十多人,未必没有才华。只是战场上,有些时候说不清楚。哎………………”
吴国赏不是一个官僚,作为一个老师。他还是称职的。对自己的学生,他总是有特别的感情的。
周梦臣心中暗道:“也不知道是好,还是不好。”
周梦臣知道,虽然说大同书院出身的学子一出来就能担任低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