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奋斗在大明-第55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找我老头子喝几杯。”
    周梦臣说道:“小侄谨记在心。不过方叔也不必担心,而今朝廷户部这个摊子,除却你,恐怕没有人愿意接。”
    方钝一听,哈哈大笑,说道:“如此,真是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伏了。”
    的确,谁都知道户部的差事不好办,甚至可以说是危机四伏。朝廷开支不够,收入不足,要支应的款项,是数都数不清楚。户部作为尚书,要开源节流,但是事情说得好听,根本不可能办下来。
    也是方钝几乎一辈子的老户部,才能支应起这个摊子。辛苦之极,动则挨骂。才算是让朝廷磕磕碰碰地走下去了。
    所以,高官们都知道户部多难熬。所以谋求户部尚书位置的人就少了,这也是方钝明显有外于严嵩,还能待下的原因之一,将方钝搞下去容易,再弄一个老黄牛就不容易了,虽然方钝这头老黄牛,老是甩脸色,撅蹄子,但是奈何能办事。
    没有人对户部尚书有多大渴望,就没有人去争了,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方尚书就这样,四边不靠,居然能坐稳户部好几年。不能不说,是一个异数。
    周梦臣见天色不早,就回去了。
    第二天一早,周梦臣带着三千铁骑,与数十辆大臣的银两一起上路了。出了京师之后,周梦臣就将人马分为前后两队,前队两千人跟着周梦臣与戚继光一起,快马加鞭去陕西,沿着太行山南下,一路到洛阳,然后西进,之所以不横穿陕西,也是担心这一场地震带来的地质灾害。毕竟山西很多路都是在山中,万一出了什么事情,掉下几块大石头。将道路给堵住了就不好办了。
    所以这个险不能冒。
    而后队周梦臣令徐渭负责。命令徐渭去开封。吩咐道:“银子虽然重要,但是而今灾区最需要的应该是粮食。你持我手令去开封,在开封大量买粮食,将一百万两银子全部换成粮食,然后从沿着黄河运入关中。记住,一定要想办法将价格压下来,能多卖一石粮食,就不知道能活多少人的性命。这一件事情,只要交给你我才放心。”
    徐渭说道:“请大人放心,我是做过买卖的。如何压价也是知道的。定然给大人最低的粮价。”
    周梦臣说道:“那就此别过了。”
    周梦臣一拉缰绳,带着身后的将士一路南下。正如周梦臣之前说的,马不停蹄。如果不是为了照顾马力,周梦臣都想日夜兼程了。只能白日前进,入夜在驿站,或者县城休息。
    如此一来数日,直接来到了黄河边上。
    越过黄河就是洛阳了。
    周梦臣在这里看到一副奇景,浑浊的黄河水,居然一点点的变清了。周梦臣还以为自己看错了,令士卒去下打了桶水,细细一看,的确是清了。虽然不能清澈见底,但是与一碗水半碗泥却是强过太多了。
    周梦臣却好像看见了无比可怖的事情,脸色苍白,额头见汗,站都站不稳了。


第二十一章 百里潼关道
    黄河变清,不是好事吗?
    如果说,经过了几十年的植树造林,治理西北泥沙,最后让黄河一点点的变清了,这绝对是好事,而且是大好事。但是而今在一场大地震之后。出现这样的情况,却未必是好事了。
    有很多种可能。
    比如仅仅因为地震的原因,能让河水加速澄清。表现出这种黄河水清的表现。但是周梦臣更担心的是,是因为地震或者其实原因,让上游河水不能顺利流入下游,在黄河中下游水流之中,上游流下来的水急剧减少,而黄河洛阳段还是有一些支流了。
    众所周知。
    黄河之所以泥沙居多,是因为中上游黄土高原段携带了数量巨大的泥沙。而今这些泥沙不在了。下面水流自然要清了很多。
    也就是说,黄河上游很可能因为地震出现了一处堰塞湖。
    这如何不让周梦臣震惊非常。因为这就是一个定时炸弹。如果说堵塞河道土石不多,很快就被水流冲开了。自然是最好的结果。但是黄河下游却要突然承受一波洪峰的。黄河本来就是时常发大水,说不定又是一场大灾难。如果说,这土石很结实,黄河水冲不开,就是一个好结果吗?
    结果只会更糟糕。
    首先,黄河水越集越多,最后会倒灌黄河两岸,寻其他路径东出。大概率会重回故道之中,毕竟黄河中上游的河道还是比较稳固的。但是如此一来,对刚刚承受过地震的百姓,越是雪上加霜。
    如果,黄河不回故道。这更了不得了。这一次改道的危害,恐怕要比下游黄河改道的危害都要大。
    周梦臣一想到无数百姓淹没在洪水之中,就再也坐不住了。
    立即询问当地老人,问黄河河水有没有明显的下降。回答说并没有。虽然低于往年水平,但是也没有差多少。
    周梦臣这才松了一口气,虽然不知道上游出了什么事情。但还不至于到最坏的结果。
    于是,周梦臣再不停歇,渡河之后,过洛阳而不入,直奔潼关。但是还没有到潼关,路已经不能走了。
    潼关天下险。
    千古潼关道,都是北边临河,南边临山的。山河之间,只有一条古老而屡次修缮过的官道。沟通关中与中原的重要的要道。
    如今却已经不成样子。
    这里已经距离主震区已经不远了。
    其实在黄河北岸的时候,周梦臣已经看到很多地震的危害了,毕竟驿站,或者城墙上的大口子,城中那些倒塌的房屋,还有比往年多出不少发丧的人。
    只是,周梦臣也明白,这里毕竟距离华山比较远。地震后遗症是比较小的。周梦臣只能传令当地知府要好好抚恤而已。
    但是在这里,周梦臣才真正的看到地震之威,南边的高山似乎被巨人用手轻轻一拔,全部向北倒下来,无数山石滚落在官道之上,将官道给淹没了。甚至有不少山石滚落在黄河之中,被滚滚黄河给吞没了。
    “大人。”戚继光说道:“我这就通知洛阳知府,立即征调民夫来疏通道路。”
    周梦臣说道:“疏通道路是应该的,这里毕竟是入关中的要道,后续的物资大多要从这里进入关中。但是我不能在这里等,你知道而今关中百姓最需要的是什么?”
    戚继光说道:“是什么?”
    周梦臣从身后拿出王命旗牌,令身后两个将士打出去,说道:“是信心,是天恩,让他们知道,朝廷的救援已经到了。”
    周梦臣翻身下马,将官靴给脱了,换了一双皮靴,说道:“你持我手令,给洛阳知府,让他不惜一切代价,疏通潼关道,我带人先去。”
    戚继光说道:“我愿意为老师开路,老师在这里督促疏通道路。我先走。”
    周梦臣说道:“不用,关中的事情,你代替不了我。如果不留人在这里,谁知道洛阳地方做成什么样子,你好歹是一个伯爵,洛阳知府不敢不给面子,关中不知道什么样子,这一条路就是生命线了。”
    的确,这一段黄河是有名三门峡,黄河之中有三块大礁石,将黄河分为三股,号称三门,神,鬼,人,行船到此,堪称九死一生。后来也修缮过,最后还是剩下一根石柱,就是所谓的中流砥柱。固然是史上有名的景点。但却不知道要了多少人的性命。
    所以,这一段河流一般情况下,都不通航的。想要进关中,走陆路而不是水路。
    这陆路就是这潼关道了。
    周梦臣知道事不宜迟,立即带着一半人手,下马步行。
    虽然说,有大量乱石将道路给堵死了,自然不能骑马,但还不至于不能步行过去。只是即便如此也是相当危险的。
    一来,如此大的地震之后,余震一直不断了。
    当然了,这余震比起当初的大地震,根本不可同日而语。但是大地震对华山为中心的一带地质造成的影响非常之大,比如潼关道南边的山。此刻早就崩坏,要不然也没有这么多的山石砸下来。
    甚至上面很多石头都摇摇欲坠,几乎再有一点点的地震,就可能继续砸下来。
    至于他们脚下的石头,也不是多稳固的。他们只是暂时停留在潼关道的路基上,而潼关这一代,也都是黄土高原,潼关这里的地质,也多为黄土,这路面也松动了,说不定,走着走着,前面的道路就陷了下去。
    这天地之威,任谁也没有办法。
    周梦臣只能硬着头皮走,他只是相信,这种超级大地震之后,应该不会那么快有相同等级地震。而且潼关道也不是今日才有的,真要说起来,估计商周之交,甚至更走,这一条路就有了。不过后来历代朝廷加固而已。
    经过了这么长时间的风风雨雨,潼关古道绝对不是说毁就毁的。而且他也记得,后世河南与陕西交通,也多走这里。想来,他运气不会那么差。
    潼关道并不长,只有百余里。在地图上,沿路还有一处驿站。但是驿站之处,只有一堆乱石。依稀有几块木头从石头下面露了出来。
    周梦臣见状,只能沉默片刻。随即取消休息计划,让下面人边走边吃干粮。
    因为他知道,这驿站的所有人,已经没有救了。
    虽然周梦臣快马加鞭,一刻都没有停,但是从下面上报情况,到周梦臣走到这里,已经过去了十天。
    十天,或许有人能在下面撑得过十天。但毕竟概率极小,而周梦臣更担心的潼关城是什么样子。因为这一带死伤最密集的地方,一定是潼关,与周围几个县城。
    百里潼关道,周梦臣走了两日。
    这已经是很快。虽然不能说没有路,并不是所有潼关道路都被乱石覆盖的。只是乱石将潼关道分成了好几段。中间路段走起来轻松。但是乱石覆盖的路段,却不好走。
    周梦臣就差一点掉下去,他一脚踩空,将一块人头大小的石头踩落,虽然这一块石头砸在一块数吨重的大石头上,这块大石头晃晃悠悠的跌落河谷,好久之后,才响起沉闷的落水之声。
    周梦臣身边好几个侍卫,几乎是舍命将周梦臣给拉住了。
    而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有周梦臣的待遇。前后有十几个人,踩落石头,跌落河谷之中。这里的落差很大,黄河水在这里也是相当湍急的,掉下人的人,几乎不可能有活路了。
    付出了这么大的代价,周梦臣才来到潼关城下。


第二十二章 废城潼关
    潼关是兵家必争之地,而潼关城也不是现成,而是卫城。在这里驻扎的就是受陕西都司领导的潼关卫。只是多年以来,这里都没有打仗了,除却少部分被调到北方做战的军队之外,潼关城与寻常县城,应该没有什么区别。
    只是周梦臣真正来到潼关城的时候,一瞬间有些不敢相信。
    他了解大明的城池,大多都是洪武年间修建的。有些县城或许是之后修建的,毕竟即便是现在很多大明的县城也还是没有修城的。但是是卫所九边不行了。
    毕竟卫所是要承担一定的军事任务,在当年定然是优先修建的。
    洪武年间修建的城池,不管规格大小,都是一等一的坚固。坚固到了抗日战争之中,能作为掩体抗小日本的炮。但是而今,周梦臣看见了什么?
    一片废墟。
    瞬间让周梦臣想到二战之中打过巷战的城池。高大的城墙与城楼。而今只剩下一个土坡了。
    只有几个人好像行尸走肉一般,站城外站着,城中隐隐约约有哭泣之声。
    周梦臣立即令左右,将自己的仪仗打出来。并大声高喊道:“大明户部侍郎总督三省赈灾事周公周大人到,潼关卫上下,还不速速迎接。”
    这些人一边大喊,周梦臣也没有闲着,而是走上了城楼倾颓所形成的高坡,站在高坡之上,放眼一看,心头一紧。
    潼关城并不大,带有几分军事性质,就在渭河与黄河交界处,稍稍往南一点。坐落在出了潼关道之外,第一片开阔地上,完美的将这一条路给封死。
    周梦臣的军事素养很容易推断出来,这一座城池,必然是一座小而坚的城池,因为城池大了,会增加防守压力,不如小一点。但既能封锁住潼关道,也能尽量减少驻军。
    如此一来,就能用最少的兵力封锁这个要道,将兵马用到其他方向。
    只是而今潼关城哪里有一分军事要塞的感觉,已经是一座废城了。
    城中看不见一座完好的房间,即便唯一耸立的房屋,是城池最中间的钟鼓楼,四个脚也缺了一个,凭借三个角,完全的耸立着。
    似乎虽然都准备倒塌。
    “下官何守臣拜见大人。”一个人老头立马过来,跪倒之后说道。
    周梦臣说道:“你身居何职?”
    何守臣说道:“千户。”
    周梦臣说道:“你们指挥使,指挥佥事,还有其他官员在哪里?”
    何守臣说道:“各位上官都已经不在了。”
    周梦臣沉默了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