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奋斗在大明-第55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周梦臣说道:“你身居何职?”
    何守臣说道:“千户。”
    周梦臣说道:“你们指挥使,指挥佥事,还有其他官员在哪里?”
    何守臣说道:“各位上官都已经不在了。”
    周梦臣沉默了一会儿,说道:“现在,你就是代掌潼关卫事,如果办得好,这一次赈灾之后,你就是潼关卫指挥使,不要令我失望。”
    何守臣心中大喜,立即说道:“下官受命。”
    周梦臣说道:“立即召集城中所有百姓,不拘男女老少,全部在这里集合。我要见他们。”
    “是。”何守臣立即说道。
    从千户到指挥使,可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何守城此刻充满的干劲。也非常有效率,不过一会儿功夫,潼关卫剩余的百姓都在城门口外面集合了。
    周梦臣眉头一紧,心中暗道:“而今已经是腊月了,怎么还有这么多人穿着单衣。”
    周梦臣心中有两个猜测,一种是很多人都没有棉衣,都是躲在房间之中熬过寒冷的冬天。二来,那就是很多人遇见地震都来不及取棉衣。
    到底是那一个原因,这个时候周梦臣也无心调查。这里有很复杂的原因,不是这个时候追究的。周梦臣是要解决问题的。
    周梦臣大声说道:“我也不废话了,你们有不少的亲人死在地震之中,但是死人已经死了,活人还要想办法活着。而今马上就要过年了,而今现在这个样子,很多人都撑不到五月麦收,朝廷不过坐视不理,我就是代表陛下来赈灾的。”
    “只是,朝廷大笔物资都堵在潼关道上了,而今要立即清扫道路,恢复交通,钱粮来了,也有你们一份。所以男丁出列,以为军中编伍,何千户,你找人将组织起来,立即做两件事情,第一件事情,就是打通潼关道,第二,大家合作,给死在城中的百姓收尸。总不能一直这样。”
    周梦臣刚刚草草看了,其实很多尸体都在废墟之中,并没有扒拉出来。整个潼关城中,死伤加起来,有一半以上。这样的工作量是很大的。而且潼关城的指挥体系,一下子被打乱了。很多人精神上受到了极大的刺激,几乎成为疯子。再加上其他原因,让百姓不能组织起来,形成合力。
    “大人,不是我们不愿意效力,而今是我们好几天都没有怎么吃饭了。”一个士卒说道。
    周梦臣立即喊道:“大壮。”
    周大壮立即出列说道:“在。”
    周梦臣说道:“将所有人的口粮拿出来,在这里熬,让大家吃上一顿饱饭。”
    骑兵行军,一般都带了十日干粮。而这一次虽然从北京到潼关,千里跋涉。都在这大明境内行军,而今大明还不是末世,所以周梦臣每到一处都能让当地地方提供食宿,自己带的干粮消耗并不是太大的。
    不过一千多人十日干粮,也不过能让这一万多人吃一个差不多。
    周梦臣必须寻找新的粮食来源,他才不相信潼关城中没有粮食。最少何守城与何守臣身边的一些人,脸上并没有饥饿之色,很显然是有吃的。
    不过,这也是正常。这样的灾难之下,与外界联系也断绝了。整个关中而今都缺粮食。这种情况不知道要持续多长时间,如果朝廷真按照严嵩的办法来办,最少一两个月之后,才有大批物资进关中。
    这些粮食就关乎他们的生死,才能不与那些穷鬼分的。
    周梦臣立即问何守臣,道:“城中没有粮食?”
    何守臣一愣,咬着牙说道:“大人,我知道有一些地方有粮食,不过而今都是一片废墟。只能清理之后,才能弄出粮食。”
    周梦臣也不去追究何守臣的小心思。说道:“今日大难,朝廷定然会对各地灾情进行详细统计,有一些无主的土地,也需要重新规划。看来这潼关卫也是一样,你好自为之。”
    何守臣听了两眼放光,说道:“请大人放心,我一定为全城百姓找来粮食。”
    周梦臣言下之意,再明白不过了。只要何守城有功,将来清丈土地的时候,这些无主土地未必不能成为何家的土地。毕竟,周梦臣太清楚卫所的情况了,一般来说,卫所的土地都是所有军官掌控的,指挥使家族自然要吃大头,下面才按照官职来分。何守臣仅仅是一个千户。他决计不是全潼关卫土地最多的,也不是粮食最多的。而今这一次地震,让何守城上面的人都死了。这对何家来说,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发展家族的机会。而在此之前,何守臣并没有意思到这一点。
    被周梦臣一点醒才明白过来。顿时充满的干劲。
    其实,如果有可能,周梦臣也不愿意用这个办法来催动下面人干活。毕竟周梦臣直接空降在这里,事情迫在眉睫,但是各地情况,到底是怎么回事?周梦臣堪称人生地不熟,想要迅速打开局面,一定要非常办法。
    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不过,看效果是非常好的。
    最少在何守臣的指挥之下,取出大量的物资,不管是粮食还是衣服,周梦臣统统赏赐给下面干活的士卒,顿时士气大增。


第二十三章 巡视关中
    一日之内,潼关卫恢复了组织。顺便将好几个大家族给吃了绝户,这几个家族的钱财,全部用来支撑全县壮丁的劳作了。
    连棉衣的问题,也顺便给解决了。
    随即城中清理工程也开始展开了。
    一方面,将危房先修修,让人有地方住。毕竟还是冬天。另外一方面将一片瓦砾清理出来。将一具具尸体,入土为安,很多人都是一卷草席扔到大坑之中了。
    因为无奈,尸体太多,棺材不够,挖坟的人也不够。只能这样做了。
    甚至周梦臣还带着几分庆幸。
    庆幸这是冬天,如果是夏天,十天没有收拾,一场大瘟疫就迫在眉睫了。
    不过即便如此,周梦臣也觉得大灾之后,必有大疫,毕竟,这个时代的行政能力,根本不能与后世相比,对大明百姓掌控不如后世,在官府的行动能力也不如后世。所以,定然有没有被掩埋的尸体。这种尸体在野外腐烂,很容易爆发瘟疫。
    周梦臣心中暗道:“不知道,李时珍什么时候到。”
    周梦臣来之前,已经给李时珍打了招呼,让李时珍从惠民医院之中拉出一个团队,跟随他入关中。李时珍自然是义不容辞。而且明代太医本来就承担这个任务。只是周梦臣速度太快,简直是奔袭一般的速度,而李时珍是走不了那么快的。
    即便李时珍能走得了,一些瓶瓶罐罐的玻璃器皿也走不了。
    所以李时珍已经准备走水路,北京上船,到黄河换船,一路逆水行舟,在洛阳下船,然后走陆路入关。
    只是最少需要一个月。
    等李时珍到了,大概就是开春时分了。
    周梦臣处理潼关县最基本的秩序之后,就马不停蹄的开始迅速关中灾区了。毕竟周梦臣并不仅仅是来处理潼关这来的灾情。
    周梦臣沿着渭河一路向西,视察华阴,华州等地,一路到了西安府才算回来,然后渡过渭河,沿着渭河北岸,一路走到朝邑。才算结束第一次巡视。
    这一次巡视之后,对关中灾情基本上是有地的。
    地震中心具体在什么地方,周梦臣也无法判断。但是观察损失情况,应该在潼关,华阴,华县这三地南边的山峦之中。而南边的山脉就是秦岭,秦岭之中,并不是没有人烟,但是比起关中平原就是差多了。
    大概在华州正南方向不远,为中心。以损失最大,次大,波及,等等来算。周梦臣估计,华州,华阴,潼关,朝邑,蒲州,大概是受损最大的,然后就是关中平原其他地方,比如渭南,临潼,西安等地了。
    其实在周梦臣看来,其实并不是只有这里地震了,不过,这里是人口密集区而已。所以损失巨大了。
    华州,华阴,潼关,朝邑,等地情况差不多,城池几乎不存在。也没有了任何组织能力。是周梦臣到了之中,用了各种办法,才算是重新建立起组织。
    只是各地情况不一,潼关是卫所,周梦臣对大明卫所的基本情况,是再了解不过了。虽然潼关卫不边卫,但是一些普遍规律还是适用的。所以在对付潼关卫的时候。可以简单粗暴。但是其他正常府县的时候,就不能如此了。也让周梦臣费了不少脑筋,才算是处理的差不多了。
    而朝邑是他在巡视的最后一站。
    并不是说,周梦臣就不去看别地方了。而是他手中事情千头万绪。很多事情前后顺序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周梦臣一直怀疑黄河上游出现了堰塞湖。但仅仅是猜测。在潼关的时候,就派出人沿河而上,去看黄河的情况。但是周梦臣知道,这个时候段是将所有灾民组织起来最重要。毕竟越早组织起来,越早能让更多人得救。
    这是优先级最高的。
    但是周梦臣也知道,他所谓的组织起来,其实是建立在透支当地的粮食储备的情况下的,因为前两年大旱,关中平原粮食储备相当不足。
    这样大规模行动,是撑不了多少时间的。
    如果在此之前,周梦臣不能提供新的粮食,这事情就不好办了。
    这个问题,也是很急。但是周梦臣没有时间去处理。同样要先处理堰塞湖的问题。
    在朝邑城外,接见了朝邑幸存的官员与士绅之外,周梦臣传达了自己的命令,又想办法摊牌了一批粮食之后,留下一个百户作为监督。这才往东走。
    是去看黄河。
    忽然一个老人骑着一个小毛驴过来说,说道:“周飞熊,大灾之后,你不思赈灾,这是要往何处去?”
    此言一出,周梦臣身边的将士都有些恼怒。周梦臣却不敢怠慢。
    无他,而今大震之后,地面上已经有一些混乱。如果不是周能臣带兵巡游了一圈,甚至杀了好几伙贼寇震慑,各地的地头蛇也未必能那么容易听命的。
    而今这个时候,敢独自行走的人绝非寻常人。而且这老者一看就是读书人,身上甚至有一丝丝的官气,是做过官的。
    周梦臣可是知道,一些退休的官宦爱地方上,拥有比地方官更大的影响力。眼前这个老者,估计就是其中之一,周梦臣自然不敢怠慢。
    周梦臣轻轻按住身边的侍卫,说道:“请问老丈是?”
    老丈轻轻捻着胡子说道:“鄙姓韩。”
    周梦臣眼前一亮,说道:“可是韩师叔当面?”
    老丈说道:“这一声师叔,你也叫得。”
    周梦臣立即翻身下马,上前行礼说道:“拜见师叔。”
    这个人不是别的,就是在关中非常有影响力的大儒,关学大佬,与王廷相很有交情的韩邦奇,其实他弟弟也是一位大学问家,只是天不假年,三十多岁就去了。否则现在就是关中二韩了。
    韩邦奇说道:“浚川先生泉下有知,有你这个弟子,他也会感到欣慰的。”
    周梦臣心中一喜,说道:“不敢当韩师叔如此夸奖。”
    韩邦奇一句话,让周梦臣在王门气学的地位更加稳固了。毕竟吴廷翰在韩邦奇面前,都属于小辈,吴廷翰的一些操作,能让一些晚辈承认。但是如韩邦奇这样的大佬如果不认,也是没有问题的,只是吴廷翰想要周梦臣继承王廷相人脉的事情就泡汤了。
    而韩邦奇既然有了这一句话,韩邦奇而今已经算是大明儒学辈分最高的几个大佬之一,他既然承认了,就等于为周梦臣背书了。
    韩邦奇说道:“你与吴师侄所写《小学问》,我看了,吴师侄没有此等才能。定然是你的想法。此书继承王兄之一脉,另开一片天地,有你这个弟子,王兄可谓不朽也。”
    “仅仅是小学问。”周梦臣说道:“师叔抬举了。”
    韩邦奇说道:“哼,能为小者,必能为大。而一开始言大者,不过空中楼阁,逃禅而已。”看来韩邦奇与吴廷翰最大的相同之处,不是别的,就是对心学的厌恶。
    什么空中楼阁,逃禅而已,不就是说王阳明的《大学问》一书。
    只是韩邦奇可以随意点评王阳明,但是周梦臣还没有能这个牌面。只能静静听着。
    韩邦奇说道:“我今日来见你,却不是来讨论学问的,关中不幸受此大难,我担心,你年轻没有赈灾的经营。有些什么做不好,不仅仅误了自己,还误了关中百姓。”
    周梦臣说道:“师叔来得正好,我正愁关中情况两眼一摸黑,有些事情不敢断然处置,有了师叔,我就可以放心了。”


第二十四章 韩邦奇
    韩邦奇说道:“即便不论师门情谊,单单说你为赈灾而来,我虽退居乡中,也不忘报国,岂能不帮你。只是你这是去什么地方?”
    周梦臣听韩邦奇说得轻松。周梦臣却知道,如果双方没有交情,韩邦奇不会主动来此的。
    不过,这些细节就不必讲究了。周梦臣二话不说,将他对黄河的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